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排斥法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排斥法案原件

排斥法案》(荷蘭語Akta van Seclusie)是荷蘭省議會於1654年通過的一項憲制性立法。該法案作為《威斯敏斯特和約》(英吉利共和國聯省共和國結束第一次英荷戰爭的和約)的秘密附件,明確禁止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即後來的英國「光榮革命」君主威廉三世)成年後擔任聯省共和國執政官(Stadtholder)職務[1]。「排斥」(Seclusion)在此特指一種政治孤立狀態——即通過制度性手段將特定家族排除於權力核心之外,此處指尼德蘭共和派對奧蘭治家族的排斥。此舉標誌著尼德蘭共和派在第一次無執政時期對奧蘭治家族的權力排斥達到頂峰。

背景

[編輯]

1650年11月6日,奧蘭治親王兼聯省共和國執政官威廉二世因天花猝然離世,然逝世前其遺腹子威廉三世尚未降生。這一權力真空為荷蘭共和派提供了歷史性契機。荷蘭省議會迅速通過決議,宣布永久空缺本省執政官職位,並凍結奧蘭治家族的政治特權。此舉標誌著第一次無執政時期(1650–1672年)的正式啟動,開啟了荷蘭史上最激進的共和主義政治時期。

1651年1月,聯省共和國七省代表齊聚海牙召開大議會(Grote Vergadering),以荷蘭省為核心的攝政派(States Party Regenten)占據主導地位,其核心人物包括阿姆斯特丹商業寡頭德·赫拉夫兄弟——科內利斯(Cornelis de Graeff)與安德里斯(Andries de Graeff),以及他們的表親比克家族的安德里斯·比克(Andries Bicker)與科內利斯·比克(Cornelis Bicker)。這些共和派領袖多出身城市商業貴族,他們主張削弱奧蘭治家族的軍事集權傳統,建立以省議會為核心的聯邦制治理體系。大議會最終通過決議,將執政官職位排除於五省行政體系之外宣布共和國不再設置統一的軍隊,各省的防務自己負責,僅允許弗里斯蘭與格羅寧根保留奧蘭治旁系成員擔任象徵性職務。

1654年的威廉三世

此外,這一時期的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以尼德蘭的戰略失敗告終[2]。作為戰敗條件的《威斯敏斯特條約》不僅迫使聯省共和國向英格蘭做出多項貿易讓步,還通過秘密條款強化了共和派對奧蘭治派的壓制。荷蘭大議長(Grand Pensionary)約翰·德·維特與英國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達成默契:前者承諾削弱國內奧蘭治派攝政集團,後者則放棄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支持。此舉使年僅四歲的威廉三世(其母瑪麗公主為英國查理一世之女和查理二世之妹)徹底喪失政治影響力——英國共和派擔憂,若威廉成年後掌權,可能利用血緣紐帶助斯圖亞特家族重奪英國王位。

法案實施

[編輯]

為避免其他省份知悉該秘密條款後拒絕簽署《威斯敏斯特條約》,約翰·德·維特精心設計,使該條款僅對荷蘭省議會(States of Holland)具有約束力。聯省總議會(States-General of the Netherlands)與弗里斯蘭全權代表阿拉特·彼得·范·容厄斯塔爾(Allart Pieter van Jongestall)對此毫不知情,僅有荷蘭省兩名談判代表——希羅尼穆斯·范·貝弗寧(Hieronymus van Beverningh)與威廉·尼厄普特(Willem Nieupoort)——掌握內幕。1654年4月22日,聯省總議會在未審閱秘密附件的情況下批准了條約。

《排斥法案》的核心策劃者是共和派的代表德·維特及其叔父科內利斯·德·赫拉夫英語Cornelis de Graeff(Cornelis de Graeff)。1654年5月4日,荷蘭省議會就該法案展開激烈辯論。儘管遭遇貴族院(ridderschap,擁有1票表決權)與六個城市代表(各1票)的強烈反對,法案仍以微弱優勢通過。至此,英國簽署方奧利弗·克倫威爾才依約批准條約(含秘密條款)[3]。德·維特為促成法案批准付出了極大政治代價。弗里斯蘭執政委員會(Gedeputeerde Staten)甚至要求徹查荷蘭談判代表的越權行為,指控其背叛聯省共和原則[3]

後果

[編輯]

《排斥法案》於1654年因德·維特的秘書范·梅瑟姆(Van Messem)洩密而曝光,外界普遍猜測這是德·維特本人精心策劃的權謀。然而,19世紀對其秘密信函的考證顯示,這位共和派領袖實為被迫捲入這場政治漩渦[4]。當代研究進一步提出新解:德·維特可能因擔憂機密文件落入政敵之手,刻意篡改相關記錄以自保,使得事件真相至今仍存疑雲[5]

1660年英國王政復辟,查理二世重登王座。荷蘭省議會隨即宣布《排斥法案》自動失效,理由是該法案最初是與已不存在的英格蘭聯邦(即克倫威爾的共和國)政府締結的。隨著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繼續壓制與英國王室有血親的奧蘭治家族已失去戰略價值。1667年,德·維特派系乘勢推出《永久敕令》,試圖將奧蘭治家族永久排除於權力體系之外。但歷史的諷刺在於,僅僅五年後的1672年「災難年」,面對法軍勢如破竹的入侵,荷蘭省議會不得不緊急廢除敕令,擁立22歲的威廉三世為陸海軍統帥。更具戲劇性的是,這位曾被共和派全力壓制的奧蘭治親王,最終在1688年發動光榮革命,將其舅父詹姆斯二世趕下英國王座,親手終結了斯圖亞特王朝絕對君主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ritain, Great. A collection of all the treaties of peace, alliance, and commerce, between Great-Britain and other powers, from the treaty signed at Munster in 1648, to the treaties signed at Paris in 1783: To which is prefixed, A discourse on the conduct of the government of Great-Britain in respect to neutral nations. J. Debrett. 1785: p. 48. [2025-04-09] (英語). 
  2. ^ Onnekink, David; Rommelse, Gijs. The Dutch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A History of a Global Pow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06-06: p. 100. [2025-04-09]. ISBN 978-1-107-12581-0 (英語). 
  3. ^ 3.0 3.1 Israel, J.I. (1995). The Dutch Republic: Its Rise, Greatness and Fall, 1477-180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 Bijdragen voor vaderlandsche geschiedenis en oudheidkunde. I. A. Nijhoff. 1856 [2025-04-10] (荷蘭語). 
  5. ^ Wayback Machine (PDF). web.archive.org.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