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定安鎮

座標24°18′55″N 105°39′56″E / 24.31536°N 105.6655°E / 24.31536; 105.665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定安鎮
定安鎮的位置
地圖
坐標:24°18′55″N 105°39′56″E / 24.31536°N 105.6655°E / 24.31536; 105.6655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田林縣
村級區劃單位數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45 10 29 102
電話區號+86 

定安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定安鎮地處田林縣西部,東及東北接八渡瑤族鄉者苗鄉;南連高龍鄉;西與西林縣那勞鎮隆林各族自治縣介廷鄉接壤;北靠平塘鄉者苗鄉。全鎮行政區域面積 299 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定安村那密屯(那密新區),距田林縣城 96 公里。[2]

西林教案遺址位於該鎮境內。

歷史

[編輯]

古代

[編輯]

漢朝之前屬鉤町部落,漢武帝時鉤町王歸附漢朝,該地劃屬牂柯郡三國西晉時期屬興古郡句町縣。東晉南朝梁西平郡北周至初唐屬南寧州實行羈縻制度,元、明實行土司制度。黔州都督府所轄羈縻州地,時期,屬上林峒。永樂七年屬上林長官司。明朝萬曆年間併入泗城州[2]

近代

[編輯]

康熙五年(1666 年)改土歸流,在原上林長官司地置西林縣,治在者角村(今定安鎮定安圩)。西林縣是治所在今定安鎮境域最高一級行政建制。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清軍提督方輔公辦回鄉,因覺家鄉「者角」(壯語意為多青蛙之溝)不雅,遂與當地鄉紳商討改名,並當場作詩一首,眾鄉紳從其詩作里提取「定安」兩字作為新地名。從此,西林縣城者角改名為定安。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設西林縣中區(治在定安圩)。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 年),設有西林縣定安鄉。

現代

[編輯]

1949 年 12 月 5 日,西林縣解放。1950 年 3 月,西林縣人民政府成立,定安鄉屬第一區。1951 年 8 月,廣西省人民政府裁撤西林縣,原西林縣定安等 4 個大鄉併入田西縣(後改為田林縣),定安境域屬田林縣第七區(治在定安)。1958 年設田林縣幸福人民公社(1961 年改稱定安公社)。1984 年改設定安鎮。

地理與氣候

[編輯]

全鎮地貌以山地為主,屬土山地區。地勢北部最高,南部次之,中部為橫貫東西的河谷走廊地勢較低。千米以上山峰 24 座,主要山峰有果里坡,坡模山、官山等,境內最高峰為定安鎮東北部的八來村北面的果里坡,海拔 1252.3 米。[2]

主要河流有馱娘江、清水河(那門河)。馱娘江為珠江水系西江幹流的最大支流鬱江的上游,從西林縣入,自西向東流經定安鎮那雄、八新、定安、渭密 4 個村,經八渡、八桂、六隆等鄉鎮出田林縣境。清水河從北流入定安鎮,經央榮、那門、定安村,在定安圩東部匯入馱娘江。

定安鎮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處於低緯度,太陽輻射量較強,熱量豐富,夏長冬短,氣候溫暖,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21℃,平均降雨量約 1280 毫米。氣象災害主要為水災、早災。

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編輯]

今定安鎮境域行政建制始於清代[3]

康熙五年(1666 年),設西林縣,治者角(今定安圩),將原上林長官司 12 甲劃為 6 里 1 甲。者角里轄那耀、者邦、那悶、那比、他旺、晚馱、央邦、那曬、那臘共 9 村(原岑氏土司領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縣城者角更名定安。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西林縣劃分為中、東、南、西、北 5 區,今定安鎮境域屬中區,轄東街、河街、西引街、洞成街 4 街,八心、八來、平些、渭密、渭巴、那拉 6 村。

中華民國五年(1916 年),縣設保衛局,縣下設分局統村。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 年),分局改為團務所。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 年),改團為鄉,實行鄉、村制區劃,西林縣分為定安等 11 鄉、116 村(街)。定安鄉(原中區)統 11 村(街)。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 年),西林縣設 7 個直隸鄉 1 個特別區(轄 4 鄉),定安為直隸鄉。

1951 年8 月,銷西林縣建制,定安、者苗、高閣、八渡 4 鄉劃入田西縣(改稱田林縣)。田林縣劃為 10 個區,共轄 93 個鄉。今定安鎮屬第七區,區公所駐定安圩(定安村),轄定安、者苗、者化、渭洛、渭龍、八亨、渭各、八來、八心、渭密、洞城 11 鄉。1955 年,第七區改為定安區。

1958 年,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定安區改為幸福公社,轄定安、渭密、那雄、者苗、那門等大隊。1964 年,定安區轄定安、那雄、渭密、那門、八來、央榮 6 個公社。1980 年,那雄大隊分置八新大隊。

1983 年 10 月,政社分開,公社改為鄉(鎮)。定安公社改為定安鎮,轄定安、渭密、八新、那雄、那門、常井、央榮、八來 8 個村。1987 年,村委會改設村公所,在自然屯設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定安鎮有 8 個村,設 8 個村公所。62 個自然屯分為 38 個村民委員會、96 個村民小組。1995 年,村公所改為村民委員會,下設村民小組。定安鎮轄 8 個村及村民委員會,97 個村民小組。

當前區劃

[編輯]

定安鎮行政區劃分為 8 個行政村,共有 56 個自然屯、3 街,101 個村民小組:[4][5]

行政村:定安村、​渭密村、​八新村、​那雄村、​那門村、​央榮村、​八來村和​常井村。


定安鎮行政區劃一覽表[4]
村名 自然屯(街) 村民小組數
定安 紅新街、東新街、立新街、廷立屯、岩懷屯 17
渭密 南甲、平些、洞洋、渭密、那免、那收 15
八新 八新、孔孝、那單、那六、三台坡、運斗、新寨、那來、平木、八輪 11
那雄 那古、那雄、那別、河口、八干、平外、弄合、大平、八蘭、三灣、那朋 11
那門 那門、那弄、洞城、巴品、八倫山、八角山 17
央榮 央榮、八貫、上央燈、下央燈、百家寨、平豐 12
八來 八來、下甲、香六、田平、半坡、平馬樂、那桑、央胡 8
常井 上甲、毛坪、常井、者亮、渭妹、落艾、渭臘 10

交通

[編輯]

公路

[編輯]

水路

[編輯]

定安境內主要水路只有馱娘江 1 條。馱娘江流經八渡瑤族鄉六隆鎮等鄉鎮,夏季水深 5~6 米,冬季水淺 1~2 米。清朝時雲貴總督疏鑿馱娘江河道,用炸藥炸開河中暗礁大石,此後小船可從定安出發直抵達雲南省廣南縣。1936 年以前,由百色上溯,1 噸重的中型木船可直通定安鎮。後來由於水土流失造成灘多水急,加之修建水電站,長途水路再也無法通航。

民族

[編輯]

2017年的人口統計中,全鎮有壯、漢、瑤、苗、彝 5 個民族。

  • 漢族人口 2546人,占總人口的 17.45%;
  • 壯族人口 10777 人,占定安鎮總人口的 73.85%;
  • 瑤族人口 615 人,占總人口的 4.21%;
  • 苗族人口 138 人,占總人口的 0.95%;
  • 彝族人口 230 人,占總人口的 1.58%;

民族區域構成

[編輯]
  • 壯族多分布在江河、溪澗階地及低山丘陵地帶,大多是沿河兩岸自然條件較好、交通較方便,經濟發展較快的地方;
  • 漢族多分布在鎮東北部、西北部山地,主要分布在八來、常井、八新、央榮等村,也有部分漢族搬遷到定安村定安圩附近,與壯族雜居;
  • 瑤族多散居在海拔 800~1000 米林密草茂的高山峰巒間,主要分布在八新村的新寨屯和那雄村的三灣屯;
  • 苗族主要分布在八新村的平木屯;
  • 彝族分布在常井村的常井屯。

大事記

[編輯]

西林教案

[編輯]

咸豐三年(1853 年)冬,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反黃埔條約中法國人只能在五口建立教堂傳教的規定,在貴州籍教徒白小滿(又作白滿)、曹桂英(又作曹貴、曹貴英)、僕人亞老五等人陪同下,裝扮成當地人,從貴州省興義市進入廣西隆林,經馱娘江到達定安鎮三十里外的白家寨(今定安鎮央榮村白家寨屯)、常井屯(今定安鎮常井村)活動,之後,逐漸向縣城定安及央榮、那滿、瑤山村一帶活動。[6]

他嚴令受洗的教徒拆除家中的祖先神位,不准上墳祭祖,因而造成當地許多家庭矛盾,出現宗族糾紛,百姓對其很是不滿。而且,馬賴在替婦女受洗時乘機姦淫婦女,導致其含恨自殺。同時,他們還借「教規」限制當地各族男女青年婚姻自由權利,禁止教徒與異教徒結婚,結婚需經神甫教堂同意,等等,造成許多家庭、宗族糾紛,普通百姓對其極為厭惡。

馬賴違反天主教教規非法傳教和種種惡行,激起了當地人民群眾的強烈憤慨,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群眾聯名上書縣衙,要求查辦馬賴。咸豐六年(1856 年)正月二十日,新任西林知縣張鳴鳳下令逮捕馬賴及教徒等 15 人。馬賴不承認罪行,無視清朝法律大鬧公堂,還大罵知縣壓迫天主教傳教活動,違反中法條約。張鳴鳳見馬賴態度蠻橫,拒不認罪,於是在正月二十四日(2 月 29 日)前後處死馬賴、白小滿、曹貴。

庚申事件

[編輯]

咸豐十年(1860 年)3 月,太平軍石鎮吉部隊曾廣依部欲經八渡口貴州和大部隊會合,因走錯路到今八渡瑤族鄉,只好沿路前往西林縣城(今定安鎮)修整,離開時遭西林鄉紳團練下毒、襲殺,太平軍反擊屠城,相傳團練、官軍及無辜百姓共死去 3000 餘人,倖存者用了近半個月的時間來收殮屍體,清理街道,城內哀鴻遍野,慘不忍睹。史稱「庚申事件」。[7][8]

當地有《萬人墳》碑記載:

咸豐十年,髮匪屠城,男女老少罹難甚眾。當時權收淺埋,日久牛馬踐踏,白骨暴露,目睹心傷。同治十一年春,眾信簽資收買大罈裝載,茲更完修。公留余資,長為會底,以備每年祭掃之資。略記數言,以招來許。

同治十三年嘉平吉日修泣

那比鄉發現的《永安主佃告示》碑也記載了這一事件,當地的大地主岑氏在這一事件中有「百餘」人喪命,太平軍客觀上削弱了當地的地主階級勢力,使得當地形成了「主弱佃強」的格局。[9][10]

西林空襲

[編輯]

中華民國 30 年(1941年)5月,9 架日軍飛機轟炸定安圩,投下 9 枚炸彈,定安城裡部分街道、民房被炸毀。[1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行政区划搜索:田林县. 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 
  2. ^ 2.0 2.1 2.2 中共田林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編纂研究室 (編). 定安镇志. 田林縣. 2024: 3–5. 
  3. ^ 中共田林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編纂研究室 (編). 定安镇志. 田林縣. 2024: 37–38. 
  4. ^ 4.0 4.1 中共田林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編纂研究室 (編). 定安镇志. 田林縣. 2024: 39. 
  5. ^ 2023年定安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 (中文(中國大陸)). [失效連結]
  6. ^ 中共田林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編纂研究室 (編). 定安镇志. 田林縣. 2024: 304–306. 
  7. ^ 中共田林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編纂研究室 (編). 定安镇志. 田林縣. 2024: 151–152,307–308. 
  8. ^ 王熙遠. 太平军宰制曾广依定安屠城原因初探. 廣西民族研究. 1985, (2): 35–38. 
  9. ^ 傅俊豪. 太平天国石镇吉部在百色的主要活动. 時代人物. 2021, (30): 58–59. 
  10. ^ 王暉. 主弱佃强:太平军对壮族土司制度的打击.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4): 144–147. 
  11. ^ 中共田林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編纂研究室 (編). 定安镇志. 田林縣. 2024: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