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古尾翼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尾翼龍屬
化石時期:侏羅紀晚期
卡洛維階牛津階
165–160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科: 蛙嘴龍科 Anurognathidae
亞科: 蛙頜翼龍亞科 Batrachognathinae
屬: 古尾翼龍屬 Cascocauda
Yang et al., 2022
模式種
覆絨古尾翼龍
Cascocauda rong

Yang et al., 2022

古尾翼龍屬學名Cascocauda,意為「古代的尾巴」)是蛙嘴龍科翼龍滅絕的一個,來自中國河北省侏羅紀晚期髫髻山組。屬下包括單一物種覆絨古尾翼龍C. rong),所知於一具保存有包括翼膜在內的大面積軟組織及一層緻密的密纖維的完整亞成體骨骼[1]。部分密纖維似乎是分枝的,類似手盜龍類獸腳亞目恐龍的羽毛,表明翼龍的密纖維可能與恐龍羽毛密切相關[2]

發現與命名

[編輯]

正模標本兼唯一標本NJU-57003發現於中國髫髻山組。該標本出土自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木頭凳鎮的道虎溝岩層,地質時期可追溯到侏羅紀晚期卡洛維階牛津階[3]。NJU-57003由一具關節連接且有大面積軟組織的近完整骨骼組成,保存於一對石板英語Compression fossil上,現收藏於中國南京市南京大學[1]

該標本連同另一件蛙嘴龍科標本(CAGS-Z070)由楊子驍等人於2018年12月在對兩者表皮結構的描述及分析中以未命名蛙嘴龍科的身份首次報道[2]。直到2022年,NJU-57003才由楊子驍等人完全描述並鑑定為新屬新覆絨古尾翼龍Cascocauda rong)。屬名取自拉丁語cascus(意為「古代的」或「原始的」)及cauda(意為「尾巴」)。種名取自漢字「絨」,源於有著「外表蓬鬆」之意的「毛絨絨」一詞。完整學名意即「覆有絨毛的古代尾巴」[1]

分類

[編輯]

NJU-57003原於2018年報道為分類不明的蛙嘴龍科物種,當時楊子驍等人認為此標本與同一生物群熱河翼龍樹翼龍非常類似,可能是其中一個屬的幼體[2]。後來楊子驍等人(2022年)研究了蛙嘴龍科身體比例如何隨生長而變化(異速生長),發現此標本的比例與其它所有蛙嘴龍科均不同,故雖為幼龍,但仍屬於一個新分類單元[1]

在同一研究中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發現古尾翼龍是蛙頜翼龍亞科成員,該類群尾部較長,與其它生有短尾的進階蛙嘴龍科相比可能是種相對原始的特徵[1]。分析結果的簡化版如以下分支圖所示:

蛙嘴龍科 Anurognathidae
蛙頜翼龍亞科 Batrachognathinae

覆絨古尾翼龍 Cascocauda rong

邦氏中華大眼翼龍 Sinomacrops bondei

飛翔蛙頜翼龍 Batrachognathus volans

蛙嘴龍亞科 Anurognathinae

木頭凳呂氏翼龍 Luopterus mutoudengensis

彎齒樹翼龍 Dendrorhynchoides curvidentatus

阿氏蛙嘴龍 Anurognathus ammoni

喇嘛洞黃昏翼龍 Vesperopterylus lamadongensis

CAGS-Z070

寧城熱河翼龍 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

古生物學

[編輯]

唯一已知古尾翼龍標本被認定為一隻幼體,依據是骨骼存在象徵著發育不成熟的特徵,包括翅膀腕骨及肩部肩胛骨喙骨等關節骨未融合,以及肢骨關節面粗糙且凹凸不平,均表明其骨骼生長不完全。根據對異速生長模式的研究提出,像古尾翼龍這樣的蛙嘴龍科,其一生中作為樹棲飛行食蟲動物的生活方式幾乎不變,所選獵物的體型可能也不變,且這種個體發生上幾乎一致的生活方式,從幼體到個體發育後期的過程中保留了更多祖征[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Yang, Zixiao; Benton, Michael J.; Hone, David W. E.; Xu, Xing; McNamara, Maria E.; Jiang, Baoyu. Allometric analysis sheds light on the systematics and ontogeny of anurognathid pterosaurs (PDF).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22-03-03: e2028796. ISSN 0272-4634. S2CID 247262846. doi:10.1080/02724634.2021.2028796. 
  2. ^ 2.0 2.1 2.2 Zixiao Yang; Baoyu Jiang; Maria E. McNamara; Stuart L. Kearns; Michael Pittman; Thomas G. Kaye; Patrick J. Orr; Xing Xu; Michael J. Benton. Pterosaur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with complex feather-like branching.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9, 3 (1): 24–30. PMID 30568282. S2CID 56480710. doi:10.1038/s41559-018-0728-7. hdl:1983/1f7893a1-924d-4cb3-a4bf-c4b1592356e9可免費查閱. 
  3. ^ Wei, X.; Pêgas, R. V.; Shen, C.; Guo, Y.; Ma, W.; Sun, D.; Zhou, X. Sinomacrops bondei, a new anurognathid pterosaur from the Jurassic of China and comments on the group. PeerJ. 2021, 9: e11161. PMC 8019321可免費查閱. doi:10.7717/peerj.11161可免費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