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廣濟橋 (北京)

座標40°01′30″N 116°21′00″E / 40.0251°N 116.350°E / 40.0251; 116.35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0°01′30″N 116°21′00″E / 40.0251°N 116.350°E / 40.0251; 116.350

廣濟橋(清河大橋)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海淀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3-23
認定時間1984年5月24日

廣濟橋,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清河南鎮,是一座三孔聯拱的明代石橋。原跨越清河,現跨越小月河[1][2]

歷史

[編輯]

元明初建

[編輯]

元代清河一帶是大都通往居庸關外大道上的重要渡口,元末曾修建季節性木橋。永樂十四年(1416年),在昌平縣天壽山修建皇陵時,全面修整了京城通往皇陵的道路。道路從德勝門起,經元大都的健德門清河店(今清河鎮)、沙河店(今沙河鎮)、昌平縣城至皇陵區。在此期間,重修了健德門橋及其以北的臥虎橋,並新建了廣濟橋。廣濟橋橫跨清河,是明朝皇帝謁陵和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2]。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全面維修,以後每隔數十年便會修繕[1]

近代維護

[編輯]

1937年,雨季洪水沖毀了橋上游原長百米的石砌駁岸, 在石橋西南岸溢流出槽,順橋南的車道流向雙泉堡和葦子坑一帶。1939年,從德勝門外的功德林東口至清河鎮東北處,在舊路之東新修一條土路,稱「平張路南段新線」,後改名「德清路」。此後,廣濟橋南端逐漸被廢棄,成為排水溝,導致石橋東南駁岸被衝出豁口。1949年前,橋由北平市工務局負責維修;同年4月起,轉由北平市建設局接管養護。

1951年春,北京市建設局養路工程事務所對廣濟橋進行全面維修,清理了橋北端埋沒的八字欄杆、燕翅上的垃圾,以及欄杆外金邊上的泥土。此外,還清除了橋南燕翅、鳳凰台及側牆縫隙中的小樹,並用水泥砂漿勾抹欄杆接縫。同時進行橋梁測繪並建立技術檔案[2]

石橋屬三拱聯拱式,中孔略高於兩邊孔。橋面縱向斷面坡度線呈正圓弧形豎曲線,兩側有節間式石欄杆,由望柱、欄板和抱石組成,每側有望柱24根,其中八字欄杆望柱各2根(不含角柱)。西側欄杆兩端的抱鼓石丟失。

該橋為三孔聯拱實心欄板石拱橋。橋體、泊岸以塊石包砌,內用條石、城磚混砌,灌以白灰漿填縫,券石間用鐵腰相連。橋面兩側有明代石望柱及望板,下為兩座分水尖橋墩[1]

廣濟橋數據(1951)
屬性 實測數據
全長 50.15米
橋身長度 36.8米
南北橋堍各長 6.66米
橋寬 12.46米
橋面淨寬 11.5米
中孔跨徑 6.37米
邊孔跨徑 5.87米

1963年7月24日,洪水沖塌了北孔西側拱頂及其以上側牆,部分金邊和地伏落入水中,兩橋墩下游部位也被沖毀。汛後,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對北孔拱上損壞部位進行臨時修復,並於1964年4月修復橋台後部及分水尖鬆動的石件。

遷址保護

[編輯]

1980年初,市水利局和規劃管理局在擬定清河治理工程方案時,向市文物事業管理局提出拆除廣濟橋的建議。市文物局最初同意拆除,但橋梁養護部門提出應保留這座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古橋,並徵求了專家學者的意見。國家文物管理局最終通知保留廣濟橋。1981年春,市規劃局、水利局、市政工程局、文物局和市市政設計院經過多次討論,擬定將廣濟橋易地重建的方案,並報請市政府批准。新址選在原橋東南方的小月河上,橋的方向改為東西向。1983年3月 ,開始拆除原石橋。拆橋過程中,橋梁養護部門通過測量、拍照、記錄等方式保存了石橋的內部構造,所有拆下的石件均逐一編號登記。1984年,廣濟橋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同年10月 ,廣濟橋重建工程開工。1985年6月,全部重建工程完成[2]

重建後,雖然橋長、橋寬、孔數、跨徑及外露形式與原橋相同,但內部構造發生了變化,如:

  • 橋台和橋墩基礎改為單獨的淺埋混凝土條形板塊;
  • 橋台和燕翅改為重力式石板砌體;
  • 橋台和橋墩高度減少一層石板,取消了石板間的鐵拉條;
  • 橋台後部填石灰土,橋墩後部加長0.39米;
  • 側牆改為重力式石板牆,牆內填石灰土,燕翅牆與側牆聯砌成一體;
  • 拱腳外增砌1.6米高的塊石護拱;
  • 原有的六道縱向聯結石截斷,改為兩端外露的12個勾頭石;
  • 取消了石板海和駁岸等。

但重建終歸使這座五百年古橋得以留存,廣濟橋仍然正常使用並可供觀賞[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廣濟橋介紹,北京市海淀區博物館,於2014-09-19查閱[永久失效連結]
  2. ^ 2.0 2.1 2.2 2.3 2.4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市政卷·道桥志、排水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328–330. ISBN 7-200-04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