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皇帝
文殊皇帝,或稱曼殊師利大皇帝(藏語:འཇམ་དབྱངས་གོང་མ་ཆེན་པོ,威利轉寫:vjam dbyangs gong ma chen po)是藏傳佛教對中國皇帝(特別是清朝皇帝)的敬稱。藏傳佛教認為中國皇帝是文殊菩薩化身,使世界安寧的轉輪王,「文殊菩薩皇帝」、「文殊大皇帝」為順治年間以降西藏致書清廷時常用的啓頭語[1],滿洲人又稱皇帝為佛爺。
詞源
[編輯]有觀點認為[誰?],「滿洲」之名來自文殊菩薩(曼殊師利菩薩),因此清朝皇帝也叫文殊皇帝。根據清朝官方觀點表示,族名「滿洲」源於文殊菩薩(梵語:मञ्जुश्री,Manjusri),乾隆帝還特別在其詩中自注以表示對這一說法的認同;持這種觀點學者還說努爾哈赤建國時,滿語是以「滿洲國」(滿語:ᠮᠠᠨᠵᡠ
ᡤᡠᡵᡠᠨ,穆麟德轉寫:manju gurun)為名,即取「文殊菩薩的土地」之意[2]。
歷史上清兵入關前滿洲人信仰的是薩滿教而非佛教,許多歷史學家並不認可這一說法,提出可能是由蒙古語進入滿語的。關於「滿洲」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莫衷一是。
使用
[編輯]因佛經《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秦之轉譯),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即五臺山)。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止,為諸眾生於中說法。』」。藏傳佛教語境中用於世俗統治者的「文殊菩薩化身」指的是「中國」[3](藏語:རྒྱ་ནག,威利轉寫:rgya nag,今譯中原/漢地)王朝的統治者中國皇帝。藏族史家看來,元朝統治的最主要和核心的地區是漢地,明朝繼承的是元朝的正統。因此,藏傳佛教語境中將「文殊菩薩化身」這一據稱用於忽必烈的稱呼加於明朝皇帝身上[4]。
元明兩朝,西藏等地僧俗領袖將皇帝稱為「文殊皇帝」的記載並不多。元代,蒙古大汗被稱為菩薩的現象時有出現,但特別提出是文殊菩薩的,只有元順帝時的居庸關雲台《造塔功德記》。忽必烈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更可能是後世的創造。除《造塔功德記》外,衛藏高僧袞欽覺囊巴朵波巴在傳記中提及元順帝是「文殊大皇帝」。明朝皇帝被稱「文殊皇帝」或「文殊」化身的情況亦不多見。《賢者喜宴》記載,永樂三年(1405)大寶法王哈立麻稱朱元璋及其皇后是「文殊和度母的化身」。此外,大乘法王將朱棣稱為「文殊怙主」(藏語:འཇམ་པའི་དབྱངས་མགོན་པོ་,威利轉寫:'jam dbyangs mgon po)[5]。明末,固始汗在《鐵龍年顧實汗頒給達普寺的鐵券文書》中,將崇禎帝稱為「文殊皇帝」[6]。
清朝皇帝「轉輪王」和「文殊菩薩化身」稱號正是基於上述歷史背景而來。隨著16世紀後半葉藏傳佛教全面傳入蒙古地區,藏傳佛教賦予世俗統治者的「轉輪王」和「文殊菩薩」稱號被蒙藏兩地的貴族廣泛接受。清朝入關後,這兩個稱號隨之被加於清朝皇帝之上。與明朝相比,清朝與蒙古諸部的關係更為複雜和密切。於是,在清朝與蒙古諸部的頻繁往來中,清帝被蒙藏高層普遍稱為「轉輪王」或「文殊菩薩化身」[4]。
參考文獻
[編輯]- ^ 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3-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0).
- ^ 黃美蓉譯,杉山正明著《遊牧民的世界史》頁389-391,廣場出版,2013年。
- ^ Fan Zhang. Reorienting the Sacred and Accommodating the Secular: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hina (rGya nag chos 'byung) (PDF).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 2016, (37): 569-591.
- ^ 4.0 4.1 安海燕. 作为“转轮王”和“文殊菩萨”的清帝——兼论乾隆帝与藏传佛教的关系. 清史研究. 2020年, (2) [2023-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7).
- ^ FitzHerbert, Solomon George. The Geluk Gesar: Guandi, the Chinese god of war, in Tibetan Buddhism from the 18th to 20th centuries.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2020-03-21].
- ^ 石岩剛. 清前期多语种文书中皇帝称号的演变. 《歷史研究》. 2024年, (第6期): 7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