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船塢運輸艦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2年12月28日) |


兩棲船塢運輸艦(英語: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1]或稱船塢平台登陸艦(英語:landing platform/dock (LPD)),是一種兩棲戰艦,船身中設有巨大的塢艙,主要用來裝載登陸艇和兩棲車輛,一般也有機庫可以搭載少量直升機,在兩棲作戰中,依靠這些搭載的載具向陸地輸送人員和裝備。和相似的船塢登陸艦(英語:Landing ship, dock(LSD))差異為,船塢登陸艦沒有機庫容納直升機只有直昇機甲板。
作用與特點
[編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更早期的登陸作戰中,部隊運送主要依靠傳統的運輸船,在逼近海岸時步兵換乘吃水淺的登陸艇靠岸,這個換乘的過程耗時久且缺少防禦,在火力投射能力改善的近代戰爭中相當危險。同時,機械化部隊的誕生也讓兩棲作戰有更多大型裝備需要自船上投射上岸,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設計出可以裝載大量物資的船塢登陸艦。船塢登陸艦顧名思義,在船體設計時增加了許多可調整配重的水櫃、以及大面積的塢艙,塢艙可容納自通用登陸艇到登陸載具等尺寸的兩棲工具與物資,船尾則有可直接駛進駛出(Roll on/off)的閘門供載具進出。
到目標海域時,船塢登陸艦可運用艦體內的水櫃調整塢艙內浸水深度為兩棲載具提供最適合的機動條件;只要閘門打開後經裝載有士兵和裝備的登陸艇可以直接駛出,大大加快了登陸的進程。
與兩棲突擊艦的區別
[編輯]船塢登陸艦的主要作戰力量是塢艙內的登陸部隊,即通過水上進行人員裝備的輸送,登陸主要依靠登陸艇、兩棲坦克等,船上只配備有少數直升機。而兩棲突擊艦常使用直通式甲板,明顯強化了空中的登陸力量,可搭載較多的直升機和垂直起降飛機,可以從空中投送大批部隊,塢艙主要是用來支援運送較重型的車輛。不過,若船塢登陸艦的飛行甲板面積充足,可搭載足夠空中部隊的話,即便未採用直通式甲板亦可被歸類為兩棲突擊艦。大型的船塢登陸艦與兩棲突擊艦定義上模糊,比較簡單的分法是兩棲突擊艦強調其空中作戰能力;而船塢登陸艦強調其海上作戰能力。
重型登陸艦
[編輯]重型登陸艦(Landing Ship, Heavy)是澳洲皇家海軍曾使用的一種類似的分類,用於提供重型載具的載運能力,艦種英文縮寫為LSH。澳大利亞海軍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提供超過現有的澳軍艦艇的重型載具的裝載能力。同時要求該艦型能提供綜合化的裝載能力,以運載武裝部隊,及重型車輛直接沖灘。為此,需要該艦種能同時從艦艏和艦艉進行裝載。該艦種具備在坦克甲板上裝載18輛M1艾布蘭主力戰車,車輛甲板則可以裝載40輛裝甲輸送車,並且可以掛載兩艘LCM-8機械化登陸艇。上層建築能容納兩艘人員登陸艇。此外,還具備直升機操作能力,能容納兩架SH-3海王直昇機。[2]
該艦種包括由圓桌級後勤登陸艦改裝而來的托布魯克號重型登陸艦。
現役兩棲船塢登陸艦
[編輯]所屬海軍 | 艦級(型) | 服役數量 | 服役年份 | 長 | 寬 | 吃水深度 | 排水量(噸) | 備註 | 圖片 |
---|---|---|---|---|---|---|---|---|---|
![]() |
聖安東尼奧級 | 12艘 | 2006年 | 208米 | 32米 | 7.0米 | 25,300 | ![]() | |
![]() |
071型 | 8艘 | 2007年 | 210米 | 28米 | 7米 | 25,000 | ||
![]() |
海神之子級 | 2艘 | 2003年 | 176米 | 28.9米 | 7.1米 | 19,560 | ![]() | |
海灣級 | 3艘 | 2007年 | 176.6米 | 26.9米 | 5.8米 | 16,160 | ![]() | ||
![]() |
望加錫級 | 5艘 | 2007年 | 122-125米 | 22米 | 4.9米 | 11,394 | 委託韓國大鮮造船設計,最初兩艘在韓國建造 | |
![]() |
堅韌級坦克登陸艦 | 4艘 | 2000年 | 141米 | 21米 | 5.0米 | 8,500 | ![]() | |
![]() |
大隅級 | 3艘 | 1998年 | 178米 | 25.8米 | 6.0米 | 14,000 | ![]() | |
![]() |
聖喬治奧級 | 3艘 | 1987年 | 133米 | 20.5米 | 7,650-7,980 | |||
![]() |
安通號 | 1艘 | 2012年 | 141米 | 21米 | 5.0米 | 8,500 | 採購自新加坡,以堅韌級坦克登陸艦為基礎建造 | |
象島號 | 1艘 | 2023年 | 213米 | 28米 | 7米 | 22,000 | 採購自中國,以071型綜合登陸艦為基礎建造 | ||
![]() |
鹿特丹級 | 2艘 | 1997年 | 166米 | 27米 | 6.0米 | 12,750/16,800 | ||
![]() |
加里西亞級 | 2艘 | 1998年 | 166米 | 25米 | 5.8米 | 13,815 | ![]() | |
![]() |
丹轆級 | 2艘 | 2016年[3] | 123米 | 21.8米 | 5.0米 | 11,583 | 採購自印尼,以韓國為印尼設計的望加錫級為基礎建造,命名為丹轆級 | ![]() |
![]() |
望加錫級 | 2艘 | 訂單狀態[4] | 122米 | 2米 | 4.9米 | 11,394 | 以韓國為印尼設計的望加錫級為基礎,計劃在秘魯建造2艘 | |
![]() |
玉山級船塢運輸艦 | 1艘 | 2021年 | 153米[5] | 23米[5] | 6.0米[5] | 10,600[5] | ![]() | |
![]() |
加拉希瓦號 | 1艘 | 2007年 | 173.7米 | 32米 | 6.7米 | 16,600 | 原為一艘美國海軍奧斯汀級船塢登陸艦,1971年服役,2007轉售給印度 | ![]() |
![]() |
喬勒斯號 | 1艘 | 2011年 | 176.6米 | 26.91米 | 5.8米 | 16,160 | 原為一艘英國海軍海灣級船塢登陸艦,2006年服役,2011年轉售給澳大利亞 | |
![]() |
巴伊亞號 | 1艘 | 2016年 | 168米 | 23.5米 | 5.2米 | 12,000 | 原為一艘法國海軍閃電級登陸艦,1990年服役,2015年轉售給巴西 | ![]() |
![]() |
阿迪亞軍士號 | 1艘 | 2011年 | 168米 | 23.5米 | 5.2米 | 12,000 | 原為一艘法國海軍閃電級登陸艦,1990年服役,2011年轉售給智利 | |
![]() |
莫塔馬號 | 1艘 | 2019年 | 125米 | 22米 | 4.9米 | 11,394 | 以韓國為印尼設計的望加錫級為基礎建造,在韓國建造 | |
![]() |
卡拉特•貝尼阿巴斯號 | 1艘 | 2015年 | 143米 | 21.5米 | 5.3米 | 9,000 | 採購自義大利,以聖喬治奧級船塢登陸艦為基礎改良建造 | ![]() |
![]() |
「Al Fulk」號 | 1艘 | 舾裝 | 143米 | 21.5米 | 5.3米 | 9,000 | 採購自義大利,以聖喬治奧級船塢登陸艦為基礎改良建造 |
相關條目
[編輯]- 美國海軍通用艦船分類符號
- 步兵登陸艦:LSI
- 中型登陸艦:LSM
- 戰車登陸艦:LST
- 直升機船塢登陸艦 : LHD
- 機械化登陸艇:LCM
- 步兵登陸艇:LCI。
- 坦克登陸艇:LCT
- 氣墊登陸艇:LCAC
- 兩棲登陸
參考資料
[編輯]- ^ 中英辭彙對照. [2023-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4).
- ^ 存档副本. [2019-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0).
- ^ Philippine Navy selects PT PAL for SSV procurement - IHS Jane's 360. [201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4).
- ^ Archived copy. [2013-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3).
- ^ 5.0 5.1 5.2 5.3 Taiwan's First LPD Launched by Local Shipbuilder CSBC. 13 April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