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五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五銖,年代不詳

五銖是一種中國古銅幣,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字,故名。初鑄於西漢漢武帝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歷西漢東漢南齊北魏都有鑄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西元621年)廢止。但舊五銖仍然在民間流通。五銖跨度大、是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背景

[編輯]

秦統一中國後,貨幣統一於秦半兩,從此方孔圓形成了中國銅錢的固定樣式。而由於秦錢沉重,難用攜帶不便,1枚重量為12銖或約7克。因此,改鑄小錢從呂后攝政時期的「五分」半兩錢至前118年漢武帝時期70多年間,先後9次改鑄調整銅幣的法定重量,最後才由中央政府壟斷鑄幣權,發行五銖錢,銅幣得以穩定下來。因五銖錢大小輕重適宜,深受歡迎,所以作為主導的銅幣形式一直延用至唐朝,歷時739年,這一階段屬五銖錢制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少量以年號作為錢文的銅幣,以貫和文作為計值單位也在這時出現。[1][2]

西漢

[編輯]
五銖西漢鑄,年代不詳
五銖西漢鑄,年代不詳
五銖漢武帝時期鑄
錯範而產生花穿的漢五銖,從中可以看到五銖的製作工藝
五銖銅範,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金五銖,西漢鑄,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五銖發行前,中國通用的貨幣是半兩。這是自先秦時期即出現的具有悠久歷史的銅錢,又隨著秦朝的建立成爲中國的通用貨幣。西漢建立初期至漢武帝統治初期,半兩仍維持了其通用貨幣的地位。

西漢漢武帝時期,由於採取了積極的對外政策,不斷對外征伐,歲出的增加使國庫日益窘迫。五銖的開鑄和發行成爲財政重整的重要步驟。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五銖開鑄。它繼承了半兩的形制,即圓形方孔、內外有(標準的五銖的外郭兩面皆有,內郭僅有背面有)。漢朝制定五銖錢的尺寸和重量、金屬構成的標準。五銖的得名源於其重量標準為五

自從鑄造白金幣、五銖錢之後,幾年內,官吏和百姓因私鑄錢幣而被處死的就有數十萬人,至於那些尚未發覺的更是多得無法計算,因為幾乎人人都在私鑄錢幣,犯此法的人太多了,以至於官府不可能將他們全部誅殺。

新朝

[編輯]

東漢

[編輯]

東漢末年軍閥董卓專權後,破壞五銖錢,鑄造小錢,造成通貨膨脹,貨幣嚴重貶值。曹操掌權後,廢除董卓小錢,恢復五銖錢,但因已經長期不鑄錢,物價又嚴重回落。

[編輯]

魏文帝曹丕於黃初二年(221年)「罷五銖錢,使百姓谷帛為市」,但僅七個月後就因物價太高而廢止,重新以物易物。明帝曹叡於太和元年(227年)復行五銖錢。新錢形仿漢制五銖,遂稱「魏五銖」。

[編輯]

永嘉七年(313年),西晉鎮西將軍涼州牧張軌聽從索輔的建議,復鑄五銖錢,隴西不必再以布匹作貨幣,大大便利了當地人的生活。

南北朝

[編輯]

南北朝時期因為銅礦不足,不能大量鑄錢,以致於新舊錢並行。

南朝

[編輯]

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七年(430年)十月在建康設立錢署,鑄行「四銖」錢,錢幣質為青銅,輪郭形制類「五銖」。結束了兩晉朝廷不曾鑄錢的局面。

陳文帝天嘉五年(564),改鑄五銖。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又改鑄大貨六銖。

北朝

[編輯]

北朝初期以穀物布帛為交易的媒介,以物易物,北魏孝文帝於建武二年(西元495年)開始鑄造五銖錢,但是卻不廣泛流通。宣武帝孝武帝時期也各自有鑄銅錢,稱為「永平五銖」和「永安五銖」,文宣之後,漸多私鑄。北周初期也使用魏的五銖錢。[3]

參考

[編輯]
  1. ^ 王晉鳳等,我國古代貨幣的起源與演變,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9月第24卷第3期。
  2. ^ 陳阿泉,古代銅錢何以稱貫,中國糧食經濟,2004年第02期。
  3. ^ 傅, 樂成. 中國通史. 大中國圖書公司. 199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