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斯帕諾斯
![]() |
[1]尼古拉斯·彼得·斯帕諾斯(英文:Nicholas Peter Spanos,下文簡稱:斯帕諾斯)是一名心理學教授。 他在1942年至1994年6月6日期間,任職於卡爾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兼實驗催眠實驗室主任。於1994 年 6 月 6 日,在一次飛機失事中不幸喪生。
在此之前,斯帕諾斯進行了多項研究,他試圖通過實驗來區分「實際的催眠效果和當時人們對於催眠印象「之間的差異。
斯帕諾斯進行的這些研究改變了現代對於催眠的普遍理解,即催眠不是一種改變狀態,實際上是通過建議的方式,來引導參與者選擇是否接受被催眠時的行為。 [2]除此之外,斯帕諾斯還進行了關於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研究,他在研究中指出,多重人格不是創傷的產物,而是基於社會所要求的規範。
經歷
[編輯]斯帕諾斯出生於美國,他在波士頓大學獲得過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曾經在梅德菲爾德州立醫院和波士頓心理協會工作過,後來在 1975 年時加入卡爾頓大學心理學系。在工作期間,他撰寫了 183 篇期刊文章和 19 章教科書。他還為 《懷疑論者》 撰稿。 在此期間,他為許多不同的研究做出了貢獻,其中一項研究認為催眠並不像恍惚狀態。 [3]另一項研究涉及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試圖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擁有多重的人格。他通過研究,斯帕諾斯採取了與當時大多數心理學家不同的研究方法。
約翰·查韋斯和比爾·瓊斯表示,他認為催眠和心理學這兩個領域是「通過社會互動來相互建立、合法化和維持的規則治理,是一種社會結構」[4]。
催眠
[編輯]非國家立場
斯帕諾斯曾經假設"催眠相關的行為和體驗是根據催眠師的社會背景、期望以及被催眠者所處的環境而表現出來的「,即使這些行為和體驗有時可能是無意識產生的。他堅持不懈地爭論,並在 250 多項實驗研究中證明,催眠行為受到其發生環境的定義以及被催眠者的認知解釋的強烈影響。斯帕諾斯反對希爾加德 (及其他人)認為催眠是一種改變的意識狀態或「特殊的」或分離的意識狀態的觀點。斯帕諾斯為這一理論工作了近 30 年,先是在梅德菲爾德基金會與 西奧多·X·巴伯、約翰·查韋斯等人合作,後來在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工作。 他認為「人在催眠狀態下的許多行為可以通過社會心理和認知假設來進行簡單解釋(Spanos,1996)。」
斯帕諾斯認為,人們將自身意識狀態誤解為催眠有兩個原因。如:
一是人們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由外部因素而非自身原因引起的。
二是與催眠儀式的執行方式有關。
催眠師跟被催眠者說了一些話,使被催眠的人最初的理解是「自己是自願被催眠的」,但是催眠師在催眠過程中卻將他被催眠的行為改變為「自己被催眠的行為是非自願的」。例如,「放鬆你腿部的肌肉」,之後又變成了「你的腿感覺無力且沉重」。
斯帕諾斯認為,催眠師會向每個人提出兩個相互關聯的要求。第一個要求直接要求受試者做出某事,第二個要求受試者推斷出該要求是非自願的。一些催眠參與者會遵循第一個要求,並意識到自己是在自願執行任務,而另一些人則完全沒有反應。還有一些人會同時遵循這兩個要求,因此被認為是優秀的催眠受試者。
斯潘諾斯通過另一項研究證明,人們通過在催眠過程中按照他們認為應該的方式行事來控制催眠體驗。這項研究針對兩組人進行,其中一組人聽了一場講座,在這場講座中有一段內容是「關於催眠過程中手臂僵硬是如何自發的」,而第二組人則沒有。當兩組人都接受催眠時,被告知手臂僵硬的那組人在催眠過程中表現出手臂僵硬。斯潘諾斯進行的第二項研究,評估了「催眠和非催眠個體的鎮痛效果」。該研究對兩組人進行了實驗,兩組之間的唯一區別是其中一組被告知他們將被催眠。每位參與者被要求將手放入一桶冰中,並儘可能長時間地保持在那裡。取出手臂後,他們被要求評估自己感知到的疼痛程度。在沒有催眠的情況下,那些期待被催眠的人的疼痛評分遠高於那些沒有期待被催眠的人。所有參與者都被「催眠」,然後被要求再次將手臂放入冰桶中。那些沒有預期被催眠的參與者的感知疼痛評分與非催眠試驗大致相同。預期被催眠的參與者的感知疼痛評分遠低於非催眠試驗。斯帕諾斯聲稱,這是因為這些參與者希望被視為優秀的催眠對象。斯帕諾斯的研究結果進一步佐證了催眠狀態根本不存在的觀點,這些人表現出的行為實際上是因為他們「高度的積極性」。
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
[編輯]斯帕諾斯還通過提出的社會認知模型,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研究做出了貢獻。 [5]他認為,展現多重身份是一種基於特定文化規範的社會角色,是一種尋求關注的行為,治療師會通過催眠來強化這種行為。斯潘諾斯將其描述為「非常類似於天主教的驅魔儀式」。他認為,催眠、靈魂附體和多重人格是類似的現象,它們代表的是受社會控制的行為,而非特殊的分離或恍惚狀態;與其他社會行為一樣,它們是通過觀察和在特定文化中的互動習得的。一些人接受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的社會認知解釋[6] ,但也有人反對,他們認為多重人格源於嚴重的創傷,並會導致一種獨特的心理狀態。他們指出,大多數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並未接受催眠,而且尚未觀察到靈魂附體和催眠等現象會導致失憶等基本診斷標準[7]。
精選書目
[編輯]- Spanos, NP (1994)。 多重身份扮演與多重人格障礙:社會認知視角(Multiple identity enactments an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Bulletin)。《心理學公報》,116,143–165。doi:10.1037/0033-2909.116.1.143
- Spanos, NP (1996)。 多重身份與虛假記憶:社會認知視角(Multiple Identities & False Memories: A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華盛頓:美國心理學會。
參考來源
[編輯]- ^ Chaves, John F.; Jones, Bill. Nicholas Peter Spanos (1942–1994)..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5-06, 50 (6) [2025-04-19]. ISSN 1935-990X. doi:10.1037/0003-066X.50.6.449 (英語).
- ^ Arkowitz, Scott O. Lilienfeld, Hal. Is Hypnosis a Distinct Form of Consciousness?. Scientific American. 2008-12-01 [2025-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7) (英語).
- ^ Nicholas Spanos on Alien Abduction, Satanic Cults, and Hypnosis | Ghostarchive. ghostarchive.org. [2025-04-19].
- ^ book review -Multiple Identities and False Memories - The Skeptic's Dictionary - Skepdic.com. www.skepdic.com. [2025-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27).
- ^ Spanos, Nicholas P. Multiple identity enactments an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 116 (1) [2025-04-25]. ISSN 1939-1455. doi:10.1037/0033-2909.116.1.143 (英語).
- ^ Lilienfeld, Scott O.; Kirsch, Irving; Sarbin, Theodore R.; Lynn, Steven Jay; Chaves, John F.; Ganaway, George K.; Powell, Russell A.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nd the sociocognitive model: Recalling the lessons of the pas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 125 (5) [2025-04-25]. ISSN 1939-1455. doi:10.1037/0033-2909.125.5.507 (英語).
- ^ Gleaves, David H. The sociocognitive model of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vid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6-07, 120 (1) [2025-04-25]. ISSN 1939-1455. doi:10.1037/0033-2909.120.1.42 (英語).
參考
[編輯]- Hock R. R. (2005). 改變心理學的四十項研究:心理學研究史探索(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explorations into history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上薩德爾河:皮爾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