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普羅米修斯中央結構材料研究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普羅米修斯中央結構材料研究院
公司類型國有單一制企業
成立1939
總部俄羅斯聖彼得堡
母公司庫爾恰托夫研究所 編輯維基數據

普羅米修斯中央結構材料研究院(俄語:ЦНИИ конструкционных материалов «Прометей»)是蘇聯從事功能性材料研發的國家級研究院。位於聖彼得堡

在冶金和焊接技術方面開展科研。開發和生產高級合金,包括重裝甲、造船冶金、探傷儀質量控制措施、潛艇船體建造用鈦合金、反潛用非磁性鋼和合金、高強度船體鋼、用於先進推進系統的應用材料、鋁合金和鈦合金等。[1]2016年中央結構材料研究院正式成為庫爾恰托夫研究所下屬單位。

歷史[編輯]

根據1936年5月17日蘇聯人民委員會的決定,在列寧格勒伊佐拉工廠英語Izhorskiye Zavody創建第一中央裝甲實驗室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Броневая лаборатория № 1,ЦБЛ-1) 。實驗室負責人是安德烈·謝爾蓋耶維奇·扎維亞洛夫俄語Завьялов, Андрей Сергеевич。任務是為軍艦、坦克、戰機、築壘要塞等研發批產新型裝甲鋼。

按照國防工業人民委員部1938年12月31日第485號和造船工業人民委員部1939年1月18日第3號命令,1939年1月27日組建中央冶金和裝甲研究所( ЦНИИ Металлургии и брони,ЦНИИ-48)。隸屬於造船工業人民委員部。研發和生產坦克裝甲、艦船和飛機功能性材料,研製出T-34坦克KB坦克、自走炮及IL-2強擊機的裝甲。編制了各種裝甲鋼的工藝指導書,使得偉大衛國戰爭後眾多工廠能夠迅速轉產裝甲鋼。

1981年,研究院榮獲「新型特種設備研製」勞動紅旗勳章。38名員工獲得勳章和獎章。

根據1966年1月31日蘇聯造船工業部第56號命令,該機構更名為中央冶金和焊接研究所。根據蘇聯造船工業部1972年8月14日第0488號命令,更名為「普羅米修斯」中央冶金和焊接研究所。根據1988年7月22日蘇聯造船工業部第214號命令,更名為普羅米修斯中央結構材料研究院。

1994年獲得了俄羅斯聯邦國家科學中心的地位。

根據聖彼得堡市長2016年2月18日第12號法令,該研究院以伊戈爾·瓦西里耶維奇·戈里寧俄語Горынин, Игорь Васильевич院士命名。

部門結構[編輯]

  • 信息技術科研生產聯合體
  • 高強度外殼結構鋼科研生產聯合體
  • 材料與動力設備安全問題科研生產聯合體
  • 輕合金和有色金屬合金科研生產聯合體
  • 非金屬材料防腐化學科研生產聯合體
  • 先進材料和工藝科研生產聯合體
  • 核動力船舶安全科研生產聯合體
  • 科研生產實驗聯合體

目前,該研究院約有1500名員工,其中研究人員占12%,工程技術人員占34%,輔助人員占28%,技術工人占15%,20名博士和114名副博士。

參考文獻[編輯]

  1. ^ Russian Defense Business Directory.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 May 1995 [21 Jul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7).  公有領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