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
外觀
![]() |
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 Надежда Крупская | |
---|---|
![]() 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攝於1890年代 | |
出生 | ![]() | 1869年2月26日
逝世 | 1939年2月27日![]() | (70歲)
配偶 | 弗拉基米爾·列寧 (1898年結婚—1924年夫逝) |
父母 | 康斯坦丁·克魯普斯基(父) |
獎項 | ![]() ![]() |
娜傑日達·康斯坦丁諾芙娜·克魯普斯卡婭(俄語:Надежд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 Крупская,羅馬化:Nadezhda Konstantinovna Krupskaya;1869年2月26日—1939年2月27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家、政治家,弗拉基米爾·列寧的妻子。1929年—1939年,任蘇俄教育人民委員會副委員。
早年生活
[編輯]
克魯普斯卡婭出生於上層社會,她的父親康斯坦丁·克魯普斯基是沙俄貴族、步兵軍官,去波蘭上任前與克魯普斯卡婭的母親結婚,她母親也是貴族的女兒。其父服役六年後,被控「反俄」而失勢,家庭陷入貧困。這種家庭背景影響了克魯普斯卡婭後來的革命思想。她父親死後母親靠講課賺錢養家。克魯普斯卡婭也喜歡教育,她喜歡托爾斯泰的教育理論,強調教育中個人的發展和師生關係。她閱讀了大量托爾斯泰的著作,包括有關改革的內容,深受其影響,穿著、家居都很樸素。她也參加了一些討論組,討論關於社會和改革的內容,在那裡她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這在當時的俄國是被禁止的。
婚姻
[編輯]在討論組裡,她認識了弗拉基米爾·列寧。列寧的口才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列寧被捕後幾個月,1896年10月,克魯普斯卡婭也被捕,列寧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前,通過克魯普斯卡婭的母親給了她一封情書,希望她說是自己的未婚妻,這樣就可以一起去西伯利亞,1898年,因俄羅斯帝國當局要求,在西伯利亞結婚。克魯普斯卡婭患有甲狀腺腫,月經失調,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她和列寧沒有子女。
政治生涯
[編輯]1903年起,她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工作,在政治上也十分活躍,不過較少直接參與實際政務。
逝世
[編輯]1939年,克魯普斯卡婭因患上急性闌尾炎,醫治無效逝世。其骨灰由約瑟夫·史達林親捧安葬於列寧墓附近[1][2][3]。
參考文獻
[編輯]- ^ Scientific transliteration: Nadežda Konstantinovna Krupskaja.
- ^ "Stalin threatened to produce another woman who would swear that she, not Krupskaya, was Lenin's true wife if she dared to publish Lenin's "Last testament". Noonan, Norma C.; Nechemias, Carol R. Encyclopedia of Russian Women's Movement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150. ISBN 978-0-313-30438-5 (英語).
- ^ Fitzpatrick, Sheila. 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he Soviet Union 1921–193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1. ISBN 978-0-521-89423-4 (英語).
分類:
- 列寧勳章獲得者
- 勞動紅旗勳章獲得者
- 1869年出生
- 1939年逝世
- 包含KANT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2月26日出生
- 老布爾什維克
- 俄羅斯帝國貴族
- 馬克思主義作家
- 聖彼得堡人
- 俄羅斯馬克思主義者
- 蘇聯女性作家
- 蘇聯副部長
- 蘇聯領導人配偶
- 蘇聯女性政治人物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代表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
- 俄羅斯貴族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六大代表
- 俄共布七大代表
- 全俄羅斯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
- 蘇聯教育家
- 蘇聯共產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成員
- 俄共布十大代表
- 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 俄共布十一大代表
- 俄共布十二大代表
- 俄共布十三大代表
- 聯共布十七大代表
- 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 第一屆最高蘇維埃聯盟院代表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員
- 適用烏克蘭去共產主義法人物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會議代表
- 共產國際二大代表
- 女性共產主義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