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圣公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圣公会

Hong Kong Sheng Kung Hui
Hong Kong Anglican Church (Episcopal)
教会管区
圣公会
香港圣公会盾徽
基本信息
管辖范围 香港
 澳门
创设时间1843年1月(殖民地区)
1849年(维多利亚教区)
1912年4月26日(维多利亚教区及港粤(华南)教区)
1951年(港澳教区
1998年10月25日(香港教省
教务首长
总主教陈讴明
荣休主教邝广杰GBS邝保罗GBS
秘书长刘永勤牧师
联络资讯
网址香港圣公会官方网站

香港圣公会(英语:Hong Kong Sheng Kung Hui)是普世圣公宗的第38个教省,管辖范围包括香港澳门

圣公会于香港拥有悠久的历史,于香港基督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除了作为一个宗教团体,香港圣公会还积极参与香港社会各大小事务,也是香港主要的办学团体之一。香港圣公会也是基督新教在香港的一个主要宗派

现任主教长陈讴明大主教,教省秘书长刘永勤牧师,设有教省办事处处理教务。大主教的神学和历史顾问为魏克利牧师(英语:Philip L. Wickeri)。[1]

圣公宗信仰

[编辑]

圣公会信仰是基于相信圣经,旧新约的圣典,“包含一切必要的救赎”。香港圣公会进一步维持已获通过教会主教制主教牧师、和会吏的三种圣职。[2][3]

历史

[编辑]

根据香港圣公会官方网页的发展简史[4],香港的圣公会组织始于1843年,迄今已有逾150年历史。

  • 1843年:于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圣公会派遣史丹顿牧师来港,以牧养于香港的英国人信徒,并同时创立圣保罗书院及兴建圣约翰座堂,及后亦开始向华人宣教。
  • 1849年:成立维多利亚教区,直接隶属坎特伯里大主教辖治权下,管辖范围包括香港中国日本等地的宣教事务。首任教区主教为施美夫主教。
  • 1865年:首所华人教堂圣士提反堂建成。
  • 1912年:中华圣公会成立,香港成立中华圣公会港粤(后称华南)教区。至此香港圣公宗的中文圣堂行政上同时隶属于维多利亚教区港粤教区,而英文圣堂则只隶属于维多利亚教区,但主教同为一人。
  •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香港日治时期,香港圣公会由日本派出神职人员进行管理。香港重光后恢复原体制。
  • 1951年:因中国大陆政局转变,第二十届维多利亚/华南教区议会议决香港及澳门之圣堂脱离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成立港澳教区,没有隶属于任何教省,由坎特伯里大主教作为教区的辖治权人,属地方性质的“治外教区”。后来虽然中华圣公会已不复存在,但港澳教区依然保持中华圣公会的信仰及礼仪,及中华圣公会1948年的总议会宪纲和宪法则例,港澳教区圣品受封职的誓书内,亦一直保持愿遵守中华圣公会的教义,教政及礼仪的宣誓字句。
  • 1962年:东南亚各教区组成“圣公会东南亚教区议会”(后称东亚议会),港澳教区为成员之一。
  • 1965年:因坎特伯里大主教认为东南亚教区议会将发展为一独立的教省,故宣布放弃对港澳教区的辖治权,原意为将此权交给期望日后成立的东亚教省。然而后来东亚议会并没有成为一教省,而只作为中华圣公会宪章规条信托人。自此港澳教区成为一游离的个体。
  • 1981年:选出邝广杰牧师为港澳教区主教,并为港澳教区首位华人主教。邝广杰主教成为香港及澳门第一位华人主教。邝主教在其后的26年间以平稳手法和清晰愿景,牧养、管理教会。他注重实践,善于凝聚信徒传教,并对教会政策、结构及财政进行了重组,又协助教会与中国大陆政府建立关系,从而确保了教会在九七后,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平稳过渡。
  • 1991年:由于港澳教区工作随着社会发展而日益增多,加上长期以来沿用中华圣公会的宪章和规例因中华圣公会的不存在而无法更新,因此港澳教区于第40届教区会议中,决定筹备成立教省。
  • 1995年:祝圣徐赞生会吏长为东九龙分区主教,苏以葆会吏长为西九龙分区主教。
  • 1998年:选出邝广杰主教为香港圣公会教省首任大主教主教长,并于10月25日举行教省成立崇拜及大主教陞座礼。香港岛教区、东九龙教区、西九龙教区和澳门传道地区相继成立。
  • 2007年:担任港澳圣公会首牧26年的邝广杰大主教于1月1日退任教省主教长,第二任主教长于2月3日在中环圣保罗堂举行的大主教选举,由教省总议会三院组成的大主教选举团投票选出邝保罗主教为新任大主教,并在9月26日假圣约翰座堂举行就职礼崇拜。邝广杰大主教于2007年荣休,教省大主教选举团选出香港岛教区主教邝保罗为第二任大主教及教省主教长。而苏以葆主教及徐赞生主教亦分别于2012年及2014年荣休。西九龙教区选出陈讴明为第二任教区主教,东九龙教区则选出郭志丕为第二任主教。
  • 2020年:邝保罗大主教于2020年底荣休,教省大主教选举团选出西九龙教区主教陈讴明为第三任大主教及教省主教长,香港岛教区选出谢子和为第三任教区主教。

香港主权移交后两年起,香港圣公会属普世圣公宗之一员,行政上是一个独立自治的教省,和英国圣公会也再没有关连。此后,香港圣公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2007年接任的前任大主教邝保罗更担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在多项争议的议题上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组织

[编辑]

教区及传道地区

[编辑]

香港圣公会教省辖下分三个教区及一个传道地区,分别为:

香港圣公会三个教区(图中未显示澳门传道地区)

香港圣公会东西九龙教区的范围与现今立法会九龙东新界东九龙西新界西选区分界并不相同。教省在整体上牧区、传道区、中学、小学、幼稚园及社会服务机构,全部设置在香港及澳门。

总议会

[编辑]

教省总议会由主教院、圣品院和平信徒院组成[3]。成员来自香港岛教区、东九龙教区、西九龙教区及澳门传道地区。总议会之下,有不同的委员会负责不同圣工的地方。

现任主教长、各教区主教

[编辑]

历任会督(主教)/大主教

[编辑]

教省成立前

[编辑]
  • 英国圣公会(英格兰/英国国教会)殖民地会长
  • 圣公会维多利亚教区监司/监督
  • 圣公会维多利亚教区会督暨中华圣公会港粤/华南教区会督
    • 5. 伦义华会督(1907至1920年)
    • 6. 杜培义会督(1920至1932年)
    • 7. 何明华会督(1932至1967年)
      • 莫寿增副会督(1935至1943年)
      • 朱友渔副会督(昆明(云南)主教)(1940至1947年)
      • 侯利华副会督(1946年至?年)
      • 黄奎元副会督(昆明(云贵)主教)(1946年至1947年(自立为云贵教区))
      • 慕容贤副会督(广东主教)(1949年至?年)
  • 圣公会港澳教区会督/主教

教省成立后

[编辑]
  • 香港圣公会教省主教长

办学

[编辑]

香港圣公会是香港的主要办学团体之一。现任圣公宗(香港)小学监理委员会有限公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主席为陈讴明主教(西九龙教区主教)、总干事谢振强;圣公宗(香港)中学委员会有限公司主席则为梁贯成教授。

教育改革争议

[编辑]

虽然香港圣公会自英国殖民地时代开始,一直在教育方面不断作出贡献,但在回归后第五年的2002年起,即被卷入教育统筹局校本条例争议当中[5][6][7][8][9][10][11][12][13][14]

神学院

[编辑]
圣公会明华神学院和圣保罗堂

香港圣公会现行拥有一间神学院,以何明华会督命名:圣公会明华神学院(英语:Sheng Kung Hui Ming Hua Theological College)由圣公会港澳教区的前任主教何明华会督于1947年设立,前身为圣公会明华学院,为当时港澳教区的平信徒提供培育课程。1996年,香港圣公会教省准备成立,明华学院为配合训练教省的圣品人,变成今日的明华神学院,协助栽培牧者和平信徒。学院提供神学学士课程,修读科目包括圣经研究、教会历史、基督教教义、基督教伦理、牧养神学、及哲学等。学院亦提供其他学习机会如各类不同之课程。

社会服务机构

[编辑]

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有限公司

[编辑]

它主要负责香港圣公会的社会福利工作,服务范围包括幼儿服务、青少年服务、家庭及辅导服务、智障及残疾人士复康服务、社区发展服务、安老服务、培训、顾问服务、成人教育等。

  • 过渡性房屋项目“同心村” 于2020年1月10日,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连同新鸿基地产宣布在元朗东头兴建具香港特色的过渡性房屋项目“同心村”,预计于2020年落成后,可即时为1,600个基层家庭提供适切的居所,惠及5,000个家庭。圣公会更会引入康健指数,是香港首个在过渡性房屋应用的健康指标,从而鼓励居民培养出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建立自信。[15]
上环荷李活道圣公会圣马太堂

圣基道儿童院

[编辑]

早于1935年由何明华会督创办,最初主要是收容当时社会上战乱的孤儿,现时已发展为多元化儿童服务机构,是香港拥有最多儿童之家服务名额的非政府机构。现今也为来自破碎家庭的青少年提供住宿照顾服务。

圣雅各福群会

[编辑]

由圣公会何明华会督及热心人士在1949年创办,最初名为“圣雅各儿童会”,于石水渠街北帝庙的一个偏厅开始推行儿童工作。1987年位于石水渠街的总会落成启用。现时共有40多个单位,为不同地区人士提供服务。它是香港的一个慈善机构,总部建筑物在湾仔石水渠街,也是香港公益金受惠成员之一,接近五成经费来自社会福利署

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

[编辑]

中心总部位于葵涌和宜合道,是香港公益金受惠成员之一。服务范围包括照顾及教育综合服务、家庭及社区综合服务、就业发展综合服务、社区健康综合服务及长者综合服务。

圣公会圣匠堂社会服务

[编辑]

香港圣公会慈光堂长者邻舍中心

[编辑]

香港圣公会辅导服务处

[编辑]

圣约翰座堂辅导服务

[编辑]

其他教省机构

[编辑]

教声

[编辑]

教声(Echo)周报为香港圣公会拥有及出版的中文及英文报纸,逢主日出版,报道香港圣公会、普世圣公宗与大公教会新闻,亦有副刊及专栏等,在教省各教堂、学校、社服单位免费派发。 范晋豪诸圣座堂座堂主任教宪牧师兼任督印人暨教声编辑委员会主席。

宗教教育中心

[编辑]
圣公会宗教教育中心

他们在1978年1月29日成立。早于60年代加强发展教育事工,同时准备全面开拓宗教教育工作。

中心成立初期,主要以培育信徒为目标,出版《传递》季刊、制作影音教材、定期举办研讨会及培训活动。80年代初,出版《完美的人生》小学宗教课程,广受学校重视及采用。其他出版包括《装备-团契领袖手册》、《圣公会中学诗集》、《圣公会中学祷文集》等。

90年代,中心渐具规模,培训及出版工作亦日趋多元化,位于主教府的原址已在1988至90年不敷应用。中心遂于1991至93年迁往深水埗,同时增设书刊资源服务处,扩阔服务层面。其后每年平均出版书籍30至40本,《同创新天地》中学宗教教育课程、《天父世界》幼稚园宗教教育课程亦相继面世。除出版课程及信徒培育书刊外,本中心更致力开展儿童事工,出版一系列儿童图书及喻道故事。

迈进廿一世纪,努力回应社会、学校、教会等不同的需要,正策划编写生命教育课程、制作多媒体教材、更新信徒培育资源及提供适切的培训课程。同时,他们正全力推广生命教育及亲子工作。并设门市、展销、会员等服务,部分文章亦可在网站阅读。

保育

[编辑]

2009年,圣公会宣布斥资8亿元保育中环建筑群,当中下列四幢历史建筑将予以保留及复修[16]

  • 会督府:建于1848年,现为一级历史建筑。建筑以花岗岩筑成屋基,两层楼高,单边后方有三层楼高碉堡式八角塔楼,属刁陀复兴式风格。原为主教居所及圣保罗书院最早期的校舍。拟保留作香港圣公会大主教办事处,内设博物馆,拆除近年新设的窗口式冷气机及楼梯,并为伤残人士加设设施。
  • 圣保罗堂:建于1911年,拟议为一级历史建筑,属哥特式风格。顶部建有尖长的塔楼,为中环早期为华人而设的基督教会。当时上层为礼拜堂,下层用作圣保罗书院课室。二战时,教堂被征用作日军宪兵训练学校。翻新后将全面对外开放。
  • 广杰楼:建于1851年,拟议为三级历史建筑。原为圣保罗书院南翼,是书院最早期的校舍。其后曾用作基恩小学校舍及圣公会刊物办事处。2007年复修,供明华神学院学生上课及住宿,并命名为“广杰楼”以表扬邝广杰大主教。拟保留作圣公会办公室和综合活动中心。
  • 前教堂礼宾楼:建于1919年,拟议为一级历史建筑。楼高三层,又名马丁楼,原为圣保罗书院宿舍,后来为多位传教士居所。著名欧亚混血女作家韩素音曾居于此。日占时期,是许多来自中立国的基督徒避难之所。近年新设的窗口式冷气机及铝窗将予拆除。

此外,下列建筑将予以重建:

  • 中庭:清拆莫庆尧楼、约翰马利楼及圣公会福利协会等战后建筑,迁走明华神学院和圣公会幼稚园,改建为多层圆形中庭,设玻璃和绿化天幕。供基督教表演及聚会使用、艺术品展示和设餐饮区。
  • 宿舍及社区中心:拆卸重建为新大楼,前排高11层,后排高13层,将设社区服务中心、神职人员宿舍、教会档案室、文物馆。
  • 港中医院:将改建为11层高的综合医疗服务中心,提供医疗、长者院舍等服务。

相关条目索引

[编辑]
教省组织 圣公会香港岛教区 | 圣公会东九龙教区 | 圣公会西九龙教区 | 圣公会澳门传道地区 | 香港圣公会总议会
普世圣公宗组织 坎特伯雷大主教 | 普世圣公宗咨议会 | 兰柏会议 | 普世圣公宗主教长会议
宗派 天主教香港教区) | 正教会香港东正教) | 圣公宗香港圣公会
历史 圣约翰座堂 | 中华圣公会 | 圣公会港澳教区 | 圣公会东亚议会
崇拜及礼仪 公祷书》(黑皮公祷书) | 圣餐崇拜礼文 (第二式) | 香港圣公会主日一览表 | 香港圣公会圣日一览表
其他 台湾圣公会 | 香港圣公会院校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魏克利牧師. www.minghua.org.hk. [201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香港圣公会指导
  3. ^ 3.0 3.1 香港圣公会宪章及规例
  4. ^ 存档副本. [2005-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陰謀論. 英文虎报. 2003-12-15 [2008-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教會尋求裁泱. 英文虎报. 2005-12-08 [200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教會為主權而戰. 英文虎报. 2006-10-14 [2008-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聖公會買重三千萬保險. 星岛日报. 2006-10-19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7)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香港聖公會教育幹事夏永豪校長表示教統局的聲明完全不正確一直忽視辦學團體的意見. 香港圣公会教省“教声”. 2004-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24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校本條例的憤怒. 英文虎报. 2005-06-23 [200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夏永豪. 聖三一堂教育主日講道 以愛為本的教育 (上). 香港圣公会教省. 2004-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謝振強總校長專訪(二). 香港圣公会教省. 2005-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香港家書——為了孩子們的明天. 香港电台. 2006-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聖公會支持上訴「正義會在我們這邊」. 明报 (新浪网). 2006-11-23 [200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新地与圣公会合作提供过渡性房屋项目“同心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lyt-AhelQ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经济日报 2009年10月23日 A16 新闻特写 - “圣公会中环建筑群 8亿活化 保留4古迹 洗涤上班族心灵”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