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帕維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帕維亞
Pavia
市鎮
Città di Pavia
左上:諾瓦路購物區,右上:維斯孔蒂城堡,左下:維多利亞廣場的日落,右下上:Borgo Basso區和提契諾河畔,右下下:Ponte Coperto和提契諾河
左上:諾瓦路購物區,右上:維斯孔蒂城堡,左下:維多利亞廣場的日落,右下上:Borgo Basso區和提契諾河畔,右下下:Ponte Coperto和提契諾河
帕維亞 Pavia旗幟
旗幟
帕維亞 Pavia徽章
徽章
帕維亞 Pavia在義大利的位置
帕維亞 Pavia
帕維亞
Pavia
帕維亞
Pavia在義大利的位置
坐標:45°11′07″N 9°09′18″E / 45.1853°N 9.155°E / 45.1853; 9.155
國家 義大利
大區倫巴底
省份廣域市帕維亞(PV)
分區Albertario, Ca' della Terra, Cantone Tre Miglia, Cassinino, Cittadella, Fossarmato, Mirabello, Montebellino, Pantaleona, Prado, Villalunga
政府
 • 市長Alessandro Cattaneo (PdL)
面積
 • 總計62 平方公里(24 平方英里)
海拔77 公尺(253 英尺)
人口(2010年10月31日)
 • 總計71,227人
 • 密度1,149人/平方公里(2,975人/平方英里)
居民稱謂Pavesi
時區CETUTC+1
 • 夏時制CESTUTC+2
主保聖人帕維亞的賽魯斯
Josse Lieferinxe描繪的7世紀帕維亞瘟疫爆發場景[1],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

帕維亞義大利語Pavia義大利語:[paˈviːa] 倫巴底語:Pavia;拉丁語Ticinum)是義大利西北部倫巴底大區帕維亞省的首府,位於倫巴底西南部提契諾河下游靠近波河交匯處,東北距離米蘭約35公里(22英里)。帕維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前羅馬時期。568至774年間,曾是倫巴底王國的首都。

帕維亞市內遍佈古跡,帕維亞主教座堂是義大利境內第四大主教座堂

名稱

[編輯]

在羅馬時代,帕維亞被稱為提契努姆。它開始被稱為Papia,Pavia從倫巴底時代開始,是義大利為數不多的在中世紀早期改名的羅馬自治城鎮之一。現代名稱的起源至今仍不確定。[2]

歷史

[編輯]

早期歷史

[編輯]

帕維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前羅馬時代,據老普林尼說,帕維亞是由利古里亞或凱爾特-利古里亞兩個部落拉維人和馬里奇人建立的,而托勒密則將其歸因於凱爾特人因蘇布雷部落。這座羅馬城市被稱為提契努姆,是羅馬帝國時期的一個自治城鎮和一個重要的軍事遺址(兵營)。它最有可能始於公元前218年執政官普布利烏斯·康內留斯·西庇阿建造的一個小型軍營,以守衛他在提契諾河上建造的一座木橋,當時他正在尋找漢尼拔,據傳漢尼拔已經率領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此後不久,羅馬和迦太基的軍隊發生了衝突,羅馬人在漢尼拔手中遭受了許多慘敗中的第一場,執政官本人幾乎喪命。這座橋被摧毀了,但當時是波河河谷最前沿的羅馬軍事前哨的設防營地在漫長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倖存下來,並逐漸演變為一個駐軍城鎮。

它的重要性隨著艾米利亞大道從阿里明烏姆(里米尼)延伸到波河(公元前187年)而增加,波河穿越普拉森蒂亞(皮亞琴察)後分叉,一條分支通往梅蒂奧拉努米蘭),另一條分支前往提契努姆,然後到達勞梅勒姆(洛梅洛),在那裡它再次分岔,一條支流通往維塞勒(韋爾切利),然後到達埃珀雷迪亞(伊夫雷亞)和奧斯塔,另一個分支通往瓦倫蒂亞,然後到達奧古斯塔陶里諾姆(都靈)。

這座城鎮建在有方形街區的平地上。「cardo-Maximus(南北)」大道對應於目前通往羅馬橋的新大路,而「decumanus(東西)」大道則對應於卡沃爾街道和曼奇尼街道。在歷史中心的大部分街道下,仍然有羅馬下水道系統的磚制管道,這些管道在整個中世紀和現代一直持續運作,直到1970年左右。[3]

帕維亞歷史中心下方的羅馬下水道系統

帕維亞是一個重要的軍事遺址(271年,奧勒良皇帝在城市附近擊敗了尤圖恩吉人),因為它很容易通過提契諾河和波河通往亞得里亞海,也因為它的防禦結構。[4]

325年,都爾的瑪爾定跟隨他的羅馬軍官父親來到帕維亞。[4]公元273年至326年間,帕維亞是一個重要的羅馬造幣廠所在地。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475-476年在位)的統治於公元476年在帕維亞結束,羅馬統治因此在義大利結束。[5]:61-63羅慕路斯·奧古斯都雖然被認為是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但實際上是篡位者;他的父親歐瑞斯特廢黜了前任皇帝尼波斯,並於475年將年輕的羅慕路斯·奧古斯都提升到拉文納的王位上。[5]:61-63雖然羅慕路斯·奧古斯都是皇帝,但他只是他父親歐瑞斯特的傀儡,在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短暫的統治期間,他實際上行使了權力並統治了義大利。[5]:61-63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統治開始十個月後,歐瑞斯特的士兵在他的一位名叫奧多亞塞的軍官的指揮下,於476年在帕維亞市叛亂並殺害了歐瑞斯特[5]:64。奧多亞塞反抗歐瑞斯特起義的一部分發生的騷亂引發了大火,燒毀了帕維亞的大部分地區,以至於奧多亞塞作為義大利的新國王,不得不暫停該市的稅收五年,以便為其恢復提供資金。[5]:64失去父親的支持,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無能為力。奧多亞塞沒有殺死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而是以每年6000索利多幣的價格向他發放養老金,然後宣布西羅馬帝國結束,他自己成為新義大利王國的國王。[5]:64

奧多亞塞作為義大利國王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在488年,由他們的國王狄奧多里克領導的東哥特人入侵了義大利,並對奧多亞塞發動了戰爭。[6]:19經過5年的戰鬥,狄奧多里克擊敗了奧多亞塞,並於493年3月15日在一場旨在談判兩位統治者之間和平的宴會上暗殺了奧多亞塞。[6]:26隨著位於義大利北部的東哥特王國的建立,狄奧多里克開始了他龐大的公共建築計劃。帕維亞是西奧多里克選擇修復和擴建的幾個城市之一。[6]:42他開始建造龐大的宮殿建築群,幾十年後最終成為倫巴底王國君主的住所[7]:38。狄奧多里克還委託在帕維亞建造了羅馬風格的圓形劇場和浴室綜合體;[6]:42在七世紀,這些將是東羅馬帝國以外歐洲為數不多的仍在運作的浴室建築群之一[7]:38。在狄奧多里克統治末期,基督教哲學家波愛修斯於522年至525年被監禁在帕維亞的一座教堂,隨後因叛國罪被處決。[6]:219-222在波愛修斯被囚禁在帕維亞期間,他寫了他的開創性著作《哲學的慰藉》。[6]:223-225

東哥特皮帶扣,收藏於帕維亞市民博物館

帕維亞在535年開始的東羅馬帝國與東哥特人之間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95在東羅馬將軍貝利撒留於540年戰勝東哥特領導人維蒂吉斯並拿下位於義大利的大部分東哥特領土後,帕維亞是繼續戰爭並反對東羅馬統治的東哥特抵抗運動的最後中心之一。[5]:95-96540年東哥特領導層投降後,仍有1000多人駐紮在帕維亞和維羅納,致力於反對東羅馬統治。[5]:96自540年帕維亞成為東哥特王國的永久首都以來,它一直是宮廷和皇家國庫的穩定所在地。[4]像帕維亞這樣的要塞對入侵部隊的抵抗力使東哥特統治的一些地區苟延殘喘,直到在561年被徹底擊敗。[7]:9

帕維亞和義大利半島在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在公元568年,一個新的民族入侵了義大利:倫巴底人(也稱為隆戈巴德人)。[8]:22在568年入侵義大利時,倫巴底人由他們的國王阿爾博因(560-572年在位)領導,他成為義大利第一位倫巴底國王。568年,阿爾博因占領了義大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但569年,他的前進被設防城市帕維亞阻止。[8]:79在提契努姆圍城100多年後,保羅執事所著的《倫巴底人史》提供了這一時期為數不多的記錄之一:「提契努姆(帕維亞)城在此時勇敢地抵抗了三年多的圍城,而倫巴底人的軍隊仍在西邊。與此同時,阿爾博因在趕走士兵後,占領了遠至托斯卡納的一切,除了羅馬拉文納以及位於海邊的一些其他防禦工事。」提契努姆圍攻最終於572年結束,倫巴底人占領了帕維亞。[9]:31帕維亞的戰略位置和位於其中的東哥特宮殿將使帕維亞在620年代成為倫巴底帕維亞王國的主要首都和倫巴底統治者的主要住所。[8]:147

倫巴底首都

[編輯]

在倫巴底統治下,虔誠的倫巴底基督徒君主在帕維亞建造了許多修道院、女修道院和教堂。儘管第一批倫巴底國王是阿利烏派基督徒,但這一時期的消息來源,如保羅執事,記錄了阿利烏派的倫巴底人對天主教臣民的信仰非常寬容,直到690年代,阿利烏派和天主教大教堂在帕維亞共存。[8]:188倫巴底國王、王后和貴族會建造教堂、修道院和修女院,通過奢華地裝飾這些建築來展示他們的虔誠和財富,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建築將成為那個人的墓所,就像格里莫阿爾德(662-671年在位)的情況一樣,他在帕維亞建造了聖安布羅焦教堂,並在671年去世後埋葬在那裡。[8]:100

庫尼佩爾國王的墓石,收藏於市民博物館

阿里佩特一世於657年建造了聖薩爾瓦多大教堂,該教堂後來成為巴伐利亞王朝國王的陵墓。佩爾特卡里克(661-662年在位,672-688年在位)和他的兒子庫尼佩爾(679-700年在位)在帕維亞建造了一座女修道院和一座教堂。[8]:101倫巴底教堂有時以委託建造它們的人的名字命名,例如帕維亞的聖瑪麗亞·西奧多塔教堂。[7]:84位於帕維亞的聖米歇爾·普斯特拉修道院是倫巴底國王的皇家修道院。[8]:200

倫巴底國王在帕維亞建造的最著名的教堂之一是聖伯多祿金頂聖殿。這座著名的教堂是由利烏特普蘭德國王(712-744年在位)委託建造的[8]:25,它將成為他的陵墓和其他兩位著名基督徒的所在地。[10]在建造聖伯多祿金頂聖殿時,建造者使用的計量單位是國王腳的長度。埋葬在聖伯多祿金頂聖殿的第一位重要基督徒是前面提到的哲學家波愛修斯,他是《哲學的慰藉》的作者,位於大教堂的地下室。[10]:43位於聖伯多祿金頂聖殿的三座墳墓中的第三座也是最大的一座,裡面是希波的奧古斯丁的遺體。[9]:39-40聖奧古斯丁是五世紀初來自羅馬北非的基督教作家,他的作品《論基督教教義》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基督教經文的解釋和理解方式。1695年10月1日,在聖伯多祿金頂聖殿工作的工匠們在抬起構成大教堂地板的一些鋪路石後,重新發現了聖奧古斯丁的遺體。利烏特普蘭德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和許多倫巴底國王一樣,他熱衷於收集聖徒的遺物。[9]:39利烏特普蘭德花了很多錢把這些文物從卡利亞里運到帕維亞,這樣它們就不會被聖奧古斯丁遺體安息的撒丁島上的撒拉森人觸及。[9]:39-40聖匝加教皇於743年為利烏特普蘭德的聖伯多祿金頂聖殿奉獻的原始教堂幾乎沒有留存到現在。[11]:50最初,其後堂的屋頂用馬賽克裝飾,使聖伯多祿金頂聖殿成為第一個用馬賽克裝飾倫巴底教堂的實例。[11]:50它現在是一座現代教堂,與古代唯一重要的聯繫是它的圓形後堂。[11]:50倫巴底人以非常羅馬式的風格建造了他們的教堂,最好例子是帕維亞的聖彌額爾聖殿仍然完好無損。[11]:50-51

作為王國的首都,帕維亞在七世紀末也成為倫巴底人努力鑄造自己貨幣的中心地點之一。[8]:142倫巴底國王的半身像將作為一種象徵性的姿態刻在硬幣上,這樣使用硬幣的人,主要是倫巴底貴族,就會明白國王在帕維亞王國擁有最終的權力和財富控制權。[8]:142首都的作用意味著王室的居所、王國中央行政結構的存在,以及城市在季節性戰爭的軍事組織中相對於其他城市中心的優越性。帕維亞市在帕維亞倫巴底王國與查理曼領導的法蘭克人之間的戰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773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向倫巴底宣戰,越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義大利北部,擊敗了狄西德里烏斯國王指揮的倫巴底軍隊(757-774年在位)。[7]:46-47773年秋至774年6月[7]:47查理曼先圍攻帕維亞,然後圍攻維羅納,占領了倫巴底人的權力所在地,並迅速粉碎了倫巴底北部設防城市的任何抵抗。[8]:106自620年代以來,帕維亞一直是倫巴底人的官方首都[7]:38,但它也是倫巴底王國終結的地方。查理曼進入帕維亞後,加冕自己為前帕維亞王國的國王。[7]:47倫巴底王國及其北部領土從此成為法蘭克帝國的一個子王國,而倫巴底南部的貝內文托公國則相對獨立和自治,持續了幾個世紀。[7]:48-49

雖然信息很少,但在八世紀,帕維亞存在一個猶太社區:約克的阿爾琴回憶起750年至766年間,帕維亞的猶太人尤利烏斯和比薩的基督徒彼得在這座城市發生的一場宗教爭論。

中世紀

[編輯]

822年至850年的義大利國王洛泰爾一世在825年頒布了他的敕令,規定來自義大利北部許多城鎮的學生必須參加帕維亞學校的講座,他非常重視學校。[4]

924年,被廢黜的倫巴底國王貝倫加爾一世領導的匈牙利人圍攻但沒有征服這座城市。在奧托二世治理下帕維亞成為宮廷的穩定場所,首先是義大利女王阿德萊德,然後是奧托二世的妻子賽奧法諾[4]在奧托王朝時期,帕維亞經歷了一段繁榮發展的時期。這座古老的倫巴底首都因其作為食品和奢侈品重要貿易十字路口的基本功能而與波河流域的其他城市不同。商業交通首先受到皇帝旅行時使用的水道的青睞:從提契諾河很容易抵達波河,與亞得里亞海和海上交通直接相連。此外,隨著奧托王朝的到來,米蘭失去了重要性,轉而支持帕維亞,帕維亞的造幣廠等也認可了帕維亞的卓越地位。阿拉伯地理學家易卜拉欣·圖爾圖西的描述也突顯了這座城市在這些世紀的重要性,他在960年至965年間前往中西部歐洲,訪問了維羅納、羅卡·迪·加爾達和帕維亞,他將其定義為倫巴底地區的主要城市,人口眾多,商人眾多,與該地區的其他中心不同,完全用石頭、磚塊和石灰建造。在帕維亞,易卜拉欣·圖爾圖西對太陽王的騎馬雕像印象深刻,他將其放置在王宮的一扇門附近,並對在宮殿內工作的300名法學家印象深刻。[12]同樣在十世紀和十一世紀之交,這座城市是克雷莫納的利烏特普蘭德的出生地,利烏特普蘭德是主教、編年史家和外交官,先後為貝倫加爾二世奧托一世和奧托二世服務,以及蘭弗朗克,他是征服者威廉的親密合作者,在諾曼征服英格蘭後英國教會的重組者。帕維亞一直是義大利王國的首都和皇室加冕的中心,直到12世紀那裡的帝國權威減弱。1004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二世血腥鎮壓了帕維亞市民的起義,帕維亞市民對他最近加冕為義大利國王表示異議。

反應11世紀戰爭場景的石雕,收藏於市民博物館

在12世紀,帕維亞獲得了自治市鎮的地位。在義大利中世紀歸爾甫派和吉伯林派之間的政治分歧中,帕維亞傳統上是吉伯林派,這一立場是與米蘭競爭,當時的米蘭正領導倫巴底同盟對抗皇帝腓特烈一世,後者正試圖重申長期沉睡的帝國對義大利的影響力。腓特烈一世在帕維亞(1155年和1162年)的聖彌額爾聖殿慶祝了兩次加冕禮,並在聖薩爾瓦多雷皇家修道院附近的一座新皇宮重新定居。帕維亞軍隊曾多次與皇帝並肩作戰,對抗倫巴底同盟的部隊,參與托爾托納、克雷馬和米蘭的圍攻以及其他軍事行動。這座城市也被譽為「美好時光」的地方,正如某大詩人1163年的著名評論所見證的那樣。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帕維亞是一個重要而活躍的城鎮。帕維亞支持皇帝腓特烈二世對抗倫巴底同盟,帕維亞軍隊參加了為皇帝服務的許多行動,並參加了1237年的科爾泰諾瓦戰役[13]

根據《帕維亞條約》,路易四世皇帝在義大利逗留期間將普法爾茨選帝侯國授予其兄弟魯道夫公爵的後代。帕維亞堅持反對米蘭的統治,最終屈服於維斯孔蒂家族,該市的統治者在1359年經歷了艱難的圍攻[14];在維斯孔蒂家族統治下,帕維亞成為了一個知識和藝術中心,自1361年起,帕維亞大學就以舊法學院為核心成立,吸引了來自許多國家的學生。在 加萊亞佐二世和吉安·加萊亞佐攝政期間,對首都作用和帕維亞倫巴底傳統的記憶共同進入了帕維亞新主人的「宣傳」:加萊亞佐二世將他的宮廷從米蘭搬到了帕維亞,在1361年至1365年期間,加萊亞佐建造了一座大型宮殿(維斯孔蒂城堡)和一座大型公園(維斯孔蒂公園),成為王朝的官邸。1396年,吉安·加萊亞佐委託建造了位於維斯孔蒂公園盡頭的加爾都西會修道院,公園將修道院與帕維亞城堡連接起來。這座修道院是該建築群的最後一座建築,並成為維斯孔蒂家族的陵墓。1389年,根據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的意願,一些德國猶太人家庭定居在帕維亞,主要從事金融活動。帕維亞的猶太社區在15世紀發展起來,當時菲利波·瑪麗亞·維斯孔蒂的私人醫生、帕維亞大學教授艾里雅赫·本·沙貝泰,還有15世紀的拉比約瑟夫·科隆·特拉博托,他被認為是義大利當時最重要的猶太學者和塔木德主義者,1490年在同一所大學開設了希伯來語課程。同樣在15世紀,根據米蘭公爵的意願,帕維亞大學經歷了一個巨大的發展階段:它開始吸引來自義大利和其他歐洲國家的學生,並延請了著名的教師,如巴爾杜斯洛倫佐·瓦拉或馬伊諾的賈索內。

近代早期

[編輯]

帕維亞之戰(1525年)標誌著這座城市命運的分水嶺,因為到那時,教皇支持者和神聖羅馬皇帝支持者之間的分裂已經轉變為法國派別(與教皇結盟)和支持西班牙皇帝和國王查理五世派別之間的分裂。因此,在瓦盧瓦-哈布斯堡義大利戰爭期間,帕維亞自然站在帝國(和西班牙)一邊。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在戰鬥中失敗和被俘標誌著西班牙占領時期的到來。同年,吉羅拉莫·卡爾達諾在帕維亞大學學習,而可能在1511年,李奧納多·達·文西與該大學的解剖學教授馬爾坎托尼奧·德拉·托雷一起學習解剖學。[15]1597年,根據西班牙腓力二世的意願,帕維亞的猶太社區不得不離開這座城市。

反應帕維亞之戰中弗朗索瓦一世被俘的緙織壁毯,約作於1528-1531年,收藏於布魯塞爾

法西戰爭期間,帕維亞於1655年7月24日至9月14日被卡里尼亞諾親王托馬索·法蘭西斯科指揮的法國、薩沃伊和埃斯特大軍圍困,但圍攻者無法征服這座城市。[16]西班牙統治期於1706年結束,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帕維亞在短暫的圍攻後被維里希·菲利普·馮·道恩領導的奧地利人占領,之後這座城市歸屬奧地利,直到1796年被拿破崙領導的法國軍隊占領。在奧地利統治時期,帕維亞大學得到了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大力支持,並由於烏戈·福斯科洛亞歷山德羅·伏打拉扎羅·斯帕蘭扎尼卡米洛·高爾基等頂尖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的存在,見證了一個文化豐富的時期。1796年,在雅各賓派摧毀太陽王(一座青銅古典馬術紀念碑)後,帕維亞的居民起義反抗法國,拿破崙在激烈的城市鬥爭後平息了起義。

伏打電堆,收藏於帕維亞大學大學歷史博物館

近代後期至今

[編輯]

1814年,它再次被奧地利統治。1818年,帕維亞納維利運河工程完工:這條運河被設想為米蘭、帕維亞和提契諾之間的水道,也是一條灌溉渠,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821年,博爾戈卡爾文扎諾在維斯孔蒂城堡後面建成,這是一系列帶拱廊的建築,裡面有倉庫、酒館、航運和海關辦公室、酒店、馬廄,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支持內陸航運。1820年,第一艘蒸汽船開始在帕維亞碼頭運營,1854年至1859年,奧地利勞埃德航運公司再次使用蒸汽船在帕維亞、威尼斯的里雅斯特之間組織了一條定期航線[17]。隨著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1859年)和一年後義大利統一,帕維亞與倫巴底大區其他地區一起併入義大利王國。1894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父親搬到帕維亞,開始經營一家供應電氣材料公司——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一家住在這座城市的同一座建築(科納扎尼宮)里,烏戈·福斯科洛和阿達·內格里也曾住在那裡。1895年至1896年間,年輕的阿爾伯特多次來到這裡。在義大利期間,他寫了一篇短文,題為「磁場中以太狀態的研究」。

1943年,帕維亞被德國軍隊占領。1944年9月,美國空軍對該市進行了幾次轟炸,目的是摧毀提契諾河上的三座橋梁,這些橋梁對德國部隊沿哥特防線作戰的武器和物資補給具有戰略意義。這些行動導致科佩爾托橋被炸毀,造成119名平民死亡。[18]

盟軍於1945年4月30日進入該市。在1946年6月2日的國體公投中,帕維亞將67.1%的選票分配給了共和制,而君主制只獲得了38.2%的選票。[19]

地理

[編輯]

地形

[編輯]

帕維亞市屬於波河流域的地形系統,該流域是在第四紀之前亞得里亞海占據的廣闊海灣沖積後形成的。歷史悠久的市中心的很大一部分位於提契諾河的邊緣。

提契諾河流經帕維亞,遠處可以看到帕維亞主教座堂和羅莎峰

該市位於倫巴底西部,面積62.86平方公里(24.27平方英里),位於所謂的「岩溶泉帶」沿線,在那裡,不同滲透性的地質層在底土中交匯,這一方面允許深水在地表重新浮出水面。[20]

帕維亞所處的河階上似乎雕刻著兩條深溝,這是由於兩條全新世河流的侵蝕作用造成的,今天以納維利亞喬河(最初由卡爾文扎河占據)和韋爾納沃拉河為代表。這兩個河谷在古城區的後面匯合,因此原始的帕維亞發現自己位於一個幾乎孤立且難以到達的梯田樹幹或樹樁上,形狀幾乎是三角形的,南部是提契諾河,西北部是卡爾文扎河,然後是納維利亞河,東北部是韋爾納沃拉河。

從高處看,這座城市有不同的海拔。最高點位於維斯孔蒂城堡地區,海拔約80米(260英尺),然後緩慢下降。從80米(260英尺)的高度,你會在大約500米(550碼;1600英尺)內到達77米(253英尺)。在維多利亞廣場(Piazza Vittoria)的下游,羅馬城的南北(cardo)和東西街道(decumanus)穿過此處,坡度變得更加明顯,在科佩爾托橋(Ponte Coperto)附近海拔不到60米(200英尺)。該地區的濕度相當高(年平均濕度為75-80%),這導致了典型的,主要在深秋和冬季出現。

人口

[編輯]

根據ISTAT的統計,2021年帕維亞人口為70,380人,比2011年增長3.1%。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許多家庭在緊鄰首都的城市內轉移,帕維亞經歷了顯著的人口退化。根據應用國際功能城市區標準進行的計算,在帕維亞市的城市群內,有大約121,000名居民居住。[21]

族群

[編輯]

根據義大利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據,約14.54%的人口為非義大利人。大約33%的移民人口由各種其他歐洲血統的人組成(主要是羅馬尼亞人烏克蘭人阿爾巴尼亞人),其餘的是非歐洲血統的移民,主要是多明尼加人(5.99%)、埃及人(5.84%)、中國人(4.81%)和喀麥隆人(4.03%)。

宗教

[編輯]

帕維亞的第一大宗教團體是天主教,與倫巴底其他地區不同,天主教是羅馬禮,在城市內排除了委託給烏克蘭社區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的蒙特法爾科內聖喬治教堂。第二個宗教團體是東正教會,如共和街的羅馬尼亞正教會和奧萊瓦諾街的希臘正教會聖安布羅焦教會。然後是穆斯林,他們設立了兩個伊斯蘭文化中心(通過聖喬瓦尼諾街和波拉克街),一段時間以來,帕維亞有新教徒的禮拜場所,如亞歷山德羅·羅拉街的瓦勒度派教堂,安吉洛·費拉里街的福音派神召會教堂,克雷莫納街的福音派和解教堂,格雷韋洛內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教堂和朗格斯科街的耶和華見證人王國聚會所

經濟

[編輯]

農業

[編輯]

帕維亞市63.3%的土地(約4000公頃,9900英畝)用於農業,特別是水稻種植(約2400公頃,5900英畝),從14世紀開始,水稻主要在沼澤地種植,直到18世紀成為主要的種植地。水稻所需的大量水意味著幾個世紀以來,已經設計和建造了一個非常密集的灌溉網絡,這仍然是帕維亞鄉村景觀的特徵。還應該指出的是,該市是義大利水稻產量最大的省份的首府:超過84,000公頃或210,000英畝的省級土地用於稻田。僅帕維亞省就生產了與整個西班牙一樣多的大米。市區內的其他作物包括玉米小麥(1376公頃,3400英畝)、楊樹林(636公頃,1570英畝),而用於草地(158公頃,390英畝)、果園和菜園(29公頃和30公頃,72英畝和74英畝)的面積非常有限。仍在帕維亞市境內,仍有大約50個農場用於農業活動,18個農場飼養了約820頭牛。[22]

工業

[編輯]

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這座城市經歷了工業的強勁發展,以至於它還擁有具有國家重要性的機構,如1905年建立的Necchi公司或義大利第一家大型人造絲綢和合成織物工廠Snia Viscosa。1951年,帕維亞近27%的勞動力受僱於工業部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該市經歷了突然的去工業化,導致許多公司倒閉,特別是化學和機械行業的公司,而與食品行業相關的公司,如里索·斯科蒂、製藥公司以及與包裝和標籤相關的公司。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曾於1894年在帕維亞創立一家電子技術工廠。

文化

[編輯]

博物館

[編輯]
市民博物館,位於維斯孔蒂城堡內

帕維亞擁有非凡的藝術寶藏,這是這座城市悠久歷史的遺產,分為幾個博物館。

帕維亞市民博物館(位於維斯孔蒂城堡)分為幾個部分:考古學部分,保存了義大利北部最豐富的羅馬玻璃收藏之一,以及倫巴底時期的重要文物和考古發現,如特奧多塔的屏風和倫巴底碑文收藏(義大利最多),其中一些屬於國王或王后的陵墓。然後是羅馬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部分,展示雕塑、建築和馬賽克。羅馬式建築收藏非常豐富,是義大利北部最大的建築之一,它還保留了伊斯蘭和拜占庭東部裝飾教堂和建築立面的重要東方建築特色。還展出了亞科皮諾·達·特拉達特、喬瓦尼·安東尼奧·阿馬德奧、克里斯托福羅和安東尼奧· 曼泰加扎以及安尼巴萊·豐塔納的作品。市民博物館還設有復興運動博物館,專門用於18世紀至19世紀帕維亞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路易吉·羅貝基·布里凱蒂在非洲探險期間收集的物品,以及收藏了50,000多枚硬幣的錢幣收藏,其中大部分屬於卡米洛·布蘭比拉,涵蓋了從古典希臘發行到現代鑄造的時間段。[23]

馬拉斯皮納美術館(隸屬於帕維亞市民博物館)由路易吉·馬拉斯皮納·迪·桑納扎羅侯爵(1754-1834)建立,收藏了13世紀至20世紀義大利和國際舞台上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如詹蒂勒·達·法布里亞諾、文森佐·福帕、喬瓦尼·貝利尼安東內洛·達·梅西納、貝納迪諾·路易尼、柯勒喬保羅·委羅內塞圭多·雷尼弗朗切斯科·阿耶茲喬瓦尼·塞岡蒂尼和雷納托·古圖索。1497年帕維亞大教堂的紀念性木製模型也在畫廊內展出。

帕維亞大學歷史博物館,收藏了眾多物理和化學研究用具

大學的博物館網絡非常龐大,由帕維亞大學的大學歷史博物館組成,分為醫學部和物理部。醫學部展出解剖和病理製劑、手術器械(喬瓦尼·亞歷桑德羅·布蘭比拉的手術用具)和和真人大小的解剖蠟像,由佛羅倫斯蠟像家克萊門特·蘇西尼製成,物理部展出亞歷山德羅·伏打的物理櫃(展出了18世紀和19世紀的數百件科學儀器,其中一些屬於亞歷山德羅·伏打本人)。[24]

該大學的考古博物館由皮埃爾·維托里奧·阿爾迪尼於1819年建立,收藏了史前、埃及、希臘、伊特魯里亞(包括教皇庇護十一世捐贈的粘土祭品)和羅馬文物(一些來自龐貝)。

位於博塔·阿多諾宮內的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Kosmos)是義大利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實際上是由拉扎羅·斯帕蘭扎尼於1771年建立的,它保存了具有很高科學和歷史價值的自然主義遺產,包括近40萬件動物學、比較解剖學和古生物學藏品。然後是高爾基博物館,位於卡米洛·高爾基和他的學生工作的相同環境中,房間和實驗室保留了當時的原始家具和科學儀器,以便遊客進入19世紀的研究中心;而電氣技術博物館建於2007年,在五個部分內展示了電氣技術的歷史。

然後是化學博物館、物理博物館和由拉扎羅·斯帕蘭扎尼創立的礦物學博物館。

大教堂旁邊,在古老的聖瑪麗亞·波波洛大教堂(11世紀)的地下室里,是帕維亞教區博物館,於2023年落成,收藏銀器和禮儀用品(包括一件象牙雕刻、繪畫和鍍金的十字架,由西西里島的一個工作室由阿拉伯工匠手工製作,可追溯到12世紀末),雕塑和繪畫,如洛倫佐·法索洛的《聖母受難記》鑲板。[25]

圖書館和檔案館

[編輯]

帕維亞市從十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歷史可以通過在市民歷史檔案館(成立於1895年)內收集的大量文件來講述,該檔案館還收藏了帕維亞許多貴族家庭和城市人物的檔案,如加埃塔諾·薩基、貝內代托·卡伊羅利和路易吉·羅貝基·布里凱蒂。國家檔案館(成立於1959年)還從貴族檔案館(貝卡里亞、博蒂傑拉、貝爾克雷迪、馬拉斯皮納)等收集,如收集切薩雷·莫里的文件。檔案館還保存了帕維亞公證人的行為(1256-1907年)、帕維亞地區的特里薩地籍圖(18-19世紀)以及大學(1341-1897年)、聖馬泰奧醫院(1063-1900年)、省、警察總部和法院的檔案。同樣重要的是教區歷史檔案館,它收藏了自十世紀以來帕維亞教區的文件。[26]

國家檔案館位於聖馬約洛修道院,始建於10世紀,於15世紀末重建

前身為「現當代作家手稿傳統研究中心」,也稱為「手稿中心」,由瑪麗亞·科爾蒂於1980年創立,負責保護和研究現當代檔案和書目遺產。該中心是義大利同類中心中最重要的,保存了過去兩個世紀與作家、知識分子、出版商、藝術家和科學家有關的文獻資料(手稿、打字稿、信件、初版、圖書館、照片、繪畫、家具、繪畫和其他物品)。在保存的檔案收藏中,包括阿爾貝托·阿爾巴西諾、里卡多·巴凱利、羅馬諾·比倫基、埃米利奧·德馬爾基、恩尼奧·弗拉亞諾、阿爾方索·加托、托尼諾·圭拉克勞迪奧·馬格里斯、路易吉·梅內蓋洛、埃烏傑尼奧·蒙塔萊、因德羅·蒙塔內利、薩爾瓦托雷·夸西莫多、馬里奧·里戈尼·斯特恩、阿梅利亞·羅塞利、翁貝托·薩巴和羅貝托·薩內西的檔案收藏。[27]

帕維亞的圖書館傳統起源於十四世紀下半葉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在維斯孔蒂城堡建立的維斯孔蒂斯福爾扎圖書館,那裡保存著米蘭公爵的珍貴彩繪手稿。1499年,隨著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失敗,法國國王路易十二從城堡中拿走了大部分手稿,現在保存在巴黎的法國國家圖書館。在圖書館的近千份手稿中,只有一份手稿留在了帕維亞: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的《勝利》保存在大學圖書館。[28]

16世紀下半葉,該市出現了三座歷史悠久的圖書館:主教神學院圖書館和鮑榮茂學院圖書館和吉斯萊里學院圖書館,後兩所學院分別由嘉祿·鮑榮茂和教皇庇護五世創立,旨在讓有前途的年輕人進入帕維亞大學(當時是米蘭公國唯一的一所大學),但經濟資源匱乏。

帕維亞大學圖書館

1754年,根據瑪麗亞·特蕾西亞皇后的意願,創建了大學圖書館,這是該市最重要的圖書遺產,還保存了1404份手稿、702份古版、1153份羊皮紙(1103年至1787年)、3592份舊印刷品和1287份舊地理圖。[29]

1887年,卡洛·博內塔市民圖書館成立,該圖書館是該市圖書館系統的主要所在地,分為八個借閱點和閱讀點,均勻分布在整個市區。在大學圖書館中,我們應該提到人文研究圖書館,它是由大學人文學院的幾個圖書館合併而成的,如考古學圖書館(建於1819年)、科學技術圖書館,其中圖書館還合併了植物園(建於1773年)、法律圖書館(1880年)、科學圖書館,其中還收藏了帕維亞醫學和外科學會(由卡米洛·高爾基於1885年創立)、阿道夫·費拉塔地區醫學圖書館、政治學圖書館(建於1925年)、經濟學圖書館和賈索內·德爾馬伊諾學院圖書館(成立於2000年)。[30]

飲食

[編輯]

吉安尼·布雷拉(Gianni Brera)將其定義為一串葡萄形狀的省會,這片土地提供了許多水果,這些水果是各種當地菜餚的起源。豐富的泉水和水道使帕維亞及其領土成為義大利主要的稻米生產中心之一,因此,有許多食譜可以讓你發現這種穀物的各種變化,這絕非巧合。例如,根據加爾都西會修道士創造的傳說,卡爾圖斯式燴飯以鰲蝦、胡蘿蔔和洋蔥為基礎,配以眼豆的燴飯,或配以香腸和伯納達葡萄的燴飯以及配以常見蛇麻(帕維亞方言中的ürtis)的燴飯。在第一道菜中,除了米飯,帕維亞湯也很突出,根據傳統,這道湯是由一位農婦在城門慘敗後用很少的食材(肉湯、雞蛋和奶酪)為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製作的。

香腸和伯納達葡萄燴飯

在第二道菜中,我們應該提到帕維亞燉豬肉,這是更著名的燉豬肉的一種當地變體,它更清淡,因為它只和排骨一起燉煮,燉alla paves,büseca(帕維亞小牛肚),豌豆髓骨(os büšcum i erbion)和逃逸鳥類(üslin scapà)小牛肉片,裡面裝滿了培根和鼠尾草。根據當地傳統,肉類,尤其是煮過的肉類,與兩種醬汁一起食用:以辣椒、芹菜、鳳尾魚和雞蛋為基礎的佩維拉塔(十四世紀的Opicinus de Canistris已經提到過),以及用歐芹、鳳尾藻、大蒜和刺山柑製成的青醬。除了肉類菜餚外,帕維亞菜餚還以許多淡水魚菜餚為特色,如博爾基吉亞納鰻魚(得名於提契諾河另一側的古老郊區,以科佩爾托橋命名)、白葡萄酒鱒魚和煎蛋卷,配以陰冷的、不忘青蛙的燉煮,以及用牛肝菌烹製的蝸牛。

在甜點中,除了著名的天堂蛋糕,南瓜派(turt'sücâ),聖西里尼,海綿蛋糕製成的小圓蛋糕,大量浸泡在朗姆酒中,覆蓋著黑巧克力,生產於12月9日左右的幾周,聖西羅日,還有在狂歡節上烹製的典型煎餅sfâsö。

顯然,每道菜都必須與附近的前波河帕維亞葡萄酒搭配。最後,儘管潘內托內是一種典型的米蘭甜點,但最古老、最確定的潘內托內證明可以在1599年帕維亞博羅梅奧學院的費用登記簿中找到:當年12月23日,在午餐課程清單中,聖誕節費用還包括給麵包師5磅黃油、2顆葡萄乾和3盎司香料,用於製作13個「麵包」,在聖誕節送給大學生。[31]

帕維亞麵餃,一種有餡意粉

帕維亞麵餃屬於帕維亞省,特別是前波河帕維亞,這是一種有餡義大利麵。帕維亞麵餃的餡料是以帕維亞燉肉為基礎的。這種填充義大利麵的食譜的特點是受到皮埃蒙特和皮亞琴察美食的影響,這些美食都是前波河帕維亞周邊地區的特色。義大利麵的形狀基於皮埃蒙特麵餃,帕維塞燉菜的餡料基於皮亞琴察餃子的餡料皮亞琴察燉牛肉。皮埃蒙特麵餃與帕維亞麵餃不同,因為餡料是以烤肉為基礎的。帕維亞麵餃是聖誕節傳統中的一道典型菜餚,在慶祝活動和重要場合食用。[32]

著名景點

[編輯]

帕維亞最著名的地標是加爾都西會修道院,建於1396年,位於城市以北8公里(5.0英里)處。

其他值得注意的景點包括: 帕維亞主教座堂(Duomo di Pavia):始建於1488年,主要由多納托·伯拉孟特、喬瓦尼·安東尼奧·阿馬德奧、吉安·賈科莫·多爾切博諾設計;但直到1898年,立面和圓頂才按照原始設計完成。中央圓頂呈八角形,高97米(318英尺),重約20,000噸(22000短噸)。

大教堂的穹頂

這個穹頂是義大利第三大穹頂,僅次於聖伯多祿大殿聖母百花大教堂。大教堂旁邊是公民塔(至少從1330年開始存在,1583年由佩萊格里諾·蒂巴爾迪擴建):1989年3月17日,它的倒塌是過去十年拯救比薩斜塔免於類似命運的最後動力。

聖彌額爾聖殿,這座教堂是倫巴底大區倫巴底羅馬式教堂建築的傑出代表。它位於王宮附近,位於鐘樓下部所屬的倫巴底人教堂舊址上。這座大教堂是由格里莫阿爾德國王在662年至671年間建造的。1004年被毀,11世紀末左右重建(包括地下室、耳堂和唱詩堂),1130年完工。它的特點是廣泛使用砂岩,有一個很長的耳堂,有自己的立面和後堂。這座大教堂是許多重要事件的所在地,包括貝倫加爾一世(888年)、圭多三世(889年)、瞎子路易(900年)、魯道夫二世(922年)、阿爾勒的于格(926年),貝倫加爾二世和他的兒子阿達爾貝托(950年)、伊夫雷亞的阿都因(1002年)、亨利二世(1004年)和腓特烈一世(1155年)的加冕禮。[33]

聖彌額爾聖殿

聖伯多祿金頂聖殿(「金色天空中的聖伯多祿」):在這座教堂里,據說埋葬著聖奧古斯丁波愛修斯和倫巴底國王利烏特普蘭德。建築始於六世紀。目前的建築建於1132年。它與聖彌額爾聖殿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不對稱的立面,只有一個入口,使用磚砌而不是砂岩,有為女性保留的畫廊和最短的耳堂。這座值得注意的拱門是由金皮庸的藝術家於1362年建造的,上面有大約150尊雕像和浮雕。但丁在他的《神曲》第十章中提到了這座教堂。

聖戴多祿教堂:這座教堂建於752年倫巴底時期,1117年重建,是第三座獻給帕維亞教區中世紀主教帕維亞的戴多祿的教堂。帕維亞的羅馬式大教堂,位於通往提契諾河的斜坡上,為漁民服務。後堂和三層圓穹頂外蓋體現了羅馬式裝飾的有效簡潔性。裡面是貝爾納迪諾·蘭扎尼(Bernardino Lanzani)創作的兩幅傑出的城市鳥瞰壁畫(1525年)。後者,即最終版本,被剝離,結果展現出未完成的第一個版本。兩者都非常詳細,揭示了帕維亞的城市布局在500年來幾乎沒有變化。

維斯孔蒂城堡

維斯孔蒂城堡:由加萊亞佐二世於1360年至1365年建造,這座大型城堡是私人住宅,並非要塞。詩人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在那裡呆了一段時間,當時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叫他負責這座宏偉的圖書館,該圖書館擁有大約一千本書和手稿,後來丟失了。城堡現在是市民博物館的所在地,公園是兒童的熱門景點。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說認為城堡通過一條秘密隧道與加爾都西會修道院相連。

聖母聖衣教堂:這座教堂是義大利北部保存完好的哥德式磚砌建築。這座教堂建於1374年至1461年間,採用拉丁十字架設計,是僅次於主教座堂的帕維亞第二大教堂,周長80米×40米(260英尺×130英尺),包括一個中堂和兩個側堂。特色立面有一個大玫瑰窗和七個尖頂。

聖薩爾瓦多大教堂:它由倫巴底國王阿里佩特一世於657年建造,是巴伐利亞王朝國王的陵墓,埋葬在這裡的有阿里佩特一世、佩爾克塔里特、庫尼佩特、柳特佩特和阿里佩特二世。971年,根據勃艮第的阿德萊德的意願,克呂尼的馬約爾在教堂附近建造了一座修道院。它於1453年至1511年間重建。

聖歐瑟伯教堂地下室:該教堂由羅薩里國王於7世紀建造,是該市的阿利烏派大教堂。教堂於1923年被拆除,但地下室得以保留。這座建築於11世紀重建,保留了之前倫巴底教堂的部分建築,如柱頂,與古典藝術相去甚遠。

阿西西的聖方濟各教堂:這是一座晚期羅馬式教堂(1238-98),位於Corso Cairoli,其哥德式立面經過修復。

聖傑爾瓦西奧和普羅塔西奧教堂:它是帕維亞最古老的教堂,由帕維亞主教尤文提烏斯於4世紀建立。它在11世紀重建,然後在18世紀重建。它保留了11世紀的鐘樓。倫巴底國王克萊夫奧塔里被埋葬在教堂里,18世紀,哈布斯堡王朝的高級官員安東尼·博塔-阿多爾諾也被埋葬在這裡。

聖喬瓦尼教堂的濕壁畫

聖喬瓦尼·多姆納魯姆教堂:這座教堂是由羅薩里的妻子貢德貝爾加王后建立的,她可能被埋在教堂里。這座建築建在羅馬浴場上,在17世紀幾乎完全重建。地下室(包括羅馬和倫巴底遺蹟)和鐘樓仍然是教堂最古老的部分。

聖菲利斯修道院:該修道院由倫巴底國王狄西德里烏斯於760年建立。1785年,它被取締,現在是帕維亞大學的一些系所在地。

布羅萊托(市政廳):這座宮殿建於12世紀至13世紀之間,1875年之前是帕維亞市政廳的所在地,現在是帕維亞高等研究院的所在地。

瓜爾蒂耶里聖母教堂:該教堂由欽差Walterius於989年創立。它於11世紀重建,並於1096年被教皇烏爾巴諾二世重新授予聖職。1788年,該建築被拆除,改建為商店和住宅。它被帕維亞市政府購買,並於1991年修復。它現在用於音樂會、展覽和會議。

帕維亞大學舊校區:由盧多維科·斯福爾扎於1485年至1490年間創建,1771年至1787年,在朱塞佩·皮耶爾馬里尼和利奧波德·波拉克的項目下,應瑪麗亞·特蕾西亞和她的兒子約瑟夫二世的要求進行了重建和擴建。1819年至1850年間,又增加了其他庭院和教室。1932年,該大學合併了從1451年開始建造的前聖馬特奧醫院。

米拉貝洛城堡:這座城堡位於米拉貝洛·迪帕維亞附近的維斯孔蒂公園。在14世紀至16世紀期間,它是公園隊長的所在地,代表維斯孔蒂和斯福爾扎家族管理維斯孔蒂公園。原來的城堡只有一翼倖存下來。

聖瑪利亞教堂:這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八角形教堂被認為是布拉曼特的。

卡內帕諾瓦聖母教堂:這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八角形教堂被認為獻給伯拉孟特的。

伯利恆聖母教堂:建於9世紀,1130年重建和擴建。教堂附近有一家醫院,為前往聖地的朝聖者提供服務,因此教堂依靠伯利恆主教。這座教堂是羅馬式風格。

聖蘭弗蘭科教堂:始建於11世紀,13世紀前半段以羅馬式風格重建,內部保留了喬瓦尼·安東尼奧·阿馬德奧於1489年創建的大理石方舟,其中包含聖蘭弗蘭科·貝卡里的文物。

聖托馬斯教堂:建在羅馬浴場的遺蹟上,889年克恩頓州的阿努爾夫在帝國文憑中首次提到。該教堂於1302年成為道明會修士的所在地。從1320年開始,哥德式風格的新教堂和更大的教堂的建設工作開始了,直到1478年才完工。1786年,修道院被約瑟夫二世取締,改建為奧地利倫巴底大區的總神學院。朱塞佩·皮耶爾馬里尼負責使建築群適應新的目的,對教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幾年後,1791年,神學院被關閉,該建築群變成了軍營,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出售給帕維亞大學。

特奧多聖母修道院:這座教堂是聖特奧多聖母修道院的一部分,也被稱為普斯特拉聖母修道院,是帕維亞最古老、最重要的女性修道院之一。由庫尼佩特國王於679年至700年間建立,1799年被取締,自1868年以來一直是教區神學院的所在地。

聖普里莫和菲里奇亞諾教堂:一座12世紀的羅馬式天主教堂。

前市政廳

聖拉扎羅教堂:這座教堂是由尊貴的薩利姆貝尼家族於1157年在城牆外和法蘭奇納古道上建立的。教堂里還有一家治療朝聖者和麻風病人的醫院。這座教堂採用羅馬式風格,保留了13世紀的壁畫。

聖馬利諾教堂:這座教堂是由國王艾斯圖爾夫建立的,他被埋葬在教堂里。幾個世紀以來,它經過了幾次修建,但保留了原始建築的部分立面和後堂。

韋爾佐洛聖伯多祿教堂:該教堂可能建於倫巴底時代,自737年以來就有記錄。在11世紀,它成為本篤會修道院的所在地,然後在1798年被取締。儘管發生了許多變化,但教堂仍然保留了11世紀的一些雕塑和建築元素。

帕維亞塔樓:帕維亞歷史中心的特點是中世紀貴族塔樓的存在,這些塔樓在其城市結構中倖存下來,曾經數量更多,正如聖特奧多教堂16世紀壁畫所證明的那樣。它們大多建於11世紀至13世紀之間,當時吉伯林派的帕維亞正處於羅馬式繁榮的高峰期。根據歷史和圖像記錄,帕維亞現有的塔樓大約有65座,其中約25座倖存下來。

弗拉斯基尼劇院:1771年至1773年間,由安東尼奧·加利·達·比別納家族的4位貴族委託建造的歌劇院。1869年,它被帕維亞市政府收購,並獻給帕維塞男高音歌唱家加埃塔諾·弗拉斯基尼。

科佩爾托橋(廊橋):這是一座位於義大利帕維亞提契諾河上的石磚拱橋。前一座橋建於1354年(本身是羅馬建築的替代品),在1945年的盟軍行動中嚴重受損。1947年,這座橋部分坍塌,需要重建,1949年開始出現關於修復還是重建這座橋的爭論。

卡斯蒂廖內·布魯尼亞泰利學院:該學院由紅衣主教布蘭達·達·卡斯蒂廖內於1429年創立。這座哥德式建築保存在1475年博尼法喬·本博(Bonifacio Bembo)繪製的一座小教堂內。

歐斯塔基之家:這是一座小型磚砌哥德式建築,由吉安·加萊亞佐和菲利波·瑪麗亞·維斯孔蒂的隊長帕西諾·歐斯塔基於15世紀上半葉建造。

科納扎尼宮:這座建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在不同時期,烏戈·福斯科洛(Ugo Foscolo)、孔塔爾多·費里尼(Contardo Ferrini)、阿達·內格里(Ada Negri)以及1895年至1896年間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在此居住。

卡米納里·博蒂傑拉宮的立面裝飾細節

卡米納里·博蒂傑拉宮:這是一座由帕維亞的古代貝卡里亞家族建造的貴族宮殿。斯福爾扎時代的原始建築建於1490年至1499年之間。立面保留了原始的陶瓦裝飾,是帕維亞文藝復興時期市民建築的主要例子之一。

馬伊諾宮:這座宮殿由帕維亞的博蒂傑拉家族於15世紀建造,1560年被布斯卡斯家族購買,1725年以巴洛克風格重建,同時保留了文藝復興時期宮殿的一些元素(如大理石大門)。隨後,它被馬伊諾侯爵繼承,並於1932年被帕維亞大學收購。

梅扎巴爾巴宮,現在的市政廳

梅扎巴爾巴宮:建於1726年至1732年之間的洛可可風格,自1875年以來一直是帕維亞市政廳。

貝里索米·維斯塔里諾宮 :由弗朗切斯科·科羅切設計的宮殿,於1745年至1753年間由加埃塔諾·安尼巴萊· 貝里索米侯爵以洛可可風格重建,拆除了舊家庭住宅。自2013年以來,它一直是帕維亞大學母校提契諾基金會的總部。

博塔·阿多爾諾宮:建於一座屬於貝卡里亞家族的中世紀建築之上,由博塔·阿多諾斯在17世紀至18世紀期間重建。它由哈布斯堡王朝的高級官員、奧屬尼德蘭全權代表安東尼奧托·博塔·阿多爾諾居住。該建築於1887年被帕維亞大學購買,現在是帕維亞自然歷史博物館。

馬拉斯皮納宮:1794年至1835年間,路易吉·馬拉斯皮納·迪·桑納扎羅侯爵以新古典主義風格重建了這座宮殿。宮殿現在是帕維亞市議會的卡洛·博內塔圖書館和市民歷史檔案館的所在地。

阿爾納博爾迪拱廊:是一個購物拱廊,以有頂步行街的形式,連接新街和利諾廣場,建於1879年至1882年。

公園和花園

[編輯]
韋爾納沃拉公園

帕維亞市是提契諾河谷自然公園的一部分,保護著兩片森林(博斯科西羅內格里嚴格自然保護區和大博斯科自然保護區),展示了羅馬人到來之前、人類定居之前波河流域的原始自然狀態。在城市的北部和東部,一條源自泉水的小溪韋爾納沃拉河形成了一個因城市化而遠離的深谷,這裡是韋爾納沃拉公園的所在地,而在西部,帕維亞周圍的綠環被索拉公園封閉。帕維亞市9%的面積被自然區、公園或花園占據(約594公頃或1470英畝,其中312公頃或770英畝被闊葉林覆蓋)。[34]

韋爾納沃拉公園:大型公園,維斯孔蒂公園的繼承者,位於城市北部,占地35公頃(86英畝)。1525年帕維亞之戰就在公園內進行。[35]

提契諾河谷自然公園:位於提契諾河從馬焦雷湖到波河沿岸的區域公園。它在城市周圍形成了一條綠化帶。

大博斯科自然保護區:大博斯科位於帕維亞西南部,占地約22公頃(54英畝),是過去完全覆蓋波谷的低地森林的最後遺蹟之一,其中一個重要的證據仍然存在於提契諾河谷自然公園。

博斯科西羅內格里嚴格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是波河河谷的一小片,於1967年由木材商和大自然愛好者朱塞佩·內格里捐贈給帕維亞大學。該保護區位於提契諾河附近,距離帕維亞市中心幾公里。森林向我們展示了羅馬人到來之前、人類定居之前的原始自然狀態。保護區占地34公頃(84英畝)。

索拉公園:沿提契諾河的西北方向,靠近聖蘭弗蘭科教堂的是索拉公園,占地約40公頃(99英畝),其中有幾個具有高環境價值的微環境[35]

博羅梅奧花園:花園是一個巨大的城市公園,占地約3.5公頃(8.6英畝),位於帕維亞歷史中心,位於博羅梅奧學院和提契諾河之間,自然棲息地與當代藝術、知識和社會包容相融合。該公園包括一個廣闊的自然區域,種植了3000多種當地樹木和灌木,以及一個當代藝術露天展覽區,展出了阿納爾多·波莫多羅、尼古拉·卡里諾、吉安弗蘭科·帕爾迪、路易吉·馬伊諾爾菲、毛羅·斯塔喬利、薩爾瓦托雷·庫謝拉、馬爾科·洛多拉、伊萬·特雷索爾迪和大衛·特雷姆利特的作品。[36]

馬拉斯皮納花園:位於城市歷史中心(彼特拉克廣場)的公共花園,由路易吉·馬拉斯皮納侯爵於1838年至1840年間創建,作為其宮殿的英式花園,也是舉辦音樂會和文化活動的地方,並保留了一座小寺廟和一些新古典主義雕塑。

帕維亞大學植物園:成立於1773年,占地2公頃(4.9英畝)。它主要有玫瑰花園、茶床、蘭花溫室、熱帶溫室、公用植物溫室(由朱塞佩·皮耶爾馬里尼於1776年設計)、植物園、梧桐樹、倫巴底平原本土植物花壇、種子活體庫和乾燥劑庫等植物活體收藏。

教育

[編輯]

學校

[編輯]

2021年,全市共有超過45所各級各類學校,其中包括26所幼兒園至小學(其中包括一所意英雙語學校[37])、8所初中和11所高中。其中一些擁有數百年的歷史,如烏戈·福斯科洛古典中學,最初於1557年由巴爾納伯會修士在卡內帕諾瓦聖母修道院附近創立,或是1799年成立的師範學校的繼承者托爾夸托·塔拉梅里科學中學。

大學,學院和其他機構

[編輯]

帕維亞是義大利一個主要的大學城,有幾所學院、大學和學院,包括古老的帕維亞大學。以下是位於該市的主要機構的不完整列表:

帕維亞大學老校區的庭院

帕維亞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成立於1361年,儘管825年有一所修辭學學校的記錄,使該中心可能是歐洲最早的大學原型。老校區是一個由15至19世紀的十二個庭院組成的寬闊街區。冷靜的外觀從巴洛克風格轉變為新古典主義風格。大樓梯、福斯科洛課堂、伏打課堂、斯卡爾帕課堂和大課堂也是新古典主義的。偉大靈魂庭院收藏了一些最重要的學者和校友的雕像。伏打庭院有14至16世紀學者的古代埋葬紀念碑和墓碑(大多數來自被拆除的教堂)。玉蘭樹庭院有一個古老的深坑。盧多維科庭院有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涼廊和陶瓦裝飾。這兩個庭院以及另外兩個庭院都是古代聖馬泰奧修道院的修院。帕維亞大學植物園是該大學的植物園。還有帕維亞大學歷史博物館和帕維亞自然歷史博物館。

博羅梅奧學院(義大利語:Almo Collegio Borromeo)由卡洛·博羅梅奧於1561年創立,是北義大利帕維亞大學最古老的學院。

吉斯萊里學院由教皇庇護五世(吉斯萊里是他的原姓)於1567年創立,是帕維亞的第二所古代學院,另一所是博羅梅奧學院,也是義大利最古老的學院之一,也是位於帕維亞高等研究院的聯合創始者。吉斯萊里學院是一所擁有450年歷史的義大利機構,致力於根據成績促進大學學習,接待約200名學生(男女),他們就讀於帕維亞大學的所有院系,為他們提供後勤和文化機會,如獎學金、講座、會議、10萬冊圖書館(北義大利私人圖書館中排名第三)和外語課程。每年約有3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生通過公開競賽選出。學院自18世紀以來一直由世俗管理,如今在義大利共和國總統的大力支持下,它被義大利教育和大學部列為高資格機構之一。

帕維亞高等研究院(IUSS Pavia)是位於義大利帕維亞的一所高等教育機構。它由帕維亞大學、博羅梅奧學院和吉斯萊里學院於1997年在義大利教育部長的支持下成立。它是參照比薩高等師範學校的模式設計的,將帕維亞的五個學院重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帕維亞學習體系。

醫療

[編輯]

儘管至少從8世紀開始,該市就出現了用於接待和治療病人和旅行者的古代醫院,但為整個城市服務的第一家帕維亞醫院(有記錄的痕跡)是伯利恆聖母醫院(1130年證實)和聖拉扎羅醫院(1157年),它們已經運營了幾個世紀。[38]1449年後,他們將主要職責移交給聖馬泰奧綜合醫院,該醫院成為帕維亞最重要的機構之一。聖馬特奧綜合醫院仍然保留著對聖馬特奧的古老奉獻精神,其全名是IRCCS聖馬泰奧綜合醫院基金會。

除了聖馬泰奧綜合醫院外,帕維亞還有五家醫院,包括公立和附屬醫院、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涵蓋了國家協議規定的疾病。來自其他地區的患者經常求助於他們。在這些醫院中,有幾家屬於科學住院和治療機構類別,即所謂的IRCCS。在專科醫院中有卡西米羅·蒙迪諾國家神經研究所和毛傑里科學臨床研究所,而在綜合醫院中,最重要的是帕維亞市護理研究所和聖瑪格麗塔康復與護理研究所。

CNAO的同步加速器

此外,帕維亞還擁有國家男性腫瘤治療中心(CNAO基金會),這是義大利(世界上第四個建立該中心的國家)第一家醫院和臨床及放射生物學研究中心。它由衛生部於2010年成立,專門通過使用粒子療法治療耐輻射腫瘤。該中心還開展科學研究,以確定對抗癌症的有效工具。

CNAO使用同步加速器,其中粒子在兩個源中產生,這些粒子由線性加速器預加速並被發送到注入管線,以轉移到同步加速器環中,在那裡它們被進一步加速和提取。[39]

交通

[編輯]

帕維亞火車站於1862年開放,是米蘭-熱那亞鐵路的一部分,也是四條次級鐵路的終點站,連接帕維亞與亞歷山德里亞、曼托瓦、韋爾切利和斯特拉代拉。

帕維亞還通過米蘭城鐵服務的S13線與米蘭相連,每30分鐘有一班火車。帕維亞加里波第站是帕維亞-曼托瓦鐵路上的一個小火車站。

姊妹城市

[編輯]

帕維亞的姊妹城市包括:[40]

名人

[編輯]
  • 喬瓦尼·安東尼奧·阿馬德奧,雕塑家和建築師
  • 卡特莉娜·阿桑德拉,作曲家,本篤會修女
  • 帕維亞的貝爾貝洛,畫家
  • 費德里科·布迪索,游泳運動員
  • 阿爾貝托·卡帕尼(1956-2020),歌手
  • 吉羅拉莫·卡爾達諾,科學家
  • 路易吉·羅貝奇·布里凱蒂(1855-1926),探險家、地理學家、製圖師和博物學家
  • 安德雷亞·羅切利(1983–2014),自由攝影記者
  • 腓特烈五世,施瓦本公爵
  • 若望十四世,教宗
  • 路易吉·克雷莫納,數學家
  • 亞歷山德羅·羅拉(1757-1841),中提琴和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 克雷莫拉的利烏特普蘭德,歷史學家,克雷莫納主教
  • 毛羅·魯斯科尼(1776-1849),物理學家和動物學家
  • 皮爾·弗朗切斯科·薩基(Pier Francesco Sacchi,1512-1520年活躍),畫家
  • 比安卡·瑪麗亞·斯福爾扎(1472-1510),德國和義大利女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后
  • 弗朗切斯科·瑪麗亞·斯福爾扎(1491年1月30日-1512年),貴族
  • 伊波利塔·瑪麗亞·斯福爾扎(1493年1月26日-1501年),貴婦
  • 朱塞佩·西莫尼(1944-),生物學家和科學家
  • 喬瓦尼·斯佩爾蒂尼(1821-1895),雕塑家
  • 喬瓦尼·馬爾凱塞·迪·普羅維拉,神聖羅馬帝國軍人
  • 喬瓦尼·巴蒂斯塔·特拉維索(1878–1955),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
  • 卡羅琳娜·特龍科尼(1913-2008),體操運動員
  • 伊內斯·韋爾切西(1916-1997),體操運動員
  • 麗塔·維塔迪尼,體操運動員
  • 傑爾馬娜·馬拉巴爾巴,體操運動員
  • 克拉拉·馬蘭戈尼,體操運動員
  • 瑪麗亞·波亞尼·帕尼加蒂,殘疾人游泳運動員
  • 吉安·加萊亞佐·維斯孔蒂(1351–1402),第一位米蘭公爵
  • 瓦倫蒂娜·維斯孔蒂(1371-1408),韋爾蒂女伯爵,奧爾良公爵夫人
  • 米諾·米拉尼,作家,卡通畫家,記者和歷史學家
  • 蘭弗朗克,坎特伯雷大主教
  • 曼弗雷迪·里扎,皮划艇運動員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aint Sebastian Interceding for the Plague Stricken. The Walters Art Museum. [201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4). 
  2. ^ Smith, William. Did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Geography. Walton and Maberly. 1854 [2025-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4). 
  3. ^ Rete fognaria nel sottosuolo di Pavia. Pavia e dintorni. 2022-08-05 [2025-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5-03) (義大利語). 
  4. ^ 4.0 4.1 4.2 4.3 4.4 Pavia Royal town. Monasteri Imperiali Pavia. 2022-07-29 [2025-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23).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Thompson, E. A. Romans and Barbarians The Decline of the Western Empire.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2. ISBN 9780299087005. 
  6. ^ 6.0 6.1 6.2 6.3 6.4 6.5 Moorhead, John. Theoderic in Italy. Clarendon Press. 1992.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Wickham, Chris. Early Medieval Italy: Central Power and Local Society 400 –1000.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1.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Christie, Neil. The Lombards The Ancient Longobards. Basil Blackwell Inc. 1995. 
  9. ^ 9.0 9.1 9.2 9.3 Arnaldi, Girolamo. Italy and Its Invade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 ^ 10.0 10.1 Dale, Sharon. A house divided: San Pietro in Ciel d'Oro in Pavia and the politics of Pope John XXII. Journal of Medieval History. 2001, 27 (1): 55-77. S2CID 153446043. doi:10.1016/S0304-4181(00)00016-6. 
  11. ^ 11.0 11.1 11.2 11.3 Scott, Leader. The Cathedral Builders The Story of a Great Masonic Guild. S, Low, Marston and Company. 1899. 
  12. ^ Mandalà, Giuseppe. La Longobardia, i Longobardi e Pavia nei geografi arabo-islamici del Medioevo. Aevum. 2014, 88: 356-361 [2025-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0) (義大利語). 
  13. ^ From Defeat to Victory in Northern Italy: Comparing Staufen Strategy and Operations at Legnano and Cortenuova, 1176-1237 (PDF). Nuova Antologia Militare. 2022-07-29. 
  14. ^ Romanoni, Fabio. Come i Visconti asediaro Pavia". Assedi e operazioni militari intorno a Pavia dal 1356 al 1359. Reti Medievali Rivista. 2022-08-02 [2025-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0) (義大利語). 
  15. ^ DALLA TORRE, Marco Antonio. Dizionario Biografico degli Italiani Treccani. 2022-10-12 [2025-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4). 
  16. ^ Siege of Pavia 1655. Royal Collection Trust. 2022-08-07 [2025-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6). 
  17. ^ LA NAVIGAZIONE SUL FIUME PO E IL CONTRIBUTO DEL LLOYD AUSTRIACO (PDF). Associazione Marinara «Aldebaran» Trieste. 2022-08-21 [2025-04-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5-02-15). 
  18. ^ Tre ponti a Pavia, le incursioni aeree del settembre 1944 e la distruzione del Ponte Vecchio di Pavia. Gruppo Ricercatori Aerei Caduti Piacenza. 2022-08-21 [2025-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4). 
  19. ^ Referendum 02/06/1946 Area ITALIA Circoscrizione MILANO-PAVIA Provincia PAVIA Comune PAVIA. Elezioni storico Interno Gov.it. 2022-08-21 [2025-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30) (義大利語). 
  20. ^ Marchetti, Giuseppe. Geologia e geomorfologia. Banca del Monte di Pavia. 1984: 29-46 (義大利語). 
  21. ^ LIST OF URBAN AREAS BY COUNTRY (PDF). oecd.org. 2022-09-22 [2025-04-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08). 
  22. ^ Aziende con allevamenti e relativi capi secondo le principali specie di bestiame. Bovini, bufalini, equini, ovini e caprini. Annuario Statistico regionale Lombardia. 2022-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6). 
  23. ^ Home. Musei Civici. 2022-08-04 [202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4). 
  24. ^ Home. Musei Unipv. 2022-08-04 [202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3-30). 
  25. ^ Museo diocesano. diocesi.pavia.it. 2019-06-24 [202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5-03). 
  26. ^ Archivio Storico Diocesano Pavia. Anagrafe Istituti Culturali Ecclesiastici. 2022-08-08 [202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4). 
  27. ^ Home. Centro Manoscritti Unipv. 2022-08-08 [202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2). 
  28. ^ La biblioteca Visconteo Sforzesca. Collezioni Musei Civici Pavia. 2022-08-08 [202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30). 
  29. ^ Home. Biblioteca Universitaria Pavia. 2022-08-08 [202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5-02). 
  30. ^ Biblioteca. Collegio del Maino. 2022-08-08 [202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6). 
  31. ^ Spigolature d'Archivio – dicembre 1599: panettone per gli Alunni. Collegio Borromeo. 2022-08-08 [202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0). 
  32. ^ Agnolotti pavesi: cosa sono e dove mangiare i migliori. 2023-01-30 [202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2) (義大利語). 
  33. ^ Elliott, Gillian. Representing Royal Authority at San Michele Maggiore in Pavia. Zeitschrift fur Kunstgeschichte. 2014, 77 [202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7). 
  34. ^ Piano di Governo del Territorio. Comune di Pavia. 2022-08-06 [2025-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6). 
  35. ^ 35.0 35.1 I parchi di Pavia. Comune di Pavia. 2022-08-06 [2025-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4). 
  36. ^ Horti. collegioborromeo.it. Almo Collegio Borromeo. 2022-10-07 [2025-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9). 
  37. ^ Scuole d'infanzia. Comune di Pavia. 2022-08-05 [2025-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5). 
  38. ^ A Pavia prima del San Matteo. San Matteo. 2022-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5). 
  39. ^ Home. Fondazione CNAO. 2022-08-05 [2025-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6). 
  40. ^ Gemellaggi / Twinning. Pavia. 2022-03-21 [2025-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6) (義大利語). 

擴展閱讀

[編輯]
19世紀出版
  • Pavia, Italy 2nd, Coblenz: Karl Baedeker, 1870 [201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20世紀出版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