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思想

![]() |

![]()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政治 系列條目 |
政府 |
政治 |
主體思想(韓語:주체사상/主體思想 Juche Sasang),又稱主體(주체,發音:[tɕutɕʰe] ⓘ)、金日成主義(김일성주의/金日成主義 Gim Il-seong Juui),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勞動黨的官方意識形態,由金日成創立,並由黃長燁加以體系化。嚴格來說,金日成主義的意思是「以主體思想為核心的思想、理論和方法的綜合體系」,是高於主體思想的概念。[1]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不區分這兩者。為了表述清晰,將與金日成主義等同的主體思想稱為「廣義主體思想」,將更狹義、更理論化的主體思想稱為「狹義主體思想」。2012年5月制定的《朝鮮勞動黨黨章》中包含了「金日成金正日主義」這一表述,意為將作為綜合體系的主體思想與金正日的「先軍政治」相結合。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有人聲稱主體思想是在推翻帝國主義同盟會議上首次提出來的,金日成在1930年吉林長春卡倫會議上發表題為《北韓革命的道路》的演講中宣示了自己的主體立場。但實際上,「主體」一詞是在1955年12月28日朝鮮勞動黨發表《關於在思想工作中克服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確立主體》之後開始使用的。據北韓方面聲稱的《朝鮮勞動黨略史》記載,金日成原本精通馬克思列寧主義,但在經歷北韓革命後,根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實際,對其進行了修改和運用,這就是主體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主體思想原本被視作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種,但金日成之子金正日在1970年代宣布主體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明顯不同,並在後來進一步發展了主體思想。1982年,金正日以個人名義出版了《關於主體思想》,一般認為主體思想的核心在這篇論文中得以完成。[2]此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1985年出版了十卷本的《偉大的主體思想叢書》。由此可見,主體思想的創立者是金日成,但其理論的完整框架似乎是在金正日的思想指導下形成的。主體思想具有強烈的反帝民族主義特徵,據說這與過去被日本殖民統治的經歷有關。[3]金正日對主體思想的發展使其在意識形態上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決裂,並提高了他父親在主體思想中的地位。現在主體思想被視為修正主義的一種。
概述
[編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將金日成主義定義為「金日成同志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即主體思想」。然而,此處的「思想」指的是主體思想,學術界將前者稱為廣義的主體思想,將後者稱為狹義的主體思想。理論是革命理論,方法則是領導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主體思想(廣義)=金日成主義 | |
---|---|
思想理論 | 主體思想的基本理論內容 |
革命理論 | 為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等進行革命而提出的理論 |
領導方法 | 為形成以領導人為中心的單一領導體系而提出的方法論 |
- 主體思想的含義:主體思想是闡明人民群眾是革命和建設的主人,也是推動革命和建設的力量。即人就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也是開拓自己命運的力量。
- 主體思想的本質:主體思想的本質在於它是闡明對以人為本的世界的正確見解、觀點和立場,指明以人民大眾為主進行自主性鬥爭道路的思想。
- 主體思想的精髓: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 主體思想的哲學原理:主體思想闡明了人和世界的關係問題,即以人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為哲學的根本問題,並闡明人決定一切,人是一切事物的主人的哲學原理。
- 主體思想的社會歷史原理:主體史觀的基本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 社會歷史運動的本質(人類歷史是為實現人民群眾的自主性而鬥爭的歷史)
- 社會歷史運動的性質(社會歷史運動是人民群眾的創造性運動)
- 社會歷史運動的推動力(在革命鬥爭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人民群眾自主的思想意識)
更具體的內容包括政治的自主(자주/jaju)、經濟的自立(자립/jarip)、國防的自衛(자위/jawi)。[4]
其「革命的首領觀」稱「人民是革命建設的主人。人民應當接受首腦的指導。首腦是頭,黨是軀體,人民是手足,軀體和手足應當聽從頭腦的指揮。如果沒有頭腦,就失去了生命」。其「社會政治的生命體論」稱「父親給人肉體的生命,領袖賜予人政治的生命。領袖是父親一樣的恩人。如同在家庭中應當聽從父親的絕對領導一樣,人民應當無條件地忠誠團結在領袖周圍,應當以忠、孝來愛戴領袖,領袖是賜予人民生命的恩人和慈父」。[5]
主體思想史
[編輯]主體思想形成的背景
[編輯]1930年7月2日,金日成在吉林長春舉行的卡倫會議上發表了《北韓革命的道路》,並倡導統一戰線。統一戰線的綱領性內容最初是由以三民主義黨為中心的朝鮮共產黨第三屆大會提出的,但統一戰線作為黨的行動的主要內容和原則在黨的代表大會上進行討論尚屬首次。1932年4月25日,以推翻帝國主義同盟為主軸的金日成,與崔賢、金策、崔庸健等人一起組織了北韓人民革命軍。北韓人民革命軍是第一支以統一戰線為基礎的抗日武裝游擊力量。此後,這場鬥爭主要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下進行。[6]
解放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48年9月9日成立。1956年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召開,赫魯雪夫貶低史達林的權力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批評蘇聯的修正主義。當社會主義主要國家蘇聯放棄其唯一領導體制,並在國內試圖發動政變,例如發生「八月宗派事件」時,金日成試圖剷除國內的修正主義,進一步鞏固人民民主專政。
金日成最初使用「主體」一詞出現在文章《關於在思想工作中克服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確立主體》(1955年12月28日對黨的宣傳鼓動工作人員的講話)。[7]
為了進行朝鮮革命,就要懂得朝鮮的歷史,懂得朝鮮的地理,懂得朝鮮人民的風俗。只有這樣,才能用合乎我國人民口味的方法教育他們,才能使他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
— 《關於在思想工作中克服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確立主體》(1955年12月28日對黨的宣傳鼓動工作人員的講話)
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雪夫的秘密報告是主體思想產生的關鍵因素。由於蘇聯出現反對個人崇拜的思潮,朝鮮勞動黨內也出現反對金日成個人崇拜的力量,以「蘇聯派」和「延安派」為代表。金日成在鎮壓並肅清這兩派反對勢力後,提出「朝鮮革命應該以朝鮮黨的思想為主體,因為北韓黨熟悉朝鮮歷史、朝鮮地理、朝鮮人民的風俗習慣;蘇聯派和延安派採取的是蘇聯式或者中國式的革命方法,不適合北韓的國情」,反對親華派的「事大主義」和親蘇派的「教條主義」。以此為契機,「主體」這一用語開始出現在北韓的政治生活中。[8]
此後,金日成在清洗延安派、蘇聯派等反對派時,曾以此為藉口,將他們稱為「沒有主體的人」。
1965年4月,金日成訪問印度尼西亞阿里·阿爾哈姆社會科學院,發表了題為《關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南韓革命》的講話,主體思想由此開始具有意識形態的內涵。金日成指出:「思想上要主體,政治上要自主,經濟上要自力更生,國防上要自衛——這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立場。」這就是寫在當代主體思想指導原則中的「主體思想四項原則」。
主體·自主·國際
[編輯]包括甲山派和南朝鮮勞動黨派在內的所有反游擊勢力都被清洗,以金日成為核心的游擊派奪取了朝鮮勞動黨的領導權。他們在不斷深化的中小規模衝突中保持中立,並開始構建自己的政治理論,提出了「思想主體、政治自主、經濟自立、軍隊自衛、學術主體」等口號。
- 金日成,1965年4月14日,《關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共產主義建設和南韓革命》
- 金日成,1965年7月1日,《朝鮮勞動黨第四屆中央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結論》
- 金日成,1965年10月10日,《紀念朝鮮勞動黨成立20周年》
- 金日成,1965年10月5日,《當前形勢和我們黨的任務》
主體思想在中國
[編輯]在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金日成「確立主體」的思想受到了衝擊和批判,金日成被指責為修正主義者,中國開始對北韓採取施壓措施,是誘發主體思想誕生的關鍵因素。金日成提出主體思想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對立。[9]
主體思想十條綱領的確立
[編輯]主體思想十條綱領的確立標誌著朝鮮勞動黨思想統一的結束,主體思想一直保持著目前的穩定形態,直到金正日在此之後嘗試進行理論整合。
- 1967年12月16日,《讓我們在國家活動的各個領域更加徹底地貫徹自主、自力更生、自衛的革命精神》
- 1970年11月2日,《在朝鮮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的開幕詞》
從此,對金日成的偶像崇拜開始了。
金日成後期
[編輯]1967年,金日成綜合大學總長(校長)黃長燁將金日成有關北韓革命的想法綜合成思想體系,提出主體思想是北韓在從反封建主義時期到共產主義時期應當遵循的指導思想。
1967年11月15日,金日成為應對國內反修人民的壓力,發表了文章《學生要樹立共產主義勞動態度,學習符合北韓革命利益的科學知識》,一文摘取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工業勞動與農業勞動」,「輕體力勞動與重體力勞動」,而後提出了「自身革命」(近義詞為「自我革命」)等等。[10]
金日成的講話裡最後提及「資本主義因素」是在《關於勞動管理工作的幾個問題》(1968年11月16日在朝鮮勞動黨第四屆中央委員會第十八次全體會議(擴大)上的結論)、《關於青少年共產主義教育的幾個問題》(1969年12月5日在朝鮮勞動黨四屆二十中全會(擴大)上的結論;一 發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教育的幾項任務;(一)完善社會主義教育學)。[11][12]
1972年12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創造性地運用於我國現實的朝鮮勞動黨的主體思想作為自己活動的指針」,金正日接班制度的準備工作也隨之啟動。主體思想在1977年之後取代了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成為朝鮮勞動黨和北韓式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13]
1980年10月,朝鮮勞動黨第六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新黨章「金日成同志的革命思想、主體思想作為唯一的指導方針」。[14]
思想理論
[編輯]思想理論由「哲學原理」、「社會歷史原理」和「指導原則」三部分組成。
哲學原理
[編輯]主體思想的基本哲學原理是「人是一切的主人,人決定一切」。這裡所說的「人是一切的主人」,是指人是世界和自身命運的主人;「人決定一切」,是指人在改造世界、開創自身命運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此外,人是「最發達的物質存在物,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特殊產物」,因此,人是具有獨立性、創造性、自覺性的社會存在物。
此時,『人民群眾是一切的主人』命題就從社會歷史原理推導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命題。另外,哲學原理的『獨立性』是從社會歷史原理的『鬥爭史』推導出的,『創造性』是從『創造運動』推導出的,『自覺性』是從『獨立的思想自覺』推導出的。
這一思想始於對傳統哲學思想的批判。金正日的論文《關於主體思想教育的幾個問題》證實了這一點。該論文內容如下:
金正日同時指出,現有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雖然揭示了世界運動原理的宏觀結構,但還不能充分闡明微觀結構,即導致變化的人類能動活動。
因此,金正日在批判既有哲學的同時,指出:「只有以人為中心的哲學世界觀,才能兼具揭示物質世界普遍特徵的原理,也才能兼具揭示人的本質特徵的原理。從這個意義上講,主體世界觀可以說是克服了過去哲學世界觀的片面性,對世界的本質和人類命運問題作出了最深刻、最全面的闡釋的哲學世界觀。」
以人為本的哲學
[編輯]以人為本哲學的宗旨在於批判現有「正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機械性,闡明人的自主性、創造性和意識性,以確保革命活動中的能動性。這一理論工作基於馬克思列寧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所揭示的人類意識的普遍性,其內容可概括如下。[17]
- 物質的量變引發質變,意識由此而生。
- 意識,一般而言,是物質的反映。
- 人,作為物質發展衍生出的最高級物質,能夠改造和發展周圍的物質以及尚未充分發展的意識。
- 人,作為所有物質中的最高位,能夠擁有與世界相關的獨立性、創造性和意識。
(4)它阻礙了對人的樸素現實主義解讀。有人將其解讀為「自由意志」,但主體思想原則上遵循基於庸俗辯證唯物主義的人性觀。主體思想區分了人的認知(基於生物學基礎對條件作出的反應)和認識(作為階級意識的人類思想和實踐),並解釋說,認知遵循機械原理,而認識是自由意志,因為它屬於世界歷史的辯證鬥爭。因此,將人關於世界的三大本質解讀為人能夠辯證地改造和重新實現物質意識或低級意識的原因,是正確的。[18]
主體思想對於意識的這種立場,可以說與史達林以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承認的辯證唯物主義對於人的意識的解釋,沒有字面的區別。[18]
例如,約瑟夫·史達林(Ио́сиф Ста́лин,1878-1953)在其著作《辯證唯物主義》(О диалектическом 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м Материализме)的第四章中闡明了意識和矛盾。主體思想並不反對這個觀點,而是可以說是基於對這個觀點的反映的庸俗行動主義。[18]
如果以此為基礎來解讀(1)和(2),就能明確人類意識的客觀性,從而避免主觀主義。未來所有關於以人為本的討論都將圍繞這四個前提展開。「主體思想的人性觀」正是基於這些基本原則的人性觀。因此,強調群眾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自覺性,能夠克服在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導致革命倒退的消極主義。
人性觀
[編輯]主體思想中的人性觀探討的是人如何具備上述原則(4)中的三大本質。金正日同志指出,人之所以能夠具備這些本質,是因為他們擁有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生理和生物基礎,例如發達的大腦結構、使人能夠站立和行走的姿勢,以及作為最高級物質存在體的精巧雙手。而所有這些特徵從根本上來說都源於物質,因此可以說,它們的基礎就是物質。主體思想從根本上以庸俗唯物主義來理解人,認為人三大本質的形成是構成生命體的物質發生量變的自然結果。這可以說是繼承了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在其著作《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Differenz der demokritischen und epikureischen Naturphilosophie)中提出的質變觀念。[19]
一方面,作為主體思想中定義人性觀的核心概念,人的三性被視為與「勞動」相聯繫。這與馬克思的立場相一致,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學說,即人的抽象性只有在思考獨立於現象世界而存在的形上學規律時才能被創造和認識。人本身具有自主性、創造性和意識性,但這三性只有在「通過理性認識重新安排自然世界的活動」,即「勞動的表現」成為人所固有的能力時才能確立。因此,這三性是通過勞動具體體現出來的,可以說它依賴於勞動的概念。因此,如果人最初不具備重新安排自然世界的能力,那麼這三性也就不存在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本身就是「高度發展的抽象性」,它成為定義和維持這三性的核心。金正日解釋說,生物的不斷進化以及由此推動的大腦發育,催生了本質意義上的勞動,三性離不開勞動。因此,人類必須為真正勞動能夠充分發揮的社會而奮鬥,特別是要反對那些試圖降低人類勞動能力、固守「從屬小規模生產」的封建地主,以及那些試圖將人類勞動限制在「勞動力生產」的資本家和帝國主義者。金正日稱之為「為真正實現人類三性而奮鬥」。而能夠真正發揮這三性的人,就被稱為「共產主義的主體人」。[19]
自主性
[編輯]自主性可以解釋為人類本性中擺脫服從的願望。[20]動物和其他生物完全依賴自然,無法讓自然為自己服務,但只有人類才能征服自然,控制和調節自然盲目力量的破壞性影響,並建立保證有利於自己的生活條件的社會關係。[21]
自主性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特性,也成為人民反抗一切剝削階級鬥爭的動力。這一自主性概念與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的「本性」(conatus)概念相重疊。尤其,自主性在為作為物質積累物且易受欲望支配的人類提供面向世界的辯證活動(理性思維活動)的根本原因這一意義上,與「本性」有著相似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講,主體思想中的自主性概念應該被理解為使人類思維活動得以展開的根本性因素,而不是從某種宏觀視角簡單地理解為擺脫從屬狀態的追求。[21]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有必要更根本地理解帝國主義摧毀自主性。帝國主義摧毀自主性,不僅在於它踐踏弱小民族的普遍人權,還在於它壓制人類本質層面自主性的表達,甚至可以說,它更加非人性化,在於它摧毀人類的思維活動。
自主性本身並非無條件地積極,因為沒有領導的個人主義自主性,最終只能導致互相之間不分皂白的鬥爭。主體思想為了徹底實現人的自主,繼承了以解放人類為目標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從專門從事「高度抽象的活動」(勞動)的主體——工人階級入手,從馬克思列寧主義中汲取了革命政黨的部分方針。並進一步將其具體化,深入研究了以「領導者」概念為基礎的革命領導方法,即所謂的「革命領導者觀」。
創造性
[編輯]創造力是指人類與其他動物盲目地遵循本能行事不同,人類從自身的願望和需求出發,設定目標,尋找實現目標的方法,並有意識地開展實踐活動。創造性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改造舊事物、創造新事物活動的本質。與其他生物不同,人類擁有加工現有事物、改變其形態並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與其他無法改變生存環境以利於自身的生物不同,人類能夠改造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以利於自身。
自覺性
[編輯]人類以外的動物由於自身智力的局限性,絕大多數都基於邊緣本能行事,而人類則根據自身利益有意識地行動。這被稱為人類意識。此外,意識是感知和改造世界的人的本性,而感知和改造世界離不開意識,尤其是意識形態意識的調節和控制。有意識地保障感知和改造世界的人的活動的本性,就是自覺性。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意識活動必然成為辯證過程,因此始終具有意識作為與肯定性鬥爭的對立面的性質,而通過意識進行運動的普遍性則體現在底層結構的矛盾性中。意識源於反思,也蘊含著矛盾,馬克思的哲學觀點認為:「一切事物本來都具有維持其存在方式的本原力量。意識力圖恢復其母體——物質的本原性。因此,意識的表現意味著鬥爭的開始」[22]與此相應,主體思想認為,當意識積極地表現時,就會引發積極的鬥爭(朝著認識矛盾,並使矛盾沿著階級意識的發展道路發展的方向發展)。由於意識活動主導著認識矛盾、通過鬥爭將矛盾轉化為發展性並不斷向前發展的整個過程,因此,人類可以被認為只在特定的辯證階段針對每個主體才擁有自由意志。
主體思想對意識的立場,並非與卡爾·馬克思及其繼承者弗里德利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的《反杜林論》完全相同的觀點。約瑟夫·史達林在其《辯證唯物主義》第四章中,首次嘗試對馬克思主義對意識的分析進行綜合。史達林在此區分了無意識的辯證法(物質的機械運動),即純粹的機械反應與意識活動,勞動和具體的革命活動都屬於後者。主體思想可以說是在史達林的認識論基礎上,強調人的意識活動,並闡明了能夠最佳地表達意識活動的特殊方法論的思想。因此,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庸俗的主體思想都可以說是一種唯物主義,因為它們都將意識視為物質的反映,但後者是庸俗的、主觀的唯物主義。
主體思想以馬克思主義關於意識的認識論為基礎,將意識概念的應用範圍遠遠超出了現有的馬克思主義,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主體思想在定義意識時,將討論的主題拓展到了恩格斯《反杜林論》中較早提出的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利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的客體意識,並試圖闡明意識的能動性,這或許正是主體思想對意識進行更應用、更能動解讀的原因。[23]
主體思想重新解釋黑格爾哲學的理由如下。首先,一系列試圖將馬克思主義解釋為機械唯物主義的運動,實際上是在馬克思主義創立之前就存在的生物學基礎中尋找依據。為了應對這一運動,必須切斷被認為影響了卡爾·馬克思的黑格爾哲學。其次,馬克思主義雖然有其可以強調意識活動性的觀點,但由於它已經被誤解為對青年黑格爾學派意識理論的綜合,因此從這種錯誤觀點出發可以說,從馬克思所參考的黑格爾原文中得出結論是一種更根本的方法。基於這兩個原則,主體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黑格爾的《大邏輯》(Wissenschaft der Logik)。[23]
人類意識的進化論解讀問題,也是主體思想意識問題中的一個重要議題。主體思想秉持進化論的基本立場,但否定了感知與感覺認知完全相同的機械決定論,以及對人類心理學的行為主義解讀。換言之,儘管人類是由於分子結構物質複雜性的增加和自然選擇而產生的生物體,但如果將人類所擁有的意識解釋為基於這種物質性的機械論方法,則在闡明意識方面顯得不科學,反而可能被用作反動哲學的素材。例如,行為主義觀點[24]將人的本質視為「追求自身利益和一些基本生理需求」,這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每個個體的分裂,並最終阻礙了人類為社會發展而採取的行動。[25]
社會歷史原理
[編輯]
主體思想的社會歷史原理是論述人民群眾的社會歷史地位、作用等內容的章節,以「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這一中心命題為基礎,闡明了社會歷史原理中人民群眾的主體、本質、性質和動力。
主體
[編輯]主體思想認為,「人民群眾是革命和建設的主人,是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的決定性因素」,「人民群眾的地位是通過改造自然和社會而加強的」。過去,人民群眾由於沒有占據社會主人翁的地位,無法獨立開創歷史,而由於工人階級的革命領導和鬥爭,他們擺脫了剝削和壓迫,能夠作為社會和自己命運的真正主人自覺地創造歷史。在此,主體思想強調工人階級沒有正確的領導就不可能取得勝利,指出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人民群眾必須接受黨和領袖的正確領導,並在堅持列寧(Влади́мир Ле́нин,1870-1924)所言的革命政黨的必要性的基礎上,採取維護領袖領導的態度。[26]
由此可見,歷史發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歷史是依靠人民群眾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自覺性活動而前進的。這可以說是「主體史觀」。
本質
[編輯]主體思想把人類歷史進步的本質定義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民群眾捍衛和實現自主的鬥爭的歷史」。
而且,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一直在為擺脫社會奴役和自然束縛而進行著鬥爭。在這裡,改造社會的鬥爭,是為了使人民群眾擺脫階級和民族的奴役;改造自然的鬥爭,是為了創造享受獨立生活的物質條件。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種類似鄧小平理論對改革的追求,以及真理標準大討論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特點,以及某種享樂。
同時他說:「正如帝國主義力量在國際上聯合起來一樣,反對帝國主義統治和壓迫、捍衛獨立的鬥爭也是國際的。」
性質
[編輯]主體思想將歷史的本質定義為「社會歷史運動是人民群眾的創造運動」。這可以簡化為「創造運動」。金正日同志說過:「自人類歷史開始以來,人民群眾通過創造性勞動征服自然,創造了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財富;社會又通過改造舊事物的創造性活動而發展。……(略)……人民群眾在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的過程中,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29]
前述「勞動」(Arbeit),可以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Ö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中提出的「人的創造性源於意識的普遍性,它存在於一切自然界中」的定義來表述。其後出現的「通過創造性勞動征服自然、生存和繁榮的問題」也正是基於這種意識。主體思想將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勞動這一本質的能動性,定義為引導歷史發展的自然界的本質。在這方面,主體思想再次嚴格封鎖了機械主義和被動性的可能性,強調了人的主體性。
金正日對『現階段的創造力』作出如下定義:
- 創造活動的領導群體是人民群眾。
- 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鬥爭,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大膽擯棄過時的科學理論和社會科學方法,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
- 我們積極破除思想活動中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建立適應時代變化的革命理論體系。
在這裡,我們看到與鄧小平理論類似的對現代化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特點。
因此,可以說,「創造性的歷史特性」是按照時代要求科學地確定革命戰略和鬥爭方針,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創造性,從而可靠地保證革命勝利的。
動力
[編輯]主體思想把歷史的動力定義為「人民群眾的自主思想意識在革命鬥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可以簡化為「自主思想意識」。人民群眾必須具備的自主思想意識,來自於克服一切困難的堅強意識和簡練清晰的意識,而這與人民群眾的自主性直接相關。
指導原則
[編輯]指導原則是對政黨、國家等政治單位進行描述的部分,主要圍繞「獨立立場」、「創造性立場」和「思想基本立場」三個論點。
獨立立場
[編輯]從自主的立場出發,闡述了主體思想的四項原則,即「思想上的主體(Juche)、政治上的自主(Jaju)、經濟上的自立(Jarip)、國防上的自衛(Jawi)」。
思想上的主體 - Juche
[編輯]主體思想認為,只有在思想上確立主體,才能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個領域確立主體。而思想上確立主體,意味著要樹立革命和建設的主人翁意識,以本國革命為中心思考和實踐一切,擁有依靠自身力量解決一切問題的視野和態度。金正日對此作了如下闡述:
在此處,我們看到一種類似民族主義的思想。
與此同時,朝鮮勞動黨還以「必須用工人階級的革命思想和黨的路線政策武裝自己」為唯一思想體系辯護。為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採取了降低蘇聯在黨員教育和群眾思想工作中的影響,以朝鮮勞動黨的官方著作《朝鮮勞動黨簡史》取代《布爾什維克黨史》(《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作為教育工作教材等舉措。這些舉措也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中蘇衝突中面臨的現實外交問題有關。
政治上的自主 - Jaju
[編輯]在政治上,主體思想中的自主性意味著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掌握國家和社會的主權,成為主人翁,同時,也要在對外關係上實行完全的自主和平等,目標是在此基礎上把自主性與國際結合起來。
這一立場與當時蘇聯的修正主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例如,蘇聯實際上控制著其在中歐共產主義陣營中的衛星國的政治,而當蘇聯最終以修正主義政策主導政治時,這些國家也基本上不加批判地接受了這一修正主義政策。金日成和金正日將這種修正主義政策視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最有害的弊病,為了防止這種弊病,他們提倡獨立政治,即政治上的獨立。[31]
經濟上的自立 - Jarip
[編輯]它指的是建立自立的民族經濟,即依靠本國資源和人民的力量發展的經濟。此外,輕工業和農業應與重工業同步發展,為此,需要「技術獨立」。此外,「國家技術人才問題」和「自力更生原則」也是重要議題。此外,「主體化、現代化、科學化的人民經濟」被作為戰略方針。
國防上的自衛 - Jawi
[編輯]它主要反對帝國主義,特別是反對帝國主義即戰爭的永恆根源,而當今侵略和戰爭的主要力量是美帝國主義,因而表現出對美國的敵視。為了實現國防上的自衛,必須有「自衛武裝力量」,為此,「必須建立全民全國的防衛體系」。同時,它要求「武裝全民,固守全國」。[32]
從此處可以看出一種類似全民黨的思想。
創造性立場
[編輯]金正日將「創造性立場」列為主體思想指導方針的另一項內容。這一立場大致可分為兩種方法論:「依靠群眾的方法」(群眾路線)和「根據實際情況辦事的方法」(實踐性)。[33]
群眾路線
[編輯]主體思想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革命和建設的決定性力量。因此,革命和建設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勝利進行。其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分別進行闡述。[34]
- 我們必須反映群眾的訴求和願望,確立正確的路線和政策,並把它們變成我們自己的路線和政策。
- 我們必須把群眾的要求和階級路線正確地結合起來,把群眾團結成一個政治力量,並把它們確立起來。
- 我們必須建立一種革命的工作方法,使群眾始終是革命和建設的主人,並真正發揮他們的主人翁作用。
(1)是革命工作必須考慮群眾要求的原則,並列舉了例如黨的幹部忽視或無視人民要求,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開展地方革命工作時可能出現的問題。無論工作方法多麼忠實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如果它與群眾的要求和願望相悖,就必須將這些原則結合起來,使群眾相信共產主義原則與群眾的願望是一致的。這一立場與(2)直接相關。
因此,(3)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如果因為某個地區的革命工作緊迫而賦予農民階級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角色,群眾將無法理解這一點,也不會對這項革命工作產生主人翁意識。此外,在此過程中還會出現專業化的問題,這很快就會導致黨的政策失敗。為了避免這種錯誤的引導,金日成和金正日強調,應儘可能將群眾的要求和取向與正式層面的革命工作結合起來。[35]
實踐性
[編輯]基於群眾路線,我們可以理解實踐性。實踐性是指,在革命工作中,馬克思列寧主義或任何國家的革命原則並不一定適合當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現實,因此我們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創造性的方案和政策。例如,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們必須結合經濟困難的現實,特別是資源匱乏和技術落後的現實,制定適合自身條件的方案。
這正是約瑟夫·史達林在其著作《辯證唯物主義》第七章「普遍性和特殊性」中所強調的表明。關於「現實性」的立場,直接在字面上表明了史達林在「內容和形式」和「可能性和現實性」中所揭示的立場。[36]
思想基本立場
[編輯]思想基本立場主要包括「思想改造先行」和「政治工作先行」兩個概念。主體思想在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將思想放在首位。前述實踐性也是將思想與現實結合起來的鬥爭。金正日說,蘇聯共產黨的修正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市場路線就是因為錯過了這一點。如果推行庸俗現實主義,即實踐優先於思想,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會忽視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只會進行導致世界歷史倒退的政治工作,最終會毀掉革命。金正日指出了這一點,並強調「思想基本立場」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思想改造先行
[編輯]金日成、金正日強調通過思想改造實現共產主義的人類改造,提出使全社會成員革命化、無產階級化,變成主體式的共產主義人,是實現全社會主體思想改造的重要革命任務。
意識形態改革是一場鬥爭,旨在徹底清除人們思想意識領域中舊社會的殘餘,用工人階級的先進意識形態——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武裝全體勞動者。它是在消滅了剝削階級的社會主義社會中進行階級鬥爭的基本形式。這種意識形態改革被稱為樹立革命的世界觀。這統稱為「主體革命觀」或「人格理論」。它可以概括為在全社會培育共產主義道德,培養對黨、國家和領袖的忠誠。[37]
此處可以看到,主體思想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論,是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階級,消滅了階級的修正主義觀點的重複,並且再次表現出類似鄧小平理論的對改革的追求。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這場思想改造工作的正確內容也可以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大革命來解釋。思想改造工作也可以理解為喚醒群眾認識到他們沒有離開革命黨,黨的工作就是他們自己的工作。而文化大革命超越了黨的水平,要求批判黨內資產階級。
政治工作先行
[編輯]把政治工作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先用黨的路線和政策武裝群眾,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使群眾自己能夠以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做好革命鬥爭和建設工作。
金正日強調,這樣的政治工作絕不能通過官僚主義來完成,並強調要對黨員進行精細化管理。換言之,黨必須基於上述務實性,不斷說服群眾,取得他們的同意,並與他們共同完成政治工作。這項工作最終重要的是反官僚主義。[38]
革命理論
[編輯]革命理論包括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理論,社會主義生產理論(無產階級道德主義),殖民地民族解放理論,革命領袖理論(領袖論)四種理論。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理論
[編輯]始於20世紀10年代末的北韓共產主義運動,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特殊環境下開展的。最初的派系分為星期二派、馬列派和西上派,其中星期二派是最形左實右的、一次革命的、類似托洛斯基主義的派系,追隨中國革命家李立三的蘇聯路線。他們認為,北韓和滿洲的革命階段沒有區別,既然日本已經在北韓建立了壟斷資本主義制度,就應該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階段。當然,不僅星期二派持有這種觀點,馬列派和西上派也在一定程度上持有這種觀點。但皆是在否認民主革命。[39]
他們聯合中共滿洲省委內的教條主義者,於1930年5月30日在甘多發動了五卅起義。然而,這場運動未能帶來重大變革,反而導致大量革命者和學生活動家喪生,是一次戰術上失敗的起義。[40]
當時反對左右兩翼機會主義路線的金日成,於1930年7月2日在吉林長春召開的卡倫會議上,發表了「北韓革命的道路」,而這條路線所倡導的,就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理論。[41]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論將當時北韓的現實界定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與「完全封建社會」和「完全資本主義社會」兩種關於殖民地北韓的立場不同。金日成認為,當時的殖民地北韓由於階級基礎問題,處於封建主義與資產階級主義並存的狀態。這等於說,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影響,北韓社會的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受到了極大的抑制。換言之,日本帝國主義通過剝削、剝奪基本政治權利等壓迫手段,徹底壓制了北韓固有的發展潛力,結果北韓淪為封建主義與以日本帝國主義為首的買辦資本主義並存的半封建社會。其經驗基礎是日本及其扶持的國內地主對北韓人民土地自主權的侵犯,以及北韓後期由於日本統治導致向資本主義農業生產關係的過渡陷入停滯,以及局部狹隘的工業化成為帝國主義侵略的先頭基地。這與毛澤東思想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相通。
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金日成在解放後在表面上建立了以工農為主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在此期間,政權推行了一些惠及人民群眾的民主政策,試圖為走向社會主義奠定了社會經濟基礎。1972年,金日成通過修改憲法這種輕率的做法,宣布進入社會主義政權建設階段。主體思想也堅持南韓革命本質的這一立場。南韓是一個受美帝國主義影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民主的成果尚未得到充分實現,因此,南韓革命的任務是一場符合當代現實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42]
「南韓人民必須創造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專政」,因此可以說這是由工人階級和農村勞動群眾領導的民主,也可以說這是為邁向社會主義準備客觀條件的時代。這一立場對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的韓國學生運動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其中一派認為因為殖民主義的特殊性,應將當代革命的階段設定為人民民主的階段,這被稱為民族解放人民民主革命論(NLPDR),他們將毛澤東思想、主體思想等兼顧時代特殊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社會變革的核心理念。[42]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未就南韓革命的階段發表任何特定觀點,但在2016年修訂的朝鮮勞動黨黨章中,北韓全國的革命被定義為民族解放民主革命。這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稱不會將主體思想強加於入境的日本共產黨人,而應讓他們自主創立馬克思列寧主義形成了鮮明對比。[43]
無產階級道德主義
[編輯]主體思想的生命力理論在根本上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影響,但其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區別在於,它強調群眾的思想改造。《關於主體思想》是這方面的代表性論述。
這源於強調意識的主體意識形態的特徵。根據辯證唯物主義,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人類依據這一原理經歷了辯證地解釋世界的過程,並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但占據這一動力最前沿的是意識,而不是物質本身。當然,意識不能脫離物質而存在。然而,反映出來的意識,以及隨後的提升的意識,才是解釋世界並在歷史鬥爭中發揮實際作用的主要材料。意識源於物質,但發展起來的意識會再次改造物質,並導致社會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講,過分強調物質基礎會阻礙意識的發展,也就是發展起來的意識。為了真正推動社會主義發展並實現向共產主義的過渡,必須進行能夠革命性地解釋世界的教育和思想改造,並堅持無產階級道德觀。[45]
殖民地民族解放理論
[編輯]金正日提出「完成馬克思開創的工人階級革命事業的當前重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促進世界獨立」,並如下闡述了他的帝國主義理論:
隨後,金正日簡化了自己的立場,指出:「為了最終摧毀帝國主義,取得世界革命的勝利,必須加強反帝反美鬥爭。」並主張「加強反帝反美鬥爭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勞動黨必須堅持反帝立場,大力同國際帝國主義作鬥爭」,從而宣揚社會主義國家必須表面地參與反帝外交。[47]
此外,金正日還堅持積極支持南美、東南亞、阿拉伯國家和非洲的親北韓運動,這似乎是加強反帝國主義和國際團結的積極嘗試。事實上,在此期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向貧窮的非洲國家進行了眾多基礎設施和醫療設施的資本輸出,這是一項持續至今的資本輸出項目。此外,主體思想文獻在南美、非洲等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家中也廣泛閱讀。
革命領袖理論(領袖論)
[編輯]俄國革命家列寧說過:「只有無產階級先鋒黨才能團結、培養和組織無產階級先鋒隊和全體勞動群眾,把他們吸引到革命隊伍中來。」[48]正如金正日同志所說:「人民群眾要真正成為社會歷史的主體,就必須同黨的領導和領袖結合起來。」這可以說是與馬列主義的共同點,都強調革命政黨的作用。然而,主體思想強調領袖的領導,認為「排除領袖的領導,只強調黨的領導的革命政黨,必然會遭到人民的背叛」。這可以說是與現有馬列主義的不同點,在主體思想中,這被稱為「革命領袖觀」。
革命的領袖觀可以通過金正日同志在《朝鮮勞動黨是繼承光榮的反帝同盟傳統的主體型革命黨》的論文中提出的「把朝鮮勞動黨變成金日成黨」的口號來概括。因此,顯然領袖論主張個人迷信、個人主義和一長制。[49]
在其題為《關於主體思想》的論文中,他提出了革命領袖觀的兩個主要概念。第一個概念是「工人階級對革命鬥爭中領袖地位和作用的正確認識」。金正日在該論文中提及抗日鬥爭期間北韓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宗派主義,並思考如何在表面上切實維護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正如列寧所說,黨內宗派主義是阻礙革命的因素之一,為了有效地消除宗派主義,必須實行民主集中制。但實際上,只強調黨本身,只會助長和縱容黨閥宗派主義。實際上,根據民主集中制原則,下級組織基本上應該服從黨的決定,但如果宗派主義滲透到決定黨的綱領的上級組織,民主集中制就無法發揮作用。結果,黨的工作人員無法了解「已決定的問題」是什麼,革命活動可能會陷入低谷。
金正日分析了黨內派系鬥爭在過去給共產主義運動帶來的危害,以及它目前如何導致修正主義,並最終基於領導人的革命觀點闡述了解決方案。其要點可以概括為:在革命活動中,體現黨中央意志的領導人的決策應該比黨的總體決策更有價值。他還列舉了領導革命的領導人應具備的三大品質:「偉大的革命思想」[50]、「偉大的革命領導」[51]和「偉大的革命品格」[52]。從而為個人主義和一長制掃清道路。[53]
第二是「服務領袖的立場和態度」,就是在革命活動中必須忠誠於領袖。
還有一種評價認為,革命領袖論是金日成為將領導地位移交給金正日所做的前期工作。革命領袖觀這一概念也是當今朝鮮半島共產主義運動中引起巨大爭議的概念。
領導方法
[編輯]
領導方法闡述黨和國家實現領導人指揮的組織制度,如領導體制、領導藝術等,以及感動群眾的方法。
主體領導的領導方法是,提出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解決一切問題的要求,調動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使那些已經認識到自己是世界和歷史的主體的人民的創造力倍增,並把這種創造力用於創造自主的新世界。[54]
這種領導方法,從根本上來說,是以群眾路線革命理論為基礎的,也與金日成抗日游擊式革命工作方法密切相關。大致可分為「青山里方法」、「替代經營制」和「三大革命組織運動」三大類。
金正日指出,主體思想的革命工作方法「從根本上反對用金錢和皮鞭調動群眾的方法,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是始終深入群眾,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制定解決問題的正確手段,上級切實幫助下級,把政治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優先位置,自覺地動員群眾去完成革命任務,不拘泥於形式、不拘泥於框架,根據具體情況和環境,創造性地解決一切問題的革命的、字面意義上的共產主義的工作方法。[55]
青山里方法
[編輯]金正日在《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主體思想的旗幟前進》中指出:「我們黨在改進兵團工作方法和作風方面所堅持的基本方針,就是貫徹金日成領袖創立的青山里精神和青山里方法」,指出這種方法是主體領導方法的核心。[56]主體思想學者認為,所謂青山里精神,就是『革命群眾路線』和『群眾領導的基本原則』。這種青山里精神,是通過金日成同志於1960年2月親自到平安南道江西郡青山里進行農村指導的示範來宣傳的,其內容如下。[57]
- 深入勞動群眾,根據他們的實際和需求進行引導,並動員群眾。
- 首先,對除敵對分子外的所有社會成員進行教育和改造。
- 調動勞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青山里方法的基礎是上級組織協助下級組織,深入一線,深入了解情況,並確定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 把政治工作置於一切工作的首位。
(1)至(4)概括介紹了一種立足於現實的革命領導方法。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高度重視這一「青山里方法」,並將其明確載入憲法序言。
替代經營制
[編輯]金正日同志指出,只有在國家集中領導下,社會主義經濟才能管理和運行得順利。他特別強調,要大力發揮以替代經營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主觀經濟管理體制的優越性。在《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主體思想旗幟前進》中,金正日同志談到替代經營制時指出:「這是最優越的經濟管理體制,最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替代經營制是在黨委集體領導下,深入貫徹群眾路線,科學合理地管理和運行經濟的主觀經濟管理形式。」[58]
替代經營制是金日成同志於1961年12月9日在南浦市大安電機廠現場指導工作時制定的,旨在解決社會主義制度固有的種種弊端。其要點如下。[59]
- 一改以往的廠長一長制,改為所謂的廠黨委集體領導制。這是為了在黨的至上原則下,化解管理幹部、黨員幹部、技術幹部之間的矛盾,廠黨委成為企業管理的最高決策機構,不再是廠黨委書記一人負責制。
- 實行物資集中供應,使各工位專心生產,並對生產進行全面、精細化指導。
- 廠管會與周邊合作農場合作,建立保障服務業和生活必需品和行業工人生活的後方供應體系。
因此,替代經營制的特點在於,它試圖通過確立黨在工業設施運營中的領導地位,將工廠與工人之間的團結以及工人的整個生命周期系統化。
三大革命組織運動
[編輯]金正日提出三大革命組織運動的邏輯是,為了克服「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建設共產主義社會,革命必須不斷消除思想、文化、技術的落後。[60]
思想革命
[編輯]思想革命,就是要建立符合北韓現實的、獨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按照這條革命路線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不斷進行思想教育,使全體人民革命化的理論。如上所述,這一基調源於當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特殊現實,即蘇共和中共的修正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兩大矛盾。
金日成、金正日根據思想革命的要求,對工人階級和農村農民階級進行不斷的思想教育,並且在學校里專門開設思想教育課,對學生進行革命化教育。
文化革命
[編輯]金正日同志說過,為了培養符合共產主義者的品格,不能只是簡單的經濟鬥爭,而要積極開展文化鬥爭。關鍵在於培養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品格,並建立有助於向共產主義者邁進的藝術(文學、電影、音樂等)。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文化藝術界,製作了大量與金日成抗日游擊隊相關的影像資料,並掀起了一場將當時的鬥爭與20世紀80年代主體思想的革命精神藝術化結合的運動。
與此同時,對外部流入的資本主義文化的審查也進一步加強。金正日曾說過,資本主義文化藝術的本質就是貶低人,使人以欲望為中心思考,最終實現對全體人民的反動同化。其具體內容如下。
由此可見,對資本主義的流入的控制,表面上是與極權主義、文革時期一樣,更為嚴格的。也表明了一點禁欲主義。
技術革命
[編輯]技術革命與思想革命一樣,也是在難以獲得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援助的特殊時期產生的。在主體思想主導的思路下,技術革命意味著一切技術都不再依賴大國,而是依靠全國人民的創造力和智力活動來發展技術。
使用
[編輯]根據金日成的主體思想,實施主體在國家政策的要求如下:
- 人民必須在思想和政治上獨立,在經濟上能夠自給自足,並有獨立的國防系統;
- 政策必須反映群眾的意志和願望,政策要充分運用在革命建設中;
- 革命建設的方法必須符合本國局勢;
- 革命建設最重要的工作是塑造人民的共產主義思想並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根據主體思想,還要教育人民絕對忠誠於黨和領袖(朝鮮勞動黨和金氏父子是分開說的)。[31][32][62]
北韓官方的歷史記載中稱,第一次運用主體思想的實踐是北韓第一個五年計劃(1957年至1961年,即千里馬運動)。該五年計劃促成了北韓的經濟快速發展,並把重點放在重工業,力求能夠在政治上獨立於蘇聯和中國。事實上,千里馬運動的藍本就是以前蘇聯192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及其參考了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和「大躍進」運動,日後成功地避免了大躍進的災難性後果。
儘管主體思想的願望是自給自足,北韓仍然嚴重依賴其他國家的經濟援助。韓戰後,1953年至1963年,北韓依賴於「兄弟」國家的經濟援助和貸款;同時1953至1976年期間蘇聯一直保持提供工業援助。直到蘇聯1991年解體後,北韓經濟陷入了危機,加之基礎建設失敗引發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大規模的饑荒。幾年後,中國同意將像前蘇聯一樣對北韓提供每年總額超過400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自2007年,根據六方會談達成的協議,北韓還收到大量重油供應和技術援助。
為祝賀金日成七十壽辰,平壤市中心大同江畔於1982年建起了「主體思想塔」,作為「主體思想」的象徵。自1997年至2024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方式由公元紀年改為「主體紀年」,截至2024年主體紀年停止使用時,主體紀年已使用27年,終止紀年的2024年爲主體113年。[5][63]
後續
[編輯]1988年南韓以舉國之力舉辦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蘇聯和東歐國家在抵制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後卻不顧北韓堅決反對集體出席了漢城奧運會。此舉直接導致北韓也以傾舉國之力的方式在第二年舉辦了第13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以與南韓抗衡。[64]
1989年蘇聯允許匈牙利、波蘭等東歐國家陸續與南韓建交,同年2月1日,匈牙利與南韓建交,匈牙利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中第一個與南韓建交的國家。1990年9月30日,北韓最大的支持者,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和南韓總統盧泰愚在美國舊金山舉行會談,蘇韓建交。1992年8月24日,繼蘇聯之後的北韓第二大支持者、在中蘇交惡期間與蘇聯爭鬥,給在中蘇之間左右逢源的北韓援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和南韓建交。北韓在國際社會日益孤立。
1991年8月24日蘇聯共產黨解散,同年底超級大國蘇聯解體。加上之前東歐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垮台,和金日成私交甚密的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被迫下台,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西奧塞古被逮捕後很快被槍決。北韓領導層開始擔憂這股潮流蔓延到朝鮮國內。
此時已經在國內夯實了權力基礎並在事實上和金日成共同統治北韓的金正日,於1992年1月發表了題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教訓和我們黨的總路線》的署名文章。文章把蘇東劇變的原因總結為「沒有把強化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地位和提高主體作用當作主要問題來抓」。[65]同年4月北韓又召集了全世界70多個共產主義政黨的代表團,發表了「擁護和發展社會主義偉業」的平壤宣言。
在此之前的1991年5月,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的幹部也被集中起來學習題為《以人民大眾為中心的我國式社會主義不可戰勝》講話。講話強調北韓的社會主義是以人民大眾為中心的獨特的「我國式樣的」社會主義,其他社會主義可能失敗,但北韓的社會主義不會失敗。也就是說,北韓把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的失敗歸結為運用的錯誤,同時向國內外強調北韓的社會主義體制不可動搖。北韓進一步加強了「以貫徹金日成主席的主體思想和推進我國式社會主義為綱領」的思想教育活動,全力防止可能的國內動盪。[66]
評價
[編輯]
金正日強調主體思想是「不能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框架內解釋的獨創的思想」,還說「主體哲學」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根本區別」的。「先前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把物質經濟的因素看作革命鬥爭的根本條件」,主體思想「把社會主義提到了新的科學基礎之上」,從此「開闢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時代——主體時代」。1976年10月,金正日在同朝鮮勞動黨的理論宣傳工作者的談話中說,「無論從內容上看還是從組成來看,金日成主義是不能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框架內解釋的獨創的思想。」「形成金日成主義的精髓的主體思想,是人類思想史上新發現的思想。」「主體思想的哲學原理,是不能在唯物辯證法的框架內解釋的。」「其社會歷史原理不能按唯物史觀來解釋」。「金日成主義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有區別的獨創的革命思想。」[67]
然而,南韓20世紀80年代的主體思想領頭人金永煥後來認為,北韓的主體思想不過是「以『主體思想』的名義將史達林主義和民族主義、黃長燁主導創製的『主體哲學』、領袖論三個毫無連貫的要素囫圇成團,利用與統治。」「雖是以自己名字發表,但金日成卻連主體思想的基本概念都不懂。」由此認為北韓並沒有真正從哲學上將主體思想體系化,而是僅僅從政治上加以利用。[68][69][70][71]
主體思想的基本哲學原理是「人是一切的主宰,決定一切」。然而,由於領袖論的影響,主體思想被評價為喪失了主體性,淪為一人獨裁工具的哲學。
在南韓傳播主體思想的金永煥對此作出了如下批評。
「我反覆問他們:「如果領導人重蹈文革覆轍,你們怎麼辦?」但他們(朝鮮勞動黨幹部)只給出了完全荒謬的答案,根本答不上來。顯然,世界上唯一沒有學習主體思想自由的地方,就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72]
這是因為主體思想是與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根本不同的理論。
外部來看,不結盟國家批評其為共產主義世界革命理論。主體思想的「人類中心世界觀」主張人類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和開創者,這與卡爾·馬克思在客觀社會存在決定人類意識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理論截然不同。此外,「人類中心」世界觀將黨作為列寧主義工人階級領袖的作用、金日成、金正日作為黨的唯一領導人的個人專政合理化,並成為1967年朝鮮勞動黨四屆十六中全會後爆發的個人崇拜運動的思想基礎。
此外,主體思想還聲稱,由於美軍仍在朝鮮半島駐紮,軍事分界線以南地區仍處於美國占領之下,屬於未收復地區,因此北韓革命仍在進行中,並由此引發與南韓的軍事衝突。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國防上強調自衛,但過度注重軍力並堅持革命路線,加劇了南北軍事競爭,給國民和國家帶來沉重負擔,並最終因資源配置不合理而導致國家生產力低下,最終淪為全球競爭體系中的落後國家。此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如今強調「先軍政治」,加速向軍隊集中資源和力量,這加劇了人們對其軍國主義發展的擔憂。
主體思想也強調經濟自力更生。普遍的觀點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石油和稀土元素等資源無法在國內生產。
主體思想的宗教成分在領袖觀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哲學辭典》將領袖定義為「在革命和建設中占有絕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黨和革命的最高領導者」。[73]這裡,領袖被稱為「絕對的」,揭示了它的宗教本質。從宗教視角看待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治時,也有觀點認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尚未世俗化的宗教體系。還有觀點認為,要理解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文化,不僅要理解傳統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儒教,還要理解對民眾精神世界產生主導影響的薩滿教。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政治文化反映了薩滿教以及封閉體制之前遺留下來的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傳統宗教的影響,統治階級也曾有意利用這些宗教情感來構建權力。[74]
- 金日成,1955年12月28日,《關於在思想工作中克服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確立主體》
- 金日成,1960年2月18日,《關於改進軍隊黨組織的工作方法,以適應新環境》
- 金日成,1963年2月8日,《我們的人民軍隊是工人階級的軍隊,是革命的軍隊。我們必須繼續加強階級性的政治教育工作》
- 金日成,1963年10月5日,《把我們的人民軍隊建設成革命軍隊,在國防建設中實行自衛政策》
相關
[編輯]
平壤於1982年為祝賀金日成七十壽辰在市中心大同江畔建起了主體思想塔,作為主體思想的象徵。
1997年金正日成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後,北韓的紀年方式在原有公元紀年基礎上增加了主體紀年,即以金日成誕生的1912年為主體元年。同年,該思想的提出人之一黃長燁叛逃南韓,並於2010年在浴缸中溺斃(警方判定為心臟麻痺原因之自然死亡)。[75]
檀君神話與主體史學
[編輯]自1950年代提出主體史學這一命題以來,北韓史學家們開始以新的觀點分析和解釋歷史文獻,在許多問題上得出與傳統觀點完全不同的結論。為了使這些成果固定下來,自1975年12月始著手編寫主體史學著作《朝鮮全史》。
1980年代初以後半島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1986年北韓提出「朝鮮民族第一主義」[76]。1989年蘇東劇變後進一步強調「高度發揚民族第一精神」。據此反觀1982年出齊的33卷本《朝鮮全史》,認為有些地方已落後於形勢。如:
- 在內外複雜形勢下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宣傳5000年悠久歷史,燦爛古代文化乃重要內容。但《全史》在否定箕子朝鮮以後,衛滿朝鮮以降迄今只有2000年。只有肯定檀君為史實才副其悠久。此外,傳統史學承認箕子「設禁八條」教化民眾,主體史學否定箕子東來以後,只有肯定傳說中桓雄下凡時帝釋之 「弘益人間」的教導,方能在本土找到政治理念的最初源頭。
- 傳統的朝鮮歷史承續表為朝鮮(包括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滿朝鮮)——三國時代——統一新羅——高麗——朝鮮。)以主體史學觀之,此表重大缺陷一為有背主體,二是偏重南方。因此,1993年12月提出史學新體系,即古朝鮮(檀君朝鮮、衛滿朝鮮)——高句麗——渤海——高麗——朝鮮。在新的史學體系中,箕子朝鮮被否定其存在,三國時代唯以高句麗為正統(他的領土在北方,首都設在平壤),新羅、百濟降為割據,統一新羅因有背主體(事唐)失去其歷史地位,渤海國作為多民族國家雖不在半島,但被認為是高句麗遺民所建國家,故可承續正統。
在這個新體系中,檀君占有龍頭地位。據此史學新譜系,1993年5月和1994年1月先後修復高句麗東明王陵(位於平壤力浦區)和高麗太祖王陵(位於開城松岳山)。漢城(今首爾)是北韓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傳統上被視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檀君陵挖掘後《勞動新聞》發表社論稱:「檀君陵在平壤發現,說明平壤是朝鮮民族發祥地,是朝鮮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中心。」[77][78][79]
韓國學界對新近興起的「檀君熱」反應不一。有人認為此非學術,但也有人認為:「在開放時代,外國文物思潮洶湧而至,我民族文化及其正統性受到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正統性和基礎定位於檀君……檀君有無其人倒在其次,首要的是樹立主體。」[80]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http://www.kplibrary.com/nkterm/read.aspx?num=289
- ^ [1]
- ^ 북한의 경제. 경인문화사. 2006-11-25: 12–13.
- ^ 金正日. 關於主體思想(为纪念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七十寿辰 全国主体思想讨论会撰写的论文 1982 年 3 月 31 日) (PDF). 平壤: 北韓外文出版社. 主體101年(2012年)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30).
- ^ 5.0 5.1 主体思想:朝鲜的立国思想_历史_凤凰网. news.ifeng.com. 鳳凰網歷史綜合. [202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2).
- ^ 로버트 스칼라피노&이정식. 2015년. pp. 250-251, 338-339, 341-342
- ^ 金日成. 《金日成著作集》第九卷 (PDF). 平壤: 北韓外文出版社. 1982: 376–398 [2022-09-09].
- ^ a commentator for Tjen Folket Media. The August Incident: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Right Opportunist Line in the Workers’ Party of Korea. Tjen-Folket. Tjen-Folket.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9).
- ^ 宋永毅. 宋永毅《中国当代政治运动史数据库》中关于“朝修”的记载.txt. MEGA. 香港大學.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0).
- ^ 金日成. 学生要树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学习符合朝鲜革命利益的科学知识 金日成著作集 第21卷 (PDF). 平壤: 外文出版社. 1985: 350–359 [2023-04-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5).
- ^ 金日成. 《金日成著作集》第二十三卷 (PDF). 平壤: 北韓外文出版社. 1985: 163,357 [2022-09-09].
- ^ 金日成. 《金日成著作集》第二十四卷 (PDF). 平壤: 北韓外文出版社. 1986: 259 [2022-09-09].
- ^ 金日成. 《金日成著作集》第二十七卷 (PDF). 平壤: 北韓外文出版社. 1986: 477–499,430–438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5).
- ^ 金日成. 《金日成著作集》第三十五卷 (PDF). 平壤: 北韓外文出版社. 1988: 264–265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6).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 교양에서 제기되는 몇가지 문제에 대하여』(근로자, 1987년) p. 5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 교양에서 제기되는 몇가지 문제에 대하여』(근로자, 1987년) p. 6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 81
- ^ 18.0 18.1 18.2 이오시프 스탈린 저, 김성환 역, 『변증법적 유물론』(백두, 1988년) pp. 68 - 75
- ^ 19.0 19.1 리상걸 저, 『친애하는 지도자 김정일 동지의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 해석』(평양사회과학출판사, 1983년) pp. 52 - 53
- ^ 이것은 단순한 자유의지와 구별하여 이해하여야 한다. 주체사상에서 자주성은 인간이 가진 물질적 기초로부터 발생하는 본성이다.
- ^ 21.0 21.1 기세춘 저, 『주체철학 노트』(세훈, 1997년) pp. 43 - 45
- ^ 프리드리히 엥겔스 저, 한철 역, 『반뒤링론』(이성과현실, 1989년) pp. 177 - 180
- ^ 23.0 23.1 김상일 저, 『뇌의 충돌과 문명의 충돌』(지식산업사, 2007년) pp. 243 - 246
- ^ 오늘날 행동주의는 그 연구 방법의 한계로 인해 사실상 학계에서 사멸 단계에 있다.
- ^ 김상일 저, 『뇌의 충돌과 문명의 충돌』(지식산업사, 2007년) pp. 155 - 158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p. 86 - 87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 89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 60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 95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p. 103 - 105
- ^ 31.0 31.1 편집부 저, 『주체사상 연구』(태백, 1989년) p. 37
- ^ 32.0 32.1 편집부 저, 『주체사상 연구』(태백, 1989년) p. 38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 115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p. 116 - 118
- ^ 편집부 저, 『주체사상 연구』(태백, 1989년) p. 39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 119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p. 122 - 124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p. 125 - 126
- ^ 로버트 스칼라피노, 이정식 저, 한홍구 역, 『한국 공산주의운동사』(돌베개, 2015년) pp. 158 - 159
- ^ 로버트 스칼라피노, 이정식 저, 한홍구 역, 『한국 공산주의운동사』(돌베개, 2015년) pp. 330 - 332
- ^ 로버트 스칼라피노, 이정식 저, 한홍구 역, 『한국 공산주의운동사』(돌베개, 2015년) pp. 338 - 340
- ^ 42.0 42.1 반제반봉건민주주의혁명론 정보
- ^ 다미야 다까마로 저, 나영주 역, 『우리사상의 혁명』(논장, 1989년) pp. 129 - 135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p. 125 - 126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 교양에서 제기되는 몇가지 문제에 대하여』(근로자, 1987년) pp. 9 - 10
- ^ 金正日, 『마르크스-레닌주의와 주체사상의 기치를 높이 들고 나아가자』(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3년) p. 18
- ^ 金正日, 『마르크스-레닌주의와 주체사상의 기치를 높이 들고 나아가자』(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3년) p. 19
- ^ 블라디미르 레닌 저, 김민호 역, 『무엇을 할 것인가?』(백두, 1988년) p. 125
- ^ 金正日, 『조선로동당은 영광스러운 타도제국주의동맹의 전통을 계승한 주체형의 혁명적 당이다』(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 20
- ^ 수령은 공산주의사상을 현실에 맞게 창조할 수 있는 능력을 갖춰야 한다. 만약, 이러한 능력을 갖추지 못 할 경우에는 자국에 맞지 않는 타국의 혁명이론을 그대로 수입하여 현실 대응을 하지 못 하게 될 것이다.
- ^ 혁명사상이 선 다음에는 더욱더 현실적인 투쟁지도능력이 있어야 한다. 가령, 사상은 옳지만 구체적 투쟁 사안에서 제대로 지도하지 못 할 경우 혁명의 적에게 패배하게 될 것이다.
- ^ 수령은 단순히 지적 능력, 투쟁 지휘 능력만이 아닌, 개인적 품성에 있어서도 모범이 되어야 한다. 단정한 차림새, 정제된 말투, 여러 생활 면에서의 절제성 등이 있다.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 160 - 163
- ^ 탁 진, 김강일, 박홍재 저, 『김정일 지도자』(동방사, 1984년) pp. 17 - 18
- ^ 金正日, 『주체사상에 대하여』(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2년) p. 117 - 118
- ^ 金正日, 『마르크스-레닌주의와 주체사상의 기치를 높이 들고 나아가자』(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3년) p. 17
- ^ 편집부 저, 『주체사상 연구』(태백, 1989년) p. 46
- ^ 金正日, 『마르크스-레닌주의와 주체사상의 기치를 높이 들고 나아가자』(조선로동당 중앙위원회 주체사상연구소, 1983년) p. 15
- ^ 편집부 저, 『주체사상 연구』(태백, 1989년) p. 47
- ^ 편집부 저, 『주체사상 연구』(태백, 1989년) p. 48
- ^ 金正日, 『영화예술론』(내나라, 1973년) pp. 229 - 230
- ^ 金正日. 关于主体思想 (PDF). 平壤: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外文出版社. 1982年3月31日 [2025-06-10].
- ^ 朝鲜弃用主体纪年或为加速金正恩个人崇拜. 韓聯社. 2024-10-17 [2024-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02).
- ^ 金日成. 《金日成著作集》第四十一卷 (PDF). 平壤: 北韓外文出版社. 1996: 285–290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6).
- ^ 金正日.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和我们党的总路线 (PDF). 平壤: 外文出版社. 1992-01-03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6).
- ^ 金正日.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我们朝鲜式社会主义战无不胜 (PDF). 平壤: 外文出版社. 1991-05-05 [2023-04-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09).
- ^ 肖楓.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 當代世界出版社. 1999年: 387-388. ISBN 7801151542.
- ^ “金日成,‘主体思想’的基础都不懂”. Daily NK. [2019-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 ^ ComradeScomeon. 朝鲜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 BiliBili. [2020-07-22].
- ^ Alan Riding,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 DEATH GANG LINKED TO PERU'S RULERS.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 ^ UPI. Peru orders weapons from North Korea. UPI. UPI. [2022-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6).
- ^ - 『강철』 김영환 「나를 꺾은건 고문 아닌 北현실」, 데일리 NK (2007-06-27)
- ^ 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 사회과학원 철학연구소, <주체철학사전> 17쪽.
- ^ 주준화, 〈북한 정치의 종교성-김일성의 신격화에 있어서 무속 신앙의 영향을 중심으로〉, 한국정치학회보 제29집 4호 (1995), 393-413쪽.
- ^ 黄长烨:金正日的通神之路. [2017-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3).
- ^ 林海東. “我国第一”:朝鲜有了一个新主义. 地球日報. 地球日報. [2022-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3).
- ^ 李宗勛. 近二十年来中外学界对古朝鲜的研究与课题.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2016 年 07 期) [2022-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4).
- ^ 鄭成宏. 韩国修改历史教科书 檀君神话成事实. 新浪新聞. 新浪新聞. [2022-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4).
- ^ 近二十年来中外学界对古朝鲜的研究与课题.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6-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1).
- ^ 楊猛. 《不平靜的江河:沿著中韓邊界的奇幻旅程》 (書摘). 八旗文化.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2) (中文(臺灣)).
在金日成的授意下,北韓單方面宣布檀君是歷史中存在的人物,並且宣稱在平壤市江東郡大樸山腳下發現了檀君的陵墓。但北韓禁止外界對檀君陵進行考古研究,加上沒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其真實性備受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