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伯爾尼條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伯爾尼條約(法語:Traité de Berne;英語:Treaty of Bern),全稱關於成立郵政總聯盟的條約(法語:traité concernant la création d’une Union générale des postes;英語:Treaty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of a General Postal Union),於1874年簽署。它成立了郵政總聯盟(法語:Union générale des postes;英語:General Postal Union)。郵政總聯盟後來改稱為萬國郵政聯盟(法語:Union postale universelle;英語:Universal Postal Union縮寫UPU)。

伯爾尼條約因在瑞士城市伯爾尼簽署而得名,是瑞士政府在1874年9月15日召開的國際會議的成果。該會議由22個國家派出代表參與。會議計劃由德國郵政大臣海因里希·馮·施特凡(Heinrich von Stephan)起草。

條約在10月9日簽署,它所成立的組織名為郵政總聯盟,後因成員國大增而於1878年改名為萬國郵政聯盟

條約的目的是要統一各國不同的郵政服務及規定,好讓國際郵件能自由地互相交換。

10月9日定為世界郵政日(World Post Day ),以紀念該條約的簽署。

歷史

[編輯]

1874年9月15日,在時任瑞士聯邦郵政與電報部部長歐仁·博雷爾英語Eugène Borel的主持下,郵政總聯盟的成立大會於瑞士伯爾尼召開,來自21個國家的42名代表出席了大會。10月9日,各國代表簽署《關於成立郵政總聯盟的條約》(traité concernant la création d』une Union générale des postes),成立郵政總聯盟(Union générale des postes)。條約又被稱為《國際郵政聯盟公約》(Convention union postale universelle),因簽訂於伯爾尼,又名《伯爾尼條約》(Traité de Berne)。1875年7月1日正式生效,這使得它成為世界上繼萊茵河航運中央委員會國際電信聯盟後第三古老的國際組織。

條約除了成立一個普遍郵政聯盟這一主要決定外,還對各國郵政機構之間的國際合作以及跨境郵政運輸的基本條件作出了規定。伯爾尼被選為萬國郵政聯盟的總部所在地,並設立了一個新的國際局。在郵政領域,會議對信件明信片印刷品報紙等制定了相關規定。寄件國的郵票必須使用,未貼郵票的郵件需支付雙倍費用。過境費用也被降低[1]。因此,這份條約是一項促進相互理解的成果,旨在面向未來。降低郵政費用、取消各國對主權的過度擔憂,這一體現公共利益的理念最終取得了勝利[2]

1878年,第二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德語Weltpostkongress 1878法國巴黎對《國際郵政聯盟公約》進行修正。郵政總聯盟改稱為萬國郵政聯盟(Union postale universelle)。在伯爾尼大會奠定的基礎之上,世界郵政的理念在地域和內容兩個方面迅速發展。巴黎大會的任務是根據此前的發展,對基本條約中的若干條款進行審查與完善,鞏固聯盟的結構,並根據普遍的通信需求拓展其效力。在此次會議上,經過32個國家的一致同意,世界郵政聯盟的條約基本形成了其至今仍保留的基本架構,這一條約也被稱為世界郵政聯盟的主條約。在主條約之後,還分別附加了關於帶有聲明價值的信件交換以及匯款單交換的兩個協定。這些被稱為「附屬協定」的條約在以後的大會上數量有所增加,聯盟內各成員的郵政管理機構可根據自身意願選擇加入。為了確保主條約及其附屬協定的統一適用,後續將共同行政原則彙編於《執行細則》中[3]

1885年,第三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德語Weltpostkongress 1885於葡萄牙里斯本對《國際郵政聯盟公約》進行修正,引入了一系列郵件運輸便利措施,並開放了信件的快遞服務。1885年萬國郵政大會進一步擴展了郵政包裹業務,在郵政匯票服務中允許採用電報匯款方式。此外,會議還新達成了一項關於郵政代收貨價業務的附屬協議[4]

1891年,第四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德語Weltpostkongress 1891於奧匈帝國維也納對《國際郵政聯盟公約》進行修正。維也納大會審議了公約條款的所有部分,在完善條款內容的同時,始終致力於簡化規章並實現統一標準。會議通過了關於郵政報刊訂閱的新附屬協議,創新性地引入了"價值標註箱"這一新型寄遞方式,並在掛號郵件與保價郵件業務中開放了代收貨款服務[5]

相關條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1. ^ Marc Moser: 2. Teil; S. 24
  2. ^ Marc Moser: 2. Teil; S. 29
  3. ^ Karl Sautte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Post – Teil 3 –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Reichspost 1871 bis 1945; S. 289
  4. ^ Karl Sautte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Post – Teil 3 –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Reichspost 1871 bis 1945; S. 290
  5. ^ Karl Sautte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Post – Teil 3 –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Reichspost 1871 bis 1945; S.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