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懷特島郡

座標50°40′51″N 1°16′51″W / 50.68083°N 1.28083°W / 50.68083; -1.28083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懷特島
Isle of Wight(英文)

懷特島旗

懷特島理事會旗
國際太空站拍攝的懷特島衛星圖片[1]
格言:All this beauty is of God
這些美景都源於上帝

懷特島
Isle of Wight(英文)在英格蘭的位置
主權國家 英國
構成國 英格蘭
區域東南英格蘭
名譽郡
面積380 km²
 • 排名48個中排第46名
人口(2020年中估計)141,538
民族98.7% 白人
時區GMTUTC
 • 夏時制BSTUTC+1

懷特島)(英語:Isle of Wight,又譯威特島),大不列顛島島嶼,南臨英吉利海峽,北臨索倫特海峽英國英格蘭名譽非都市單一管理區郡治紐波特人口為141538人(2022年),面積380平方公里。是英格蘭面積最大、人口第二多的島嶼。當地居民稱其為「The Island」,[2]懷特島自維多利亞時代以來就是備受歡迎的度假勝地。這裡以溫和的氣候、迷人的海岸風光以及綠意盎然的田野、丘陵低地而聞名。歷史上,該島是漢普郡的一部分。[3]該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生物圈保護區。

詩人阿爾傑儂·查爾斯·斯溫伯恩(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和阿佛烈·丁尼生勳爵(Alfred, Lord Tennyson)曾在該島居住。維多利亞女王在島上的東考斯建造了她的夏宮和最後的住所奧斯本宮。該島擁有造船、制帆、水上飛機製造、氣墊船和英國航天火箭等海洋和工業傳統。島上每年都舉辦音樂節,包括 1970 年舉辦的懷特島音樂節,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搖滾音樂盛會。[4]島上擁有保存完好的野生動物,以及歐洲最豐富的懸崖和恐龍化石採石場。

懷特島在防禦南安普敦港和樸茨茅斯港的防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整個歷史進程中一直處於衝突的前線,曾與西班牙無敵艦隊對峙,並在不列顛空戰中屹立不倒。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該島都是農村,維多利亞時代成為時尚度假勝地以及度假消費的不斷增長,導致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城市的重大發展。

1890年,該島成為一個獨立於漢普郡的行政郡。在 1974 年之前,該島一直與漢普郡郡長共管,直到 1974 年,該島才成為一個獨立的名譽郡。至此該島與漢普郡不再有行政聯繫。不過,兩個郡共享警察部隊和消防救援服務,島上的聖公會教堂屬於樸茨茅斯教區(原為溫徹斯特教區)。曾考慮將樸茨茅斯和南安普敦合併為一個地方當局,作為地區權力下放方案的一部分,[5]但隨後於 2018 年被英國政府否決。[6]

萊德南海城(Southsea)的氣墊船(Hovertravel)是連接大陸最快捷的公共運輸工具。三艘汽車輪渡和兩艘雙體船通過島上最大的輪渡運營商 Wightlink 和島上第二大輪渡公司 Red Funnel 穿越索倫特海峽前往南安普敦利明頓和樸茨茅斯。旅遊業是該島最大的產業。

名稱[編輯]

關於懷特島名稱的最古老記錄來自羅馬帝國。它在拉丁語中被稱為 Vectis 或 Vecta,在希臘語中被稱為 Iktis 或 Ouiktis。拉丁文的 Vecta、古英語的 Wiht 以及古威爾斯語的 Gueid 和 Guith 均記載於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末日審判書》稱該島為 Wit。現代威爾斯語名稱為 Ynys Wyth(ynys 意為島)。這些都是同一名稱的變體,可能與威爾斯語 gwaith 的「工作」 同源,[7][8]是拉丁語 vectis("槓桿",或字面意思為 "提升的行為")和古英語 wiht("重量")的同源詞。[9]它的意思可能是 "分割的地方",因為該島將索倫特海峽的兩臂分割開來。[10]

在古英語中,該島的居民被稱為 Wihtware。[10]

歷史[編輯]

石器時代[編輯]

更新世冰川時期,海平面比現在低,今天形成索倫特海峽的地區是現已消失的索倫特河河谷的一部分。索倫特河從多塞特郡向東流淌,沿現代索倫特海峽的河道而下。該河流經懷特島以東,然後向西南流向主要的海峽河系。在這些時期,與索倫特河和島上現代河流的前身有關的大量礫石台地沉積下來。在較溫暖的間冰期,由於海平面升高,淤泥、海灘礫石、粘土以及源自海洋和河口的泥漿沉積下來,這表明當時的海洋或河口條件與今天相似。

2010 年在島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約公元前 50 萬年)的打火石手斧[15] 。[11]

在現在的懷特島普里奧利灣附近發現了下舊石器時代古人類居住的最早明確證據。從海灘和懸崖斜坡上發現了 300 多件阿舍利手斧,這些手斧出自更新世礫石序列,年代大約在海洋同位素階段 11-9(距今 42.4-37.4 萬年前)。[12] 不過,在該遺址發現的經過重新加工和磨蝕的文物可能要早得多,接近 50 萬年前。製作這些工具的類人猿的身份尚不清楚。然而,歐洲同年齡組的遺址和化石通常被認為是海德堡智人尼安德塔人的早期種群。

在紐波特附近梅迪納山谷大潘農場發現了一批中舊石器時莫斯特文化的毛石燧石,包括 50 件手斧和殘片。該遺址的礫石序列被測定為末次冰川期 MIS 3 間期(約 5 萬年前)的礫石。這些工具與尼安德塔人的晚期居住地有關,而此時整個英國都有尼安德塔人晚期存在的證據。

懷特島沒有上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重要證據。這一時期與歐洲現代人類(智人)狩獵採集者種群的擴張和建立有關,大約始於 4.5 萬年前。不過,在附近的大陸遺址,特別是多塞特郡的亨吉斯伯裡頭,發現了上古晚期活動的證據,其年代可追溯到全新世開始前和上一個冰川期結束前(約 11 700 年前)。

2011 年在島上發現的約公元前 2500 - 約公元前 2100 年的新石器時代箭鏃[13]

島上中石器時代狩獵採集者居住的證據一般都是沿著河谷發現的,特別是沿著索倫特島的海岸線和雅爾河西部的前集水區。其他重要的陸地遺址位於紐敦溪、韋拉爾和伍頓-夸爾。

在索倫特島海岸線博爾德諾爾懸崖(Bouldnor Cliff)海平面下 11 米(36 英尺)處的水下懸崖上,發現了一處具有國際意義的中石器時代考古遺址。博爾德諾懸崖遺址展示了中石器時代狩獵採集者季節性居住的證據,可追溯到約公元前 6050 年。發現的物品包括火石工具、燒過的火石、加工過的木材、木製平台和坑。加工過的木材顯示出從橡木樹幹上劈開大木板的痕跡,據解釋,這些木板是用來製作獨木舟的。對該遺址沉積物進行的 DNA 分析發現了小麥 DNA,這是英國人在博爾德諾懸崖生活 2000 年後才發現的。有人認為,這是中石器時代歐洲廣泛貿易的證據;然而,小麥與中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是否同時代卻存在爭議。 由於中石器時代海平面較低,該狩獵採集遺址位於河岸,周圍是濕地和林地。[14] 隨著整個全新世早期海平面的上升,索倫特洪水泛濫,淹沒了該遺址。

約 6000 年前,農耕人口歐洲西北部遷移到英國,帶來了新石器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並同化了之前的中石器時代狩獵採集人口。在懷特島上,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生活在燧石工具、陶器和紀念碑中。 懷特島的新石器時代社區以農業為生,種植牲畜和農作物。懷特島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莫蒂斯通的長石,它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長荒冢遺蹟。最初,入口處有兩塊立石,如今只剩下一塊直立著。 該遺址很可能是附近農業社區的公共墳墓和祭祀場所。在弗雷什沃特附近的坦尼森山(Tennyson Down)上也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停屍圍牆。

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編輯]

約 4400 年至約 4200 年前,英國經歷了新一輪來自歐洲大陸的移民潮,這與貝爾陶器文化有關。貝爾陶器文化移民通常被認為是在青銅時代開始時將金屬加工技術引入英國的。懷特島青銅時代早期的居住證據包括獨特的鐘形燒杯壺、火石工具、居住遺址以及發現的青銅武器和工具,這些證據或單獨出現,或囤積在囤積區,如著名的阿雷頓囤積區。懷特島上青銅時代早期活動的明顯證據是遍布島上白堊低地的墳冢遺蹟。這些荒冢很可能是地位較高的埋葬地,經常出現在 "墓地 "中,布魯克附近的五座荒冢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20 世紀及以後[編輯]

懷特島曾是漢普郡的一部分,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在該島駕崩。《1972年地方政府法案》原打算把懷特島重新納入漢普郡,成為非都市區(non-metropolitan district),但因為懷特島強烈反對,建議被撤回;法案在 1974年4月1日生效,懷特島成為非都市郡,下轄2個非都市區(兼具自治城鎮地位):南懷特(South Wight)、梅迪納(Medina,在懷特島北部)。1992年成立的英格蘭地方政府委員會(Local Government Commission for England)建議懷特島成為單一管理區,在1995年4月1日生效[15]至今。



地理[編輯]

漢普郡在懷特島以北,中間隔索倫特海峽;懷特島在英吉利海峽北岸,對岸是法國上諾曼第下諾曼第兩個大區

附近城市[編輯]

懷特島的地理位置與法國諾曼第、幾個英國海外領土極接近。以下列出郡治紐波特與它們的距離(方位以紐波特為量度點):

城市 方位 距離(公里 / 英哩 備註
倫敦西敏宮 東北 123 km 76 mi 英國首都
勒阿弗爾 東南 168 km 104 mi 法國下諾曼第第2大城市
卡昂 東南偏南 181 km 113 mi 法國上諾曼第首府
瑟堡-奧克特維爾 西南偏南 120 km 74 mi 法國科唐坦半島最北城市
聖彼得港 西南 164 km 102 mi 根西島首府
聖赫利爾 西南偏南 178 km 110 mi 澤西島首府

相關條目[編輯]

1945年的交通地圖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導遊有關懷特島郡的旅行指南

參考文獻[編輯]

  1. ^ @Cmdr_hadfield. 太空中的怀特岛可能永远不会有更清晰的画面了 (推文). [22 August 2021] –透過Twitter.  Missing or empty |date= (help)
  2. ^ Ewens, Hannah. 归来:怀特岛. Vice. 2018年9月28日 [2022年8月9日] (英語). 
  3. ^ 怀特岛. Britannica. [2 May 2021]. 
  4. ^ Isle of Wight Festival history. Redfunnel.co.uk. [25 Sept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November 2009). 
  5. ^ Portsmouth agrees to launch Solent Combined Authority bid. BBC News (BBC). 12 October 2016 [10 December 2016]. 
  6. ^ Combined Solent Authority plans scrapped by Westminster. Hampshire Chronicle. 16 October 2018 [16 September 2023]. 
  7. ^ A. L. F. Rivet, Colin Smith, The Place-Names of Roman Britain (Batsford, 1979) pp. 487–489
  8. ^ VECTIS – Roman Republic. romanrepublic.org. [28 January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December 2019). 
  9. ^ Reaney 1969,第71頁.
  10. ^ 10.0 10.1 Ekwall 1960,第518頁.
  11. ^ Basford, F. Finds record for: IOW-11AE37. The Portable Antiquities Scheme. [29 August 2022]. 
  12. ^ Wenban-Smith, Francis. The Pleistocene sequence at Priory Bay, Isle of Wight (SZ 635 900) (英語). 
  13. ^ Basford, F. Finds record for: IOW-EF8E93. The Portable Antiquities Scheme. [29 August 2022]. 
  14. ^ Daley, Jason. An 8,000-Year-Old Platform in Britain Could Be the Oldest Boat-Building Site Ever Discovered. Smithsonian Magazine. 
  15. ^ The Isle of Wight (Structural Change) Order 199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I 199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