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产战役
那产战役 | |||||||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 | |||||||
![]() 那产战役战略态势图 | |||||||
| |||||||
参战方 | |||||||
![]() |
![]()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 |
![]() ![]() ![]() ![]() | ||||||
兵力 | |||||||
十一个营 | 三个师 | ||||||
伤亡与损失 | |||||||
500人伤亡[1] | 7,000人伤亡[2] |
那产战役(法语:Bataille de Nà Sản;越南语:Trận Nà Sản)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发生的防御战,战场位于现今西北山罗省那产,交战双方分别是法军“中部沱江作战集团”与越军总司令武元甲指挥的三个越军师。
1952年,越军经历去年的惨败后卷土重来,于下半年进攻越南西北边境与寮国,意图掌控战略优势。11月,越军乘胜追击,集中三个师进攻聚集在那产地区的法军,但碍于法军在此役采用的“空地基地”作战策略,多次进攻皆未能突破法军防线,最终因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背景
[编辑]1951年上半年,法军在永安、帽溪、底江诸役数度击溃越军进攻部队,阻止其攻入红河三角洲,致敌军超1.8万名士兵死亡[3][4][5]。越南独立同盟会领导人胡志明与总司令武元甲声望下跌,暂时避免大规模军事行动,转而重新投入游击战。然而法军仍缺乏赢下战争的资源,且法军总司令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之身体健康因独子贝尔纳战死与癌症日趋恶化。同年7月至10月,塔西尼走访各地,会见美国总统杜鲁门、北约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等美国军政要员,得到高层官员,乃至美国民间的一致尊崇,使美国加大对印度支那战争的军事援助[6]。与此同时,法军深陷越军的游击战法,虽于义路战役又一次大破越军,但整体未能有效歼灭敌军部队,致塔西尼决定采取攻势,迫使越军防守并与法军正面作战。11月14日,法军空降部队近乎无损地进入和平,意图切断越军从南方调集粮食及从北方接收中共物资的主要路线[7][8]。武元甲意识到其非法军对手,暂时将部队撤入丛林密布的山中。时至12月,越军同时对和平地区与红河三角洲进攻,虽未成功夺下和平,但迫使新任法军司令拉乌尔·萨朗于次年2月撤出部队,以回防红河三角洲防线[8][9]。
前奏
[编辑]战略形势
[编辑]
之后,武元甲再次实施低烈度游击战,直到秋季准备发动总攻。与此同时,中共于1952年援助越盟军队超4万支步枪、4,000支冲锋枪、650门各式火炮、数百万发子弹和数万颗手榴弹。同年9月,越南领导层决定将作战目标定在边境地区,先袭击红河与沱江的分水岭义路山脉,清扫该区域后攻占寮国,然后南移进攻红河三角洲[10]。同年10月,武元甲率第308师、第312师、第316师发动西北战役,将超3万人集结在富寿与安沛间的红河东岸,兵锋直指傣族聚居的越南西北地区与寮国北部[11][12]。10月15日,越军第308师的一个团包围嘉会的法军要塞,令法军于次日派遣马塞尔·比雅尔少校率第6殖民团伞兵营空降位于义路与嘉会间的秀丽,以掩护驻扎于嘉会的法军撤回沱江西岸[13][14][15]。10月17日下午5时,越军第308师趁法军空军因气候无法作战时进攻义路,攻破法军要塞后,使其山脊阵地失守。而法军则在第6殖民团伞兵营掩护下且战且走,大部分部队成功撤回沱江要塞[16][2]。
法军为重夺主动权,于10月29日发动“洛林行动”,沿红河和河内西北的明江沿线推进,意图攻击攻击越军在富寿、富端与宣光附近的大本营,迫使武元甲自傣族聚居地带撤退[16]。法军攻势凌厉,迅速占领富端和富安平,并缴获大量中制与苏制武器,而越军只能避其锋芒。然而法军进攻部队因地形原因,其突出部过窄、难以防守,最终萨朗将军只得于11月14日终止行动,并下令前线部队经2号公路撤退。越军随后利用丛林地形多次出击,沿途打击撤退间的法军部队。随着“洛林行动”的结束,法军未能迫使越军主力部队撤军,战略主动权继续留在武元甲手中[17][16]。
地形及部署
[编辑]越军于11月6日再度进攻,向莱州以南推进,后占领顺州。11月15日至16日,越军主力部队度过沱江,于11月19日攻克木州。法军且战且走,于11月21日将山罗周遭部队全部集中到那产,并持续调派伞兵营增援,形成密集的防御据点[18]。武元甲考虑到该地与世隔绝,若快速进攻该要塞,应可在法军增援抵达前攻下[19]。
法军则于此地执行“空地基地”(法语:base aéroterrestre)作战哲学,利用法国日益增强的空军,将部队、军备物资空运至敌军周边的空旷地带,建筑坚固防御阵地,借助空军战术支援赢得胜利[20][21]。那产位于山丘环绕的谷地中央,具有一条可供C-47运输机起降的跑道,距河内仅需飞行40分钟。法军共建筑两道防线,“内围防线”呈椭圆形,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由10个独立的连级据点组成,所有据点均按纵深防御构筑,以连续的带刺铁丝网和地雷场保护,配备大量机枪覆盖所有进攻角度,并与邻近据点的的机枪火力相互交错,用以环绕并保护1100米长的跑道、指挥部、炮兵阵地、仓库、医院及可供伞兵旅立即反攻的阵地[20][22]。“外围防线”距离内围防线1至3公里,设有16个山顶据点,皆能相互支援火力,且位于内围防线榴弹炮和迫击炮射程内[20]。
战事历程
[编辑]第一次突袭
[编辑]
11月23日下午8时,越军308师88团322营趁法军泰族营进入那产时,用法语向法军驻军喊话,降低法军警惕后突入防线,进攻法军8号据点北面铁丝网[23]。法军机枪火力阻挡住大部分敌军,但越军仍有两个排冲进战壕,法军第11连连长勒泰斯蒂上尉随即亲率预备队与越军短兵相接。下午8时45分,越军发射迫击炮轰击8号据点南面,勒泰斯蒂联系营指挥部请求火力支援,但法军因无火力计划,只得使用迫击炮盲目地向8号据点的铁丝网附近及可能的越军进攻路径射击[24]。勒泰斯蒂于下午9时30分夺回战壕,不久后迎来越军又一次进攻。下午10时30分,驻军司令让·吉勒调派的伞兵连赶到据点,及时协助击退越军第二次进攻。隔日凌晨12时30分,越军发动第三次攻击,掩护其他部队带着大部分伤亡人员撤退,亦被击退,留下64具尸体与5名伤员[25][26]。
战间准备
[编辑]武元甲探明法军实力后,决定一周后投入全部三个师作战,将第308师部署在东北方、第312师部署在西北方、第316师部署在西南方[27]。法军同时如火如荼地增添部队与军备物资,C-47运输机以每十分钟一架次的速度着陆,一天运输六小时。那产守军除105毫米榴弹炮群与第三伞兵营增援外,在一周内就得到约3,000吨物资,包括300吨铁丝网、100辆卡车和吉普车。法军将战壕再度挖深并强化据点,以确保可在作战中自由开火不致击中友军,并在据点中储备大量弹药与粮食,拟定完成严密的火力支援计划[28][29]。
第二次突袭
[编辑]第一夜
[编辑]11月30日深夜至12月1日清晨,越军分别进攻法军22号据点与24号据点,以备进驻高射炮至阵地,直接拦截及打击法军空运飞机与机场[30]。当夜,越军312师165团141营进攻位于跑道西端约1公里外的22号据点,在120毫米重迫击炮与75毫米山炮的支援下,仅20分钟即从泰族营手中夺下阵地。法军司令让·吉勒未立即调度部队支援,下令榴弹炮与迫击炮反复打击该阵地,直到隔日上午6时法军伞兵连发动反击,轻松地将越军击退[27][28]。与此同时,越军308师102“首都”团进攻位于防线东北端约500米的24号据点,其首两次在重迫击炮火力掩护下的包抄进攻均被打退,但在凌晨3时攻破法军防线[28]。法军于清晨下令第3伞兵营与摩洛哥步兵团第1营反击,但遭占据阵地的越军顽强抵抗,直到下午4时才夺回阵地,收复外围防线[31]。
第二夜
[编辑]12月2日凌晨1时,越军再度大举进攻法军21号据点与26号据点。当夜,越军312师209团的两个营与141团的一个营进攻位于防线西南端的21号据点,躲过法军火炮轰炸突进至铁丝网防线。法军第5步兵团3营10连司令博内中尉立即下令全连机枪与火炮开火,但越军120毫米重迫击炮与57毫米无后座力炮也于凌晨1时30分开火,其庞大的火力掩护助突击部队越过铁丝网防线,与法军短兵相接,突破至距法军指挥所20米处后被击退,而后再度推进至30米处。然而其兵力虽为该处法军的十倍,最终仍于上午4时因损失过大撤退,只得继续在远处骚扰。上午7时,法军9连与两个伞兵连赶来清剿周边地带,缴获越军大量步枪、45把冲锋枪、39挺轻机枪、8挺机枪和2门迫击炮,并统计350名越军死者与50名伤兵[31][30]。
与此同时,越军308师88团与316师174团分别自南北夹击位于防线东端约2公里外的狭窄山脊26号“蜥蜴”据点[32]。越军先以两连迫击炮与无后坐力炮反复轰击法军阵地,后派遣部队从不同方向进攻敌军阵地。北方地带,越军308师88团的一个营攻击法军第3步兵团3营10连与9连;南方地带,越军316师174团的两个营先进攻法军12连,后进攻法军9连与11连南方。越军于上午1时20分、2时40分、3时20分与5时分别发动四波攻势,前三波均突破铁丝网,但均被法军火力击溃,其进攻路线与集结点在法军照明弹的照射下一览无遗,最终于清晨在浓雾掩护下撤退,至少有260人阵亡,约1,000人伤亡,而法军则仅有6人阵亡、20人受伤[33][30]。之后数日,越军在迫击炮与无后座力炮的火力掩护下撤退,士气低迷、军备匮乏[33]。
后续
[编辑]法军在那产战役胜利后,保住山罗省与莱州省,致越军需推迟其进攻寮国的时点[34]。这种压倒性的胜利令法军高层认为其找到应对越军的不二法门,即执行“空地基地”作战策略,利用空运补给与纵深火力挡住越军攻势[1]。然而那产战役实为法军作战能力、周遭地形、越军指挥不当及火力不足多方因素导致的结果,这项作战策略实则难以为继,最终导致法军战略思想出现偏差[35]。次年4月,越军攻下寮国;8月,那产驻军完全撤出。之后,时任法军总司令亨利·纳瓦尔参照那产战役,决定占领奠边府,令越军主动进攻消耗其人力,但最终因低估越军火力与人力,法军兵微将寡只得战败[36]。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列表
- ^ 1.0 1.1 Boylan & Olivier(2018年),第20页
- ^ 2.0 2.1 Shrader(2015年),第276页
- ^ 罗格瓦尔(2017年),第357-359页
- ^ Windrow(2013年),第36-37页
- ^ Shrader(2015年),第223页
- ^ 罗格瓦尔(2017年),第367-375页
- ^ Porch(1991年),第537页
- ^ 8.0 8.1 Shrader(2015年),第269-275页
- ^ 罗格瓦尔(2017年),第378-380页
- ^ 罗格瓦尔(2017年),第425页
- ^ 一剑文化(2015年),第1页
- ^ Windrow(2018年),第65页
- ^ 罗格瓦尔(2017年),第426页
- ^ Goscha(2022年),第330页
- ^ Windrow(2013年),第37页
- ^ 16.0 16.1 16.2 罗格瓦尔(2017年),第427-428页
- ^ Shrader(2015年),第278页
- ^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2008年),第242页
- ^ 罗格瓦尔(2017年),第432页
- ^ 20.0 20.1 20.2 Windrow(2018年),第66页
- ^ Clayton(2014年),第64页
- ^ 一剑文化(2015年),第2页
- ^ Windrow(2018年),第68页
- ^ Windrow(2018年),第69页
- ^ 一剑文化(2015年),第2-3页
- ^ Windrow(2018年),第70页
- ^ 27.0 27.1 Windrow(2018年),第71页
- ^ 28.0 28.1 28.2 一剑文化(2015年),第3页
- ^ 罗格瓦尔(2017年),第433页
- ^ 30.0 30.1 30.2 一剑文化(2015年),第4页
- ^ 31.0 31.1 Windrow(2018年),第71-72页
- ^ Windrow(2018年),第72-73页
- ^ 33.0 33.1 Windrow(2018年),第73页
- ^ 一剑文化(2015年),第5页
- ^ Windrow(2018年),第76页
- ^ Windrow(2013年),第40页
- 来源列表
- Boylan, Kevin; Olivier, Luc. Valley of the Shadow: The Siege of Dien Bien Phu.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8. ISBN 978-1472824387 (英语).
- Clayton, Anthony. The Wars of French Decolonization. Taylor & Francis. 2014. ISBN 978-1317894858 (英语).
- Goscha, Christopher. The Road to Dien Bien Phu: A History of the First War for Vietna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0691180168 (英语).
- Windrow, Martin. The French Indochina War 1946-54.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472804303 (英语).
- Windrow, Martin. French Foreign Légionnaire Vs Viet Minh Insurgent.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8. ISBN 978-1472828934 (英语).
- Porch, Douglas. The French Foreign Legion: A Complete History. Macmillan. 1991. ISBN 978-0333585009 (英语).
- Shrader, Charles R. A War of Logistics: Parachutes and Porters in Indochina, 1945–1954.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5. ISBN 978-0813165769 (英语).
-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战争的余烬: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灭亡及美国对越南的干预.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20103121 (中文(中国大陆)).
- 一剑文化. 奠边府战役.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10708893 (中文(中国大陆)).
-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 (编). 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冷战前期的局部战争(1945~1969).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2371743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