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南北榜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北榜案又稱「春夏榜案」。是發生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會試。此次考試特別之處在於北方考生全數落榜,引發一時轟動。

事由

[編輯]

洪武三十年(1397年),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後發榜,福建閩縣陳䢿為第一,是為春榜,上榜者竟無一人出自北方,北平地區僅有一人[1]。諸多考生認為劉三吾為南方人,照顧其鄉親。朱元璋得知後大怒,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王府長史黃章、紀善周衡蕭揖等人閱卷。後張信說劉三吾判卷無錯屬實。有人上告說劉三吾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知道後更怒,指大部份官員是胡黨藍黨,將張信與白信蹈等二十餘人淩遲處死,命劉三吾戍邊。劉諤宋琮等人也遭遣戍,僅戴彝尹昌隆免罪[2]

後明太祖親自主持殿試,再選六十一名進士,都為北方人[3]。當時所謂「南北榜」或「春夏榜」[4][5]

結果

[編輯]

南北榜案的結果導致自明仁宗時期起開始實行南北分卷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皇明大政紀》卷四,明萬曆三十年刻本:「命翰林院學士劉三吾、安府紀善、白信稻主考禮闈,撤棘,取宋琮等三十八人,山東、山西、陝西無一人,北平止一人。」
  2. ^ 《明朝小史》第二卷:「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試官劉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無登第者。及入對,以福建陳䢿為狀元,應天尹昌隆為榜眼,浙江劉仕諤為探花。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長者第之。於是侍讀張信、侍講戴彝、讚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長史王章、紀善周衡、蕭楫及䢿、昌隆、仕諤各閱十卷,或言劉、白囑信等以陋卷進呈。上閱卷益怒,親試策問,又取山東韓克忠為狀元,王恕為榜眼,山西焦勝為探花,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殺之,䢿等亦伏法削籍。故世稱春夏榜,又謂之南北榜。」
  3. ^ 《皇明大政紀》卷四,明萬曆三十年刻本:「月辛巳朔,上御奉天殿,復策試下第擧人,賜韓克忠、王恕、焦勝進士及第,蔡彧等二十九名進士出身,蘇文等二十九名同進士出身。先是,禮部會試中式者少,而北方被黜落者咸言不公。上閱所取多南士,亦疑之。乃詔考官劉三吾及陳䢿等三人皆下獄,命翰林儒臣重閱落卷,得文理優長者六十一人,皆山東、山西、北平、河南、陝西、四川之士。至是,復廷試之。」
  4. ^ 《皇明通紀集要》卷十,明崇禎刻本:「二月,會試天下貢士,翰林院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為考試官,取泰和宋瑛等五十二人,中原西北士子無預者。三月,殿試,賜進士以閩縣陳安為第一,被黜落者咸以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下第卷中擇文理優長者,復其科第。於是侍讀張信、侍講戴彝、贊善王俊華、司憲司直張謙、較書嚴叔載、正字董貫、二府長史黃章、紀善周衡、王楫等受命閱卷。或傳三吾與信蹈至其所,囑以卷之最陋者進呈。上閱卷驗之,果以不堪文字奏進。益怒,謂其胡監。餘黨命刑部拷訊,惟三吾信蹈及司憲為藍黨,余皆胡黨。戴彝不與焉。讞宥,三吾謫戍邊,余皆凌遲於市。於是覆閱,取六十一人,皆北人也。」
  5. ^ 《雙槐歲鈔》卷二,明嘉靖三十八年刻本:「洪武丁丑會試,考試官學士劉三吾、安府紀善寶坻白信蹈,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無登第者。入對大廷,賜進士及第,閩縣陳䢿爲首,吉安尹昌隆次之,會稽劉諤又次之。被黜落者咸以爲言,上大怒,下詔命儒臣再考下第卷中擇文理優長者復其科第。於是侍讀定海張信、侍講奉化戴彝、春坊右贊善寧海王俊華、平度司憲、右司直郎永嘉張謙、司經局校書瑞安嚴叔載、正字樂安董貫、二府長史惠安黃章、韓府紀善無錫周衡、靖江府紀善吉水蕭楫及陳䢿等首甲三人,受命人各閲十卷。或聞三吾與信蹈至其所,囑以卷之最陋者進呈,上益怒。章進一卷答君臣同遊策,有曰「貴而在上者君也,賤而在下者臣也,貴以臨賤,賤以承貴。」叔載進易義,有曰:「一氣交而歲功成。」上曰:「君臣同遊,本爲君明臣良,以成千載一時之盛,今言貴賤,正譏如今臣下犯罪不復寬容矣。陰陽必二氣乃交感,今曰一氣交,則獨陽不生,孤陰不成,誠爲悖理。」於是取六十一人殿試,再賜策問,以山東韓克忠爲首。六月辛巳朔也。」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