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王

宇宙之王(𒈗𒆧[1],阿卡德語:šar kiššatim,蘇美語:LUGAL KIŠ,也被翻譯成「天下之王」「世界之王」)是兩河流域古代帝國君主經常使用的頭銜。kiššatim一詞意為「所有」「全部」,因此這個頭銜的含義便是此人擁有對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權力。這個概念被阿卡德的薩爾貢發明,阿卡德帝國與後來的亞述、巴比倫國家都喜愛使用這個稱號。
發展過程
[編輯]在兩河流域的早王朝時期,各城邦(最著名的是烏爾、烏魯克、拉格什、烏瑪和基什)的統治者經常入侵遠離自己領土的地區和城市,大多數時候對他們自己來說影響不大,目的是建立臨時的小霸權,以獲得或保持相對於其他城邦的優勢地位。這種早期的「帝國」建設受到鼓勵,因為最強大的君主通常會被授予最負盛名的頭銜,例如LUGAL(字面意思是「大人物」,但經常被解釋為「國王」,可能具有軍事含義)。這些早期統治者中的大多數可能都是自己獲得的這些頭銜,而不是繼承的。最終,這種比其他城邦更有聲望和更強大的追求導致了對全世界統治的普遍野心。。[2]
統治者試圖達到廣域統治地位,這在早王朝三期(前25-24世紀)變得更加普遍。烏爾王美薩耐帕達並不是啟什人,但已經用了象徵霸主的啟什王的稱號。烏魯克王恩沙庫珊那首先使用了「蘇美爾之王」(𒈗𒆠𒂗𒄀)、「全土地之王」(𒈗𒌦𒈠)這樣的稱謂,它擺脫了具體的城邦,而開始使用蘇美爾整體的稱謂加入頭銜。最終,盧伽爾扎吉西征服了蘇美爾幾乎所有城邦,並試圖向北擴張,他在銘文中自稱領土從高海(地中海)到低海(波斯灣)暢通無阻。
盧伽爾扎吉西被阿卡德的薩爾貢擊敗,薩爾貢建立了更廣闊的帝國,它不只包括蘇美爾地區,還包括北方的蘇巴爾圖、東方的埃蘭等廣大地區,幾乎涵蓋了兩河流域古人眼裡的世界全部。為了合法化對如此廣大的土地的統治,薩爾貢便發明了宇宙之王的概念,這個詞語和啟什之王(𒈗𒆧𒆠)僅僅差一個定符,可能二者之間有衍生性的關係。
阿卡德覆滅後,新的烏爾第三王朝並不喜歡使用這個稱號,烏爾的繼承者伊辛王朝、古巴比倫帝國也不使用這個稱號。這一稱號的再次流行要等到中巴比倫、中亞述時期:亞述王阿淑爾烏巴里特一世和巴比倫王布爾那布里亞什二世復興了這個稱號,他們都自稱宇宙之王。但他們是同一時代的人,這個稱號在此時可能已經沒有了真正意義上「控制所有已知世界」的要求,而是變成了比國王更高級的「皇帝」式的頭銜,類似未來波斯帝國的王中之王。
繼承了更多阿卡德古文化的亞述人更流行這個稱呼,中亞述帝國、新亞述帝國的國王都喜愛使用這個頭銜;巴比倫則不擅長使用這個頭銜,更多使用其變體稱法𒈗𒊹[3](可以翻譯為「全部之王」或「萬千之王」,蘇美語:LUGAL ŠAR)。
新巴比倫帝國時,受到肅清亞述帝國的意識形態影響,巴比倫王並不在銘文中使用「宇宙之王」這個頭銜,但在經濟文獻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那波帕拉薩爾、尼布甲尼撒等國王使用這個頭銜。[4]
阿契美尼德王朝時,王中之王更常被使用,某種意義上替代了這個頭銜。
參考文獻
[編輯]- ^ Douglas Frayne. RIME 2, Sargonic and Gutian Periods(2334 - 2113 BC).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3: 10. ISBN 0-8020-0593-4.
- ^ Liverani, Mario. The Ancient Near East: History, Society and Economy.. 2013. ISBN 9780415679060.
- ^ Grant Frame. RIMB 2, Rulers of Babylonia from the Second dynasty of Isin to the End of Assyrian Domination (1157-612BC).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5: 48. ISBN 0-8020-0724-4.
- ^ Stevens, Kahtryn. The Antiochus Cylinder, Babylonian Scholarship and Seleucid Imperial Ideology.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2014, (134): 73. doi:10.1017/S007542691400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