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港式fusion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文化交流的集中地,殖民时期的历史背景加上回归后的发展,使这个城市成为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并融合的独特场景。这股文化渗透从未停歇,反而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例如在饮食文化或菜式上,可见一斑。

如果问香港菜到底是怎样,“融合料理”(Fusion Cuisine)可以是代表之一。香港因着历史原因,中西文化交流,除了能够品尝中国各省特式菜,东南亚、西方国家,例如法国菜、意大利菜、荷兰菜、日本菜、泰国菜、韩国菜等,都是随处可见,在这种氛围下,亦逐渐创造出属于香港的地道菜式,其实有不少富有香港风味的小食,尤其茶餐厅的食品,都是由此创造出来。

香港味道 所谓“香港菜”,是否真有所谓的传统版本?哪些食物最能体现本地的饮食精神?街头小食是否能代表香港的历史与文化?

细细探究,像港式奶茶这类饮品,实际上受到英式下午茶的启发,最终演变成茶餐厅不可或缺的饮品,而且成为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港式蛋挞的根源亦可追溯到英国中世纪的甜点习惯,亦于2014年入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例子说明,与其说香港菜是一种固有的分类,不如说它是一种不断转化、吸收、演变的混合体。

融合料理的兴起 现今不少本地餐饮品牌纷纷将传统与创新结合,打破地域与文化的界限。例如,中秋节的月饼已不再局限于莲蓉或蛋黄口味,取而代之的是加入可可、奶酪甚至雪糕等新派元素,更有日本风味的变化,如青森苹果或红豆栗子等款式,反映出融合饮食的蓬勃生机。

茶餐厅的前身与演变 其实早于融合料理流行前,香港的“冰室”与茶餐厅已经呈现出东西饮食文化的交会。当年昂贵的西餐并非普通市民所能负担,战后的冰室提供平价的西式风味食品,加上港式调整,让中下阶层也能品尝到“伪西餐”的滋味。这些地方提供的食物虽未必称得上融合料理,但却是一种本土创意的体现。

例如“鸳鸯”这种将咖啡与奶茶混合的饮品,就是东西饮文化互相影响下的产物。咖啡来自西洋,奶茶则经过本地化的改良,两者结合后成为香港的代表作之一。

从饮食创意看文化融合 融合菜不是随意混搭的结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用心选材与搭配,将各地的烹饪特色融合出新的层次。“口水鸡”是四川凉菜,便结合了四川、上海及新加坡的元素,呈现出一道全新风味的佳肴。他强调,融合料理的重点在于调和与创新,而非简单拼凑。

像咖喱鱼蛋这种街头美食,其实也是融合的例证。咖喱原非华人饮食的一部分,却在本地与鱼蛋结合,成为独具本地特色的小吃。

全球化与融合饮食的关系 融合饮食其实是全球化浪潮下的产物。[1],指出全球文化交流可能使差异减少,但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大城市如香港、纽约、新加坡等,成为各国饮食文化的交汇点,融合料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历史上,从中国内地南来的移民带来不同地方的家乡味,像潮州打冷、围村菜等,逐渐融入本地生活。另一方面,西餐传入香港后,也经过调整与再造,形成了所谓的“豉油西餐”,即用中式调味呈现西式做法,既熟悉又新颖。

融合≠混乱 然而,融合料理并非毫无章法的混台湾学者廖炳惠将饮食文化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在后现代社会中,饮食不再强调单一,而是推崇多元与跨界。搭。真正的融合在于理解、创作与协调。这也正是融合料理的精神——在多元中寻求协调,在差异中创造新意。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食材来源不再受限于地域,全年任何时候都能取得来自世界各地的食材。科技的进步亦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快速演变,让餐桌上的风景愈加国际化。

饮食混血的例子 香港的“炒公仔面”正是文化混血的好例子。快速面源自日本,炒是中菜的常见技巧,两者结合后,成为茶餐厅的热门之选。另一例子就是将台式饮品升级,从最初的珍珠奶茶,到后来加入布丁、红豆、甚至英式奶茶与美式咖啡,这些变化都体现出多元文化的渗透。

融合是一种文化态度 融合料理不只是味蕾的探索,更是文化认同的重塑。香港作为一个文化交叉点,其饮食风貌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那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从茶餐厅至Fusion美食到会,从街头小吃到创意料理,这座城市的餐桌上,承载的是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可能。

  1. ^ 美国学者Tyler Cowen提出“创造性破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