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和級戰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和級戰艦
1941年12月在宿毛灣進行航速測試的「大和」
1945年「大和」號的兩視圖
概況
艦種戰艦
艦名出處日本舊國名
擁有國大日本帝國
前型長門型
次型超大和級戰艦
同型大和武藏信濃紀伊
下水日期1940年8月8日(大和)
1940年11月1日(武藏)
1944年10月8日(信濃)
入役日期1941年12月16日(大和)
1942年8月5日(武藏)
1944年11月19日(信濃)
開戰後建造中止、解體(111號艦)
結局1945年4月7日被擊沉(大和)
1944年10月24日被擊沉(武藏)
1944年11月29日被擊沉(信濃)
技術數據
排水量標準:64,000噸
滿載:72,810噸
長度263米(水線256米)
型寬38.9米
吃水10.4米(公試狀態)
動力輸出蒸氣渦輪引擎(4座4軸),153000馬力
最高速度27
續航力16節10,000浬(測試)
乘員約2,500人
偵搜系統22號對海雷達
13型對空雷達
21型對空雷達
E-27偵測雷達
零號水下聽音器(僅在改裝大和號時安裝)
武器裝備竣工時:
3連裝45口徑46厘米砲3座(備彈120發)
3連裝60口徑15.5厘米砲​​4座
雙連裝40口徑12.7厘米高射砲6座
25公釐3連裝機槍8座
13公釐連裝機槍2座
彈射器2座
裝甲裝甲最厚部分:
舷側410公釐
甲板230公釐
主砲防盾650公釐
艦載機零式水上偵察機零式水上觀測機
其他、最多7架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大和型戦艦
假名やまとがたせんかん
平文式羅馬字Yamato-gata senkan
日語舊字體大和型戰艦

大和級戰艦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戰艦。其排水量、搭載主砲口徑(460mm)均是史上最大。也是日本建造最後的戰艦艦型。

1號艦為「大和」、2號艦為「武藏」。3號艦「信濃」是因應對美國作戰需要設計變更為航空母艦並完工下水。

設計

[編輯]

1936年日本退出倫敦海軍限制軍備的談判日本海軍明確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擊假想敵美國海軍艦艇編隊的戰略。日本海軍在主力艦的數量方面無法同美國海軍抗衡,打算以單艦的戰鬥力來抵消美國海軍在數量上的優勢。新型戰列艦的設計任務開始於1934年。

1937年日本海軍制定了「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確定建造4艘大和級戰列艦:首批是「大和」「武藏」,設計師為平賀讓

1940年8月8日「大和」下水,1940年11月1日「武藏」下水。在建造過程中日本採取了極為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得各國海軍很長時間裡無法掌握到大和級戰列艦的正確情報。另外,根據「04艦艇補充計劃」開工的該級三號艦「信濃」於1942年在建造中因應海戰模式變化,改建為航空母艦,四號艦(111號艦)在1940年11月動工,但於1942年3月停工。

戰艦概觀

[編輯]

船體

[編輯]
建造中的大和號
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中,1:10的大和號戰艦模型

大和級戰艦的艦體長寬比為6.76:1,為主砲射擊提供了穩定的平台並儘可能縮短了重裝甲覆蓋的面積;由於主機功率並不高,所以日本專家當年為了提高動力的利用效率,設計了40種船模進行論證,最終確定的是球鼻型船艏。大和號艦艏水線以上部分明顯向外前傾,艦艏前端成半圓形,其兩舷大幅度外張,藉以減少艦艏上浪。艦艏水線以下部分採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線下約3米處,和尖削型艦艏相比,這種新構型可以減少8%的興波阻力,同時還減少了約3米的水線,從而節省了30噸左右的排水量。

動力

[編輯]

大和級安裝4座蒸汽輪機,蒸汽壓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溫度325度,最高輸出功率153,553軸馬力,最高速27.46節(試航狀態),最大續航力10,000海里/16節(最大重油裝載量6300噸)。大和艦還裝有8座發電機,總功率為4,800千瓦。大和級動力系統的功率低於翔鶴級航空母艦採用的主機。但是由於艦型設計的改進(球鼻型艦首)縮小了阻力,因而達到了設計所要求的27節航速。

武備

[編輯]
大和46公分砲彈展於靖國神社

武裝方面,其裝備三聯裝460公釐/45倍口徑主砲3座,為隱瞞其真實口徑,命名為「九四式四十厘米砲」,是當時口徑最大的戰艦主砲,艦橋前安裝兩座,艦橋後安裝一座。每座三聯裝砲塔總重1720噸,砲身重165噸,加上彈藥和砲塔裝甲的總重約2700噸,相當於當時大型驅逐艦的排水量。發射的穿甲彈為91式穿甲彈,砲彈重量1460千克,在為20km處對垂直甲穿深494公釐,對水平裝甲侵徹109公釐,30km處的數據分別為360公釐和189公釐。俯仰角+45°—-5°,填彈角度固定為+3°。火砲俯仰和砲塔轉動均由液壓驅動,俯仰速率8°/秒,砲塔旋轉一周需3分鐘。砲彈裝填為半自動機械化裝彈機,揚彈速度10發/分鐘,但是射速只有1.8發/分鐘,略低於Mk 7 16英寸艦砲。單管火砲壽命200-250發。

4座(改裝拆除2座)三聯裝三年式155公釐艦砲最上級巡洋艦改裝時拆卸下來的,以45°仰角時最大射程27公里,最大射高12000米,副砲既可以對艦也可以對空,射速5-7發/分鐘。

高砲為雙聯裝八九式127公釐高射砲6座(改裝增加6座),配備機械式定時引信,對空最大射程14800米,最大射高9400米,射速14發/分鐘,身管壽命800-1500發。此外裝備大量日軍制式三聯裝九六式25公釐高射機砲8座(改裝增加至52座三聯裝和6挺單裝),對空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發/分鐘以及4挺九三式防空機槍,對空最大射程5000米,最大射高3000米,射速450發/分鐘。

裝甲

[編輯]

裝甲方面,側舷裝甲帶(最大)410公釐,砲塔(正面)650公釐,砲座560公釐,彈藥艙頂板270公釐,上層甲板55公釐,主甲板200公釐,指揮塔(最大)495公釐。裝甲重量21266噸。

大和級重視防護,是當時裝甲最厚重的戰列艦,側舷水線裝甲厚度41厘米擁有20度的傾斜角,兩層水平裝甲厚度合計超過25厘米,砲塔正面裝甲厚度65厘米,其要害部位的裝甲防護可謂是面面俱到。大和級戰列艦是名副其實的是歷史上最大的,主砲威力、裝甲防護最強的戰列艦。大和級的關鍵部位使用VH Face-Harden高硬度裝甲板製造,乃是日本以英製KC-Type為基礎改良而來,而KC-Type裝甲則是在1913年跟著向英國購買的金剛號巡洋戰艦而引進日本的。但根據戰後的射擊測試結果,VH裝甲其平均品質基本等於美軍的Class-A裝甲(英國的實彈射擊報告中的最佳樣本甚至優於英國之最佳樣本)。

雷達和射控系統

[編輯]

大和級在初建時,雷達技術尚未成熟。1941-1944年海軍研發出首批艦用搜索雷達,並在1940年命名為22型對海電探(對海搜索雷達)、21型對空電探(對空搜索雷達),安裝到多艘艦隻。其中22型電探是日本第一型使用磁控管技術的雷達,而且是日本製造的電探中能發揮到較良好的性能,其雷達波長10厘米,屬超短波對海雷達,功率2千瓦,22型的測距誤差為700米,一般可探測到35公里內的戰列艦、20公里內的巡洋艦、17公里內的驅逐艦

而21型電探(1943年安裝在大和級的93式15米基線倒分像立體測距儀上),其雷達波長1.5米,功率5千瓦,可探測100公里內的戰機群、70公里內的戰鬥機、20公里內的戰列艦;測距誤差則有1-2公里。由於21型雷達過於笨重、功率低、可靠性差、故障率居高不下的弱點,因此大和級在1944年改裝時,在後桅安裝了新式的13型對空電探,但測距誤差卻大幅提高,其功率10千瓦,可探測50-100公里內的機群,50公里內的戰鬥機及30公里內的轟炸機

大和級在1944年改裝後,成為唯一一級擁有雷達信號接收能力的日本軍艦,戰時會使用E-27逆向電探(雷達信號接收機,1943年安裝),它可接收300公里外敵艦雷達發出的偵測電波,並將雷達波數據傳返艦上處理分析以提前預警。

此外,21型電探、13型電探、22型電探均沒有採用方位顯示器距離顯示器,因此它們完全無法提供目標的方位角資料,也無法提供仰角資料,只能通過反射波的大小猜測目標的情況(即「最大感度法」/「單瓣法」)。即便如此,和戰爭初期根本沒有雷達預警的情況比起來,在有多種對空對海雷達後,大和級的預警能力還是多少得到了改善。

武藏號在1944年沉沒,未有裝上更多雷達及電子系統。大和號在1944年下半葉在球鼻型艦首內安裝零號水下聽音器,作為對潛艦的警戒,和今天的艦首聲納頗有些相似之處。

大和級主砲的射控系統包括93式15米基線倒分像立體測距儀、98式射擊儀、98式方位瞄準儀和機械式彈道計算機等。副砲配備有8米基線測距儀等光學瞄準設備,89式127公釐和96式25公釐高砲則有4.5米測距儀、2.5米測距儀和94式高射指揮儀等射控系統。

但整體來說,日本海軍的雷達在性能上要比美國的同類產品落後,而且日本艦艇也沒有安裝射控雷達,因而使大和艦的夜戰能力低於美國戰艦。

極端的機密措施

[編輯]

日本軍方對大和級採取的保密措施空前絕後:不僅像長門級一樣航速、火砲口徑、裝甲之類數據是完全保密的,連它本身的存在都作為絕對機密,對海軍省內部的非相關人士都要隱瞞想法。[1][2]能接觸到圖紙的工程師要在保秘誓書上按指印。[3]圖紙在不使用的時候都保存在兩重的保險庫內。[4]武藏號在建造時遺失了一張圖紙,結果導致特高課對能接觸到圖紙的人員進行了一個月的審問,有數人受到酷刑而不得不退出製圖工作。[5]最終弄失圖紙的少年製圖工受到了徒刑兩年、緩期三年的判決。[6]火砲的口徑是高度機密,連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視察時想詢問都被婉拒了。[7]雷伊泰灣海戰時栗田健男中將都不知道它的口徑,有被美軍捉去的俘虜推測為很接近的「45公分」。[8]淵田美津雄1936年在海軍大學校就讀時就和大西瀧治郎航空本部教育部長一起反對「丸四計畫」。[9]受著航空搭乘員訓練時的豊田穣就曾在機上聽教官介紹大和艦。[10]

還有一些例子表明艦名在海軍中流傳開來:曾有砲術學校報名者把第一志願到第三志願全都填上「大和​​」。[11]1943年源田實到橫須賀海軍砲術學校講課時,說「世界三大笑話就是,萬里長城,金字塔,大和武藏」,結果教導主任黛治夫把他狠訓了一頓。[12]在吳市曾有名坪井的水兵上岸公幹,由於手插在口袋裡違反軍紀而被憲兵拘留,問及所屬艦時自報大和號,對方立刻驚訝地問「是一號艦嗎」,隨即只是簡單地批評教育一下就釋放了。[13]

不過至少對吳市和長崎的居民來說,超級巨艦早已不是秘密。 [14]在大和號(1號艦)下水後,從吳市的平原町就能清楚見之。[15]不過當時的平民自主配合軍方政策:不向外人談論該艦。[16]但到了戰爭末期社會上已經開流傳「海軍擁有比長門更大的戰艦」的說法,大和戰沉之後這個消息也在吳市悄悄流傳。[17]此時美軍已經知道了兩艦的艦名,於沖繩戰役時投下宣傳彈宣布「大和號已經沉沒,其姐妹艦武藏號也在菲律賓海戰沉了」。[18]歷史學家一般認為採取如此保密措施的原因是怕美國得知日本擁有18英寸主砲的戰列艦後也建造同樣火力的戰列艦,從而在品質上趕超日本海軍。[19]牧野茂在對比日美戰列艦的防禦時說「設計上的漏洞實在不少,而其原因之一就是整個設計都是在密室裡進行,這些機密措施導致的結果,是得不償失的,這一點應當牢記於心」。[20][21]

作戰史

[編輯]
1943 年停泊在特魯克環礁的大和(左)與武藏(右)
雷伊泰灣海戰前,艦隊於汶萊泊地集合。最前者是長門,之後是驅逐艦、大和與武藏(大和與武藏的位置無法確認)。

一號艦大和號服役時恰為在珍珠港事件馬來亞海戰結束不久,兩場海戰顯示大艦巨砲主義不敵空中優勢,主力艦漸開始由航空母艦取代戰艦。但日本海軍依然將其當作主力王牌,未經許可聯合艦隊也不會動用,所以兩艘巨艦很少出戰。不過,日本海軍也一直期待大和級戰艦能與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艦(這裡指戰艦)進行日德蘭式海戰。 [22]

1944年6月菲律賓海海戰中,大和與武藏面對美國海空軍的優勢並無所作為。在雷伊泰灣海戰中,儘管大和、武藏兩艦和盟軍的紐澤西號愛荷華級戰列艦2號艦,美國海軍當年最大的戰艦之一)均參與其中,不過距離太遠,並沒有出現日方期待的雙方直接對射的戰事。

大和號

[編輯]
菊水特攻中的大和。

1941年12月16日「大和」竣工並被編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大和」服役以後於1942年接替「長門」號戰列艦作為聯合艦隊旗艦,1942年6月參加了中途島海戰。1944年10月雷伊泰灣海戰中,「大和」號被美軍投擲多枚炸彈擊中受損。

1945年4月6日下午,「大和」號作為第二艦隊旗艦開赴沖繩島海區,企圖對沖繩群島海域的盟軍艦艇進行自殺性特攻,史稱菊水特攻。原定計畫是突破盟軍艦艇防線之後一舉衝上沖繩島的沙灘,使戰艦擱淺作為不沉砲台使用,待彈藥耗盡後艦上人員作為陸戰隊投入沖繩防禦,據說艦上還為此​​特別準備了各式輕武器。但艦隊被美軍潛艦與艦載機發現,大和號遭遇美軍快速航艦特遣艦隊,俗稱「滅國艦隊」的艦載機群集中打擊。從7日中午轟炸到下午,最後被10枚魚雷以及24枚炸彈命中,傾覆過程中發生爆炸,沉沒於日本九州鹿兒島西南海域(北緯30.22度,東經128.04度),水深約三百米的海底中,任務就此宣告失敗,之後日本海軍再無大規模艦隊行動,殘餘艦艇閒置於港區,成為美軍轟炸的目標。[23]

武藏號

[編輯]
海試中的武藏號

1942年8月5日「武藏」竣工。

1944年10月參加雷伊泰灣海戰,企圖攻擊位於雷伊泰灣的盟軍登陸艦隊。 1944年10月24日「武藏」在菲律賓錫布延海域遭到美軍飛機攻擊,被19枚魚雷和17枚炸彈擊中後於19時35分傾覆沉沒,沉沒水域位於北緯13度7分,東經122度32分。

2015年3月3日,美國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保羅·艾倫發佈消息,表示在菲律賓西部沿海水面下1公里處,找到日本沉沒的戰艦武藏號。[24]

信濃號

[編輯]

由於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損失大量航空母艦,因此軍方除了加速建造航空母艦以外,亦計劃對既有軍艦進行航空母艦改裝,在這時處於半完成狀態的110號艦(即後來的信濃號)也被日本海軍列入改裝排程(期間日本軍方高層之間曾多次爭論),於是信濃號從戰艦被改裝成航空母艦。

信濃號最終於1944年11月19日竣工,成為二戰期間全球最大的航艦以及首艘超級航空母艦。竣工後第九天,信濃號準備在日本瀨戶內海進行海試(一說航向瀨戶內海以避免美軍的轟炸影響進度),但在太平洋外海被美國海軍潛艦射水魚號發現並攻擊,被命中4條魚雷,由於損管不力於7小時後沉沒,由於地點水深達4000米,因此具體位置至今未明。[25]

同級艦

[編輯]
船名 船隻編號 艦種 製造廠 建造時間 服役時間 結局 圖片
大和號 第1號艦 戰艦 吳市
吳海軍工廠
1937年11月4日~
1940年8月8日
1941年12月16日~
1945年4月7日
1945年4月7日,
坊之岬海戰中遭美軍航空母艦艦載機擊沉。
武藏號 第2號艦 戰艦 長崎市
三菱造船所
1938年3月29日~
1940年11月1日
1942年8月5日~
1944年10月24日
1944年10月24日,
雷伊泰灣海戰中遭美軍航空母艦艦載機擊沉。
信濃號 第110號艦 戰艦
  ↓
航空母艦
橫須賀市
橫須賀海軍工廠
1. 1940年5月4日~
1942年3月
2. 1942年9月~
1943年3月
3. 1943年7月~
1944年10月8日
1944年10月15日~
1944年11月29日
1944年11月29日,
轉移駐地時遭美國海軍射水魚號潛艦擊沉。

雖然名義上是已竣工服役,但實際上其實是艤裝不完全的未成艦。

紀伊號 第111號艦 戰艦 吳市
吳海軍工廠
1940年11月7日~
1942年3月(停工)
不適用 1942年3月,
停工後解體處分,資材轉用於艦艇建造、修復及改裝。

關於此艦艦名的異說很多。普遍認為此艦將繼承紀伊型首艦「紀伊」之名(但缺乏明確根據)。

不適用
不適用 第797號艦 戰艦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原為信濃號的改進型,但隨著其改造成航艦,此計畫便煙消雲散[26] 不適用

關連項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丸』1964年2月號
  2. ^ #原伝承上120-134頁巨艦大和武蔵スパイ事件の全貌
  3. ^ #武蔵ノート40頁。古賀繁一(武蔵建造副主任格所持)原文寫し所持。
  4. ^ #武蔵ノート83-84頁
  5. ^ #武蔵ノート102頁
  6. ^ #武蔵ノート101頁
  7. ^ 『戦艦大和建造秘録』
  8. ^ 平間洋一「聡明な捕虜の告白」(「大和を巡る米海軍の情報活動」內)『戦艦大和』講談社選書メチエP186
  9. ^ 『淵田美津雄自敘伝』(講談社、2007 )47-48頁
  10. ^ 『空母「信濃」の生涯』(光人社NF文庫、2000年)45頁
  11. ^ #辺見/原大和発見72頁、松岡隆治(三番主砲15m測手)談。
  12. ^ 生出壽『ライオン艦長黛治夫』(光人社、1988年)80-81頁
  13. ^ 坪井平次 1989,第99-100頁
  14. ^ #辺見/原大和発見142頁、禦田重寶(中國新聞社)「大和と呉の5年間」
  15. ^ #辺見/原 大和発見145頁
  16. ^ #辺見/原大和発見143頁
  17. ^ #栗原、生還者たちの証言157頁
  18. ^ 鈴木明、山本明『秘録・謀略宣伝ビラ太平洋戦爭の"紙の爆弾"』(講談社、1977)135頁。
  19. ^ #艦船ノート175-176頁
  20. ^ 牧野茂「日米戦艦比較論その4 甲鉄防禦」『世界の艦船』1988年4月P159
  21. ^ #艦船ノート179頁
  22. ^ Discovery發現頻道-大和號戰艦之謎
  23. ^ 沈睡了70年的日本王牌戰艦 大和號最新海底影像曝光. Yahoo News. 2016-07-19 [2024-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25) (中文(臺灣)). 
  24. ^ WW2 Battleship Musashi sank 1944 is FOUND > 1K M deep by MY Octopus Sibuyan sea, bow Chrysanthemum, huge anchor.. [2015-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25. ^ IMPERIAL JAPANESE NAVY MYSTERIES. www.combinedfleet.com. [2024-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26.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85. ISBN 0-87021-101-3. 
  27. ^ 整備新幹線計画認めれば『昭和の三大バカ査定に』大蔵省主計官大胆に?本音. 毎日新聞朝刊 (東京). 1987-12-24: 23. 

參考文獻

[編輯]

以下全為日語書籍,名稱全為非官方譯名,如要日語原名請參看日文版。

  • 松本喜太郎『戰艦大和・武藏設計與建造』 芳賀書房、1961年
  • 松本喜太郎著・戶高一成編『戰艦大和設計與建造-大和級戰艦主要全寫真+大型圖面』 雅典書房、2000年、ISBN 4-87152-209-1
  • 雅典書房編集部編『戰艦大和・武藏戰鬥記錄』 雅典書房、2002年、ISBN 4-87152-210-5
  • 雜誌「丸」編集部編『輕便版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戰艦大和・武藏・長門・陸奧』 光人社、2003年新裝裝版、ISBN 4-7698-0771-6
  • 吳市海事歴史科學館編・戶高一成監修『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圖錄-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別巻戰艦大和・武藏』 鑽石社、2005年、ISBN 4-478-95054-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