跳至內容

王亞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亞南(1901年10月—1969年11月13日),湖北黃岡縣(今團風縣)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

生平

[編輯]

父母早逝,在兄長支持下在黃州讀完小學。考入武昌第一中學。

求學

[編輯]

1923年考入私立武昌中華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前身之一)教育系。同時兼任中學英語教員以維持生活。受武漢中小學教員黨政練訓處負責人董必武影響。

1927年在長沙參加北伐軍。在軍中任政治教員。中國國民黨清黨後,他從武昌東下上海、又輾轉來到杭州因生活所迫寄居在大佛寺,結識了上海大夏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同樣流寓大佛寺的郭大力。兩人決定一起從事《資本論》的翻譯工作,制定嚴密計劃,先用8年時間翻譯馬克思之前的6部經濟學和經濟史名著,包括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為全譯《資本論》打開通道。

1929年東渡日本。在東京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事寫作並開始翻譯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為翻譯《資本論》奠定基礎。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國。在上海以翻譯和教書為業,並從事進步文化活動。後兼任暨南大學教授。在此期間與郭大力合譯的李嘉圖《經濟學及賦稅之原理》(1932年)、亞當·斯密的名著《國富論》、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約翰·穆勒的《經濟學原理》等經濟學著作,自己著述《經濟學史》、《世界政治經濟概論》等也陸續問世,在學術界開始嶄露頭角。從中國經濟史入手,探索舊中國的社會經濟問題,完整系統地提出「地主經濟論」,認為中國的封建制度分為領主經濟和地主經濟兩大階段,而以地主經濟形態和半封建生產方式作為一個整體,從經濟結構、政治體制和文化思想等幾個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研究,來解釋中國社會經濟史長期爭論的「停滯發展」問題。主張「西周封建說」。

1933年,十九路軍福建事變。1933年11月,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函邀他往福州出任福建人民政府的文教委員和《人民日報》社社長。入閩參與其事,不久事敗被通緝而經香港乘船逃亡歐洲。在德、英等國住了一年多,深入考察西歐資本主義制度,廣泛搜集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與事跡,並繼續進行經濟學的寫作和翻譯。

中文版《資本論》翻譯者

[編輯]

1935年冬經日本回到上海,與郭大力正式開始合譯的《資本論》。讀書生活出版社的負責人找到王亞南,向他說明翻譯《資本論》的迫切性,並希望儘快譯出,早日付印,並且預支了部分費用。1938年中文版三卷正式由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8年,到武漢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設計委員會委員,接受周恩來的指導。1940年9月,到在粵北山區辦學國立中山大學任經濟學教授兼經濟系主任。1943年,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訪華,與王亞南深入探討中國封建官僚政治問題。1944年,轉任福建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同年應邀兼任當時內遷至長汀的廈門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講授《高級經濟學》、《中國土地問題》等專題。1945年秋,任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兼經濟學系主任。1948年,《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出版。1949年1月赴香港,5月赴北京,任職於清華大學

《中國經濟原論》的研究方法

[編輯]

王亞南在1946年初版刊行的《中國經濟原論》是他畢生最著名的學術專著,有「中國的資本論」的美譽。他在1943年完成的〈中國的商品與商品價值形態〉是《中國經濟原論》的理論開端。據邱士杰的研究,王亞南認為商品雖由生產物轉化而來,但在不同歷史階段與生產方式下可呈現不同形態。在中國這樣尚未全面資本主義化的社會中,前資本主義的小商品與資本主義商品形態可以並存,判定哪一種為「標本商品」成為理解中國社會性質的關鍵。王亞南主張,商品價值的發展程度與其表現形態,決定了社會的本質與其他經濟範疇的特性,因此對商品形態的分析是理解中國整體經濟的「鎖鑰」。他結合恩格斯與馬克思對商品類型與流通混雜性的思考,提出以「在比較中發現差異」為基礎的方法,並試圖將中國流通中被動商品化的簡單商品(即小商品生產)視為中國經濟的代表性形態。這反映他在實踐「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理論方法。《原論》正文共分七章,從商品、貨幣、資本到恐慌,描繪了中國小商品生產、商業資本對工業與農業的支配關係,以及資本各形態間的相互制約與轉化。他指出,過度的貨幣發行使商業資本異常活躍,經濟活動從生產退化為流通與分配,最終導致地方交易實物化與慢性經濟恐慌。他將這一套惡性循環歸結為三種「原始性資本」互動下的破壞性經濟法則。[1]

建國後

[編輯]

1950年6月任廈門大學校長。是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兼常委、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福建省教育工會主席、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1957年5月23日在廈大參加中國共產黨。文革開始後,受到殘酷迫害,1969年11月13日在上海華東醫院病逝[2]。1978年平反[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邱士杰. 《中國經濟原論》研究方法的形成. 中國經濟史研究. 2021-07-01, (2021年第4期): 38–51. 
  2. ^ 中國官僚政治研究,王亞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6 ISBN 7-5004-0789-0
  3. ^ 潘潮玄. 我在厦大十三年. 世紀. No. 05. 2021: 22–27. 

外部連結

[編輯]
教育職務
前任:
汪德耀
廈門大學校長
1950年5月-1969年11月
繼任:
曾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