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
Republik Deutschösterreich德語
1918年—1919年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宣稱領土
地位未受承認國家
首都維也納
常用語言德語
政府共和國
國家元首 
• 1918年—1919年
國務委員會英語State Council (German-Austria)
• 1919年
卡爾·塞茨
總理 
• 1918年—1919年
卡爾·倫納
立法機構
歷史 
• 成立
1918年11月12日
• 被聖日耳曼條約廢除
1919年9月10日
貨幣奧匈帝國克朗
前身
繼承
內萊塔尼亞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義大利王國
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
今屬於 奧地利
 捷克
 義大利
 斯洛維尼亞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德語:Republik DeutschösterreichDeutsch-Österreich)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之後,其境內說德語的人短暫建立的殘存國家。其德語名稱「Deutschösterreich」意為「德意志奧地利」,原本為奧匈帝國時代帝國西部主要說德語的內萊塔尼亞地區一個非官方的稱謂。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主張領土面積為118,311平方公里,擁有1,040萬居民。然而實際上,其統治只限於多瑙河沿岸和阿爾卑斯山上,曾是奧地利帝國核心的部分省份。隨著一戰臨近尾聲,1918年10月底,奧匈帝國內的民族地區紛紛宣布獨立,帝國的主體奧地利匈牙利也解除了共主聯邦關係。11月3日帝國軍隊與協約國軍隊達成停火協議,11月11日戰爭正式結束,奧皇卡爾一世及哈布斯堡皇室被驅逐,奧地利的君主制壽終正寢。在戰爭結束之前,帝國議會以德語為母語的議員於10月21日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們將自己所代表的內萊塔尼亞地區正式命名為「德意志奧地利」。1919年9月10日,協約國與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在聖日耳曼昂萊簽署了《聖日耳曼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於9月21日條約正式生效日起改名為奧地利共和國

歷史

[編輯]

共和國的建立

[編輯]

1918年10月12日,皇帝卡爾一世會見了幾個較大的日耳曼政黨的領導人。日耳曼民族主義者想要一個基於君主立憲制的自由國家;基督教社會黨想要維持君主制和奧匈聯邦;社會民主黨想要一個共和國,其要麼與德國聯盟,要麼直接加入德國。

1918年10月16日,皇帝卡爾一世發表了一份宣言,提議將奧匈帝國改組為一個國家之間的聯邦。但是這個提議來得太晚了,因為捷克人南斯拉夫人正在準備建立獨立的國家。但是,這樣的提議刺激了德意志人居住區的帝國議會來舉辦一次會議。

在帝國即將崩潰的時候,帝國議會中在1911年被選出的208位德裔代表於1918年10月21日召開了一次會議,並宣布其自身為「德意志奧地利的臨時國民議會」,代表所有內萊塔尼亞境內的德裔人口。[2]臨時議會選出代表德國民族主義運動的弗朗茨·丁霍費爾德語Franz Dinghofer,代表基督教社會黨約多克·芬克英語Jodok Fink和代表社會民主工人黨卡爾·塞茨為議會主席。[3]大會包括來自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奧地利西里西亞的代表,因為他們拒絕加入於1918年10月28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大會還宣布,「奧地利的德國人民決心決定他們自己未來的政治組織,以建立一個獨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並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自由協議來規範他們與其他國家的關係。」 [4]

10月25日,臨時議會呼籲所有德意志人居住的土地建立起自己的臨時議會。[4]

在10月30日的第二次會議上,臨時國民議會創建了新國家的基本機構。立法權由臨時國民議會承擔,而行​​政權則委託給新成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務院。

1918年11月11日,卡爾一世放棄了參與奧地利國家事務的權利。

我事先承認德意志奧地利對其未來政府形式做出的決定,人民人們其代表接管了政府。 我放棄參與國家事務的任何份額。」[5]
— 《維也納報》第261期額外版,1918年11月11日

同一天晚上,他搬到了多瑙河邊哈布斯堡家族的私產埃卡茨紹城堡(Eckartsau),他故意避免使用「退位」一詞,因為他想在奧地利臣民召回他時保留他的行動自由,然而這一決定卻有效地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700年的統治。

11月12日,國民議會正式宣布德意志奧地利為共和國,並任命社會民主黨人卡爾·倫納為臨時總理。[6]同時國民議會起草了一套臨時憲法,規定:

第1條:德屬奧地利是一個民主共和國,所有公共權力都由人民任命。

第2條:德意志奧地利是德意志共和國的一部分,法律規定德意志奧地利將參與德意志共和國的立法和行政,同時德意志共和國的法律和機構管轄範圍將擴大到德意志奧地利[7]

「德意志奧地利是一個民主共和國」(第1條)和「德意志奧地利是德意志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2條)。[8]後一項條款反映了代表們的觀點,即認為奧地利在任何和平解決方案中都會失去如此多的領土,以至於它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不再可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擺脫當前窘境的唯一方法只有與德國聯合。這一條因匈牙利拒絕出售穀物和捷克斯洛伐克拒絕向德意志奧地利出售煤炭而被強制通過。

隨著帝國瓦解並宣布停火,臨時議會試圖通過將少數社會民主黨人納入聯合政府來阻止社會主義革命。卡爾·倫納成為總理,維克多·阿德勒成為外交部長。社會民主黨增選了新成立的士兵和工人委員會,並利用他們對工會的控制來實施削弱社會主義吸引力的社會政策。

卡爾一世於1919年3月24日流亡瑞士。議會對他沒有正式退位就離開而感到憤怒,隨即通過了《哈布斯堡法英語Habsburg Law》,廢除了哈布斯堡王朝並沒收了他們的所有財產。卡爾一世被永久驅逐出奧地利,而其他哈布斯堡家族的男性只有放棄了王位宣稱才能返回回到奧地利。

制憲會議

[編輯]

制憲議會的選舉於1919年2月16日開始,同時婦女第一次被允許參與投票。[9]在38個有德意志人居住的選區中只有25個參加了選舉,159個代表被選舉到170個席位中,其中社會民主黨得到了72個席位而成為了最大的政黨,基督教社會黨得到了69個,而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只有26個。制憲國民議會在1919年3月4日首次召開。3月15日,卡爾·倫納再次領導了新政府的成立。儘管奧地利的社會民主黨在國內取得了優勢,鑑於其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其仍然沒有嘗試奪取政權或者建立社會主義。即使這樣,占保守力量大多數的天主教政客仍然不信任他們,這導致了第一共和國致命的左右分裂,並導致其在1934年垮台。

社會民主黨領袖奧托·鮑爾寫道:「德意志奧地利不是一個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的有機體。它不過是其他國家脫離舊帝國後的殘餘。它仍然是一束鬆散的不同土地。」 [10]

與德國聯合的失敗

[編輯]

1918年11月13日,德意志奧地利要求德國開始關於聯合的談判,並於11月15日致函威爾遜總統,請求支持德奧聯合。1919年3月12日,制憲會議再次確認了早先的聲明,即德意志奧地利是德意志共和國的一部分。泛日耳曼主義者和社會民主黨人支持與德國的聯合,而基督教社會主義者則不那麼支持。

1919年春夏,德奧代表之間的會談仍在繼續。 這一切在1919年6月2日與奧地利的和平條約草案被提交後發生了變化,其中表明協約國反對德國和奧地利之間的任何形式的聯合。

聖日耳曼條約

[編輯]

1919年9月10日,卡爾·倫納向協約國提交了一份反對阻止德奧聯盟的正式抗議照會後,簽署了《聖日耳曼條約》,並於10月17日獲得制憲國民議會的批准。根據其規定,該國於10月21日將其國名從「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更改為「奧地利共和國」。它還將蘇台德和德意志波希米亞割讓給了捷克斯洛伐克,將南蒂羅爾伊斯特拉(包括亞得里亞海港口的里雅斯特)割讓給了義大利王國,將卡爾尼奧拉下施蒂里亞達爾馬提亞割讓給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

條約第88條的有關內容將奧地利的獨立置於國聯的監管下,有效地阻止了奧地利與德國聯合的任何企圖。[11]

同時,規定了德國和平條款的凡爾賽條約也禁止奧地利和德國之間建立任何形式的聯合。隨著這些變化和奧地利邊境的確定,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的時代開始了。 [12]

消亡

[編輯]

早在1919年的春天,德意志奧地利這一國家概念已經很明顯不再那麼可行了。奧地利政府沒有能夠將其宣稱的土地——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分和其他部分中德意志人聚居的地方——全部納入其所聲稱的一個聯邦政府中。南蒂羅爾自1918年11月3日起就被義大利占領,最終被其正式吞併;而德意志波希米亞蘇台德省被捷克斯洛伐克占領,最終也未能逃脫被占領的命運。甚至與威瑪共和國合併這一符合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的行動也未能完成。 1918年臨時國民議會的208名代表中的85名未能參加1919年的制憲國民議會英語Constituent_National_Assembly_(Austria)。為解決此事,臨時憲法規定在奧地利波希米亞、蘇台德、下施蒂利亞和南蒂羅爾等這些沒能舉行選舉的地區直接任命代表,但因遭到社會民主黨的反對而未能實施。[13]1919年3月4日,第一次制憲國民議會會議召開。上述地區未能選出代表參加這次會議,這導致了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人的大規模抗議示威。在3月5日的第二次會議上,總理卡爾·倫納指出,有約400萬德意志人不能在新成立的德意志奧地利議會上投票,而這個數字超過了瑞士當時的總人口數。[14]1919年9月6日,維也納議會就擬定的和平條約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基社黨議員利奧波德·昆沙克嚴厲譴責了克列孟梭總理對條約的隨附說明,其中包含對奧地利的嚴重指控。儘管這樣,基社黨和社民工黨最終還是同意了條約的簽署,但同時還是對蘇台德南蒂羅爾的分裂提出了抗議。

1919年9月10日,總理卡爾·倫納簽署了聖日耳曼條約,標誌著奧地利帝國這搖搖欲墜的半壁江山在法律意義上的正式解體。隨著國民議會在10月21日正式批准該條約,其國名將從「德意志奧地利」改為「奧地利」。條約還同凡爾賽條約一同限制了德國與奧地利的合併,以限制德國的實力。奧地利人們沒有完成他們的目標,而隨之而來的領土調整更是傷透了他們的心:卡林西亞的梅扎河部分流域和德拉沃格勒地區被劃歸斯洛維尼亞,自1918年11月以來一直被義大利占領的塔爾維西奧卡納塔爾地區德語Kanaltal被劃歸義大利,而下奧地利的瓦爾季采格明德-博姆采爾則劃歸捷克斯洛伐克。歷史悠久的施蒂利亞州的南部——下施蒂利亞,被劃入斯洛維尼亞,[15]隨即成為了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奧地利也得到了一些領土——布爾根蘭州。但是在匈牙利的壓力下,該州進行了一次全民公投,結果是只有一小部分被劃入奧地利,而包括其自然首府肖普朗在內的絕大部分都留在了匈牙利,使得奧地利政治家們質疑該公投的公正性。維塞爾堡縣英語Moson_County艾森堡縣英語Vas_County_(former)的德語區在沒有投票的情況下都留在了匈牙利,而不是像特里亞農條約上說的劃歸奧地利。 德意志奧地利這個概念正式消亡了。

不過其還是有些許遺留下來的痕跡的。總理卡爾·倫納於1920年寫了一首歌讚美詩《德意志奧地利,美妙的國度》,其中包含了許多已經不在奧地利境內的州名。而德意志奧地利社會民主工人黨也沒有隨著國名的改變而更改其名稱。

行政區劃

[編輯]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的宣稱行政區劃,其是嚴格按照民族自決方式,現在歸屬奧地利的、由克羅埃西亞和匈牙利人定居的布爾根蘭並沒有歸入其中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最初由九個省組成:

  1. 上奧地利省(Oberösterreich),今奧地利上奧地利州全境及現在位於捷克共和國南波希米亞州的波西米亞森林地區(Böhmerwaldgau)。
  2. 下奧地利省(Niederösterreich),今屬於奧地利的下奧地利州全境和維也納,加上德意志南摩拉維亞(Deutschsüdmähren),現為捷克的南波西米亞,維索契納和南摩拉維亞地區。
  3. 德意志波希米亞省(Deutschböhmen),波希米亞西部,後來於1938~1945年成為蘇台德地區的一部分,現在是捷克共和國的一部分。
  4. 蘇台德省,歷史上為摩拉維亞和奧地利西里西亞的一部分。與後來蘇台德地區的邊界並不相同。
  5. 施蒂里亞省(Steiermark),包括大部分歷史上的施蒂里亞,今屬於奧地利施蒂里亞州,以及斯洛維尼亞下施蒂尼亞的東北部分。
  6. 薩爾茨堡省,今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州全境。
  7. 克恩頓省(Kärnten),所有歷史的克恩頓,包括今奧地利克恩頓州,斯洛維尼亞的克恩頓地區、耶爾斯科市(Jezersko)以及現在義大利的塔爾維西奧(Tarvisio),馬爾博爾蓋托瓦爾布魯納(Malborghetto Valbruna)和蓬泰巴
  8. 德意志蒂羅爾省(Deutschtirol),包括歷史上蒂羅爾的大部分,今屬於奧地利蒂羅爾州和義大利的南蒂羅爾州,但不包括當前義大利的特倫托自治省
  9. 福拉爾貝格省,今奧地利福拉爾貝格州全境。

國歌

[編輯]

儘管奧地利被禁止使用「德意志奧地利」一詞,但其在1920年至1929年間的非官方國歌是「德意志奧地利,美妙的國度」( Deutschösterreich, du herrliches Land )。它的文字是由當時的聖日耳曼條約簽署人卡爾·倫納總理撰寫的。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第一版國徽於1918年10月31日被國務委員會采納,由卡爾·倫納設計。
    第二版國徽於1919年5月8日被國務委員會采納,StGBl. 257/1919
  2. ^ Boyer 1995,第439頁.
  3. ^ Kriechbaumer 2001,第439頁.
  4. ^ 4.0 4.1 Barker 1973,第28頁.
  5. ^ 原文:Im voraus erkenne ich die Entscheidung an, die Deutschösterreich über seine künftige Staatsform trifft. Das Volk hat durch seine Vertreter die Regierung übernommen. Ich verzichte auf jeden Anteil an den Staatsgeschäften.
  6. ^ Jelavich 1987,第151頁.
  7. ^ 原文Artikel 1. Deutschösterreich ist ein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Alle öffentlichen Gewalten werden vom Volke eingesetzt. Artikel 2. Deutschösterreich ist ein Bestandteil der Deutschen Republik. Besondere Gesetze regeln die Teilnahme Deutschösterreichs an der Gesetzgebung und Verwaltung der Deutschen Republik sowie die Ausdehnung des Geltungsbereiches von Gesetzen und Einrichtungen der Deutschen Republik auf Deutschösterreich.
  8. ^ ÖNB-ALEX - Staatsgesetzblatt 1918-1920. alex.onb.ac.at. [202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9). 
  9. ^ 85 Jahre allgemeines Frauenwahlrecht in Österreich. 2011-03-06 [2019-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6). 
  10. ^ Barker 1973,第4頁.
  11. ^ Treaty of Peace between the Allied and Associated Powers and Austria; Protocol, Declaration and Special Declaration [1920] ATS 3. Austlii.edu.au. [201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4). 
  12. ^ Austria and Germany, Karl Polanyi, International Affairs – Vol. 12, No. 5 (Sep., 1933), pp. 575–592 (18 pag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 Goldinger, Binder: Geschichte der Republik Österreich, 1918–1938, S. 28 f.
  14. ^ Stenographisches Protokoll. 2. Sitzung der Konstituierenden Nationalversammlung für Deutschösterreich. Mittwoch, den 5. März 1919. In: Stenographische Protokolle über die Sitzungen des Nationalrates der Republik Österreich, Jahrgang 0002, S. 26. (Online bei ANNO).Template:ANNO/Maintenance/spe
  15. ^ Protokoll über die konstituierende Landesversammlung in Steiermark am 6. November 1918. In: Landesgesetz- und Verordnungsblatt für das Land Steiermark, Jahrgang 1918, Stmk LGBl 1918/78, S. 232. (Online bei ANNO).Template:ANNO/Maintenance/l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