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外交部長列表
德國 聯邦外交部長 | |
---|---|
德語:Bundesminister des Auswärtigen | |
![]() | |
聯邦外交部 | |
設立 | 1871年3月21日 |
首任 | 赫爾曼·馮·蒂勒 |
網站 | auswaertiges-amt.de |
德國外交部長(德語:Bundesminister des Auswärtigen)是德國內閣的一員。同樣也是德國外交部的首長,負責處理外交事務。現任外交部長是約翰·瓦德富爾。本條目包括了自德意志帝國成立以來的歷任德國外交總長,他們是德國歷史上主導處理外交事物的首長,以及對德國在外交關係上面有很大貢獻的人。
德國聯邦對外事務的首位負責人是由短暫存在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1848年至1849年)所任命的臨時中央政府成員。隨著北德意志邦聯接管普魯士的外交事務,該機構獲得了現今的名稱「外交部」(Auswärtiges Amt)。當時外交部的領導人稱為國務秘書(Staatssekretär),仿照英國體制設立。他並非政治人物,而是公務員,對總理負責,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常由帝國總理兼任。
威瑪共和國成立後的首屆政府,首次設立了對外交政策負有政治責任的部長職務。在威瑪共和國時期,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是擔任時間最長的外交部長(1923年至1929年),他也是唯一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德國外長。
德國於1949年制定了新憲法,重新成為主權國家。然而直到1951年,該國才重新獲得獨立開展外交政策的能力。最初是總理康拉德·阿登納親自領導外交部。西德的第一位獨立外交部長於1955年正式任命。
德意志帝國(1871–1918)
[編輯]德國外交部在1870年成立,當時負責北德意志邦聯的外交政策,1871年起則負責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在此之前普魯士和北德意志邦聯的外交歸屬普魯士外交部長管理。外交部最初是由國務秘書擔任首長(不稱部長),而德國總理則保有外交事務的責任。一開始在奧托·馮·俾斯麥的領導之下,外交部分為政治及經濟、法律及領事事務兩大部門。在1890年俾斯麥下台後,外交部增設殖民地事務部門,形成後來1907年成立的帝國殖民事務部(Reichskolonialamt)。一戰時期,外交部必須和德皇威廉二世協調,適應其個人外交政策。
職務名稱可以被翻譯為外交大臣,可以被稱作代理國務秘書,或者國務卿,國務卿是這個帝國最高權力機構的首腦,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部長。為了方便統一,這裡統一稱作部長或代理部長。
姓名 (出生-逝世) |
肖像 | 任期 | 總理 | 備註 | ||
---|---|---|---|---|---|---|
德意志帝國(1871–1918) | ||||||
赫爾曼·馮·蒂勒 (1812–1889) |
![]() |
1871年3月21日 | 1872年9月30日 | 俾斯麥 | 被奧托·馮·俾斯麥1870年任命為北德意志邦聯邦第一任外交部長,在北德意志邦聯邦變為德意志帝國後繼續任職 | |
赫爾曼·路德維希·馮·巴蘭 (1812–1874) |
![]() |
1872年10月3日 | 1873年10月9日 | 自由主義普魯士貴族院議員 | ||
伯恩哈德·恩斯特·馮·比洛 (1815–1879) |
1873年10月9日 | 1879年10月20日 | 在1878年6月份至7月份,與俾斯麥以及當時的駐巴黎大使、後來的總理霍恩洛厄親王一起參加了1878年柏林會議 | |||
小約瑟夫·瑪利亞·馮·拉多維茨 (1839–1912) |
![]() |
1879年11月6日 | 1880年4月17日 | 他避免了可能的戰爭爆發,任內與英國的關係惡化 | ||
霍恩洛厄-希靈斯菲斯特親王克洛德維希 (1819–1901) |
![]() |
1880年4月20日 | 1880年9月1日 | 短暫擔任 | ||
林堡-施蒂魯姆伯爵弗里德里希 (1835–1912) |
![]() |
1880年9月1日 | 1881年6月25日 | 普魯士眾議院議員 | ||
克萊門斯·布施 (1834–1895) |
![]() |
1881年6月25日 | 1881年7月16日 | 短暫擔任,1879年到1881年,駐布達佩斯。1885年到1888年,駐布加勒斯特,1888年至1892年在斯德哥爾摩,1895年在伯爾尼去世 | ||
保羅·馮·哈茨費爾特-維爾登堡伯爵 (1831–1901) |
![]() |
1881年7月16日 | 1885年10月24日 | 1882年,被任命為外交部部長,以及普魯士聯邦參議院全權代表
1885年初,他作為德國全權代表領導柏林西非會議的談判。之後成為德國駐倫敦大使,保留國務部長的軍階; 他很快獲得了英國宮廷的認可,並與英國首相第三代索爾茲伯里侯爵羅伯特·加斯科因-塞西爾建立了人文和官方關係。他與俾斯麥達成協議,努力通過與奧地利君主制的關係使英國更接近德意志帝國。 英國、義大利和奧地利之間地中海協定的締結和設計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影響。1890年俾斯麥被推翻後,利奧·馮·卡普里維通過他的老朋友樞密院議員霍爾斯坦對德國外交政策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目的是表明與英國的和解。1899年,他與英國談判了《黑爾戈蘭-尚吉巴條約》,為德意志帝國贏得了黑爾戈蘭;他還在促成《薩摩亞協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
赫伯特·馮·俾斯麥親王 (1849–1904) |
![]() |
1885年10月24日 | 1890年3月26日 | 俾斯麥 卡普里維 |
奧托·馮·俾斯麥的兒子,參加過普法戰爭並在馬斯拉圖爾戰役受傷。1890年與父親一起向威廉二世辭職 | |
阿道夫·馮·比伯施泰因男爵 (1842–1912) |
![]() |
1890年3月31日 | 1897年10月19日 | 卡普里維 霍亨洛厄-希靈斯菲斯特親王克洛德維希 |
在列奧·馮·卡普里維總理期間擔任外交部長,並在霍恩洛厄下仍擔任了一段時間,任內撰寫了克魯格電報,並因為和威廉二世的衝突而調到君士坦丁堡處理和鄂圖曼帝國的關係,促成了巴格達鐵路 | |
伯恩哈德·馮·比洛伯爵 (1849–1929) |
![]() |
1897年10月20日 | 1900年10月23日 | 霍亨洛厄-希靈斯菲斯特親王克洛德維希 比洛 |
||
奧斯瓦爾德·馮·里希特霍芬男爵 (1847–1906) |
![]() |
1900年10月23日 | 1906年1月17日 | 比洛 | 在任上去世 | |
海因里希·馮·奇爾施基-博根多夫 (1858–1916) |
![]() |
1906年1月24日 | 1907年10月25日 | 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時期上任,解決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在帝國議會做過關於法軍在摩洛哥的報告並緩解了什勒斯維希地區的緊張局勢。和康拉德·馮·赫岑多夫致力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合作 | ||
威廉·馮·舍恩男爵 (1851–1933) |
![]() |
1907年10月26日 | 1910年6月27日 | 比洛 特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維格 |
||
阿爾弗雷德·馮·基德倫-韋希特 (1852–1912) |
![]() |
1910年6月27日 | 1912年12月30日 | 特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維格 | 1913年後擔任德國駐巴黎大使,在1914年8月4日提交了對法國的宣戰書 | |
戈特利布·馮·雅戈 (1863–1935) |
![]() |
1913年1月11日 | 1916年11月22日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對施里芬計劃持懷疑態度,並且反對入侵比利時等中立國,因為這可能會迫使英國參戰,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向協約國提出停火,但被德國總參謀部否決。1916年中期辭職以抗議反對無限制潛艇戰,這將使美國站在協約國一邊參戰,戰後1919年出版了他的回憶錄,標題為《世界大戰的原因和爆發》,並且退出了政壇。在不再被接受進入外交部門後,他參與了《凡爾賽條約》中假定的德國戰爭罪的修訂,特別是與外交部戰爭罪責部密切合作 | ||
阿圖爾·齊默爾曼 (1864–1940) |
![]() |
1916年11月22日 | 1917年8月6日 | 特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維格 格奧爾格·米夏埃利斯 |
他撰寫了齊默爾曼電報,由於尚不清楚的原因,他隨後公開確認了該文件的真實性,並因此被解僱。任內支持最高陸軍指揮部 | |
理察·馮·屈爾曼 (1873–1948) |
![]() |
1917年8月6日 | 1918年7月9日 | 格奧爾格·米夏埃利斯 格奧爾格·馮·赫特林 (I) |
簽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結束了與蘇維埃俄國的戰爭 | |
保羅·馮·欣策 (1864–1941) |
![]() |
1918年7月9日 | 1918年10月3日 | 格奧爾格·馮·赫特林 (I) |
喬治·馮·赫特林內閣外交部長,隨內閣辭職 | |
威廉·索爾夫 (1862–1936) |
![]() |
1918年10月3日 | 1918年11月9日 | 巴登的馬克西米利安親王 (I) |
特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韋格的堅定支持者,1911-1918擔任殖民地事務部門的首長,之後短暫擔任馬克西米連·馮·巴登總理時期的部長。十一月革命後短暫擔任,也是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內閣的部長,1920年到1928年擔任德國駐日本大使 | |
威瑪共和國(1918–1919) | ||||||
威廉·索爾夫 (1862–1936) |
![]() |
1918年11月9日 | 1918年12月13日 | 艾伯特 (人民代表委員會) |
||
烏爾里希·馮·布羅克多夫-蘭措伯爵 (1869–1928) |
![]() |
1918年12月13日 | 1919年2月13日 | 艾伯特 (人民代表委員會) |
威瑪共和國及納粹德國(1918–1945)
[編輯]1919年,外交部進行重組並建立起現代化架構。此時外交部最高首長由外交部長出任,但基於傳統,外交部並未改名(Auswärtiges Amt,英文直譯為Foreign Office)。威瑪共和時期最為知名的外交部長為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他致力於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和解,並與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共同獲得1926年諾貝爾和平獎。1932年,康斯坦丁·馮·紐賴特就任外交部長,在希特勒成為總理後繼續掌管外交部,但面臨納粹政治人物如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和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等人的激烈競爭。里賓特洛甫在1938年成為外交部長,並擔任此職直到德國投降。
納粹德國的外交部長名義上負責國家的對外政策與外交關係,但在希特勒集權統治下,這一職位主要執行元首及納粹黨的外交指令。外交部雖保留部分傳統的外交事務功能,如管理駐外使館、進行外交談判與簽署條約,但實際決策權多集中於希特勒本人以及納粹黨內其他核心人物。尤其在1938年後,當納粹黨的權力機構如「對外政策辦公室」(APA)與黨務要員如里賓特洛甫接手更多外交任務後,傳統外交機構實際淪為執行工具。納粹外交政策的核心在於推動領土擴張(如吞併奧地利、蘇台德、入侵波蘭)與建立戰時外交聯盟(如軸心國合作),而外交部長則多扮演協調與掩飾侵略意圖的角色,透過外交語言與條約掩蓋納粹的軍事準備與擴張野心。
政黨: 社民黨(SPD) 中央黨 民主黨(DDP) 人民黨(DVP) 納粹黨(NSDAP)
任次 | 肖像 | 外交部長 | 就職 | 離職 | 任職時間 | 政黨 | Cabinet |
---|---|---|---|---|---|---|---|
1 | 烏爾里希·馮·布羅克多夫-蘭措 (1869–1928) | 1919年2月13日 | 1919年6月20日 | 127天 | 無黨籍 | 謝德曼 | |
2 | 赫爾曼·穆勒 (1876–1931) | 1919年6月21日 | 1920年3月26日 | 279天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鮑爾 | |
3 | 阿道夫·克斯特 (1883–1930) | 1920年4月10日 | 1920年6月8日 | 59天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穆勒(1) | |
4 | 瓦爾特·西蒙斯 (1861–1937) | 1920年6月25日 | 1921年5月4日 | 313天 | 無黨籍 | 費倫巴赫 | |
5 | 弗里德里希·羅森 (1856–1935) | 1921年5月10日 | 1921年10月22日 | 165天 | 無黨籍 | 維爾特(1) | |
– | 約瑟夫·維爾特 (1879–1956) [署任] | 1921年10月26日 | 1922年1月31日 | 97天 | 德國中央黨 | 維爾特(2) | |
6 | 瓦爾特·拉特瑙 (1867–1922) | 1922年2月1日 | 1922年6月24日† | 143天 | 德國民主黨 | 維爾特(2) | |
– | 約瑟夫·維爾特 (1879–1956) [署任] | 1922年6月24日 | 1922年11月14日 | 143天 | 德國中央黨 | 維爾特(2) | |
7 | 漢斯·馮·羅森貝格 (1879–1956) | 1922年11月22日 | 1923年8月11日 | 262天 | 無黨籍 | 庫諾 | |
8 |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1878–1929) | 1923年8月13日 | 1929年10月3日† | 6年51天 | 德國人民黨 | 施特雷澤曼(1)–(2) 馬克斯(1)–(2) 盧瑟(1)–(2) (3)–(4) 穆勒(2) | |
9 | 尤利烏斯·庫爾提烏斯 (1877–1948) | 1929年10月4日 | 1931年10月9日 | 2年5天 | 德國人民黨 | 穆勒(2) 布呂寧(1) | |
10 | 海因里希·布呂寧 (1885–1970) | 1931年10月9日 | 1932年5月30日 | 234天 | 德國中央黨 | 穆勒(2) 布呂寧(2) | |
11 | 康斯坦丁·馮·諾伊拉特 (1873–1956) (1937年前為無黨籍) | 1932年6月1日 | 1938年2月4日 | 5年248天 | 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 | 帕彭 施萊歇爾 希特勒 | |
12 | 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 (1893–1946) | 1938年2月4日 | 1945年4月30日 | 7年85天 | 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 | 希特勒 | |
13 | 阿圖爾·賽斯-因夸特 (1892–1946) | 1945年4月30日 | 1945年5月2日 | 2天 | 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 | 戈培爾 | |
14 | 路茨·什韋林·馮·克羅西克伯爵 (1887–1977) | 1945年5月2日 | 1945年5月23日 | 21天 | 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 | 施韋林·馮·克羅西克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49–1990)
[編輯]東德外交部長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中負責對外事務的高級官員,主要職責包括制定外交政策、代表國家參與國際談判、管理駐外使節機構,以及在國際舞台上維護東德的國家形象與利益。由於冷戰時期東西方對立的格局,外交部長不僅要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保持密切合作,也需要應對來自西德與西方國家的政治壓力與外交挑戰。此外,外交部長還在東德加入聯合國與拓展第三世界外交關係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是東德推動國際承認與主權獨立的重要角色之一。
第一任外交部長格奧爾格·德廷格任職於1949年到1953年,是人民議會的議員和第一任外交部長。他在起草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基民盟報紙《新時代報》於1949年19月發表了他的外交政策目標。1950年10月27日,他與波蘭簽署了關於奧得河-尼斯河邊界的茲戈熱萊茨條約,並且和波蘭外交部長斯坦尼斯瓦夫·斯克熱謝夫斯基一起簽署了在法蘭克福簽署了奧得河—尼斯河線劃界的最終議定書。
1952年夏天,外交部長德廷格向東部基民盟的黨的領導層提出要求,捐贈一個鍾,並將其安裝在德波邊境的法蘭克福。他的黨內同事、黨領導秘書處成員威利·萊斯納(Willi Leisner)競選批准這一請求,除其他外,為該項目辯護,他說這個鐘聲「......有朝一日(應該)預示著和平和統一的德國與愛好和平的人民友好」。德廷格在1953年被史達林迫害,在東德秘密關押10年,之後葬在萊比錫南的公墓。
著名的東德外交部長之一是奧托·溫策爾,他在1965年至1975年間擔任此職,期間見證了東德在國際上逐步取得承認,並在1973年成功加入聯合國。
政黨: 基民盟 (CDU) 統社黨(SED) 國家民主黨(NDPD) 社民黨(SPD)
任次 | 肖像 | 外交部長 | 就職 | 離職 | 任職時間 | 政黨 | 部長會議主席 |
---|---|---|---|---|---|---|---|
1 | 格奧爾格·德廷格 (1902–1968) | 1949年10月12日 | 1953年1月15日 | 3年3個月 | [[東德基督教民主聯盟|Template:Party meta/shortname/東德基督教民主聯盟]] | 格羅提渥 | |
2 | 安東·阿克曼 (1905–1973) | 1953年1月15日 | 1953年7月 | 5個月 | 德國統一社會黨 | 格羅提渥 | |
3 | 洛塔爾·博爾茨 (1903–1986) | 1953年7月 | 1965年6月24日 | 11年11個月 | 東德德國國家民主黨 | 格羅提渥 斯托夫 | |
4 | 奧托·溫策爾 (1902–1975) | 1965年6月24日 | 1975年1月20日 | 9年6個月 | 德國統一社會黨 | 斯托夫 辛德爾曼 | |
5 | 奧斯卡·菲舍爾 (1923–2020) | 1975年3月3日 | 1990年4月12日 | 15年1個月 | 德國統一社會黨 | 辛德爾曼 斯托夫 莫德羅 | |
6 | 馬庫斯·梅克爾 (1952年出生) | 1990年4月12日 | 1990年8月20日 | 4個月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德邁齊埃 | |
7 | 洛塔爾·德邁齊埃 (1940年出生) | 1990年8月20日 | 1990年10月2日 | 1個月 | [[東德基督教民主聯盟|Template:Party meta/shortname/東德基督教民主聯盟]] | 德邁齊埃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49年至今)
[編輯]西德以及現在的聯邦德國的外交部長,自1949年起。2000年,外交部總部遷至柏林德意志帝國銀行暨德國統一社會黨(前東德執政黨)舊址,而原來的波恩辦公室則成為第二辦公室。
政黨: 基民盟(CDU) 社民黨(SPD) 自民黨(FDP) 綠黨
任次 | 肖像 | 外交部長 | 就職 | 離職 | 任職時間 | 政黨 | Cabinet |
---|---|---|---|---|---|---|---|
1 | 康拉德·阿登納 (1876–1967) | 1951年3月15日 | 1955年6月6日 | 4年83天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 阿登納(1)–(2) | |
2 | 海因里希·馮·布倫塔諾 (1904–1964) | 1955年6月6日 | 1961年10月30日 | 6年146天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 阿登納(2)–(3) | |
3 | 格哈德·施洛德 (1910–1989) | 1961年11月14日 | 1966年11月30日 | 5年16天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 阿登納(4)–(5) 埃哈德(1)–(2) | |
4 | 維利·勃蘭特 (1913–1992) | 1966年12月1日 | 1969年10月20日 | 2年323天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基辛格 | |
5 | 瓦爾特·謝爾 (1919–2016) | 1969年10月21日 | 1974年5月15日 | 4年206天 | 自由民主黨 | 勃蘭特(1)–(2) | |
6 | 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1927–2016) | 1974年5月17日 | 1982年9月17日 | 8年123天 | 自由民主黨 | 施密特(1)–(2)–(3) | |
7 | 赫爾穆特·施密特 (1918–2015) | 1982年9月17日 | 1982年10月1日 | 17天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施密特(3) | |
8 (6) | 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1927–2016) | 1982年10月1日 | 1992年5月17日 | 9年226天 | 自由民主黨 | 科爾(1)–(2)–(3)–(4) | |
9 | 克勞斯·金克爾 (1936–2019) | 1992年5月18日 | 1998年10月26日 | 6年161天 | 自由民主黨 | 科爾(4)–(5) | |
10 | 約施卡·菲舍爾 (1948年出生) | 1998年10月27日 | 2005年11月22日 | 7年26天 | 聯盟90/綠黨 | 施洛德(1)–(2) | |
11 | 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 (1956年出生) | 2005年11月22日 | 2009年10月28日 | 3年340天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默克爾(1) | |
12 | 吉多·韋斯特韋勒 (1961–2016) | 2009年10月28日 | 2013年12月17日 | 4年50天 | 自由民主黨 | 默克爾(2) | |
13 (11) | 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 (1956年出生) | 2013年12月17日 | 2017年1月27日 | 3年41天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默克爾(2) | |
14 | 西格馬爾·加布里爾 (1959年出生) | 2017年1月27日 | 2018年3月14日 | 1年46天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默克爾(3) | |
15 | 海科·馬斯 (1966年出生) | 2018年3月14日 | 2021年12月8日 | 3年269天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默克爾(4) | |
16 | 安娜萊娜·貝爾伯克 (1980年出生) | 2021年12月8日 | 2025年5月6日 | 3年149天 | 聯盟90/綠黨 | 朔爾茨 | |
17 | 約翰·瓦德富爾 (1963年出生) | 2025年5月6日 | 現任 | 12天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 默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