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將軍
外觀
後將軍,將軍名號。戰國時始置,統轄一方面軍旅。
春秋晉國以卿為將軍,因而有將軍之稱。戰國時,將軍始為武官名,掌征伐。漢朝有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金印紫綬,列上卿。位次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漢朝不常置此四將軍,或置前後將軍,或置左右將軍,掌管京師兵衛和四夷屯警[1]。有戰事典兵、奉命出征。設長史、司馬等僚屬。平時無具體職務,一般兼任他官,常加諸吏、散騎、給事中等號,成為中朝官,宿衛皇帝左右,參與朝議。東漢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位比公,前後左右四將軍位上卿[2]。魏晉南北朝地位略高於雜號將軍,官三品,北周為正七命。
著名的後將軍有西漢時期的李廣、曹襄、趙充國,三國時期蜀漢的黃忠、劉琰、吳班、劉邕、宗預、姜維、張表,曹魏的朱靈、文聘、曹洪、費曜、牛金、鍾毓,和孫吳的賀齊等。
參考文獻
[編輯]- 《中國歷史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