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讨论:李学忠&林秀英/关于翻译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添加话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不明白您的意思?

[编辑]

我们翻译时并未使用您所说的自动翻译软件,我们采用的翻译方法,是英国大史学家吉本,所 说的Double Translation;您是外语学院出身的,应该知道这位第一流的大史学家;吉本在他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后,因为名满天下,且精通拉丁文,法文,许多人遂向他求教学习外语的方法,他于是在他的回忆录,谈到他年轻时学习语文的方法,他说他采用的就是Double Translation 的方法;您的老师应该教过才是;事实上,我国的翻译大师玄奘,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会产生与传统习惯的中文语法,在结构上大大不相同的文体;不但可以考验中文的弹性与容受力,也可以壮大中文的生命;英国人就是在中世纪大量吸收拉丁式的文体,才形成今天通行全世界的英文;否则十世纪的古老英文,早就生命枯萎了;同理,中文若停留在尚书阶段,岂不哀哉!英文可以拉丁化,中文为何就不能梵文化?不能英文化?我们的翻译文章,有些人说读不习惯,但是我们敢保证,绝对比尚书容易懂,绝对比司马迁的史记容易懂。您觉得怪异之处,正是英文精彩之处;我们每天必读玄奘大师译的大般若经,刚开始时,觉得不太习惯;读久了,才觉得玄奘的伟大;最后考您一个问题:Double Translation这两个英文字要如何翻译?您若译得出来,就知道其中奥妙! --李学忠& 林秀英 |一寸铁工作室 12:34 2005年5月24日 (UTC)

两位前辈,你们翻译的文章我看不懂,了解到你们想把英文的语法结构介绍到汉语中来,但是显然维基百科承受不了这样的使命。维基百科还是为大众看的,而且是为大众所写的,我想你们要做好被修正的思想准备。--用心阁(对话页)Wikimania 2005! 13:11 2005年5月24日 (UTC)

知我者,莫若我兄

[编辑]

我兄从事翻译,体会出个中三昧,故我们的用心,被用心阁主人窥知;来到中文维基,早已做好上十字架的准备,谁愿钉死我们,就随他罢!所有翻译过的文章,我们皆另存一份;一但上了中文维基,就任人修正了;百科全书的文章,只能算是开胃菜,故没有版权的问题;真正的好菜,主菜,是可以藏诸名山,传诸后世的;在中文维基认识许多高手,学到非常多的东西;英文版有关罗马史的部分,有相当丰富的资料,而且随时在修正中,我们在半年前所影印出的条目,半年后有的已面目全非;这就是进步; 这就是维基。故曰:知我者,莫若我兄。 --李学忠& 林秀英 |一寸铁工作室 14:42 2005年5月24日 (UTC)


刚才看了两位在金翅大鹏鸟页面的答复,才知道原来是两位手工翻译的。先表示一下敬意!对于汉语的发展和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博士论文的题目。无法在这里说清楚,不过我想,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能为了完美的语言而生造语言规则,这个苦头在新文化运动中已经吃过不少。当社会上99%的人无法接受一种语法结构,而且并无推翻旧有语法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直接将外语语法套用在汉语上,结果必然同汉字罗马化或者世界语一样,就是成为观赏性语言了。再者,我感觉两位不仅在语法上推崇英文,而且在遣词上也颇值得推敲。例如:

  • 他组成不自在的同盟...
  • 并且散播宣传暗示
  • 一场庞大的战役

如果说,英语语法有先进的地方,那么在词汇的选择上,完全没有必要另起炉灶。还希望与你们进一步交流。不过正如用心阁所说,维基百科承受不了这样的使命,我们还是在遵循旧有语言的框架下进行渐进的改革吧。--Hamham 14:34 2005年5月24日 (UTC)


感谢两位的回应。不过在下窃以为语言应是交流为先,况且绝大部分人到中文维基来不是来学英文的,两位的这个译本还是自藏自赏为好。如果两位执意要使用这种方式,是否可以将原文附后,庶几可使后来者明白到底原意是什么。
另外,在下认为目下的汉语并不需要所谓的“拉丁化”,即便需要吸收一些外语词汇,也不需要改动语法。在现代语言当中,以汉语为代表的孤立语语法是最为简便的,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词语之间的关系,英语这么多年来的发展也是朝着这一方向,之间虽有弥尔顿等人使用“拉丁化英文”,但是始终处于孤芳自赏的书斋行为,难以抵御“去拉丁化”的大趋势。两位提倡拉丁语法,实是弃汉语之长而拾他人之短,窃以为不智也。
所谓双重翻译,其实应该尽量避免,在翻译的过程中,难免信息的扭曲和损失,原本能够一次翻译成功的,非要拉成两次,岂非画蛇添足?说到三藏法师译经,我想,应该放在唐代背景下考虑,我读般若经,并不觉得与当时其他文章有何不同,不知两位“梵文化”一说何来?

金翅大鹏鸟(talk) 02:38 2005年5月25日 (UTC)

一句投火,半偈亡躯

[编辑]

首先要先向您致谢,您建立的条目:“民法大全”,与“罗马法”,替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后者,连结到罗马法教室,真是一座宝山也;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罗马史所必备的资料;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罗马法学家,像:GaiusPapinianUlpianHerennius Modestinus,我们以为您不妨再多费心神将之译出,以造福广大的中文维基读者也。有关翻译语法的问题,因为牵涉到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位是原作者,一位是翻译的人,必然会发生两种不同的问题。一是,舍己从人; 完全屈就于原文的风格。二是,舍人从己,完全屈就于译者的风格。究竟要选择哪一种?就看需要的是什么?英国大史学家吉本,他之所以定出Double translation的规矩,就是要求凡是翻译他著作人,必须尊重他的文章风格,不可破坏他的文彩;这种要求,近乎苛求,但是吉本之所以为吉本,其理由就在此也。我们检视英文版维基,有关罗马史条目,发现欧美的贡献者,几乎都读过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有些条目甚至明白的说出,要读者自己直接去看吉本的大作;就像: Belisarius,这个条目,直接要读者去看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四十一章; 我们遂认为:既然有心在中文版的维基贡献有关罗马史的条目,就要替中国人保持一点尊严,于是我们采取吉本所说的Double translation的译法,等于是把欧美的贡献者,都当成像吉本一样第一流的作者,对欧美的贡献者来说,这是最高的敬意,可是我们却无法见容于中国人,所以,我们就像跳火坑一样,非死不可。我兄台专研罗马法,不是外行人,故敢诉说衷肠,尚期谅察。 --李学忠& 林秀英 |一寸铁工作室 09:33 2005年5月25日 (UTC) 昨日忙于学业,疏于回复,还望见谅。其实两位的理由和缘由,我也明白了些许。当然,尊重欧美作者本也是美意,不过一旦让中文wiki的大多数读者看不懂原文,终究不是百科全书的初始目的。况且,尊重作者也有数种方法。在下认为,能够将原作者的意思用最贴切的本国语言表达出来,使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明白无误地了解原作的奥妙,方可谓善莫大焉。呵呵。也希望以后多多指教。我的文言功底不够扎实,见笑了。--Hamham 06:57 2005年5月26日 (UTC)

两位前辈说的或许有道理,但是在下才疏学浅,未能领会其中高意。我想在这里说的是,这里是百科全书,重要的是自由的知识,至于采用撰写还是翻译,直译还是意译,尊重原作者,还是不尊重,翻译的好或不好在这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把正确的知识尽量让更多人理解。权威的原作也许根本不适合维基百科,需要我们重新阐述,英文的内容也许与中文观众存在文化差异,需要在翻译时加以转换,两位都是高人,我想能够理解,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不一定要翻成一石二鸟,也许一箭双雕更为通俗,rice flour pudding也没有必要翻译成米面布丁,翻译成年糕大家想必都会明白。--用心阁(对话页)Wikimania 2005! 15:27 2005年5月26日 (UTC)

若闻一句,未曾闻法,能生大欢喜,胜得三千满中宝。
若悟一偈,未闻正法,能深心不退,胜得种智转轮持。
若修一功,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无量天。
若发一心,未闻正法,能住千百劫,胜摄所图华藏池。

--李学忠& 林秀英 |一寸铁工作室 08:15 2005年5月26日 (UTC)

于是丢弃甚至假讬即作为皇帝并不是真正地皇家的职务(thus dropping even the pretense that being an emperor was not truly a royal office)

时期当皇帝称他们自己第一公民治理之时(The period when the emperors that called themselves princeps ruled)

二位如果称这样的翻译叫做“不破坏他的文彩”,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翻译“信、达、雅”三大原则,非平常人所能易为者。贤伉俪若是真的把欧美的贡献者,都当作“像吉本一样第一流的作者”来尊重,请即停止采用这种“词对词”(Word to word)的翻译方法。设若有英文翻译者将两位“既然有心在中文版的维基贡献有关罗马史的条目,就要替中国人保持一点尊严”这一句译成: Since have heart in Chinese Wiki contribute concerning Roman history, just want for Chinese retain little respect. 不知二位作何感想? 金翅大鹏鸟(talk) 10:27 2005年5月26日 (UTC)

取笑于我;加害于我

[编辑]

一、 请问:“取笑于我;加害于我”是不是怪句子?这就是梵文化的中文;出自“供养于诸佛”的结构;二、大般若经总共六百卷,是玄奘大师晚年费了三年多才完成的巨著,不是漫画书;三、您所说有关Double translation的说法全错,很显然您尚未读吉本的回忆录;请读完后再回答我们吉本是如何说的。 --李学忠& 林秀英 |一寸铁工作室 12:32 2005年5月26日 (UTC)

“加害于我”这样的介词短语,本就是出自古文,比如《尚书·周书·君奭》中这一句:“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就用了“施于我”这个结构,尚书总在佛经之先吧,倒要请教,梵文原文是何结构?也许后学小子只能读漫画书,也许后学小子无法理解吉本大师,但是无论如何,把原本通顺的英文翻译成没人能懂的中文,该不会是玄奘、吉本这些大师所乐见的吧。

二位这种词对词翻译出来的“中文”,其实学术一些说,应该叫皮钦语,通俗一些说,就是洋泾浜,若是二位一定要坚持这种方法,我想以Wiki原则来说,也在包容之列。我的请求,也就是能否请二位翻译完了以后,附上英文原文,以便修订者可以看懂原文是在说什么。多谢二位。 金翅大鹏鸟(talk) 01:52 2005年5月27日 (UTC)

比文言文还难

[编辑]
  • 总觉得你们写的应该是很不错的东西,可是看不懂,比文言文还难,因为我至少还有被教过要怎么看文言文,维基有一条简单约定是,不要加入你新发明的东西,不知道这个算不算......--阿福( Talk) 15:41 2005年5月26日 (UTC)

我有一句,别于天地,若问何句,不说不说

[编辑]

曹丕说:“家有敝帚,享之千金”,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心情;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文章虽贱,却自认为很有价值。我们没有学问,承蒙各位先进高手指教,非常谢谢。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交流与对话,留此档案,作为历史纪录;是非公道,千年之后,也许仍未有定论也。所有有关翻译的讨论,到此为止。龙得水时添意气,虎逢山色长狞威;我们仍然继续前进,也请各位先进高手,本着中文维基的自由开放精神,劳勤不懈。再次谢谢各位! --李学忠& 林秀英 |一寸铁工作室 12:42 2005年5月27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