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河南長孫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河南長孫氏北魏至隋唐時期以河南郡為郡望的虜姓世族,後成為關隴集團的重要組成,著名人物有長孫道生長孫儉長孫稚長孫晟長孫無忌長孫皇后長孫順德等人。

起源及名稱

[編輯]

帝室十姓,分支自拓跋氏[1]。據《舊唐書》,長孫氏源出拓跋氏,後改為跋氏。因為為宗室之長,又改長孫氏[2]。在北魏孝文帝時,改為長孫氏[3]

據《魏書》[4]與《舊唐書》[2],源自拓跋鄰三兄,稱為拔拔氏。中華民國學者康樂認為,取名為長孫氏,意為宗廟之長。因此應是由長子分支,可能源自拓跋鄰長兄。

美國學者Jennifer Holmgren認為在北魏道武帝時代才出現帝室十姓,先分出拔拔氏,再改名為長孫氏[5]。可能在長孫嵩時代才從拓跋氏分支出來。

歷史

[編輯]

河南長孫氏原為鮮卑拓跋部一族,在酋長拓跋鄰時,將七個兄弟分開,各自統領一個部落,各部落分別定名字為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加上叔父的乙旃氏,和遠親車焜氏,與皇族拓跋氏號稱帝室十姓,互相不同婚姻。拓跋鄰二哥統帥拔拔部,遂以部為拔拔氏。到昭成帝拓跋什翼犍(338-376年在位)時期,拔拔氏的長孫仁成為南部大人,其子由拓跋什翼犍賜名長孫嵩,長孫嵩一名在《晉書》卷一一九《姚泓傳》記載為司徒、南平公「拔拔嵩」,14歲時即代替父親統管部族事務。拓跋什翼犍末年,苻堅遣其大司馬苻洛率眾二十萬攻擊鮮卑南部,鮮卑白部、獨孤部抵擋不住,拓跋什翼犍派南部大人劉庫仁率騎兵十萬迎戰於石子嶺,為秦軍所敗,劉庫仁投降秦軍,拓跋什翼犍率鮮卑王庭逃到陰山之北。苻堅任劉庫仁、劉衛辰分別代理國事。長孫嵩與另外一個南部大人元他率部族依附了劉庫仁。

386年(登國元年),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在鮮卑獨孤部、賀蘭部和舊臣長孫犍、長孫嵩、元他的支持下,登上代王之位,建都平城,長孫嵩被重新任命為南部大人,成為功臣之一。長孫嵩歷任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魏明元帝時與山陽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馬侯崔宏等八人,世號「八公」。[6]

魏太武帝即位後,成為三朝元老,官任左輔,進爵北平王。437年(太延元年)正月去世,年八十,諡曰宣惠王。有子長孫頹長孫壽,長孫頹生長孫敦,敦生長孫道,道生長孫悅,世襲北平王。五世孫長孫儉,北周柱國大將軍[7]

長孫嵩堂侄長孫道生,為另一支長孫氏,長孫無忌即為其七世孫。

還有一支長孫氏來自於長孫嵩同時代的長孫肥,長孫肥十三歲時擔任拓跋什翼犍的侍衛。道武帝拓跋珪流落獨孤部及賀蘭部時,為其親信侍從。登國初年(386年),拓跋珪登上代王之位,長孫肥與莫題等俱為帳下大將,屢有軍功。以功賜爵琅邪公,後改盧鄉公。他善於謀略,勇冠諸將。前後征討,未嘗失敗。後降爵為藍田侯。天賜五年去世,諡曰武,陪葬金陵。子長孫翰,封平陽王,也是明元帝太武帝時名將。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帶領鮮卑大臣、貴族從平城遷都洛陽,推行說漢話、改漢姓、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等漢化改革。在太和二十年下詔將皇族鮮卑姓氏拓跋氏改為元氏,籍貫為河南洛陽,其他鮮卑貴族紛紛跟從,長孫嵩、長孫道生、長孫肥後裔也以河南洛陽為郡望

河南長孫氏前期的人有的並無漢文名字,如長孫道生之子長孫抗,鮮卑名烏者,孫長孫觀,鮮卑名拔六觀,長孫稚,鮮卑名冀歸,長孫陵,鮮卑名敕斤陵。可能在太和改氏時,重新起名,或取鮮卑名最後一字。

世系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司馬光《資治通鑑釋例》〈書後姓例〉:「宋永初三年,長孫嵩實姓拓拔,時魏之群臣出於代北者,皆複姓,孝文遷洛,改爲單姓,史患其繁,悉從後姓。 」
  2. ^ 2.0 2.1 《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其先出自後魏獻文帝第三兄。初為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襲大人之號,後更跋氏,為宗室之長,改姓長孫氏。」
  3. ^ 《周書》卷26:「長孫儉,河南洛陽人也。本名慶明。其先,魏之枝族,姓托拔氏。孝文遷洛,改為長孫。」
  4. ^ 《魏書》卷113〈官氏志〉:「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次兄為拓拔氏,後改為長孫氏。」
  5. ^ Jennifer Holmgren《Annals of Tai: Early T'o-pa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Wei-shu》,1997年。ISBN 0909879168
  6. ^ 《北史》:明元即位,山陽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車門右,聽理萬機,故世號八公。
  7. ^ 文苑英華》九百五和《全後周文》卷十:《周柱國大將軍拓跋儉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