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司馬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齊王司馬冏(?—303年1月26日),景治晉朝宗室,是參與西晉八王之亂的八王之一。晉文帝司馬昭次子齊獻王司馬攸之子,生母賈荃是惠帝皇后賈南風的異母姊姊(賈充元配李婉所生二女之長者[1])。

生平

[編輯]

繼承父位

[編輯]

其父司馬攸是司馬師景獻羊皇后的養子,性格溫雅,早有賢名。王太后臨死時,告誡晉武帝不可加害。佞臣屢次阻其輔政,且欲使出外,至於被其親兄晉武帝視為心腹之患。當司馬攸病重時,武帝不信,派遣太醫診候,皆言無病。及至司馬攸,武帝往臨喪,司馬冏哭訴父親的病爲太醫所誣諂,司馬炎下詔即誅殺太醫更以司馬冏爲嗣。

元康年間,拜散騎常侍,領左軍將軍、翊軍校尉。趙王司馬倫密與相結,利用司馬冏的母親賈荃與賈后有仇,派他入殿廢賈后為庶人。賈后驚道:「卿何為來!」司馬冏說:「有詔收後。」賈后說:「詔應該是由我發出的,你奉的是什麼詔?」又問司馬冏:「起事者誰?」司馬冏答:「梁王(司馬肜)、趙王。」司馬倫矯詔賜死賈后,司馬冏以功績遷為游擊將軍。但司馬冏並不滿意此地位而有恨色。孫秀察覺,兼且忌憚司馬冏,改遷爲平東將軍假節,鎮守許昌

八王之亂

[編輯]

當司馬倫篡位後,遷為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希望以恩寵安定司馬冏。

司馬冏因見眾人對司馬倫心存怨望,便圖謀誅殺司馬倫

三月,司馬冏起兵反司馬倫,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常山王司馬乂等支持響應。司馬冏軍初失利,堅壘自守。當成都王司馬穎軍破司馬倫軍於黃橋,司馬冏即出軍反攻,司馬倫兵敗。晉惠帝復位後,司馬冏仍在和司馬倫的將領張泓等對峙於陽翟,司馬穎又派兵幫助司馬冏,張泓等投降。司馬冏率甲士數十萬入洛,威震京都。晉惠帝就拜司馬冏大司馬,加九錫之命,備物典策以輔政。司馬顒司馬穎二王被封高爵,擁兵自重。新野王司馬歆被任為都督荊州,辭行前趁一同謁陵建議司馬冏或留下司馬穎一同輔政,或罷去司馬穎的兵權。司馬穎對惠帝歸功於司馬冏,堅決辭歸鄴城,司馬冏騎馬在七里澗追上他送行。

因司馬冏起兵,司馬倫將司馬冏的哥哥們東萊王司馬蕤、北海王司馬寔下獄,幾乎處死。司馬冏率眾入洛陽,司馬蕤在路上迎接,司馬冏不立即相見。司馬蕤生性兇殘,好嗜酒,先前就曾數次凌辱司馬冏,司馬冏因他是自己兄長而包容他。此事後,司馬蕤憤然說:「我受你株連幾乎死去,想不到你竟全無兄弟之情!」

失敗身死

[編輯]

司馬倫死後,司馬冏攬政權後不可一世、卻沒有大志,沉醉於酒色之中,不去朝見惠帝、欠缺臣下之禮,儼然當自己是皇帝。虞預《晉書》曰:「冏輔政歲余,驕矜多過。」

他任司馬蕤為散騎常侍,加大將軍、領後軍、侍中特進,增邑滿二萬戶。司馬蕤向司馬冏請求開府,司馬冏說:「武帝子吳王豫章王尚未開府,你應該在他們之後。」司馬蕤因此愈發怨恨,秘密上表司馬冏專權。永寧元年(301年)六月,司馬蕤與左衛將軍王輿謀廢司馬冏,八月事敗後,司馬蕤被廢為庶人,徙居上庸,王輿被滅族。司馬蕤被改封微陽侯,但當月司馬冏就指使上庸內史陳鍾秘密殺死司馬蕤。

殿中御史桓豹奏事沒有經過大司馬府,司馬冏就把他拷打致死。

平原王司馬乾勸司馬冏不要學司馬倫。孫惠勸司馬冏歸藩,他不肯,孫惠辭去。司馬冏問曹攄自己是否應該歸藩,曹攄贊成,但司馬冏不納。張翰因此回鄉,顧榮因此尋求外放以避禍。主簿王豹建議司馬冏讓宗室王侯歸藩、司馬冏自己也出鎮宛城,與司馬穎並立為南北州伯,共同輔佐皇室,司馬冏未決,但司馬乂看到王豹的箋文,就說王豹離間宗室骨肉應該處決。司馬冏不能採納王豹的建議,就上奏惠帝將王豹鞭殺。王豹臨死說要懸首大司馬門,看到諸侯發兵攻打司馬冏。時人認為冤。

翊軍校尉李含本是司馬顒的長史,應召入洛陽後發現與自己有仇的皇甫商參司馬冏軍事,他助司馬顒鎮壓殺害的夏侯奭的兄長也在效力司馬冏,自己又和司馬冏的右司馬趙驤不和,於是逃回長安,詐稱受到皇帝密詔,要河間王司馬顒攻打司馬冏。太安元年(302年)十二月司馬顒經一番利害考量後答應,上表陳述司馬冏的罪狀,興兵討伐首都洛陽,聲稱聯合司馬穎、都督荊州新野王司馬歆、都督豫州范陽王司馬虓,及以當時駐軍在洛陽的長沙王驃騎將軍司馬乂為內應。司馬穎也不顧盧志勸阻而響應。司馬冏得知消息,派遣其將董艾攻襲司馬乂,司馬乂連同其黨羽百多人,乘車飛奔皇宮,以奉天子的名義攻打司馬冏府第,火燒諸觀閣及千秋、神武門,連戰三日,司馬冏戰敗被俘。司馬乂押他見駕,惠帝心生惻隱想讓他活命,司馬乂命左右趕緊將他牽出,司馬冏仍然多次回顧惠帝,最終被斬於閶闔門外[2]

其兒子淮南王司馬超[3]、廣陽王司馬冰[4]、濟陽王司馬英被囚禁於金墉城,司馬冏黨羽多人被夷三族。司馬冏一黨由此滅亡。司馬冏被暴首屍於西明亭三日,沒有人敢收斂。最後其故掾屬荀闓等上表乞求殯葬才獲准。

身後事宜

[編輯]

因司馬冏請求,其子司馬幾出繼司馬冏嗣堂叔(生七叔父)燕王司馬機,為燕王。司馬冏敗亡後,燕國國除。

永興初年,晉惠帝立詔以司馬冏輕陷重刑,以前的功勛不適宜煙沒,乃特赦其三子司馬超、司馬冰、司馬英歸回府第。封司馬超爲縣王,繼祀司馬冏,歷任員外散騎常侍。

永嘉中,晉懷帝下詔,重述司馬冏唱義元勛,還贈大司馬,加侍中、假節,追齊武閔王

永嘉之亂時,司馬冏諸子均與懷帝一同被前趙劉聰俘虜,司馬冏因此沒有後嗣。太元年間,皇帝下詔以南頓王司馬宗的孫子司馬柔之襲封齊王,延續司馬攸和司馬冏的祭祀。

評價

[編輯]
  • 《晉書》:「冏名父之子,唱義勤王,摧偽業於既成,拯皇輿於已墜,策勳考績,良足可稱。然而臨禍忘憂,逞心縱欲,曾不知樂不可極,盈難久持,笑古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向若采王豹之奇策,納孫惠之嘉謀,高謝袞章,永表東海,雖古之伊、霍,何以加焉!」「偉哉武閔!首創宏謨。德之不建,良可悲夫!」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晉書·卷059》,出自房玄齡晉書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參《晉書》司馬冏見賈后情狀
  2. ^ 《宋書·五行志·五》:「永甯元年十二月甲子,有白頭公入齊王冏大司馬府,大呼『有大兵起,不出甲子旬』,冏殺之。明年十二月戊辰,冏敗,即甲子旬也。」《晉書·五行志下》同
  3. ^ 本傳誤作「淮陵王」,按時淮陵王為司馬漼,當從《晉書·惠帝紀》作「淮南王」
  4. ^ 出繼樂安平王司馬鑒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