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嵒

毓嵒 | |||||||||||||||||||||||
---|---|---|---|---|---|---|---|---|---|---|---|---|---|---|---|---|---|---|---|---|---|---|---|
![]() 毓嵒(右)與其妻張雲訪 | |||||||||||||||||||||||
姓 | 愛新覺羅氏 | ||||||||||||||||||||||
名 | 毓嵒 | ||||||||||||||||||||||
字 | 巖瑞 | ||||||||||||||||||||||
小字 | 小瑞子 | ||||||||||||||||||||||
出生 | 民國七年四月初八日 ![]() | 1918年5月17日||||||||||||||||||||||
逝世 | 1999年1月18日![]() | (80歲)||||||||||||||||||||||
| |||||||||||||||||||||||
以上皆為愛新覺羅氏(除其妻子) |
生平
[編輯]毓嵒是道光帝第五子奕誴(1831年-1889年)的曾孫,祖父為載濂(1854年-1917年),承襲了貝勒並恩准加郡王銜;父為溥偁(1873年-1931年),為頭品頂戴、任乾清門行走。
毓嵒生於北京王府井。幼年喪母,少年又遭遇父親離家出走、過世等不幸。
1936年,被溥儀選定為滿洲國帝宮內廷學員,幫忙管理國事。毓嵒和溥儀的關係良好。毓嵒青年時在滿洲國宮中念書,在名師指導下接受正規書法訓練,主要臨習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和乾隆帝的書法。後來溥儀親自指導毓嵒,臨習溥儀親筆,甚至令毓嵒代寫文件。毓嵒的書法頗具功力,他擅長楷書,字寫得結構嚴謹,舒展大方,很有唐代楷書的神韻。1943年毓嵒與滿族女子馬靜蘭[2]成婚,並隨後生有二子,為恆鎮和恆鎧。1945年滿洲國滅亡,毓嵒和溥儀被蘇聯作為戰俘送往西伯利亞。
1948年,妻子馬佳氏病逝,後年再婚。
1950年夏,溥儀在西伯利亞時,將毓嵒私立為「皇子」。[3]
1950年8月,毓嵒被遣送回中國,監禁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勞動改造。
1957年,毓嵒獲政府免訴釋放。出獄後,靠教漢文及賣雜貨為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毓嵒因其特殊身份再次受到牽連,被發配到山西勞改做苦力。
1979年,返回北京。
1980年,他被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聘為顧問,後陸續擔任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理事、東方書畫院研究會理事、長白書畫研究會理事。晚年生活比較穩定。
1999年1月18日,病逝於北京,同年清明時將其骨灰安葬於遵化清東陵西側的萬佛園;在玉佛殿後、東苑6區內的山西黑墓碑上,右邊刻寫著他生前的簽名「愛新覺羅·毓嵒」,左邊注有滿文,墓碑簡潔,別具一格[4]。
家族成員
[編輯]- 第一任妻子 馬靜蘭
- 第二任妻子 張雲訪
個人著作
[編輯]- 《我隨溥儀二十年∶末代皇子回憶錄》 ISBN 9787800684562
- 《末代皇帝立嗣紀實》,賈英華著 , 愛新覺羅·毓嵒述 ISBN 978-7-80077-631-1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賈英華; 愛新覺羅·毓嵒. 末代皇帝立嗣纪实. 末代皇帝系列.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 ISBN 978-7-02-004588-4.
- ^ 馬靜蘭的滿族姓氏為馬佳氏
- ^ 賈英華; 愛新覺羅·毓嵒. 末代皇帝立嗣纪实. 末代皇帝系列.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 ISBN 978-7-02-004588-4.
- ^ 爱新觉罗·毓嵒纪念馆--遵化万佛园景区发展有限公司. www.gongmu.com. [2020-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8).
- ^ gary. 爱新觉罗恒镇先生去世. 愛新覺羅宗譜網. 2023-08-29 [2023-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1).
- ^ 以父名「恆鎮」一字「恆」為姓氏,單名「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