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啟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啟斌(1936年8月3日—2003年9月23日),男,湖北宜都人,中國天文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台長、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1]

生平

[編輯]

早年就讀於湖北宜昌一中。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數學天文系。1957年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實習員。1958年調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台長,1987年至1998年任北京天文台台長,先後兩次當選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學術貢獻

[編輯]

李啟斌在天文學多個領域做出重要貢獻:

  • 天文選址:20世紀50-60年代,在著名實測天體物理學家程茂蘭先生直接領導下,帶領團隊在河北省興隆縣南雙洞鄉連營寨成功選定了符合現代光學天文觀測要求的興隆觀測站址,奠定了北京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的基礎。
  • 星系動力學:1976年與林家翹合作,首次提出了星系密度波長期維持的理論機理[2],該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表彰。
  • 類星體與超新星觀測:1989年主導建成當時東亞最大的2.16米光學望遠鏡,並推動中國天文學家首次利用本國望遠鏡獨立發現類星體與超新星,其中北京天文台觀測的超新星SN 1993J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3]
  • 天文學戰略規劃:20世紀90年代提出建設中國「一天一地」(地面大望遠鏡和空間望遠鏡)重大天文設備戰略,參與提出並推動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XMT)計劃以及LAMOST(郭守敬望遠鏡)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

科普與教育貢獻

[編輯]

李啟斌致力於天文科普與教育事業:

  • 著作《天體是怎樣演化的》獲1980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並被授予「建國以來有突出貢獻的科普作家」稱號。
  • 翻譯哥白尼名著《天體運行論》以及其他重要天文學科普著作,影響深遠。
  • 2002年在北京大學創辦廣受歡迎的「天文與藝術」課程。

逝世與紀念

[編輯]

2003年9月23日,李啟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1]。他對中國天文學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其著作和學術思想持續影響著後來者。2013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把一顆永久編號為第2370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Li Qibin」(李啟斌),以紀念他在天文學領域的卓越貢獻[4][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原北京天文台长李启斌先生逝世 治学严谨示后人. 搜狐新聞. [2020-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李啟斌; 韓念國; 林家翹. 星系密度波的幅度与长期维持机理 (PDF). 中國科學. 1976, (4): 421-428 [2025-05-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5-05-23). 
  3. ^ Wang, Lifan; Hu, Jingyao. Blue-shifted oxygen lines and the clumpy ejecta of supernova 1993J. Nature. 1994-06, 369 (6479) [2025-05-23]. ISSN 1476-4687. doi:10.1038/369380a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英語). 
  4. ^ List of minor planets: 23001–24000, 2025-04-07 [2025-05-27] (英語) 
  5. ^ “李启斌奖助学金”捐赠仪式在科维理研究所举行. news.pku.edu.cn.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