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猿總科
化石時期:中新世至現代
白掌長臂猿(Hylobates lar)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靈長目 Primates
亞目: 簡鼻亞目 Haplorrhini
下目: 類人猿下目 Simiiformes
小目: 狹鼻小目 Catarrhini
總科: 人猿總科 Hominoidea
Gray, 1825

英語ape)或猿類靈長目人猿總科學名Hominoidea)的哺乳動物的通稱,分為人科長臂猿科兩個,包括起源於舊大陸(主要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東南亞)的猩猩長臂猿等共28個現生物種

雖然在人類通俗口語中常把猿猴並稱,有時候被稱為猿,猿有時也被稱為猴,不過在生物學上兩者其實是不同類群的動物,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猴有尾巴而猿沒有。在生物分類學上,猴其實是個並系群,是猿的外類群;而智人是猿類的一種。

習性

[編輯]

除了人和大猩猩外,所有的猿都擅長樹棲。猿類是雜食性動物,大部分物種的食譜主要包括果類(包括水果堅果)、種子以及木本草本植物各種容易消化塊根等植物類食物,但人科的黑猩猩紅猩猩也會偶爾覓食蜂蜜昆蟲鳥類蛋類和小型哺乳動物(包括其它靈長類),而人屬物種(人類)則演化出了較高度的肉食性成為了會主動捕殺其它動物(甚至巨型動物)的掠食者

棲息地

[編輯]
早期人類遷徙主要路徑圖(數字代表智人遷徙距今年份)
 直立人     尼安德塔人     智人

猿類最初分布在非洲亞洲森林地區,因中新世後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導致氣候變化造成的森林退化破碎化使得大多數猿類自上新世以來都遭受棲息地受限的威脅,甚至瀕臨滅絕。現今猿類面對的主要威脅來自熱帶雨林的減少,少數物種也有偷獵者的威脅。

猿類中最為成功的類群是源自東非並離開樹林適應了在開闊土地環境上生活的人屬,在約210萬年前的更新世直立人率先走出非洲定殖歐亞大陸,之後其留在非洲的亞種匠人)後代的一支——智人成功遍布非洲,在多峇超級噴發引起火山冬天造成種群瓶頸後首先恢復元氣並於約7萬至5萬年前再次走出非洲,最終通過漫長的遷徙遍布除南極洲外的各個大陸

譜系關係

[編輯]

早期猿類起源於舊世界猴,大約兩千五百萬年前開始出現。現代小猿在一千八百萬年前出現,猩猩則出現於一千四百萬年前,大猩猩出現於七百萬年前,人類和黑猩猩則在三百-五百萬年前出現。

除了長臂猿科人科,人猿總科還包括原康修爾猿科猩猩亞科西瓦古猿等已經滅絕的物種。

現存猿類的分化關係如下:

人猿總科

長臂猿科

人科
猩猩亞科
猩猩屬

婆羅洲猩猩

蘇門達臘猩猩

打巴奴里猩猩

人亞科
大猩猩族
大猩猩屬

西部大猩猩

東部大猩猩

人族
黑猩猩亞族
黑猩猩屬

黑猩猩

倭黑猩猩

人亞族
人屬

智人

海猿說

[編輯]

英國學者阿利斯特·哈代(Alister Hardy)1960年提出此假說。在古猿與南猿之間長達400萬年的化石空白期中,部分古猿曾進入海洋生活,獲得一系列與陸生哺乳動物不同的特徵,後又上陸,演化成南猿

文化

[編輯]

文學與傳說

[編輯]

一說猿猱嗜酒,會釀酒。高誘在《淮南子》的《氾論篇》「猩猩知往而不知來」句下註釋道:「猩猩……嗜酒,人以酒搏之,飲而不耐息,不知當醉,以禽其身」。李日華在《蓬櫳夜話》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飲之,不可多,多即減酒痕,覺之,眾猱伺得人,必嬲死之。」屈大均亦說海南島有「猿酒」[1]陸祚蕃的《粵西偶記》:「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古龍的《絕代雙驕》和金庸的《笑傲江湖》第19回《打賭》都提到「猴兒酒」。

又一說猿猴好色,會擄走良家婦女。焦延壽的《焦氏易林》載有「南山大玃,盜我媚妾」[2]。玃即大母猴。張華博物志》卷三「異獸部」說四川的猿猴「伺行道婦女有好者,輒盜之以去……取去為室家,其年少者終身不得還」。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廣東新語》卷21《獸語》部「猿」條
  2. ^ 《焦氏易林》卷一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