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口德租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12年的漢口租界,從左至右:、德、
20世紀初的德國駐漢口總領事館

漢口德租界(德語:Deutsche Konzession in Hankau[1]),是近代位於漢口五國租界之一,亦為兩個在華德租界之一,由德意志帝國於1895年開闢。開闢初期面積約600畝,經過擴張後面積達636.83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於1917年與德國斷交並對德宣戰,隨後派軍警強行收回了漢口德租界。

歷史

[編輯]

設立

[編輯]

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後,德意志帝國向清政府提出在天津與漢口劃定租界。1895年10月3日,漢黃德道江漢關監督瞿廷韶與德國駐上海總領事施妥博(O.V.Struebel)在漢口訂立《漢口租界合同》,規定漢口德租界自通濟門城外沿江官地外起,到李家冢前為止,寬300丈、深120丈,總面積約600畝。根據協議,「租界內一切事宜歸德國領事按照本合同及後定章程辦理」,且界內不准華民居住[2]:8-9

擴張與衝突

[編輯]

1898年8月27日,中德雙方修定界址,德國租界擴張至西南抵城堡(今一元路附近),東北至今六合路北側,東至江邊,西接今中山大道,總面積增至636.83畝[2]:14-15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德國派兵50多人在租界布防,為從武昌逃到漢口德租界的湖廣總督瑞澂提供保護,還協助他電奏清政府派兵、向各國駐漢口領事求援,並出動軍艦協助清軍與革命軍作戰[3]

收回

[編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調集在漢國防軍100多人、義勇隊80多人於8月1日乘船經南京、青島返回德國參戰[2]:61

191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與德國斷交,次日150名警察、136名巡捕進入漢口德租界接管租界的警察權並限令德國領事館人員於48小時內離開漢口,但德國領事拒絕移交權力。雙方談判後,中國官員保證租界範圍內德國人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德國警隊的兵器等則被中國官員收繳。8月14日,北洋政府對德宣戰,隨後內務部根據《管理敵國租界辦法》及《特別區市政管理局簡章》設立漢口特別區市政管理局,管轄德租界區域。一戰結束、德國戰敗後,北洋政府於1919年1月17日宣布全面接管德租界的管理權,並將租界內道路全部改用中國道路名稱[2]:205-206

巴黎和會召開後,《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把漢口德租界內所有屬於德國政府的房屋、碼頭、軍需品、船隻等各種公產轉讓給中國,但中國代表拒絕簽署[註 1]。1921年5月20日,北洋政府與威瑪共和國簽訂《中德協約》,中德兩國恢復邦交,威瑪共和國正式確認交還漢口德租界並取消領事裁判權,北洋政府至此完成了法律程序上對漢口德租界的收回。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占領漢口後,原德租界區域改為漢口第一特別區[2]:206-207

居民

[編輯]
漢口德租界居民[4][5]
時間 德國人 中國人 備註
1891年 15 未知 早期來漢的德國人多從事工商業,開辦洋行
1910年 235 未知 增加商人47人,藝師、機械機師89人
1915年 116 10726 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德僑人口開始減少[註 2]
1917年 40 未知 1917年中國對德宣戰並收回德租界後德僑人口進一步銳減

管理

[編輯]
德國駐漢口領事館作為漢口近代建築群的一部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處於武漢市人民政府大院內[6]
德租界工部局巡捕房舊址,今武漢警察博物館

領事館

[編輯]

德國駐漢口領事館從1904年春天開始建造,於1905年冬天完工,採用德國巴洛克風格,開闊的花園環繞四周並為了適合漢口的氣候種植了從日本和上海運來的棕櫚樹[7]。德國領事館建成以前,其所在的區域位於武漢城牆以外,周邊環境蠻荒。德國領事館建成後,僅僅幾年過後周邊便建立起銀行等許多德國在漢機構[8]。武昌起義後,各國駐漢領事館中德國最為偏向支持清政府。德國駐華公使向其總理報告:「大部分東亞德僑,尤其是寓居北方者,對於清室政府表示同情之心,實較對於革命黨人為多。」德國領事館不僅在財政上和軍火上支持清政府,還幫助清政府訓練軍官、派兵直接幫助清軍與革命黨作戰[9]

工部局巡捕房

[編輯]

德國駐漢領事館工部局位於今勝利街271號,下設巡捕房(警察局)。該建築屬文藝復興式建築,牆高窗小,底部用暗紅色砂岩壘砌,外觀窗為圓形劵拱,窗框用鋼筋水泥澆制。建築的轉角處設有突出的塔樓,強化了安全防衛的功能。主樓一樓是市政廳的辦公室,警察局設在兩側,警察看管犯人的監獄緊挨著警察局,中國和印度警察的宿舍則位於監獄旁邊。工部局巡捕房還設有區域供志願者組成的消防隊擺放滅火器材[7]。德租界被收回後,原工部局大樓成為北洋政府武漢當局的「特別區管理局」[10]

江漢關監督公署

[編輯]

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北洋政府外交部在漢口德租界今一元路5號設立「外交部特派湖北交涉員公署」,江漢關監督(最初由清政府設立的海關監督機構)一同搬入此建築辦公,之後「外交部特派湖北交涉員公署」併入江漢關監督,稱「江漢關監督公署」。中國海關自建立以來一直由英國人擔任總稅務司,海關監督屬於中方派出、對海關工作進行監督的部門,主要職責是海關關稅的分成。最終經江漢關監督公署監管作為中國國家稅收的部分大約為關稅總額的三分之一[11]

市政

[編輯]

道路

[編輯]
漢口德租界新舊地名對照[4]
現名 原名
一元路 皓街(Augusta Street)
二曜路 福街(Victoria Street)
三陽路 祿街(Utsen Street)
四唯路 壽街(Nien Street)
五福路 寶街(Charlotten Street)
六合路 實街(Dorotheen Street)
勝利街 漢中街
沿江大道 江岸街
中山大道(一元路至陳懷民路段) 漢景街

交通

[編輯]

德租界於皓街至寶街的江岸設有漢堡亞米利加棧、美最時、瑞記、亨寶輪船公司等德商碼頭[4]:376

經濟

[編輯]

貿易

[編輯]

金融

[編輯]
1908年的德華銀行漢口分行

工業

[編輯]
  • 英美菸草公司(頤中菸草公司)六合路煙廠
  • 和記蛋廠

娛樂業

[編輯]
  • 清正茶園:1902年,黃孝花鼓戲藝人魏報應、黃子云等在漢口德租界創立同慶班,向德國領事館申請執照並繳納「掛旗費」,開始於德租界三碼頭(今一元路口)公開演唱,稱「掛洋旗領照會」,這是黃孝花鼓戲首次進入租界。同慶班演出主要劇目有《蔡鳴鳳辭店》、《胡彥昌辭店》、《張德和辭店》、《東樓會》、《南樓會》、《西樓會》、《北樓會》,俗稱「三個辭店四個樓」,共有劇目60餘個。主要旦角有黃和尚、余天保、許麼、小炳楊、戴和尚、李品三(雲中仙)等,小生有林曹、范麼、夏進保等,老生有黃子云、陳彬卿等,丑角有周元、陳大山等。黃孝花鼓戲在租界受到歡迎、日趨興旺後,黃陂黃岡孝感等地的藝人紛紛到漢口搭班,楚劇的劇目以租界為依託得到豐富和發展[4]:333,335
  • 維多利大舞台:1917年建成於法租界與德租界毗鄰的河街皓街口(今一元路),又稱維多利亞花園[4]:337,專映外國影片[12]

文化

[編輯]

新聞

[編輯]

《湖北日報》:1908年創辦於德租界一碼頭。創辦人鄭江灝1907年留學日本時加入共進會並被推為參議部長,次年回國並在王柏森、董祖椿、楊憲武等共進會成員協助下創辦該報以聯絡共進會黨員。1909年春,因刊載漫畫和評論陳夔龍張彪遭到封禁[4]:324,329

學校

[編輯]

德華學堂(英語:Deutsch Chinesisch School):1908年由德國傳教士在漢口北郊的德國球場(今球場路光華路口)開辦,稱私立德華學堂,旨在教授德語[4]:300。校園中間為教學大樓,東側為學生宿舍,西側為又稱「風雨操場」的健身房。今武漢市第六中學[2]:146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1. ^ Die unbekannte deutsche Konzession Hankou. China-Oldenburg. [2024-10-01]. 
  2. ^ 2.0 2.1 2.2 2.3 2.4 2.5 王汗吾 吳明堂. 廖國放 , 編. 汉口五国租界 (PDF). 中國: 武漢出版社. 2017年12月 [2024-09-08]. ISBN 978-7-5582-1803-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20). 
  3. ^ 肖建東. 辛亥革命对中德关系的影响 (PDF).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1年9月, 54 (5): 591–597 [2025-04-10].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袁繼成; 王汗吾 吳明堂 董玉梅 董莉萍. 袁繼成 , 編. 汉口租界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03.12. ISBN 7-5430-2941-3. 
  5. ^ 愛德華·庫格. 始于武汉的德国殖民史. 歌德學院. [2025-04-10]. 
  6. ^ 德国驻汉口总领事馆. 武漢出版社. [2025-04-10]. 
  7. ^ 7.0 7.1 愛德華·庫格. 德华银行、德国领事馆和市政厅——德国在武汉租界区的建筑. 歌德學院. [2025-04-10]. 
  8. ^ 王亞欣 王雪. 历史专家介绍德国领事馆旧址:抗战期间幸运躲过空袭. 長江網. 長江日報. [2018-10-22]. 
  9. ^ 馮天瑜. 列强对辛亥首义的态度.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湖北大學學報》. [2011-9-26]. 
  10. ^ 長江日報. “修旧如旧”,这里将建武汉警察博物馆. 長江網. [2018-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11. ^ 江汉关监督公署. 武漢出版社. [2025-04-10]. 
  12. ^ 武漢市江岸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江岸区志(下). 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09.10: 1389. ISBN 978-7-5430-4079-3. 
備註
  1. ^ 《凡爾賽和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全部轉讓給日本,在中國國內引發了五四運動
  2. ^ 1914年一戰爆發後,英法等國切斷德國與海外的貿易航線,導致中德之間的直接貿易中斷,加之不少德僑回國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