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三灶島萬人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灶島侵華日軍罪行遺蹟
三灶萬人墳遺址
萬人墳上的三灶島三二三死難同胞紀念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7-1849-5-242
認定時間2013年3月5日

三灶島萬人墳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萬人塚,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三灶大屠殺死難者而建,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

1938年2月,6000餘侵華日軍在三灶島蓮塘灣登陸[1]:82[2]:505。武裝占領三灶後,日軍修建機場碉堡彈藥庫等工事,試圖將其建成入侵華南的軍事基地[註 1]。上表村一祠堂和周邊民房被改成慰安所。為保障糧食供給,約400人的沖繩縣農業移民團被派到島上。同年4月,日軍開辦日本移民團「興亞國民第一學校」,和奴化教育中國人的「興亞國民第二學校」[3]:105-107[4]

1937年11月日軍首次入侵三灶後,當時的中山縣府組建了社訓大隊。公安局長蔡棟村兼任大隊長,副大隊長為吳發。1938年2月,日軍再次入侵時,社訓大隊進行了反抗。同年3月,社訓隊在小霖島伏擊日軍船隻,擊斃40餘人。日軍後放火焚燒島上民房,殺戮島上居民。同年4月10日,吳發等34人潛入三灶島突襲日軍營,擊斃20餘人,斬首數人,得到各界稱讚。媒體對此紛紛報道,記者還發表了《人頭作酒杯,痛飲胡虜血》訪問專記。[5][3]:109-110

1938年4月12日,日軍派10餘架飛機偵察無果後,遷怒於三灶居民,先後對魚堂、月堂、列聖、北水等鄉狂轟濫炸,進行報復。次日,日軍開始對全島實行三光政策,大規模屠殺島上居民。3264間民房,164艘漁船、36個村莊被燒毀。同年4月14日,日軍在草塘沙崗、蓮塘沙攔、春園祠堂、石灣關帝廟、魚林先鋒坑、青灣等地又殺戮2000餘人。[3]:109-110

抗戰勝利後,三灶島人民在華僑港澳同胞的捐助下,將大屠殺受難者屍骨收集埋葬於茅田、魚弄兩地,分別建「萬人墳」和「千人墳」。1969年,進行了重建。1979年,珠海市政府撥款將「萬人墳」遷至聖堂村竹瀝的山坡,重建。1983年,「萬人墳」和「千人墳」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82[3]:112。2013年3月,「萬人墳」與「千人墳」、日本摩崖文字、日軍慰安所、興亞第一國民學校、興亞第二國民學校等日軍侵華遺址一起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

建築

[編輯]
珠海三灶島萬人墳牌坊

1949年所建「萬人墳」位於三灶島茅田村東,由牌坊紀念碑墳墓組成,占地約500平方米。牌坊對聯書「建斯墳紀斯跡聊以苦果死後魂,飲敵血寢敵皮未能忘卻生前恨」,橫額書「萬古英風」。1969年重建時,紀念碑寫有「三灶島三·一三死難同胞紀念碑」。牌坊對聯書「怒群魔凜氣浩存驚天地,追窮寇革命到底赤全球」,橫額書「飛雄壯節」。[1]:82[3]:112

1979年遷至聖堂村竹瀝山坡後,墳墓、紀念碑和牌坊被重建,還新建了兩座涼亭,占地擴大到約1萬平方米。混凝土結構的牌坊,對聯書「日偽凶狂血灑人間千載憤,中華抗暴氣貫山河萬古存」,橫額書「悲恨長天」。紀念碑高6米,為磚石混凝土結構,上面陽書「三灶島三·一三死難同胞紀念碑」。碑座大理石碑記陰文刻有:[1]:82[3]:112

注釋

[編輯]
  1. ^ 3000多來自朝鮮台灣中國大陸的勞工後被秘密處死[2]:507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珠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珠海市文物志》. 珠海: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4年. ISBN 7-218-01728-2. 
  2. ^ 2.0 2.1 劉景山主編. 《侵华日军大屠杀暴行》. 北京: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5. ISBN 7-80208-262-5. 
  3. ^ 3.0 3.1 3.2 3.3 3.4 3.5 珠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珠海文史资料精选》.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7. ISBN 978-7-218-11604-4. 
  4. ^ 趙艷珍. 日军入侵三灶新探. 《紅廣角》. 2016年, (1期). 
  5. ^ 华南抗战第一枪在珠海打响?看看专家怎么说. 中共珠海市斗門區委宣傳部. 2015-09-06. 
  6. ^ 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万人坟遗址). 珠海市金灣區人民政府. 2016-12-05.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