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俄羅斯占領貝魯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Map of Egypt and Syria showing local troop movements and Russian naval operations between 1768 and 1774, during the revolt of Ali Bey and the Russo-Turkish War
根據當代歷史學家索沃爾·呂西尼昂的記述,1768 年至 1774 年間阿里貝伊和查希爾的領土範圍以及俄羅斯海軍在黎凡特的調動情況

1768 年至 1774 年俄土戰爭期間,俄羅斯帝國海軍地中海艦隊曾兩度占領貝魯特,第一次是在 1772 年 6 月,第二次是在 1773 年 10 月至 1774 年初,作為其黎凡特戰役的一部分。俄羅斯此舉的主要目的是協助埃及自治統治者阿里·貝伊·卡比爾領導的當地勢力,後者公開反抗鄂圖曼帝國

葉卡捷琳娜大帝為首的俄羅斯正在歐洲對鄂圖曼帝國施壓。阿里利用帝國對俄羅斯的關注宣布埃及獨立;1771 年,他派遣由穆罕默德貝伊阿布扎哈卜率領的軍隊占領了鄂圖曼帝國在黎凡特的領土。阿布·扎哈卜意外地回來挑戰阿里,爭奪埃及的控制權。阿里請求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對抗他的對手和鄂圖曼帝國。當一支小型俄羅斯艦隊提供的援助抵達該地區時,阿里已經逃離埃及,並在其盟友查希爾·奧馬爾的權力基地阿克里避難。在幫助擊退鄂圖曼帝國對西頓的進攻後,俄羅斯艦隊啟航前往貝魯特。他們於 1772 年 6 月轟炸了該鎮,並從 6 月開始占領了該鎮 23至28。

阿里請求俄羅斯提供進一步援助,以從阿布·扎哈卜手中收復埃及。俄羅斯最近與鄂圖曼帝國達成了停戰協議,限制了他們在該地區的介入。然而,他們確實向阿里承諾派遣一支龐大的中隊。阿里急於率領一支小部隊前往埃及,但在開羅附近被擊敗;他被囚禁並在幾天後去世。 1773 年 6 月,當俄羅斯艦隊抵達並得知阿里的命運時,其指揮官與查希爾和德魯茲派酋長尤素夫·希哈卜結盟。後者同意向俄羅斯人進貢,以換取他們將貝魯特從賈扎爾帕夏( Shihab)的統治下解放出來。賈扎爾帕夏是希哈布不服從的附庸,希哈布最近任命他為貝魯特的總督。對該鎮的轟炸始於八月 2,兩個月後,賈扎爾於 10 月投降。 10.留下數百名阿爾巴尼亞僱傭兵作為占領者。

這些占領的歷史意義還有待商榷。儘管時間很短,但這卻是 250 多年來貝魯特首次被鄂圖曼帝國以外的勢力統治。這也是俄羅斯首次對阿拉伯城市實施統治。

背景

[編輯]

自 18 世紀初以來,奧地利和俄羅斯對鄂圖曼帝國北部邊境施加壓力,導致奧斯曼敘利亞各阿拉伯省份的地方長官們開始反抗統治。[1] 1768 年,當俄羅斯帝國正在鄂圖曼帝國邊境附近鎮壓波蘭起義時,一個哥薩克軍團追趕一些叛亂分子越過邊境,並在巴爾塔鎮進行了大屠殺。[2] 蘇丹最終作出回應,向俄羅斯宣戰。[3] 他向馬穆魯克王朝阿里貝伊尋求軍事援助,阿里貝伊是當時鄂圖曼帝國埃及最有權勢的官員。阿里密切關注著戰爭的進程,並於 1769 年派遣所需的 3,000 名士兵前往援助鄂圖曼帝國。然而,次年年初,他宣布埃及獨立,主要是為了回應與俄羅斯的戰爭。後來,他與巴勒斯坦北部富有的阿拉伯統治者查希爾·奧馬爾結盟。阿里和查希爾在反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反對蘇丹對歐洲的孤立主義政策以及禁止鄂圖曼帝國政要進入其宮廷等方面有著共同的立場。[4]

伊凡·艾瓦佐夫斯基的《切什梅夜戰》 (1848 年)[n 1]

與此同時,由於俄羅斯在黑海缺乏一支有組織的艦隊,葉卡捷琳娜大帝與伯爵阿列克謝·格里戈里耶維奇·奧爾洛夫制定了計劃,從波羅的海艦隊中抽調大量艦船,部署到地中海。[5] 俄羅斯希望他們從背後襲擊土耳其海峽,並希望其在愛琴海的海軍存在能激起希臘的叛亂。[1] 這支新組建的地中海艦隊由奧爾洛夫率領,海軍上將格里戈里·斯皮里多夫指揮,於 9 月從哥本哈根啟航。 23,1769。到三月 1770年12月1日,第一支支隊停泊在摩里亞南部海域,奧爾洛夫起義就在此爆發。隨後幾個月,該地區不同地點遭到轟炸和部隊登陸。[6] 七月 7 一支土耳其艦隊在切斯馬海戰中被擊潰,鄂圖曼帝國海軍陷入癱瘓,使得俄羅斯海軍在戰爭的剩餘時間裡掌控了地中海的海軍指揮權。倖存的土耳其船隻撤退至達達尼爾海峽。海軍少將約翰·埃爾芬斯通提議直接攻擊君士坦丁堡,但奧爾洛夫說服他用艦隊封鎖海峽,而艦隊的其他部分則在愛琴海北部發動攻勢。[7]

自 15 世紀以來,俄羅斯編年史就將穆斯林描述為哈加利人。這是一個貶義詞,暗示他們是被流放到西奈沙漠的聖經夏甲的後裔。俄羅斯宮廷知道鄂圖曼帝國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的黎波里塔尼亞在 18 世紀已經實現自治[8] 儘管凱薩琳對穆斯林持負面看法,但還是毫不猶豫地將他們視為潛在的盟友。 1769 年 7 月 15 日,她指示斯皮里多夫除非受到挑釁,否則不要攻擊上述國家的船隻,並促使他試圖讓巴巴里國家反抗他們的鄂圖曼帝國霸主。由於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站在鄂圖曼帝國一邊作戰,葉卡捷琳娜的計劃未能實現,而的黎波里的阿里帕夏與奧爾洛夫的通信也沒有取得重大成果。[9]

1770 年末,阿里貝伊派遣 40,000 人的軍隊前往巴勒斯坦,由他信任的將軍穆罕默德貝伊阿布扎哈卜指揮。1771 年春,這支軍隊與查希爾的軍隊會合,並占領了黎凡特的幾座城鎮。然而,六月初大馬士革陷落後不久,鄂圖曼帝國特工就成功說服阿布·扎哈卜反對阿里貝伊,並承諾任命他為埃及統治者,而不是他的霸主。阿布·扎哈卜率軍撤退,並與他的前主人捲入了爭奪埃及控制權的權力鬥爭。而扎希爾則在自己的酋長國中陷入孤立,不得不獨自面對鄂圖曼帝國不可避免的反攻。[10] 阿里貝伊當時確信,通過與俄羅斯結盟,他可以扭轉最近的挫折。十二月 1771 年 2 月 2 日,他派遣一名名叫雅庫布的亞美尼亞特使到愛琴海帕羅斯島的地中海艦隊總部與奧爾洛夫會面,並向俄羅斯人提出結盟。[11]

這一提議後來被沙皇皇后接受,但她是在阿里貝伊不再統治埃及之後才得知這一聯盟的。[n 2] 當他與阿布·扎哈卜之間的對峙最終升級為武裝衝突時,他被迫離開該國並向盟友查希爾尋求庇護。[13] 在不知道阿里逃走的情況下,奧爾洛夫命令與阿里取得聯繫,由希臘副官里佐指揮的一支支隊啟航前往達米埃塔,但在得知阿里的命運後很快就離開了港口。中隊隨後沿著巴勒斯坦海岸搜尋他,並最終於 6 月在阿克里找到了他。 3.里佐隨後派遣一支支隊前往北方,在貝魯特附近的提爾攔截了一艘奧斯曼護衛艦。與此同時,在西頓,查希爾的 6,000 名小軍隊正遭到包括德魯茲人在內的 30,000 名鄂圖曼帝國軍隊的圍攻。里佐的艦船加入了駐軍,炮擊了鄂圖曼帝國的襲擊者,襲擊者隨後不久撤退。[14]

首次職業

[編輯]
First bombardment of Beirut
日期18 June 1772 – 23 June 1772
地點
Beirut
結果 Occupation of the town until 28 June
參戰方
Imperial Russian Navy Druze garrison

新組建的聯盟希望利用鄂圖曼帝國在西頓的挫折,決定將俄羅斯艦隊派遣到當時由德魯茲人控制的小港口城市貝魯特。根據研究員威廉·珀森 (William Persen) 的說法,這次遠征的目的既是讓德魯茲人陷入困境,又是為了懲罰他們站在土耳其政府一邊。封鎖他們的港口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貝魯特也是該地區唯一一個至今仍受鄂圖曼帝國統治的港口。[15]

里佐的艦隊很可能不知道俄羅斯和波特最近達成了停戰協議,於 6 月出現在該鎮海岸附近。 18 與泰爾和阿卡支隊重新會合後。這支部隊由兩艘護衛艦組成, Sv.尼古拉Sv。帕維爾,四艘波拉卡帆船,五艘半帆船和四艘三桅帆船。該船運送的是一支主要由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僱傭兵組成的步兵師。同一天,鄂圖曼帝國開始炮擊該鎮,停靠在港口的船隻全部被擊沉。[16] 《葉卡捷琳娜二世和東方》一書的作者奧里昂在他的版本中寫道,里佐向貝魯特保衛者發出了 24 小時最後通牒,要求他們懸掛俄羅斯國旗並表示敬意。海軍攻勢持續了五天,其中六月登陸部隊的進攻未成功 21.經過兩天的猛烈轟炸,他們終於在六月登陸。 23並花了數小時洗劫該鎮及其集市。劫掠所得總額約為 550,000基爾什,包括貿易商品和現金。[n 3] 俄國人於 6 月離開 28 日,他從統治周圍山區的德魯茲埃米爾尤素夫·希哈布那裡得到了額外的報酬。希哈布還同意與聯盟建立為期四個月的聯盟關係。[18]

阿里貝伊起義結束

[編輯]

俄國人撤離後,鄂圖曼帝國將貝魯特割讓給尤素夫·希哈布的黎巴嫩山酋長國。而希哈布則任命曾在阿里貝伊手下服役的艾哈邁德貝伊賈扎爾負責該鎮的保衛。[19] 當阿里在阿克里與他的盟友轟炸貝魯特時,他接見了他的使者雅各布。他乘坐一艘俄羅斯護衛艦前來,帶著葉卡捷琳娜的禮物和友好口信。葉卡捷琳娜在口信中向他保證,她將致力於俄羅斯與埃及統治者的聯盟。然而,阿里對這一姿態並不滿意,他尋求俄羅斯以步兵、炮兵和海軍支援的形式提供軍事援助,以從阿布·扎哈卜手中奪回埃及。他派遣一位新使者帶著此信息去見奧洛夫。根據歷史學家愛德華·洛克羅伊 (Édouard Lockroy) 的說法,他可能還向俄羅斯人提供了對耶路撒冷基督教聖地的控制權。[20]

奧爾洛夫回應阿里,他受與土耳其政府的停戰協議的約束。他承諾派遣一支由俄羅斯軍官和炮兵組成的小型部隊,並承諾一旦情況允許,將向阿里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援助。夏季,阿里和扎希爾的軍隊圍攻了雅法城。 9 月,一艘俄羅斯運輸船加入了圍攻,並在該城市附近投放了火炮。一個月後,這艘船起航,向奧洛夫帶來了新的懇求。[20] 另一支俄羅斯海軍支隊在中尉帕納奧蒂·阿萊克西亞諾([21] Alexiano)的指揮下於11月抵達雅法,再次加入炮擊,並告知阿里奧爾洛夫計劃為他的事業組建一支大型艦隊。阿萊克西亞諾的艦隊由護衛艦Sv.組成。保羅和一些波拉卡人,此前還在達米埃塔附近摧毀了兩艘巴巴里船隻,並俘獲了一些較小的船隻。[22]

關於阿布·扎哈卜陣營中不服從命令的謠言和埃及日益增長的異議引起了阿里的注意。他變得不耐煩了,1773 年 4 月,他率領一支小部隊前往埃及,儘管一個月前他就已得到俄羅斯援助將很快抵達的保證。阿里的軍隊在開羅附近被對手的軍隊擊敗。他被捕並在幾天後死亡,可能是因中毒而死。[20] 與此同時,賈扎爾已加強了貝魯特的防禦並選擇獨立於謝哈布行事,宣稱他只承認蘇丹對該鎮的權威。奧爾洛夫承諾的艦隊由米哈伊爾·加夫里洛維奇·科朱霍夫上校指揮[23],於 6 月抵達阿克。聽聞阿里的死訊後,科朱霍夫同意與查希爾簽訂一份「友好條約」。[24]

第二職業

[編輯]

7 月,科朱霍夫率領他的艦隊(至少有 222 門火炮)出現在貝魯特海岸附近 6號,搭載1200名阿爾巴尼亞僱傭兵和機動炮兵部隊。當大馬士革帕夏拒絕向希哈布提供對抗賈扎爾的援助時,查希爾已經與希哈布達成了結盟協議。在隨後長達一個月的談判中,德魯茲埃米爾成功通過查希爾和他的叔叔阿米爾·穆薩·曼蘇爾說服科朱霍夫將貝魯特交給他。希哈布將繳納30萬基爾什的貢金,並將該鎮置於俄羅斯的保護之下。科朱霍夫則承諾,他的軍隊不會像 1772 年的俄國占領者那樣掠奪該鎮。雙方同意,俄羅斯將扣留曼蘇爾作為人質,直到謝哈布全額付款。[25]

戰鬥序列

當科朱霍夫的艦隊抵達貝魯特時,其艦隊由下列艦隻組成:[26]

類型 槍枝
納德日達(科祖霍夫) 護衛艦 三十二
Sv。帕維爾 護衛艦 二十六
Sv。尼古拉 護衛艦 二十六
納克西亞 護衛艦 22
斯拉瓦 護衛艦 16
Sv。阿列克西 波拉卡 20
Sv。安娜 波拉卡 20
Sv。葉卡捷琳娜 波拉卡 18
斯尼克斯 波拉卡 12
扎比亞卡 大篷車 18
六艘半帆船
Second bombardment of Beirut
日期2 August 1773 – 10 October 1773
地點
Beirut
結果 Occupation of the town until late January or early February 1774
參戰方
Imperial Russian Navy
Shihab's forces
Zahir's forces
Jazzar's garrison

轟炸開始於八月 2日,轟炸持續了一整天,摧毀了港口區域及其塔樓。[27] 據該市的法國領事稱,噪音非常大,甚至距離約 25 英里(40 公里)的西頓都能聽到。阿拉伯消息來源稱,甚至在大馬士革都能聽到這聲音。[28]貝魯特大部分地區被毀,但賈扎爾拒絕投降。科朱霍夫命令部隊和炮兵登陸並發動地面攻擊。城牆多處被攻破,但希哈布拒絕派遣軍隊進攻該鎮,理由是協議規定科朱霍夫必須將該鎮交給德魯茲人,並支付報酬。科朱霍夫選擇維持海陸封鎖,切斷該鎮的糧食供應。[29] 希哈布和扎希爾的軍隊擊潰了由的黎波里帕夏指揮的從貝卡進軍的奧斯曼救援軍。[28]

賈扎爾於九月底開始與襲擊者進行談判。由於擔心向謝哈布或科朱霍夫投降最終會導致自己被處決,他提出向扎希爾投降,並在他的指揮下服役。[30] 賈扎爾於十月投降貝魯特 10日,[26]他率領800名馬格里布駐軍前往阿卡。[31] 到進攻結束時,俄軍共有 34 人陣亡,96 人受傷。根據他與謝哈布的安排,科朱霍夫在停靠後只奪取了兩艘半帆船和一些武器。當後者無法向俄羅斯人支付承諾的全部金額時,科朱霍夫威脅要殺死他的德魯茲人質曼蘇爾。希哈布設法支付了部分款項,科朱霍夫接受了,但需支付餘額。俄國指揮官和他的艦隊啟程前往愛琴海,留下 300 名阿爾巴尼亞僱傭兵看守被軟禁的曼蘇爾,並以占領者的身份留在城裡。[32]

阿爾巴尼亞人占領貝魯特直到 1774 年 1 月底或 2 月初,[32] 但尚不清楚他們是否收到了應付的餘額。[n 4] 根據來自西頓的法國領事館的報告,占領者在貝魯特上空懸掛著俄羅斯國旗,並在該城正門上懸掛了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巨幅畫像,迫使遊客向其致敬。[29]

後果和遺產

[編輯]
1788 年印刷的《群島地圖集》中的貝魯特地圖

貝魯特投降後不久,賈扎爾和他的馬格里布僱傭兵就從查希爾的營地叛逃到鄂圖曼帝國。[31] 隨著 1774 年初俄國人的撤離以及同年《庫楚克開納爾卡條約》的簽署,查希爾不得不獨自面對土耳其政府的報復。俄土和平條約允許俄羅斯在地中海的任何地方設立領事館,開闢與中東的貿易路線,並保障聖地基督教朝聖者的安全,但並未提及查希爾或俄羅斯在戰時在該地區獲得的領土。[33]1775 年 8 月,查希爾在由埃及的阿布·扎哈卜率領的奧斯曼軍隊圍攻阿克里期間被殺。由於希哈布從未直接反抗鄂圖曼帝國,他很快就得到了鄂圖曼帝國的赦免。但由於賈扎爾 (Jazzar) 的重稅,他於 1776 年被迫放棄貝魯特。賈扎爾當時剛被鄂圖曼帝國政府任命為西頓帕夏。[34]

這是阿拉伯城市首次受到俄羅斯統治,也是自兩個半世紀前鄂圖曼帝國征服該地區以來,貝魯特首次脫離鄂圖曼帝國的控制。[35] 1773 年,「Place des Canons」(「大炮廣場」)成為如今貝魯特中心區烈士廣場的通用名稱。儘管是非官方的,但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 20 世紀 50 年代。它指的是俄羅斯人在廣場上部署的大型火炮,當時廣場是城牆東邊的一片空地,被稱為 Bourj。[36]

這項短暫的占領的重要性仍然是對其進行分析的相對較少的歷史學家和學者爭論的話題。威廉·珀森 (William Persen) 在 1952 年對這一事件的評估中,淡化了占領的重要性,只是將其描述為「西方滲透中東的新力量」。[35] 另一方面,P·珀米諾夫 (P. Perminov) 等蘇聯學者則將其描述為現代冷戰時期蘇聯向第三世界國家民族解放運動提供援助的早期表現。[35]

筆記

[編輯]
  1. ^ Çeşme is sometimes spelled "Chesma" or "Chesme".
  2. ^ By the time Yaqub reached Paros, Orlov had been gone for four days on a mission to Livorno. Spiridov, who had been in charge there, told Ali's envoy that he was not at liberty to form an alliance. Yaqub then sailed to Livorno, where he met Orlov, after which he travelled all the way to Saint Petersburg to pass the message to Catherine herself.[12]
  3. ^ According to Lusignan, a certain Amir Mahamut was appointed by the Greek captain Anton Psaro, as governor of Beirut, in response to calls by members of the local Greek Orthodox community for greater protection in the face of their Druze overlords. Lusignan, however, also designates April as the month in which the events take place, contradicting other accounts of this occupation.[17]
  4. ^ Some Arab chroniclers, such as Tannus al-Shidyaq, wrote that the Russians were fully repaid. On the other hand, Paul Masson, author of Histoire du commerce français dans le Levant au XVIIIe siècle, wrote that "100 purses" were never paid.[29]

參考

[編輯]
  1. ^ 1.0 1.1 Persen 1955,第276頁.
  2. ^ Sicker 2001,第69–70頁.
  3. ^ Gallant 2015,第18頁.
  4. ^ Persen 1955,第277–278頁; Smilianskaya, Velizhev & Smilianskaya 2011,第346–347頁
  5. ^ Anderson 1952,第278頁.
  6. ^ Anderson 1952,第282頁; Gallant 2015,第18–19頁.
  7. ^ Persen 1955,第276頁; Anderson 1952,第291頁.
  8. ^ Smilianskaya, Velizhev & Smilianskaya 2011,第333–334頁.
  9. ^ Smilianskaya, Velizhev & Smilianskaya 2011,第334–336頁.
  10. ^ du Quenoy 2014,第131–132頁; Persen 1955,第278頁.
  11. ^ Persen 1955,第279頁.
  12. ^ du Quenoy 2014,第132頁.
  13. ^ du Quenoy 2014,第133頁.
  14. ^ Persen 1955,第279–280頁; Anderson 1952,第298頁.
  15. ^ du Quenoy 2014,第133–134頁; Persen 1955,第280頁.
  16. ^ du Quenoy 2014,第133–134頁; Anderson 1952,第298頁.
  17. ^ Persen 1955,第280頁.
  18. ^ Persen 1955,第280–281頁.
  19. ^ du Quenoy 2014,第135頁.
  20. ^ 20.0 20.1 20.2 Persen 1955,第281頁.
  21. ^ Mariti 1774,第121頁.
  22. ^ Persen 1955,第281頁; Anderson 1952,第300頁.
  23. ^ Solov'ev 1991,第102, endnote at p. 287頁
  24. ^ du Quenoy 2014,第135–136頁.
  25. ^ Persen 1955,第281–282頁; Harris & Harris 2014,第122頁.
  26. ^ 26.0 26.1 Anderson 1952,第302頁.
  27. ^ Persen 1955,第282–283頁.
  28. ^ 28.0 28.1 du Quenoy 2014,第136頁.
  29. ^ 29.0 29.1 29.2 Persen 1955,第283頁.
  30. ^ du Quenoy 2014,第136–137頁.
  31. ^ 31.0 31.1 Philipp 2001,第138頁.
  32. ^ 32.0 32.1 du Quenoy 2014,第137頁.
  33. ^ Persen 1955,第283–284頁; du Quenoy 2014,第139頁.
  34. ^ du Quenoy 2014,第138頁; Philipp 2001,第43–44頁.
  35. ^ 35.0 35.1 35.2 du Quenoy 2014,第129頁.
  36. ^ Khalaf 2013,paragraph starting "The first definitive change in its public identity ..."; du Quenoy 2014,第137頁.

來源

[編輯]

進一步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