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退檔貧困生事件
日期 | 2019年7月10日-8月15日 |
---|---|
地點 | ![]() |
起因 | 國家專項計劃招生中的退檔操作 |
參與者 | 北京大學、河南省招生辦公室 |
結果 | 北大決定按程序申請補錄退檔考生 |
北京大學退檔貧困生事件是指2019年8月,北京大學在河南省「國家專項計劃」招生過程中,將兩名已通過第一志願投檔的高考考生退檔,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爭議的事件。事件被質疑違反程序,損害了教育公平的原則。最終,北京大學回應將按程序申請補錄已退檔的兩名考生[1]。
事件背景
[編輯]「國家專項計劃」是中國政府自2012年起實施的一項教育政策,旨在提高中西部和貧困地區學生進入重點高校的比例。該計劃為貧困地區設立專項招生名額,通過政策傾斜促進教育公平。
2019年,北京大學在河南省「國家專項計劃」理工類招生名額共8人,招生採取順序志願投檔的方式[1]。
退檔經過
[編輯]2019年7月10日,河南省招生辦公室在「國家專項計劃」投檔前,與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就生源分布情況進行溝通。第一志願共有8人報考,與招生名額相等,其中第6名考生高考成績為667分,第7名為542分,第8名為536分;第二志願中有兩名高分考生,成績均為671分[1]。
河南省招生辦隨後將第一志願8名考生檔案投檔至北京大學,北大在投檔後20分鐘內連續三次對第7、8名考生申請退檔,該考生最終被退檔的理由是「入校後極有可能因完不成學業被退學」。河南招辦曾兩次拒絕退檔請求,回復表示「河南整體生源質量較高,考生基礎紮實」[2]。但因北大堅持退檔申請並以「遺留問題由高校負責」為由,最終同意退檔[3][4]。北大隨後接受了第二志願中的兩名高分考生。由此,北京大學完成了2019年在河南省的「國家專項計劃」招生[1]。
齊魯晚報記者曾致電河南省招生辦與北京大學招生辦,前者表示「好像有此事」,但未能提供詳細回應;後者則要求聯繫宣傳部,而宣傳部電話無人接聽。該事件的回應流程一度顯得不透明,引發公眾對信息公開的批評[2]。
據新聞報道,其中一位考生在退檔後一度情緒低落並返回高中復讀,其同學表示學校曾通知全體學生禁止討論或傳播事件相關信息。事件發生後,疑似當事考生在知乎平台發文,稱「自己只是想搏一次」,並對被退檔表達失望。該帖子隨後被刪除,帳號也遭到禁言。有自媒體稱其本人表示「手機被班主任保管,不希望事態擴大」[5]。
社會反響
[編輯]事件經媒體曝光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部分公眾認為退檔操作有違「國家專項計劃」初衷,侵犯了貧困地區考生的合法錄取權利。質疑聲指出,兩名退檔考生雖成績偏低,但已達到該批次控制分數線,並符合招生條件,理應被錄取。涉及焦點包括「唯高分是從」的擇優理念是否適用於專項計劃、招生程序是否應更加透明等[1]。
各界對北京大學的退檔決定產生明顯分歧。一方面,北大部分招生人員堅持認為退檔操作「合規合理」;另一方面,多位教育觀察人士和高考專家則指出該行為涉嫌違反招生規則。
《中國經營報》報道指出,被退檔的考生高考成績為538分,雖遠低於北京大學在河南的正常錄取線(約680分),但超過河南省一本線502分36分,並已位列北大「國家專項計劃」在該省的第8名,因此被正式投檔[6]。有媒體指出,涉事考生分數當年河南本科一批錄取控制線,且已明確在志願中表示「服從專業調劑」,按照「國家專項計劃」的錄取規定,原則上應被錄取[4]。
北京大學一位負責招生的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專項計劃雖然允許一定降分,但通常不超過30分,而河南省將538分的考生投檔至北大是「為完成招生計劃而違規投檔」,因此北大有權退檔,行為無可厚非。他還指出:「高校可以不招滿,即使一個都不招也不算違規。」[6]該人士認為,河南招辦將成績低於正常錄取線約150分的考生投檔至北大「嚴重違反操作慣例」,北大拒絕接收屬「捍衛質量」之舉[4]。
然而,教育觀察家晨霧則公開反駁該說法,認為北大的做法「絕對違規」。他指出,除非高校提檔比例大於100%,否則沒有任何政策允許高校僅以成績偏低為由退檔。而國家專項計劃屬於提前批次,正常本科批次尚未啟動,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謂「投檔線可參考」的說法。晨霧強調:「規則就是規則,不能用所謂合理性替代政策依據。」[6]
晨霧還認為,北大應在退檔前與考生溝通,由考生自主決定是否接受高難度教學挑戰。他批評稱:「北大退檔不是為考生負責,而是為了維護自身的錄取分數線美觀。」[6]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若高校已明確計劃招收8人,且省級招生部門投出正好8份符合條件的檔案,按規則高校不得退檔。他認為北大的行為「不合理」,因其違反了集中錄取階段「高校不得拒收符合條件考生」的原則[4]。
部分教育從業者與網友批評北大「以自身標準凌駕國家政策」,質疑其破壞了「國家專項計劃」作為教育補償機制的公平初衷。有觀點指出,若貧困地區考生因「分數不夠理想」被退檔,專項計劃的存在將失去意義[4]。
此外,部分北大相關人士對河南整體生源質量的負面評價也引發爭議。有招生人員表示:「河南考生質量一般,京滬江浙川才是優質生源。」並以「538分的學生來了可能會跳樓」作為退檔理由之一,被指言辭不當、帶有地域偏見,引發輿論批評[6]。
招生信息洩露與法律責任討論
[編輯]在事件過程中,網絡流傳出一張疑似為招生系統內部的「退檔流程圖」,該圖展示了:
- 北大如何在投檔系統中操作退檔流程;
- 雙方退檔申請和回復的具體時間節點(在數分鐘內完成);
- 退檔理由為「高考成績過低,可能無法完成學業」。
圖片的洩露引發了對招生系統信息保密性的質疑。據河南省教育廳官方微博 @河南教育 發布的情況說明:
省招辦通過網傳『退檔流程圖』上的IP位址、用戶帳號等,於7月31日鎖定該信息來自某縣招辦工作用機。經該縣查明,系縣招辦工作人員疏忽大意,考生退檔過程信息被他人擅自拍照並上網傳播。」[7]
對此,教育學者熊丙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退檔流程圖屬於高校招生錄取的內部流程信息,應保密保存,不得向社會公開,供必要時監察機構或上級主管部門調閱以審查流程是否違規[7][8]。
熊丙奇表示,該事件中涉事縣級招辦工作人員由於疏忽導致信息被洩露,可能將面臨行政處分。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第十條,洩露影響錄取公正的未公布信息,或考生個人隱私的行為,將被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嚴重者將移交司法機關[8]。
此外,教育部於2019年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也明確指出,除明確應向社會公示的信息外,招生環節中涉及考生信息和階段性保密內容,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擅自洩露,並強調招生全流程必須依法、規範、嚴謹執行[8]。
輿論普遍認為,此次事件雖因「信息洩露」促成了事實曝光與問題糾偏,但同時也暴露出招生信息管理中的制度漏洞,反映出當前在招生錄取環節中,信息保密、流程管理與監督問責之間仍需強化制度保障。
除此之外,網傳群聊記錄中,被退檔考生之一(疑似本人)曾向群內展示過這張退檔截圖,並稱:「我差點成為全國撿漏王。」他還提到:「河南省招辦一名杜姓副主任是我班主任的大學同學。」網友與媒體疑問,是否是通過這條「同學關係」,考生本人或學校方面提前得知招生名額情況,從而精準「撿漏」填報;是否存在退檔信息或截圖通過內部關係傳出並流入社會。
《人民日報》旗下媒體刊文指出,儘管河南省招辦已就「退檔流程圖洩露」事件發布情況說明,但該聲明存在「語焉不詳」「避重就輕」等問題,未能正面回應輿論的核心關切,引發新的輿情波瀾[9]。
該評論直指:「退檔流程圖」洩露僅是眾多公眾質疑之一,河南省招辦卻試圖將責任集中於「某縣招辦某工作人員」,而未就信息洩露是否涉及內部關係網、是否存在「精準撿漏」與特殊照顧等關鍵問題進行回應。評論進一步提及此前輿論中被關注的杜姓副主任與被補錄考生班主任之間的同學關係,認為這一問題應被調查並予以澄清[9]。
評論強調,「國家專項計劃」的初衷是扶持貧困地區優秀學生,而不是成為不透明操作的灰色地帶。如若不對質疑作出清晰交代,將損害制度公信力,影響社會對高考公平的信心[9]。
北京大學回應
[編輯]2019年8月11日,北京大學發布官方回應通報,稱學校已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工作組,對河南省「國家專項計劃」招生情況進行了全面核實。招生委員會在聽取匯報後認為:
北大同時表示將總結此次事件經驗,進一步完善招生流程,嚴格遵守招生規定,繼續落實「國家專項計劃」的相關要求,並接受社會監督[1]。
北大在說明中強調,「國家專項計劃」是國家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學校將繼續落實好該計劃的相關要求,並嚴肅對待此次爭議,誠懇接受監督與批評,認真總結並完善招生流程制度[3]。
2019年8月15日,@河南教育 官方微博發布聲明稱,北京大學與河南省招生辦公室就補錄事宜已達成一致,原退檔的兩名國家專項計劃考生補錄工作當日完成[11]。
儘管北京大學宣布補錄兩名被退檔的國家專項計劃考生,事件看似告一段落,但相關輿情並未平息,公眾仍圍繞多個疑問展開熱議。《中國青年網》援引瀟湘晨報報道稱,社會持續關注的核心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2][13]:
第一,關於退檔截圖的來源問題。網絡中傳播的提檔退檔系統截圖,引發隱私及信息管理問題。雖然河南省招生辦後續表示圖像系某縣招辦工作人員疏忽洩露,但公眾普遍關心為何關鍵流程會外洩,以及原本據理力爭的招辦為何在事件平息後未再發聲[12][13]。
第二,是否對違規操作進行追責。北京大學官方已承認退檔處理「不合規」,但外界質疑校方是否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對具體責任人作出處理,並期待更多問責細節的公開[12][13]。
第三,考生所在學校新蔡一高的沉默。儘管涉事學生的班主任曾表示「對結果感到高興」,但校方其餘教師對事件普遍保持沉默,甚至有復讀班在事件曝光後突然放假。媒體和網友質疑,該校在學生權益受侵害時是否進行了有效維權[12][13]。
第四,學生本人的沉默問題。媒體發現,疑似考生本人的網絡帳號曾發帖表達不滿,後刪除相關內容;錄音中學生表示「不想連累學校和老師」,並稱手機被班主任代管,引發是否遭受「禁言」壓力的質疑[12][13]。
此外,報道還指出,類似的「斷檔」現象並非首次發生。清華大學在以往在青海、黑龍江等地執行國家專項計劃時也遇到分數較低的考生被投檔的情況,說明該類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3]。
事件影響
[編輯]此次事件暴露出高校在執行「國家專項計劃」中存在的執行標準不統一和程序問題,引發社會對高等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的進一步反思。儘管教育主管部門未直接表態,但事件促使高校更加重視招生環節的公開、公平與程序合規性。
《人民日報》等媒體評論指出,此次事件引發的核心爭議,不僅是北大是否違規,更深層次在於「教育公平」與「高校自主權」的衝突。國家專項計劃的初衷是給予貧困地區學生更多機會,允許其在分數線下適當錄取,以實現機會平等。但在本次招生中,錄取分數相差過大的現象引發了輿論對於「公平邊界」的深度討論[14][15][16]。
評論指出,退檔的兩位考生(542分與536分)與錄取的第二志願考生(均為671分)之間分差超過130分,從「實體正義」的角度看,北京大學原本希望通過「退低分錄高分」的方式「兼顧公平與質量」,未減少河南招生名額,也保障了高分考生的入學機會。然而,由於程序上沒有賦予高校自由調整順序的權限,這種做法雖然「合情」,但卻「違規」[14]。《觀察者網》評論指出,本次事件典型地展現了「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衝突。按照「順序志願」規則,只要第一志願填報北大的考生數量達到招生計劃,無論分數高低,高校都應予以錄取;因此,北大即便遭遇所謂「小年」,也無權擅自調整錄取順序[17]。根據教育部相關政策,國家專項計劃的考生只要符合區域、戶籍、學籍等硬性條件,並超過普通類招生所在批次錄取控制線,即應具備錄取資格。若高校在招生章程中未明確規定「進檔不退檔」,則仍可能出現退檔現象;但通常需具備明確合理的退檔理由,如身體受限、專業不服從調劑等[16]。
評論認為,高考志願與錄取過程中的「偶然性」應被尊重。例如,530多分考生被北大提檔,雖屬分數異例,但並未違反招生政策所設定的底線(一本控制線502分),因此北大理應履行錄取責任。評論進一步指出,北大若認為政策存在漏洞,應通過制度渠道推動規則完善,而非「以經驗線取代紅線」或「以聲譽為由規避規則」[15]。
評論提出,輿論圍繞此事的分歧,實際上映射出兩種公平理念的碰撞:一方堅持程序公正,認為規則未改就必須嚴格執行,哪怕錄取結果存在「看起來不合理」的現象;另一方強調高校質量保障與教育資源效益,主張在規則顯現「Bug」的情形下,允許高校靈活應對[14]。
媒體評論還提出關鍵反思:當前高校是否應該擁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權?國家專項計劃是否需要進一步細化與調整,以兼顧教育公平與教學質量?這些問題凸顯了中國高等教育政策在執行層面面臨的制度張力[14]。專項計劃雖然旨在提升貧困地區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但在執行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包括投檔規則設計不夠精細、生源質量參差、招生流程不透明等,呼籲改革不能停留在政策發文層面,而需細化執行標準,強化招生環節的公開透明,保障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17]。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目前高校在集中錄取階段其實「並無太大自主權」,投檔考生若符合基本條件且服從調劑,高校原則上應予錄取。退檔需說明具體原因,否則即屬違規[16]。
教育政策研究者吳秋翔則建議,從此次事件可以看出,現有政策存在「以一本線設定重點高校錄取底線」的局限性。未來應提升專項計劃的政策精準性,在報考條件和錄取標準上分層設定,以更好地平衡區域扶持與招生公平[16]。
評論還指出,雖然北大已決定補錄,但這並不代表問題的終結。後續還需關注兩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類似政策執行中的「程序漏洞」是否會持續存在[16]。
網友觀點亦高度分化。一部分人認為,北大有權保障生源質量,若該生錄取,將影響學校教學標準;另一部分則強調程序正義與規則契約,批評北大以「難以完成學業」為由退檔,涉嫌歧視與違規。還有評論指出,被退檔考生將錯過一本與二本志願錄取,可能被迫復讀,其個人損失缺乏補償與機制救濟[2]。
事件補錄之後,在北大校內也引發不同聲音。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海霞於其微信公眾號上發布長文,代表河南籍教師向北大招生老師「道歉」,並稱河南招生系統存在「齷齪操作」和「小伎倆」,引發廣泛爭議[18]。張海霞在文中未明確說明「操作違規」的細節,也未提供具體證據,但表達了對北大招生辦在風波中的「辛苦與委屈」的同情,強調事件對學校聲譽的負面影響。她還回憶自己曾因信任老鄉被招生造假所「坑」,引發網友對地方推薦制度與招生信息真實性的關注[18]。
北京大學的補錄決定也在校內學生群體中激起一定爭議。部分北大學生在匿名社交平台北大樹洞中留言,對補錄決定表達強烈不滿,甚至對兩位低分考生的入學資格進行質疑。這些言論包括「來了北大也讀不下去」「會拖後腿」等,部分甚至帶有明顯的地域歧視與精英主義色彩,引發社會公眾反感與批評。有網友表示:「發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滅別人的燈」、「素質與分數、出身無關」,呼籲尊重教育公平原則,並理性看待專項計劃考生。對此,部分北大學生也作出澄清,指出上述言論僅代表極少數個體,不能代表整個北大社群的態度,稱「身邊大多數同學對此保持理解和包容態度」。這一內部反差,亦引發公眾對名校文化氛圍與高等教育多樣性包容性的深入討論[19]。
後續發展
[編輯]2024年7月,據報道,2019年在「國家專項計劃」中被北京大學退檔、後又補錄的兩位河南考生,自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順利完成本科階段學習,並於2023年成功畢業,其中一人已考取該專業研究生,繼續在北京大學深造。此消息公開後,引發輿論新一輪討論,部分網友認為這顯示了貧困生在教育公平政策下同樣具備完成高水平學業的能力。[20]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人民日報客戶端. 北大回應河南退檔事件:將按程序申請補錄2名已退檔考生. 2019-08-11.
- ^ 2.0 2.1 2.2 齊魯晚報. 北大三次退檔過線貧困生引爭議!高校能否拒絕自己不想要的學生. 2019-08-10.
- ^ 3.0 3.1 3.2 3.3 界面新聞. 北大回應退檔風波:決定補錄已退檔的2位河南考生. 2019-08-11.
- ^ 4.0 4.1 4.2 4.3 4.4 每日經濟新聞. 北大3次退檔貧困生引爭議,理由均為成績過低擔心其難畢業. 2019-08-10.
- ^ 荔枝新聞. 北大三次退檔過線考生 同學證實該考生已回校復讀. 2019-08-10.
- ^ 6.0 6.1 6.2 6.3 6.4 中國經營報. 河南一考生被北大退檔 北大一招生人士:河南招辦違規 北大沒問題. 2019-08-10.
- ^ 7.0 7.1 人民法治. 北大退檔流程圖如何洩露的?河南省招辦回應!. 2019-08-15.
- ^ 8.0 8.1 8.2 澎湃新聞. 專家談北大退檔事件:流程信息應保密 洩露或受處分. 中國新聞網,2019-08-15.
- ^ 9.0 9.1 9.2 人民日報. 「某縣」「某人」太模糊,河南招辦應說清楚. 2019-08-16.
- ^ 中國教育新聞網. 河南省招辦:北大退檔考生已完成補錄,退檔信息洩露正在調查. 2019-08-15.
- ^ 科技日報. 河南省招辦回應「北大退檔流程圖洩露」:工作人員疏忽,被人擅自拍照上網. 2019-08-15.
- ^ 12.0 12.1 12.2 12.3 12.4 中國青年網. 北大退檔風波五大疑點:躺贏的第七名考生是誰. 2019-08-14.
- ^ 13.0 13.1 13.2 13.3 13.4 海報新聞. 是否利用「內幕信息」為考生不當謀利?四問北大退檔河南考生事件. 2019-08-20.
- ^ 14.0 14.1 14.2 14.3 人民日報. 北大補錄河南退檔考生,離公平更近還是更遠了?. 2019-08-12.
- ^ 15.0 15.1 紅網. 北大退檔風波的評判標準是規則. 2019-08-12.
- ^ 16.0 16.1 16.2 16.3 16.4 光明日報. 北大「退檔」事件引思考,如何兼顧考生利益與高招自主權. 2019-08-12.
- ^ 17.0 17.1 觀察者網. 北大退檔風波平息,但輿論真的勝利了嗎?. 2019-08-14.
- ^ 18.0 18.1 張海霞. 俠女教授張海霞驟然發聲,河南考生被退檔事件陷入「羅生門」. 科技日報,2019-08-16.
- ^ 金羊網. 北大將補錄河南退檔考生!北大學子炸了!網友:就這素質?. 2019-08-12.
- ^ 高考直通車. 當年被北大退檔的河南考生,已經成功畢業. 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