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家口堡

座標40°49′04″N 114°52′20″E / 40.81778°N 114.87222°E / 40.81778; 114.8722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家口堡
張家口東門處的牌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
座標40°49′04″N 114°52′20″E / 40.81778°N 114.87222°E / 40.81778; 114.87222
分類古建築
時代漢、魏晉南北朝、唐、明、清
編號7-0719-3-017
認定時間2013年3月
地圖

張家口ㄅㄨˇ[書 1],俗稱堡子里,又稱下堡[a],是長城防線宣府鎮的要塞,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張家口市由此發展而來,張家口堡因此被譽為張家口的「原點」和「根」。[新 1]張家口堡位於張家口市橋西區中部。

張家口堡於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修建,因鮮少失守,故有「武城」之名。明隆慶二十六年(1761年)後,張家口堡開始從軍事城堡逐漸轉型為商業中心。隨著張(家口)庫(倫)大道的繁榮,張家口堡隨之興盛,到清末民初,張家口堡被稱為「華北第二商埠」。中華民國之後數個政權的多個政府部門選址在張家口堡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家口堡面臨著政治運動、城市發展等帶來的破壞。21世紀以後,張家口堡內建築開始逐步被保護起來。

張家口堡保存有470餘處明、清時期的建築院落,重點院落近百處,被吳良鏞譽為「明清建築的博物館」。[會 1]2008年,張家口堡成為河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3年,法規《張家口堡保護利用條例》實施。

歷史發展

[編輯]

建堡歷史

[編輯]

明王朝建立後,長期與北元對峙,地處蒙古高原華北平原過渡地帶的張家口地區開始展示其軍事地理價值。洪武年間,明王朝的北部邊防設置在遼東、大寧、開平、興和、東勝、嘉峪關一線。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燕京,天子守邊。宣府鎮軍事地位提升,成為九邊之要害。不過,隨著明成祖將大寧贈予兀良哈三衛,遼東與宣府鎮聲援隔絕,明王朝邊境線開始收縮,開平、興和、東勝先後被捨棄,宣府、大同、薊鎮等腹地成為邊境。自此,明王朝開始增設沿邊堡城以加強防衛力量。為完善宣府鎮的防守,提高其防禦密度和縱深,張家口堡因地處於要衝得以修建。[書 3]

張家口堡在建堡之前已是聚居區,金代在此建有千佛大寺。[刊 1]明代增設萬全右衛等衛所時,從山西招募的兵士就駐守在萬全右衛城、張家口一帶。[書 3]宣德四年(1429年),萬全都指揮張文奉命建立張家口堡,初建的張家口堡城牆長度僅四里,駐紮有數百名官兵。[刊 2]不過不久張家口堡內駐兵人數增至超過1200人,設有守備一人,把總兩人。[刊 3]成化十年(1474年),張家口堡劃歸宣府鎮西路。成化十六年(1480年),張家口堡經過擴建,設關廂,此時張家口堡內駐軍近1200人,城牆長度五里。無論是大小還是駐軍人數,在宣府鎮各堡中均靠前。嘉靖八年(1529年),指揮張珍主持修繕張家口堡,並開小北門。嘉靖十二年(1533年),再次對張家口堡擴建。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張家口堡經歷了唯一明確記載的入犯,《殊域周咨錄》載「虜騎約五六萬由張家口入」。萬曆二年(1574年),宣府巡撫吳兌議批准在此修繕張家口堡,此次修繕將夯土城牆外包青磚。萬曆九年(1581年),對張家口堡加修城堞闕樓。[書 4][刊 2][書 3]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張家口堡北部開始建設來遠堡,張家口形成上堡來遠堡、下堡張家口堡的雙城結構。張家口堡保留原軍事政治功能,來遠堡主要負責經濟貿易功能。[刊 1]清代以後,張家口堡又經歷數次修繕。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家口堡城牆坍塌,萬全縣知縣蔣良翔重新修築城牆。[書 4]因常年屯駐重兵,在明清時期數百次的戰火中,鮮有失守,故張家口堡有「武城」之名。[刊 4]乾隆年間,張家口堡東側的武城街北口立有牌坊,上書「武城煙景」四個漢字。[刊 5]

商業發展

[編輯]

明隆慶五年(1571年),俺答封貢,明蒙結束了近20年的軍事對立。定張家口堡為馬市,也稱官市。明、蒙之間的貿易逐漸固定,張家口堡開始從軍事城堡逐漸轉型為商業中心。[刊 1]到萬曆二年(1574年),宣府鎮成為宣大山西三鎮之中交易增幅最高的邊鎮,甚至超過大同鎮、山西鎮的增幅之和。當時,張家口堡的規模已經無法滿足商業的發展,在東門外形成用於商貿往來的武城街。來遠堡建立後,張家口堡武城街與上堡相望,形成數里長的商業帶。[刊 1][刊 6]

清代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倫諾爾會盟後,漢民可以在理藩院統管下出張家口經商,張家口旅蒙商應際而生,張(家口)庫(倫)大道開始形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政府設色楞格庫倫至張家口的商道為官道。張家口成為中俄貿易的樞紐之一,大量經營對蒙古地區、對俄羅斯帝國貿易的內地商人匯聚於此。雍正五年(1727年)《恰克圖界約》簽訂後,恰克圖至庫倫至張家口的貿易線得以確定,張庫大道進一步發展和繁榮。乾隆十七年(1752年)起,中國商人須到張家口等地納稅,方能參與恰克圖貿易。發展到19世紀中期,張家口堡及周邊地區成為貿易集散地和交易地區,晉商、旅蒙商人在張家口購置產業、修建民居、設置商號。張家口堡迅速發展,成為張家口地區的商業區。因商業興盛,文化也得到發展:商人們大量布施資財修建以修建、修復包括千佛大寺、觀音殿、彌陀寺、西觀音寺、送子庵、大士廟在內的超過十座佛教寺院。[書 5][刊 7]

清末民初,張家口堡的商業進入鼎盛時期。張庫大道通車後,通過該道路每年交易30萬箱磚茶、1000萬斤羊毛、1500萬張羊皮,最高時年貿易額達到1億5千萬兩白銀,張家口有「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之名。民國十二年(1923年)以前,至少有42家票號錢莊設於張家口堡內,同時,張家口堡的興盛也吸引著多國的資本,來自英國、德國、日本、法國、俄羅斯、荷蘭、義大利等國家的超過40家洋行也在堡中匯集。當時的張家口堡被稱為「華北第二商埠」。[刊 8][刊 9][新 2]

政經中心

[編輯]

自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察哈爾都統設立後,張家口堡一直是察哈爾政權的中心。中華民國成立後,張家口堡更是多次作為政府部門、金融銀行的駐地。民國二年(1913年),張家口同知理事廳改張北縣,縣治設於張家口堡內。次年(1914年),萬全縣衙署從萬全城遷至張家口堡。[書 4]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察哈爾省商號錢局在堡內原裕源永錢莊成立。1937年,張家口被日本占領後,張家口堡成為傀儡政府察南自治政府的政權中心。同時蒙疆銀行、滿州中央銀行張家口支行、察南實業銀行、同和實業銀行等也設立於堡內。1945年,晉察冀邊區政權於張家口堡建立,晉察冀邊區首府辦公地、晉察冀邊區參議會機關辦公地、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抗敵劇社、晉察冀邊區婦聯機關報《婦女報》和《時代婦女》雜誌社均設置在張家口堡內。傅作義部占領察哈爾省後,察哈爾省政府、察哈爾省文教廳、察哈爾省財政廳、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張家口分行等均設在張家口堡內。[刊 8]

破壞保護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家口堡已經成為市區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之一,當地對張家口堡內道路鋪設瀝青、為堡內建築安裝下水道、增設公共衛生設施、並開始舊房改造。[書 1]文化大革命時期,張家口堡內的寺廟建築破壞嚴重。[會 2]之後,因為城市化加速,張家口堡又位於城市核心地區,導致張家口堡被破壞:張家口堡與附近商貿區、住宅區縱橫交錯,邊界不清。同時,堡內民居建築又面臨任意改建、搭建;堡內道路缺乏修繕、維護;堡內停車區、人行道路沒有嚴格界定導致的交通堵塞、出入困難;堡內商業區、保護區混亂,沿街隨意擺攤等破壞。[刊 4]

張家口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21世紀,對張家口堡的保護開始得到重視。2006年,河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張家口市規劃局完成編制《橋西區堡子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書 6]2008年,張家口堡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河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網 1]同一年又完成張家口堡的整體保護性開發總體規劃,將張家口堡內建築、院落、街道、門樓等劃分為重點保護對象和一般保護對象。[網 2][刊 10]2009年起,針對保護張家口堡的建築的古堡保護修復工程得以實施,文昌閣、玉皇閣、掄才書院等11處主要建築被整治、修復。[網 3]2012年到2013年,張家口堡內文昌閣、協標署等建築得以修繕。[書 7]2012年,張家口堡景區被列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網 4]2013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家口堡位列其中。[網 5]雖然對張家口堡的保護開始得到重視,但張家口堡依然面臨如火災等風險。2015年6月,張家口堡內一民居發生火災,無人員傷亡。[網 6]2017年11月,張家口堡中營署舊址發生火災,130平方米的建築受損。[網 7]

進入2020年代後,對張家口堡的保護得以繼續。張家口市橋西區編制《張家口市橋西區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規劃(2021-2035年)》,其中包括張家口堡文化保護旅遊發展項目。[網 8]2021年起,橋西區開始實施對張家口堡的整治工程,工程包括院落騰退、危房改造、環境整治等措施。修繕掄才書院、中營署舊址等11處主要建築以及堡內道路,改造210餘處危房,整治超過580個院落的環境。[網 9][網 10]2023年11月,針對保護張家口堡的法規《張家口堡保護利用條例》正式開始實施。[刊 4]2024年,萬全縣衙等主要建築以及部分院落完成修繕。[網 11]

規模分布

[編輯]
張家口堡北側及西側城牆(上)
張家口堡小北門與現存南門(中)
張家口堡的街巷(下)

張家口堡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中部,地處三面環山(西為賜兒山、北有平頂山、元寶山,東側是東山、東太平山),一面臨河(東臨清水河)的一片開闊的空地之上,北距長城關隘2千米。[刊 2][刊 3]張家口堡是宣府鎮西路萬全右衛所轄規模較大的下級軍堡。對張家口堡大小的記載,歷史上略有不同。正德年《宣府鎮志》則記載張家口堡周圍三里一十步,但嘉靖年《宣府鎮志》、萬曆年《宣大山西三鎮圖說》記載張家口堡方(周)四里(有奇),此差距可能是和記載是否包含關廂有關。今人測得張家口堡平面呈長方形,整體偏西20°。東西長590米,南北長近330米,占地近19.3萬平方米。地勢西高東低,內高外低,落差8米。[書 8][刊 1][刊 1]

張家口堡城牆為夯土包磚牆,城西西夾道因取土而成。[刊 1]城牆最初高二丈五尺。包磚後,如《宣大山西三鎮圖說》等記載為三丈五尺。如今因城市建設,張家口堡的南牆、東牆、部分北牆、部分西牆被拆除,現僅存330餘米的北牆中段,近80米的西牆北段,且斷續。保存最為完整的是北牆中部玉皇閣及其東側部分城牆。[書 8][刊 1]張家口堡最初設東門「永鎮」、南門「承恩」二門,並設有瓮城,後開有小北門,小北門又有「張家口」之名。[會 1][刊 11]東門瓮城門向南,南門瓮城門向東,小北門門洞狹窄,門高度低,坡度陡峭。如今,東門、南門及瓮城皆不存,僅存的小北門位於玉皇閣西側的城牆處,與原南門錯開,小北門兩側的城牆得到修繕。張家口堡現有一磚砌拱形南門,門上有「堡子里」三個漢字。清代,沿如今馬道底大街向西,將西側城牆開一豁口以供通行。[書 9][刊 12][刊 1]清代時,張家口堡或存角樓,但形制簡陋。西南角原為魁星閣,後被拆除。[刊 2]

張家口堡東起武城街,西至西豁子街,南起西關街,北至北關街。[書 8]張家口堡內街道自建成之初便形成「干」字形格局,馬道底和東門大街構成一橫,鼓樓東西大街為一橫,鼓樓南北大街為一縱。現在的道路已發展為以文昌閣為中心的棋盤式布局,形成十二街八巷。街道最寬處7米,可供車輛通過;最窄處不足1.2米,僅容一人通過。街巷的交錯形成大小不一的矩形街區,每一區塊的建群形成如塢堡的形態,多以「背靠背」、「並聯」的形式分布。張家口堡內存有包括文昌閣、關帝廟戲樓、關帝廟大殿、商號、錢莊、民居在內的700餘處明代、清代、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建築。張家口堡內存478處院落,包括保存較好的重點院落93處。堡內建築存有一定的功能劃分,東門大街以北以政府衙署建築為主。東門大街以南的中心地帶為屯兵、儲糧之處。東門大街以南、鼓樓中心線兩側則為民居、生活建築。[書 8][刊 13][會 1][刊 1][刊 14][刊 3]

關廂是由於張家口堡內人口增加,不得不向外擴展以解決新增人口居住的空間。對於關廂的具體位置歷史鮮有記載,據推測[b],張家口堡關廂主要向北、東、南擴展,且城牆不規矩。北關廂通過小北門與張家口堡相連。最初北關廂無城牆,在開啟小北門後,擴建外城予以保護。[刊 1]不過也有北關形成較晚的說法。[刊 2]關廂向東向南一直延伸至清水河岸,武城街南口原通橋門,可能是關廂的東門。關廂內逐漸形成武城街和東關街、小南關街和東關街、西關街等十字街以及北關街等道路。[刊 1]西關廂是直到西城牆被開豁口後方才形成。[刊 2]

主要建築

[編輯]

鼓樓(文昌閣)

[編輯]
張家口堡鼓樓(文昌閣)的不同側及券洞中的穹窿頂

鼓樓是集鐘樓鼓樓、樓閣為一體的建築,故也有文昌閣之名。鼓樓位於張家口堡中軸線偏南處,是明建張家口堡的標誌性建築。建築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早期修繕情況不詳。2001年,張家口堡鼓樓以「文昌閣」之名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河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舊時,張家口堡文昌閣僅在每年二月和八月舉辦丁祭,或有人中秀才、舉人會開閣祭祀,平時不開放。[書 10][書 11][會 1]

鼓樓下為台基,上為閣樓。台基為青石磚堆砌而成,平面呈邊長約14.5米的正方形,占地超過210平方米。鼓樓原高8米,后街道路面墊高,現高7米有餘。台基有十字形券洞,四面通衢,故有「四門洞」之稱,券洞上鑲嵌有題字匾額,內容分別是南側「文昌閣」、北側「鐘樓」、東側「鼓樓」、西側「山樓」。券洞內為穹窿頂,中間有陰刻八卦石,八卦石四周有佛教八瓣蓮花寶座紋飾。台基上部存用於排水的螭首。[書 10][刊 12][書 11][刊 15]台基西側有門,可沿階梯登上台基。台基之上存原鐘樓、鼓樓的基礎,樓閣為主要樓體。樓閣為單檐歇山頂,上覆灰色筒瓦。正、垂脊脊飾為黃綠色琉璃瓦。樓閣高7.5米,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前出三間單坡頂抱廈。建築梁架結構主要為五架梁。施七踩單翹重昂斜拱,是張家口堡建築中規格最高的斗拱。外檐等處施旋子彩畫,拱眼壁板有水墨山水畫。外檐四角又有風廊柱、擎檐柱。樓閣內部頂徹上明造,內檐、梁架施紅漆。正脊枋有「明萬曆肆拾陸年建立」等題字。[書 10][書 11][刊 15]文昌閣內供奉文昌帝君。大殿內壁畫有二十四孝圖和程門立雪、鑿壁偷光等故事。[刊 13][刊 12][會 1]

玉皇閣

[編輯]
張家口堡玉皇閣

玉皇閣位於文昌閣北百米,高10餘米的北城牆城台上,長期作為張家口堡內最高的建築。玉皇閣始建於明代萬曆九年(1581年),初為點將台或瞭望台,後在修築城碟時修玉皇閣。清代重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玉皇閣修繕。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玉皇閣內泥塑等被毀。[書 12][書 4][刊 12][刊 16]玉皇閣至少在2009年、2019年到2020年經歷過兩次維修。[書 13]有記載以來,玉皇閣由佛教管理,但同時舉辦佛教、道教儀式,會在玉皇大帝誕辰日舉辦廟會。在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舉行施粥等活動。[會 1]民國元年(1912年)9月,孫中山登張家口堡玉皇閣。[書 14]民國十五年(1926年),馮玉祥登上玉皇閣。[刊 5]

玉皇閣是坐北朝南的墩台建築,玉皇閣院落南北長近33米,東西寬25米有餘,占地面積1060平方米。院落門南側原存54級台階,其中2層埋入地下,連接張家口堡街道和玉皇閣。院內中軸線最南為山門,原有兩道山門,現僅存一座。山門左右兩側分別有鐘樓和鼓樓,向北兩側有東西廂房,玉皇閣正殿位於北側,兩側存耳房,院內共計8座建築,建築面積約360平方米。院落在建築外側留有寬1米有餘的夾道,院落四角有偏院。偏院、夾道外側有雉堞和垛口。所有建築對外無窗扉。玉皇閣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為歇山頂建築。正脊兩面有獸吻,脊獸並未按常規順序排列,天馬位於第二位,鳳位於第三位。東西廂房進深四間。[書 4][書 13][刊 12][刊 16]玉皇閣鐘樓、鼓樓、殿內供奉玉皇大帝。殿內有恢復過的三十三天壁畫[會 1]玉皇閣以其高大的建築、精巧的構造、細緻的雕塑,並稱為玉皇閣三絕。[書 2]

關帝廟戲樓

[編輯]
張家口堡關帝廟戲樓

關帝廟戲樓位於張家口堡鼓樓北街書院巷小學內,中軸線東側,與關帝廟相對。關帝廟戲樓於明代修建,清代初期重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修繕。關帝廟戲樓在民國十八年(1928年)以前,逢五月十三關公磨刀日,在該戲樓會唱戲祈求「磨刀雨」。張家口玉皇閣逢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會舉辦冰山大會,為信徒祈福消災。因為玉皇閣無戲台,所以會有班社會在此戲台唱戲。戲樓曾一度四面砌牆,做小學的門房用。[書 15][書 16][書 17]

關帝廟戲樓是坐南朝北的木架結構建築。關帝廟戲樓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前台面積40餘平方米,後台面積近33平方米,中間由屏風、中柱隔開。建築為卷棚歇山布瓦頂,前出卷棚頂抱廈,四出水,翼角飛檐,檐下無斗拱,梁頭作龍頭狀。前台只立粗大角柱,前檐、兩側用闌額減柱造,闌額上施平板枋,梁頭、闌額頭裝有木雕護頭板。台口作三面觀,前台、後台之間有中柱。戲樓台基高約1.3米,六層條石錯縫砌築。[書 15][書 16][書 17]

掄才書院

[編輯]
掄才書院大門、前後院及《掄才書院重約記》石刻

掄才書院位於張家口堡書院巷,「掄」為挑選、選拔之意,「才」為賢能之意。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代察哈爾都統穆圖善、萬全縣知縣尹開先發起,召集滿漢族紳捐資修建掄才書院。光緒帝令其「由都統及廳縣輪期考課,督率紳董認真辦理」。掄才書院建成後,志銳康有為安維峻李大釗等人在此或講學,或主持書院工作。科舉廢除後,掄才書院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為初級學堂。此後又易名為自治學社、高等學堂。辛亥革命後,掄才書院開始實施新式教育制度,名稱幾經易換,包括初級師範學堂、高等小學校等。[書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掄才書院成為書院巷小學。2011年起,掄才書院開始舉辦文化沙龍、專題講座等活動。2014年掄才書院設立國學社,舉行國學課程。[刊 17]2023年,掄才書院圖書館、張家口市橋西區圖書館在此揭牌,圖書館占地1700平方米,將書院分為9個功能室。[網 12][網 13]2020年代初,張家口堡設立「三館兩展」,其中「張家口足跡老照片展」與「三雕藝術攝影展」兩展布於掄才書院中。[網 14]

掄才書院坐北朝南,占地1510平方米。[網 15]書院門前有條石為基,青磚為體的影壁,影壁尚存石雕花卉等裝飾。書院大門兩側鑲嵌有兩方石碑,東側為《張家口新建掄才書院碑記》,西側為《掄才書院重約記》。兩方石碑均寬0.7米,高約2米,碑首存二龍戲珠石雕,碑文為漢字楷書,清晰可見。書院為二進院落,院內現存50餘間房間,其中正廳、過廳、後院的東西廂房等以木結構中國建築風格為主的建築,前院廂房、後院東西兩側的南房等以磚砌結構西式建築風格為主的建築。書院主建築為後院正堂,正堂為硬山布瓦頂建築,面闊五楹,原用於供奉孔子牌位。過廳三間,過廳上懸匾額。前後院廂房各面闊三楹。[書 19][書 20][書 1]

衙署建築

[編輯]
定將軍府、協標署舊址、中營署舊址、萬全縣衙舊址

張家口堡是明清多個官署的駐地,駐軍最多時,張家口堡內兵力近二千人。明代,官衙營署基本位於堡北部:官廳、草場位於張家口堡西北角,察院位於堡北邊,守備公廨位於官廳西側。[刊 1]

清代,張家口堡內又有位於玉皇閣西側理事署、東側的協標署、位於文昌閣西北的中營署、位於鑼鼓西街盡頭的戶部署,位於城東南角守備署等。萬全縣縣衙也曾駐於張家口堡內,位於東門大街。[書 2]其中協標署位於鼓樓北街,是駐守張家口堡協副將的署衙,院內正堂是面闊三間的二層木質結構建築。中營署位於鼓樓北街,是裁撤張家口鹿參將、設協標中營長官游擊的駐所。中營署是圍合式的建築,正堂面闊七間,開間九尺(2.8米餘),東樓面闊五間,開間超過一丈(3.2米餘),西樓面闊亮間,開間八尺(2.5米餘)。[會 1]中營署是「三館兩展」的口皮博物館所在地。[網 9]另外,衙署建築中的代表建築之一的定將軍府位於鼓樓西街,是綏遠城將軍定安的府邸。中華民國察哈爾省時期,定將軍府為察哈爾省政府駐地。察南自治政府時期,又作為蒙疆銀行辦公地址。晉察冀邊區時期,又作為晉察冀邊區婦聯機關報《婦女報》和《時代婦女》雜誌社、晉察冀邊區參議會機關駐地存在。後也作為中國共產黨張家口市委員會辦公場所。[刊 12][刊 8][刊 13]定將軍府於清雍正年間修建,占地28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1800平方米,是兩進八連跨院落,近40間房屋。[網 4][刊 13]

商號洋行

[編輯]
祥發永帳局舊址、興吉票號舊址、宏盛票號舊址、大美玉商號舊址(上)
德國地亞士洋行舊址、俄國立昌洋行舊址、日本三井洋行舊址(下)

張家口堡內40餘家的票號錢莊基本由晉商經辦並控制。比如,祥發永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創建的帳局,由山西汾陽縣商人王庭榮出資人四萬兩白銀創建,經辦商戶存、放款業務。分支機構涉及到北京、上海等地。後該院改為永利銀號。祥發永帳局位於現在的鼓樓東街。興吉票號是大川玉錢莊的前身,經理為山西祁縣人王錫駕。大川玉錢莊成立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其分支機構輻射到北京、上海等地。興吉票號建築是「三館兩展」的金融博物館所在地。[網 9][書 21]宏盛票號的股東是山西大商號大盛魁,也因此買賣興旺,經理為祁縣人王明府。大德通的股東是山西祁縣喬家大院喬范五,是山西祁縣大德通的分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大德通改大清戶部銀行,成為張家口歷史上首家國家銀行。清政府滅亡後,改為中國銀行張家口分行,經理是山西榆次輞村人常老九。「三館兩展」的建築博物館選址在大德通票號建設,位於棋盤街。[網 9]除此之外,張家口堡內還有的寶豐裕、興隆達、裕源永等票號。[會 1][刊 18]

茶葉貿易是催生張家口的近代金融業的主要貿易之一。[刊 7]清代中後期,大德玉是清與俄國及歐洲國家茶葉貿易中規模較大的商家,由常萬達創立。其後人在大德玉的基礎上於同治五年(1866年)在張家口堡內創建大美玉商號。[書 22]大美玉商號位於張家口堡現在的鼓樓西街。[刊 12]另外,張家口堡內較大的商號有大新德、大亨玉、大德公、天太德、復興隆、永興隆等。[刊 7]疊柱式是折衷主義建築中常見的建築樣式和構成元素。隨著商業的發展,這種樣式開始出現張家口堡內商號建築之中,並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結合。磚雕石雕木雕集中出現也是是張家口堡包括商號建築在內的建築特色。以大美玉商號為例,建築沿街建設,為二層磚砌建築,牆上無窗洞。其門面由疊壁柱和拱券組成,立面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在疊住頂有四隻石犼;中部有匾額「安且吉」,鎖邊圖案為回紋、地紋;下部是兩層磚砌拱券門洞,存有喜鵲、鹿等磚雕圖案。[刊 12]

多個國家洋行進入張家口堡後,購買當地民居改建為有各國建築元素的洋行建築,一些洋行將代表其國家的標誌嵌入建築門樓上。央行建築不僅讓張家口堡內建築風格更加多元化,也影響張家口堡近代建築的風格。張家口堡內現存的洋行建築中,德國地亞士洋行、俄國立昌洋行、日本三井洋行等保留有洋行原國建築風格,其中俄國立昌洋行保留有雙頭鷹標誌。[刊 19][刊 13][會 1]

民居建築

[編輯]
自玉皇閣看張家口堡民居、張家口堡四跨院舊址、張家口堡鼓樓西街3號院圍合樓(上)
玉皇閣2號山西民居建築、鼓樓東街7號院中西合璧風格建築(下)

張家口堡內民居自明代開始,一直修建至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現存民居多為清晚期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所建。張家口堡民居建築多為磚混結構建築,住宅多數為一層建築,但一些民居院中有兩層樓房。民居院落平面多呈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堡內四合院既包括規模較小的獨院,也存在可供大家族居住的多近院落,最多有四進院。張家口堡內民居大門內或外存有影壁。民居所使用大門一般位於南牆正中或東側,形式包括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拱券門等。宅門的門楣、門簪會使用木雕作為裝飾,窗戶則有菱形窗格、隔扇、漏窗等裝飾。柱礎、門枕石處會用到石雕,其中抱鼓形門枕石最為常見,鼓面會有花飾、動物等雕刻裝飾。牆體、瓦當、影壁等處則會用磚雕裝飾。民居圍牆牆頂會有磚瓦花格等鏤空花牆作為裝飾。[會 1][會 2][刊 20][刊 19][新 3]

建築風格上可分為三類:京都四合院,山西民居、中西合璧。張家口堡民居建築中以四合院形式最為常見,主要分布在鼓樓東街和鼓樓西街。四合院獨院一般由正堂、東西廂房、倒座合圍而成,二近院落會以廂房的山牆為界建牆,分隔出前後院。正堂多為硬山頂,一些採用卷棚頂,面闊三間、五間不等。廂房及倒座多採用單坡屋頂。鼓樓西街3號圍合樓是張家口堡內形制較為豪華的四合院形制院落,是四合二層磚木結構建築,東西南北房整體連接,平面呈正方形,面闊各五間。樓下西南面南一間是連接內外的過廊,樓上為環形迴廊。建築整體為青磚灰瓦,檐下紅椽檁,綠門窗。[會 2][刊 20][刊 19]

因張庫大道貿易的發達,晉商開始在張家口建立山西幫會,主要集中在張家口堡內。隨著山西幫會的發展,開始修建山西民居風格建築,這類建築散布在張家口堡內各處,其中以占地面積不足800平方米的玉皇閣2號院落為代表:房屋全為山西民居特有的單坡出水,各建築後牆高,圍合嚴謹,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希冀。另外,該院排水口有一銅錢狀石質水笓,有「髒水排出去,金錢笓下來」之寓意。[會 2][刊 20][刊 19]

中西合璧是指受到張家口堡內洋行建築風格影響的民居建築。中西合璧類民居用磚而非用木材製作門頭,門頭多為長方形、弧形、三角形等樣式。臨街外立面存在仿歐洲建築的壁柱、套窗、檐口等,包括西方建築的柱式、券拱等符號會體現其中,但也會存在如門匾等中式建築的符號。以鼓樓東街7號院為例,鼓樓東街7號院是清光緒年間官商李玉璽為其孫女修建的住宅,是張家口堡中西合璧的代表建築之一。鼓樓東街7號院門樓造型類似文藝復興建築,其柱式和三角楣飾為該風格的表現形式。不過雕飾則為中國傳統建築風格。門樓頂部圖案以「三陽開泰」為主題,中間有「丹鳳朝陽」,左側有寓意「和平」的「瓶中荷花」豎式紋樣磚雕,右側為寓意「平安富貴」的「瓶中牡丹」豎式紋樣磚雕。[會 2][刊 20][刊 19]

圖庫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因相對於其北側來遠堡(上堡)而得名。[書 2]
  2. ^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楊申茂、張玉坤,河北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張萍[刊 1]

參考資料

[編輯]
書目
  1. ^ 1.0 1.1 1.2 張家口市橋西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編). 张家口市桥西区地名志. 石家莊: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 321–323; 371–372. ISBN 9787537505512. 
  2. ^ 2.0 2.1 2.2 劉徙 主編. 张家口厚重的古城堡. 北京: 黨建讀物出版社. 2006: 108-113. ISBN 9787800987922. OCLC 288947435. 
  3. ^ 3.0 3.1 3.2 孫召華. 明代张家口堡考论. 朱誠如; 王天有 (編). 明清论丛 第8辑.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8: 208–218. ISBN 9787800476907. 
  4. ^ 4.0 4.1 4.2 4.3 4.4 張家口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张家口市志.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1998: 9-25; 1715. ISBN 9787500105640. 
  5. ^ 張志軍. 河北佛教史.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6: 445. ISBN 9787802549722. 
  6. ^ 鄧幼明 主編. 張家口市文化局 , 編. 张家口文化年鉴2006. 張家口市文化局. 2006: 132. OCLC 217307990. 
  7. ^ 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 (編). 河北宣传年鉴2012.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4: 414. ISBN 978-7-202-08809-8. 
  8. ^ 8.0 8.1 8.2 8.3 張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边塞古迹:张家口文物保护单位通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2: 116–118. ISBN 9787030334169. 
  9. ^ 姜鳴. 却将谈笑洗苍凉.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 227. ISBN 978-7-108-06635-0. 
  10. ^ 10.0 10.1 10.2 鄧幼明主編. 张家口丰富的文物. 北京: 黨建讀物出版社. 2006: 75-76. ISBN 9787800987922. OCLC 288947439. 
  11. ^ 11.0 11.1 11.2 張水柱 (編).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 71. ISBN 9787030110497. 
  12. ^ 董耀會; 吳德玉; 張元華. 明长城考实. 南京: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 158. ISBN 9787553790503. 
  13. ^ 13.0 13.1 《中國古建築行業年鑑》編委會 (編). 中国古建筑行业年鉴2019-2020. 北京: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21: 393–399. ISBN 978-7-5160-3225-1. 
  14. ^ 張家口市橋東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张家口市桥东区志.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8: 10. ISBN 9787202137543. 
  15. ^ 15.0 15.1 車文明主編. 中国戏曲文物志(一 戏台卷 上). 太原: 三晉出版社. 2016: 55–56. ISBN 9787545712858. 
  16. ^ 16.0 16.1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戲曲志河北卷》編輯委員會. (編). 中国戏曲志(河北卷). 北京: 中國ISBN中心. 1993: 522–523. ISBN 9787507600353. 
  17. ^ 17.0 17.1 鄧幼明主編. 张家口独特的古戏楼. 北京: 黨建讀物出版社. 2006: 47-48. ISBN 9787800987922. OCLC 288947446. 
  18. ^ 朱鵬舉 主編. 清代河北书院史料萃编.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23: 331–334. ISBN 9787307225411. 
  19. ^ 陳貴 (編). 话说京西第一. 保定: 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5: 29–30. ISBN 9787810970303. 
  20. ^ 耿雙全 主編. 張家口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 編. 张家口文史 第3辑. 張家口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2005: 400–401 [2025-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21. ^ 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河北省志(第43卷·金融志). 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7: 107. ISBN 9787506805728. 
  22. ^ 閻愛英總主編; 李儒敏主編. 山西省政協"晉商史料全覽"編輯委員會, 晉中市政協"晉商史料全覽·晉中卷"編輯委員會 , 編. 晋商史料全览·晋中卷.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 34–35. ISBN 9787203056263. 
期刊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楊申茂; 張萍; 張玉坤. 明代长城军堡形制与演变研究——以张家口堡为例. 建築學報. 2012, (S1): 25–29. 
  2. ^ 2.0 2.1 2.2 2.3 2.4 2.5 楊潤平. 张家口堡的堡城、楼阙、关厢和街道——张家口访古之一. 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 (03): 45–48. doi:10.16220/j.cnki.cn13-1248/g4.2004.03.010. CNKI ZJKZ200403010. 
  3. ^ 3.0 3.1 3.2 徐俊輝; 吳丹; 張雪津. 明代张家口堡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新建築. 2018, (06): 27–31. CNKI XJZJ201806006. 
  4. ^ 4.0 4.1 4.2 楊傑; 俞祖華. 张家口堡保护利用研究. 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 37 (03): 50–54. doi:10.16220/j.cnki.cn13-1248/g4.2024.03.019. 
  5. ^ 5.0 5.1 狄志惠. 堡子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城鄉建設. 2005, (07): 77–80. CNKI CXJS200507030. 
  6. ^ 楊林; 王銀星 等. 张家口堡的发展轨迹研究. 住宅與房地產. 2017, (18): 251–252. CNKI ZZFD201718224. 
  7. ^ 7.0 7.1 7.2 李現雲. 张库商道文物遗迹演变与其兴衰关系研究. 新絲路(下旬). 2016, (10): 155–156.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116. 
  8. ^ 8.0 8.1 8.2 毛琳箐; 劉彬; 范益瑋. 张家口堡子里传统宅门装饰艺术文化解析. 古建園林技術. 2022, (05): 108–113. CNKI GJYL202205023. 
  9. ^ 王騰. 堡子里票号的兴衰对张家口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國市場. 2018, (30): 30–31.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0.030. 
  10. ^ 胡躍凱. 张家口堡子里历史街区周边地块改造更新设计研究. 藝術教育. 2024, (03): 269–272. CNKI YSJY202403063. 
  11. ^ 董耀會. 张家口,一座与长城结缘的城市. 人民周刊. 2024, (17): 第12版 [2025-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高曉勇; 楊一帆; 吳聰. 张家口堡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9, 4 (12): 102–106. 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19.12.102-106.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祁海兵; 李美慧. 浅析张家口堡子里建筑文化与保护利用.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9, 4 (12): 50–54. doi:10.19490/j.cnki.issn2096-698X.2019.12.050-054. CNKI YCBH201912010. 
  14. ^ 閻陽; 武欣; 趙一鋒; 席岳琳. 近代历史建筑保护改造中建筑文脉的延续 ——以张家口市堡子里传统民居保护改造为例. 價值工程. 2015, 34 (02): 101–102. doi:10.14018/j.cnki.cn13-1085/n.2015.02.054. 
  15. ^ 15.0 15.1 朱珊; 修澤華; 呂朝陽 等. 张家口堡子里现状与保护设计. 住宅與房地產. 2017, (23): 92. CNKI ZZFD201723083. 
  16. ^ 16.0 16.1 閻陽; 郭曉君; 梁海娟; 李濤. 张家口堡玉皇阁数字化虚拟复原研究.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2015, 33 (01): 42–45. 
  17. ^ 張樹偉; 牛立蕊; 李漢超. 书院文化的价值与传承——以张家口市抡才书院为例.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34 (02): 51–55. doi:10.3969/j.issn.2095-462X.2018.02.013. CNKI ZJKS201802014. 
  18. ^ 左寶. “山西票号”与张家口. 文史月刊. 2004, (03): 53. CNKI WSYK200403012.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於輝; 肖嘉銘; 白鴿 等. 张家口堡传统民居建筑样式西化变异研究. 低溫建築技術. 2019, 41 (03): 19–21. doi:10.13905/j.cnki.dwjz.2019.04.006. CNKI DRAW201904006. 
  20. ^ 20.0 20.1 20.2 20.3 閻陽; 武欣; 席岳琳 等. 张家口堡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分析.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學報. 2014, 32 (04): 38–41. CNKI HBJZ201404012. 
網站
  1. ^ 河北省第一至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汇总表. 河北省文物局. 2022-05-24 [202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2. ^ 王民; 梁棟. 张家口桥西区 整体保护性开发600年古堡堡子里. 中國經濟網. 2008-04-13 [2025-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3. ^ 五百岁古堡恢复原貌 张家口市由此演变而来. 中國新聞網. 2012-07-07 [202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4. ^ 4.0 4.1 独特的旅游品牌——张家口堡景区. 澎湃新聞. 2018-07-09 [2025-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5. ^ 河北省第一至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河北省文物局. 2022-05-24 [202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6. ^ 譚地; 劉洋. 国家级文保单位张家口堡子里雨天着火. 中國新聞網. 2015-06-04 [202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7. ^ 大火吞噬损毁了的那些古建筑!国家文物局通报文物消防. 澎湃新聞. 2018-02-08 [202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8. ^ 孫浩楠; 高陽. 桥西:体文旅融合发展正当时. 張家口新聞網. 2023-10-25 [2025-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9. ^ 9.0 9.1 9.2 9.3 龔正龍; 郭曉通. 悠悠“堡子里” 焕发新活力. 新華網·河北. 2024-05-30 [2025-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10. ^ 杜柏樺. 河北张家口:张家口堡更靓了. 長城網·河北. 2021-06-30 [2025-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01). 
  11. ^ 魅力张家口堡·桥西区:推进保护修缮工程 让古城文脉焕发新生机. 澎湃新聞. 2024-11-03 [2025-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12. ^ 尹艷濤; 張龍; 郭禮超; 高陽. 张家口堡抡才书院图书馆正式揭牌. 河北網絡廣播電視台. 2023-01-01 [2025-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13. ^ 高陽. 张家口桥西区:图书馆揭牌开馆. 中國新聞網·河北. 2023-01-03 [2025-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14. ^ 美麗橋西. 踏寻百年古迹 细品人间烟火——“十一”游人眼中的张家口堡. 澎湃新聞. 2024-10-06 [2025-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15. ^ 山下石. 一砖一瓦皆历史!张家口的“根”和“源”原来是这里. 河北廣播電視台. 2021-11-03 [2025-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會議論文集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陳佳虹. 张家口城市原点堡子里的价值与影响. 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張家口·冬奧會與一帶一路國際學術研討會: 113–122. 2016. 
  2. ^ 2.0 2.1 2.2 2.3 2.4 張慧娜,李軍環,周搏. 堡子里古城的保护与更新. 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 第十五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2007. CNKI ZGMZ200707001037. 
報紙
  1. ^ 李如意; 荊麗娟; 王曉娜. 走进张家口堡,感受600年的城市年轮. 北京日報 (第08版:中國世界). 2023-08-24 [2025-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2. ^ 劉蕾. 京畿明珠——张家口. 中國城市報 (第21版:歷史). 2015-08-10 [2025-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5). 
  3. ^ 高文瑞; 顧建中. “因武而生,因商而盛” 寻访张家口的四百年互市. 北京青年報 (第B02版:求新知). 2024-02-06 [2025-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