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兩萬里

海底兩萬里 | |
---|---|
![]() 第一版封面 | |
原名 | 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 |
作者 | 儒勒·凡爾納 |
類型 | 科幻小說 |
語言 | 法文 |
故事背景 | |
地點 | 紐約、印度、法國 ![]() |
出版資訊 | |
插圖 | Alphonse de Neuville 和 Edouard Riou |
出版機構 | 皮埃爾-儒勒·赫澤爾(Pierre-Jules Hetzel) |
出版日期 | 1870年 |
出版地 | 法國 |
媒介 | 紙本(精裝、平裝)與電子版本 |
所獲獎項 |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百佳科幻奇幻小說[*] |
系列作品 | |
系列 | 非凡旅程系列 |
前作 |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
續作 | 《環繞月球》 |
衍生作品
| |
權威控制 | |
ISBN | NA |
《海底兩萬里》(法語: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或譯為《海底歷險記》、《海底六萬里》,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科幻小說。小說從1866年海面上怪獸出沒,頻頻襲擊各國海輪,使市民人心惶惶開始,到鸚鵡螺號被大西洋漩渦吞沒為止,整部小說懸念迭出,環環相扣。
起先,它以連載的形式,從1869年3月20日到1870年6月20日在赫澤爾(Pierre-Jules Hetzel)創辦的《教育和娛樂雜誌》(Magasin d'Éducation et de Récréation)上與讀者見面,包括Alphonse de Neuville 和Édouard Riou 所做的111幅插圖。[1]。《海底兩萬里》的上篇於1869年11月28日出版,下篇在1870年6月13日出版,初版賣了五萬冊。小說被認為是凡爾納最佳作品之一,與《環遊世界八十天》和《地心遊記》齊名。小說中的鸚鵡螺號細緻描述了潛水艇,而當時的潛水艇依然很原始。
小說是跨界續集,為《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書名
[編輯]《海底兩萬里》的里,並不是一般定義的「英里」(英語:Mile),它法文原文是Lieue(英語:League),中文正式翻譯為「里格」(或稱為「古海里」[2])。里格是古代歐洲國家慣用的長度標準之一,但卻沒有統一解釋,在不同國家公制中各有不同。這個距離單位在作者凡爾納的家鄉法國,早已廢棄不用,即使在使用期間也缺乏標準(它分別代表過10,000、12,000、13,200、或者14,400法制呎,約莫3.25公里到4.68公里)。由於英制的「里格」等於3英里,所以也有人將本作名稱譯為《海底六萬里》。
20,000Lieue指的是在海下行進的距離,而不是深度,因為20,000Lieue超過地球直徑的六倍,並且幾乎是地球周長的兩倍。
故事梗概
[編輯]
1866年,一些國家船隻發現神秘海怪,猜測是巨型一角鯨。美國政府在紐約城召集探險隊,尋找並刺殺海怪。敘述人皮埃爾·阿龍納斯(Pierre Aronnax)教授是位法國海洋生物學家,當時恰好在紐約,搭上探險末班車。加拿大捕鯨人,魚叉高手尼德·蘭(Ned Land)和教授忠僕康賽爾(Conseil)也上了船。
探險從布魯倫啟程,乘美國海軍護衛艦亞伯拉罕·林肯號向南經合恩角入太平洋。軍艦在長期搜索後發現海怪,準備進攻,但船舵遭到反擊。三名主人公跌入水中,驚奇發現海怪原來是艘潛水艇,遠超當時技術水準。他們被俘,帶入內艙,見到神秘的造船者、司令尼莫船長(Captain Nemo)。
主人公餘下的故事都在潛水艇鸚鵡螺號里進行,它被秘密建造,如今擺脫了地上政府在海洋里自由翱翔。尼莫船長的動機既是出於科學探索的熱忱,也是對人類文明的報復(自我流放)。尼莫解釋道他的潛水艇是電力驅動,可以完成先進的海洋生物學研究。他因能與專家阿龍納斯交流感到十分高興,但為了保密,不讓他們離開。阿龍納斯和康賽爾對海底探險著迷,但尼德·蘭只想逃走。
他們到訪海洋各地,有的是真實存在,有的則是想像的。旅行者們看到了紅海珊瑚、維哥灣海戰遺骸、南極洲冰蓋、跨大西洋電報線、以及想像中的亞特蘭蒂斯。他們也使用潛水服和空氣槍來捕獵鯊魚及其它海魚。鸚鵡螺號船上發生意外,導致一名水手喪生。大家為他舉行海底葬禮。當鸚鵡螺號重返大西洋時,一群巨烏賊襲擊並要了一名水手的命。
原來國內暴亂後尼莫家人遇難,以致船長通篇自我流放。在遇到章魚後不久,尼莫對阿龍納斯忽然變臉,躲躲閃閃。阿龍納斯感到不對,開始傾向尼德·蘭。末了,鸚鵡螺號遭到某國戰艦攻擊。尼莫船長憤怒,無視阿龍納斯求情,誓言報復。阿龍納斯認為尼莫是個厭世大魔王,後者還擊,在吃水線下猛撞,將戰艦撞入海底,阿龍納斯驚恐地看著戰艦墜入深淵。事後,尼莫在妻兒相片前傷感鞠躬。隨後幾天,主人公環境有所改變。潛水艇上似乎無人,鸚鵡螺號漫無目的航行。尼德·蘭更加沮喪,讓康賽伊擔心,阿龍納斯對尼莫的所作所為感到震驚,也惶惶不可終日。一天晚上,尼德·蘭說逃跑的機會來了。雖然阿龍納斯也想走,但鎮定住要看尼莫最後一眼。但他自己心裡清楚,便沒有去面對面。在逃跑前,阿龍納斯偷看尼莫最後一眼,聽見他說:「萬能的上帝啊!夠了!夠啦!」阿龍納斯立即回到朋友身邊,準備逃離。當他們解開救生艇時,發現鸚鵡螺號正在游向大漩渦(Moskenstraumen)。一行人逃生及時,來到挪威海岸附近的小島上,鸚鵡螺號命運未知。
主題和隱喻
[編輯]

尼莫船長的名字暗示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來源請求]在《奧德賽》中,流浪的奧德修斯遇到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波呂斐摩斯問他名字,奧德修斯回答稱「ουτις」,意思是「無人」或「無名小卒」。「奧德賽」在拉丁語的翻譯在此處化名為「尼莫」(Nemo),後者在拉丁語也翻譯為「無人」或「無名小卒」。類似尼莫,奧德修斯也必須在海上流浪(達10年之久),深受船員遇難的困擾。
儒勒·凡爾納也多次提及馬修·方丹·莫里中校,稱其為「莫里船長」。現實中的莫里是位海洋學家,探索風向、海洋、洋流,在海底搜集樣本,繪製地圖。凡爾納應該知道莫里在國際上的名聲,或許知道莫里在法國的先祖。
提到的其他法國人有著名的探險家拉佩魯茲伯爵,伯爵在環球航行時失蹤;探險家儒勒·迪蒙·迪維爾,他發現了拉佩魯茲伯爵艦船遺骸;蘇伊士運河建造者斐迪南·德·雷賽布,他也是伯爵探險隊唯一倖存者的侄兒。鸚鵡螺號似乎追隨他們的腳步:潛水艇到達伯爵失事海域;與迪維爾航船(Astrolabe)類似,行至南極水域時受困。潛水艇經紅海地下隧道進入地中海。
小說最著名的是與大章魚戰鬥,以船員打開艙門,大章魚抓住一人開始。當觸角抓住他拖他走時,他用法語高呼「救命!」在隨後一章開始,阿龍納斯就戰鬥稱:「要描繪如此場景,得要我們最著名的詩人,《海上勞工》的作者維克多·雨果才行。」《海上勞工》也有一章是工人與巨型章魚作戰,章魚則象徵工業革命。凡爾納大概是做了借用,用以指代1848年革命,第一位法國人必須反抗「怪物」,並成為第一位倒下的人。[來源請求]
在故事某部分,尼莫船長被描繪為世界上為劣勢者和受壓迫者作戰的戰士。在一段落中,尼莫船長據說為希臘反抗鄂圖曼帝國的克里特起義提供幫助,阿龍納斯明白他並非完全躲在鸚鵡螺號與世隔絕。在另一段落當中,尼莫同情貧窮的印度採珠人,他必須在沒有潛水服的情況下深入海底採集珍珠,受水壓的積累傷害注定早逝。尼莫在水下贈與他一包珍珠,比他一年的辛勞還要貴重。尼莫稱採珠人是不列顛印度殖民地的居民,「是受壓迫國家的人」。
1800年,羅伯特·富爾頓建起潛水艇鸚鵡螺號,並成功造出第一艘商用蒸汽船,凡爾納在小說中借用這個名字。富爾頓的潛水艇因有風帆而用船蛸命名。寫小說之前的三年間,凡爾納在1867年世博會上研究了法國海軍新開發的潛水艇潛水者號(Plongeur),對小說中的鸚鵡螺號也產生了影響。[3]
鸚鵡螺號潛水員所用的呼吸設備類似1865年貝努瓦·魯凱羅爾和奧居斯特·德內魯茲設計的呼吸器。他們設計的呼吸設備是後背潛水氣瓶,使用呼吸調節器輸出。[4][5]潛水員在海底行走而非游泳。[4] 設備被稱為空氣攜帶器(aérophore)。當時氣壓只能存30個大氣壓,潛水員得從水面吸氣;氣瓶只是應急用。[4]小說中魯凱羅爾設備在沒有外部供應情況下能用6到8小時是極度誇張的。
更加宏大的政治見解也化身為尼莫船長,在當時這是相當革命的,雖然提的不多,但很重要。在後續作品《神秘島》中,尼莫船長成為穆斯林邁索爾王國蒂普蘇丹的後人,蒂普蘇丹反抗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擴張主義。在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被鎮壓,家人被不列顛屠殺後,尼莫潛入海底。這個更改是應凡爾納出版商皮埃爾-儒勒·赫澤爾要求做的。赫澤爾在很多重要環節都要求更改。在原文中,神秘的船長是位什拉赫塔人,1863年波蘭爆發一月起義,家人遭到俄國人屠殺,船長因此反抗。法國當時與俄羅斯帝國結盟,為迴避政治衝突,尼莫的憤怒轉而撒到法國的老對頭大英帝國身上。阿龍納斯教授沒有懷疑尼莫的身世,凡爾納後續故事則給出解釋。最初,小說描繪的是領導柯斯丘什科起義的波蘭國家英雄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拉丁語銘文:「波蘭告終!」(Finis Poloniae)
瑪格麗特·德拉布爾(Margaret Drabble)認為《海底兩萬里》預見到環保運動,對法國先鋒派產生影響。[6]
在其它書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編輯]- 《神秘島》是該故事的續集,並總結了之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似乎給了尼莫(達卡王子)身世的更多資訊,但在時間上與前兩部自相矛盾,甚至在《神秘島》一書中難以自圓其說。
- 在很久之後的小說《迎面三色旗》(Face au drapeau)中凡爾納回到了無法無天的潛水艇船長的主題。書中的大惡人蓋爾·卡拉日(Ker Karraje)是個肆無忌憚、極端利己的海盜,和尼莫的可取之處大相逕庭。尼莫也能大打出手,但依然存留高尚品質。
- 和尼莫一樣,蓋爾·卡拉日也「招待」了意外的法國客人。但與尼莫躲躲閃閃不同,卡拉日無法無天的結局必然是國際力量聯手出擊,俘虜起義。雖然小說發行翻譯甚多,但從未達到《海底兩萬里》的高度。
- 更加類似原始尼莫的是《征服者羅比爾》(Robur-le-Conquérant)中的羅比爾,但角色不太出眾。羅比爾是個黑心囂張的歹徒,駕駛飛機而非潛水艇,日後被翻拍為《大地之王》(Master of the World,1961年)。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Dehs, Volker; Jean-Michel Margot; Zvi Har』El, The Complete Jules Verne Bibliography: I. Voyages Extraordinaires, Jules Verne Collection (Zvi Har』El), [2012-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 ^ 海底两万里. 中國大陸: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 2. ISBN 978-7-02-007047-3.
- ^ Notice at the Musée de la Marine, Rochefort
- ^ 4.0 4.1 4.2 Davis, RH. Deep Diving and Submarine Operations 6th. Tolworth, Surbiton, Surrey: Siebe Gorman & Company Ltd. 1955: 693.
- ^ Acott, C. A brief history of diving and decompression illness.. South Pacific Underwater Medicine Society Journal. 1999, 29 (2) [2009-03-17]. ISSN 0813-1988. OCLC 16986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5).
- ^ Margaret Drabble. Submarine dreams: Jules Verne's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s. New Statesman. 8 May 2014 [2014-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1).
外部連結
[編輯]
- 《海底兩萬里》英文版在線閱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英文eBook下載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古登堡」計劃-《海底兩萬里》英文版下載
-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 古騰堡計劃, obsolete translation by Lewis Mercier, 1872
- Google圖書中的《海底兩萬里》法文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ull text of 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dition and translation by Verne scholar, William Butcher (with an introduction, notes and appendices)
-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 trans. by F. P. Walter prepared in 1991.
LibriVox中的公有領域有聲書《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audio vers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法文)
- Manuscripts of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in gallica.bnf.f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