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什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 |
---|
![]() |
古拉什共產主義(匈牙利語:Gulyáskommunizmus),又譯肉湯共產主義,也因卡達爾·亞諾什得名卡達爾主義(Kádárizmus)[1],是指匈牙利人民共和國自1962年至1989年採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此項改革引入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元素,改善了人權紀錄,使匈牙利的政策逐漸脫離史達林主義的教條。「古拉什共產主義」得名於匈牙利名菜古拉什,因這道菜需要混合各類不同的食材,故該詞意指匈牙利政策的混合了多樣政策和理念[2]。在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匈牙利號稱是「最歡樂的兵營」。
名稱
[編輯]20世紀中蘇論戰期間,為了便於理解,中共報刊《參考消息》將其翻譯為了「土豆燒牛肉共產主義」[3]。
起源
[編輯]「 | 我們消滅了人與人之間的剝削,剝削階級已經消失。雖然階級仍舊存在,但他們都是勞動階級,且階級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的衝突存在。 | 」 |
——卡達爾·亞諾什,1985年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 |
1956年匈牙利革命
[編輯]導致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歷史事件為古拉什共產主義的開始創造了氛圍。拉科西·馬加什領導匈牙利勞動人民黨(MDP),直到1956年革命結束前不久,以蘇聯約瑟夫·史達林政權為榜樣,建立了匈牙利共產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幫助該國實現了廣泛的工業化。雖然工業的快速轉變帶來了經濟的初步激增,但最終使許多人的生活條件變得更糟。1951年,匈牙利人不得不使用票務系統購買基本物資。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蘇聯支持匈牙利領導層的更迭,並推薦納吉·伊姆雷擔任總理。納吉在政府中採取了「政治自由化」的措施,這促使堅定的史達林主義者拉科西於1955年將他趕下台。納吉·伊姆雷在1956年的起義中回來領導政府。[4]1956年10月和11月,匈牙利人民反抗強加給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形勢。蘇聯以軍事力量作出反應,撲滅了起義,同時於1956年將國家指揮權移交給卡達爾·亞諾什擔任總書記。
卡達爾·亞諾什掌權
[編輯]卡達爾·亞諾什在1931年加入匈牙利共產黨時,該黨仍然是非法的。不久後,他因陰謀被捕。十年後,他於1941年重新加入該黨,但一直躲藏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時匈牙利在蘇聯紅軍占領後通過「藍色選票」選舉成為共產主義國家。他開始公開實行共產主義,並在匈牙利新的共產主義政府中工作,直到他第三次因涉嫌是反對黨的「特工」而被捕[5]。史達林去世後,納吉·伊姆雷釋放了許多人,其中包括卡達爾。他被釋放並恢復了名譽。他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是史達林清洗的受害者,這證明他反對前拉科西政府。1956年7月,他當選為匈牙利政治局委員。在革命期間,1956年10月25日,他當選為MDP第一書記。六天後,MDP改組為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MSZMP),卡達爾成為其第一任領導人。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隨後將他召集到莫斯科,在那裡他被提名為匈牙利的新領導人。直到1988年,他對該國的政治事務有重大影響。[5]
意識形態
[編輯]與1956年之前相比,古拉什共產主義更加關注公眾輿論,更加關注公民的當前福祉。它為異議提供了比蘇聯集團其他國家更大的自由度;卡達爾經常說:「誰不反對我們,誰就與我們站在一起。」這改變了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作用,現在被解釋為「服務」而不是「指揮」,減少了黨與廣大民眾之間關係的形式,擴大了社會自我表達和自我管理的範圍,並通過修改傳播手段完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在1956年的《改革共產主義》宣言中,納吉·伊姆雷援引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形態來渴望改革。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門「不能靜止不動,必須發展完善的科學」。[6]
他認為卡爾·馬克思創造了一種方法,旨在指導社會主義及其發展,但並不完全涵蓋它們。「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的理論給出了一般指導原則,這些原則必須在英國以不同於法國的方式加以利用,在法國也不同於英國。」[6]歷屆蘇聯領導人都拒絕了這種解釋,尼基塔·赫魯雪夫1956年對匈牙利的回應和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1968年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回應,以及由此產生的勃列日涅夫主義,該主義認為,儘管「每個社會主義國家都有權通過考慮其國情的具體性質來決定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具體發展形式……但蘇聯不會容忍偏離社會主義原則和恢復資本主義」。
1962年,1956年匈牙利革命六年後,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八次代表大會宣布1956年後的「鞏固社會主義」時期結束,「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已經實現,這使得與1956年有關的大多數被判刑者能夠獲得大赦。在卡達爾執政期間,該黨逐漸遏制了秘密警察的一些過度行為(例如,內政部第三部取代了國家保安局),並廢除了拉科西執政期間頒布的大部分言論和行動限制。取而代之的是,該黨引入了相對自由的文化和經濟路線,旨在克服1956年後對卡達爾政府的敵意。[7]1966年,中央委員會批准了「新經濟機制」,放寬了對外貿易限制,給予市場運作有限的自由,並允許一些小企業在服務業經營。儘管與蘇聯社會主義相比是自由主義的,但第一次放鬆經濟控制遠沒有1956年改革帶來的威脅。官方政策採用了不同的集體管理方法,將機械化的步伐留給了每個人。[7]此外,集體主義者沒有執行強制作物交付和工作日信貸制度,而是使用了每月的現金工資。[7]20世紀60年代後期,合作社被允許進入相關和一般的輔助業務,如食品加工、輕工業和服務業。[7]
政策
[編輯]內政
[編輯]卡達爾·亞諾什在蘇聯軍事干預後上台。隨後,數千名匈牙利人被捕。最終,其中26,000人被帶到匈牙利法院,22000人被判刑和監禁,13000人被拘留,229人被處決。大約200,000人作為難民逃離匈牙利。[8]匈牙利前外交部長蓋佐·耶森斯基估計有350人被處決。工人委員會的零星抵抗和罷工一直持續到1957年中期,造成了經濟混亂。[9]之後,卡達爾明確表示與拉科西政府決裂,並試圖通過改革改善生活條件。[5]
1962年,匈牙利革命六年後,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八次代表大會宣布對1956年以來被監禁的革命者實行大赦。[7]到1963年,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大多數政治犯已被釋放。1968年,中央委員會批准了新經濟機制,這是一項改革匈牙利經濟的法案。它影響了企業,讓企業通過水平整合而不僅僅是垂直整合來發展。反過來,企業可以採購原材料並出口多餘的產品。該法案放寬了中央計劃,讓企業在供應商和經濟決策中擁有更多發言權。新經濟機制實現了提高全州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10]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享有更多的文化自由,國家的意識形態壓力也有所減輕。[4]匈牙利的經濟資源被調動起來,通過提供更廣泛的消費品來更有效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引入了一些經濟改革措施,將有限的市場機制納入蘇式計劃經濟的框架。這項政策的一個不幸結果是經濟壓力上升和高負債,這在20世紀80年代末變得明顯。[10]
儘管沒有合法的反對派,但一個非法的反對派團體存在了大約20年,即所謂的「民主反對派」(匈牙利語:Demokratikus ellenzék),受到國家機器的密切監視。它的前身是所謂的布達佩斯學派(匈牙利語:Budapesti iskola)。
外交
[編輯]匈牙利與革命者和解後,卡達爾·亞諾什政府與蘇聯達成協議,蘇聯將控制外交事務,而卡達爾則可以控制國內事務。通過這一妥協,蘇聯利用匈牙利作為共產主義東方和資本主義西方之間罕見的門戶。匈牙利開始與西方進行貿易並制定交易。助長古拉什共產主義時期的大部分資本來自西方資本。[10]匈牙利和蘇聯之間的石油貿易也推動了改革。匈牙利無法將古拉什共產主義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對這些外國收入的依賴。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場石油危機襲擊了匈牙利(以及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迫使他們從西方國家獲得更多貸款來支付膨脹的油價。這場石油危機導致匈牙利各地基本商品的價格上漲,反過來,到1985年,生活水平自實施古拉什共產主義以來首次開始下降。[10]
文化自由的增加,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外事務的相對開放,導致匈牙利各地消費品的消費增加。人們開始購買電視機、私家車,並開始採用一種基於消費增長的思維方式。他們的要求很難得到滿足,「Kicsi vagy kocsi」(意為「孩子或車子」)一詞被用來表達沮喪。即便如此,社會主義汽車和其他消費品仍大量湧入全國。1964年,布達佩斯開設了多個外國大使館。由於匈牙利是東歐集團中相對富裕的國家,因此匈牙利是其他共產主義國家遊客的目的地,對他們來說,前往西方要困難得多。[11]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William F. Robinson: Kadarism - Is it Here to Stay?. [2015-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 ^ Watkins, Thayer.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 Economy of Hungar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an José State University. [202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7).
- ^ 王殊. “土豆烧牛肉”共产主义的由来. 遼寧黨史研究室. 中國共產黨新聞. [202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 ^ 4.0 4.1 Stearns, Peter 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History. ISBN 9780203306352. doi:10.4324/9780203306352.
- ^ 5.0 5.1 5.2 Merriman, Nicholas John. Who's Who. 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doi:10.1093/ww/9780199540884.013.245150.
- ^ 6.0 6.1 Stokes, Gale. From Stalinism to Pluralism: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Eastern Europe Since 1945. Oxford. 1996: 81-93.
- ^ 7.0 7.1 7.2 7.3 7.4 Stokes, Gale. The Walls Came Tumbling Down: The Collapse of Communism in Eastern Europe, (Oxford, 1993), pp. 81-7.
- ^ Fink, Carole. 1956: Europe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Volume 1 of Global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Leipziger Universitätsverlag. 2006: 16. ISBN 3-937209-56-5.
- ^ Csaba Békés; Malcolm Byrne. The 1956 Hungarian revolution: a history in documents.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2: 364. ISBN 963-9241-66-0.
- ^ 10.0 10.1 10.2 10.3 Benczes, István. From goulash communism to goulash populism: the unwanted legacy of Hungarian reform socialism. Post-Communist Economies. 2016, 28 (2): 146-166. ISSN 1463-1377. S2CID 157034896. doi:10.1080/14631377.2015.1124557.
- ^ Nyyssönen, Heino. Salami reconstructed. Cahiers du monde russe. 2006, 47 (1-2): 153-172. ISSN 1252-6576. doi:10.4000/monderusse.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