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库兰尼姆古城
赫库兰尼姆 | |
---|---|
Herculaneum | |
![]() 赫库兰尼姆的出土遗址“船屋” | |
位置 | 埃尔科拉诺 |
文化 | 古希腊、罗马文化 |
建造时间 | 公元前6-7世纪 |
现状 | 已与庞贝等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位置 | ![]() |
隶属 | 庞培、赫库兰尼姆和托雷安农齐亚塔考古区 |
标准 | 文化:(iii)(iv)(v) |
参考编码 | 829bis |
登录年份 | 1997年(第21次会议) |
面积 | 98.05公顷(242.3英亩) |
赫库兰尼姆(意大利语:Ercolano)是位于今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那不勒斯省、埃尔科拉诺市辖区内的一座古罗马古城遗址。该城起源于公元前12世纪,与庞贝、斯塔比亚及周边多座别墅一样,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期间被厚达4至6米(13至20英尺)的火山灰与浮石掩埋。
与庞贝相同,赫库兰尼姆是少数保存完整的古罗马城市之一;然而,两者的掩埋成因略有不同。覆盖庞贝的是落下的火山灰和浮石,而赫库兰尼姆则是遭火山碎屑流覆盖,这些物质在碳化过程中保存了更多木质与有机遗物,包括屋顶、床、门、食物,甚至纸莎草文书。由于厚重的火山岩层隔绝外界,该城得以免于后续的掠夺与自然风化。尽管今日赫库兰尼姆的知名度不如庞贝,但它是首个被发现的维苏威火山城市(1709年),早于庞贝的发现(1748年)与确定身份(1763年)。[1]
1709年,当地居民在挖掘一口水井时意外发现古城遗迹。不过根据纪录,在此之前的早期工程中,人们已有发现遗迹的迹象。[2]遗址发现初期,许多寻宝者在城内挖掘隧道取走文物,正式的考古工作始于1738年,并持续至1780年。之后工程中断直至1828年重新展开,并于1875年再度停止。1927年,在考古学家阿梅代奥·马尤里的推动下,发掘进入系统性阶段。[3][4]目前,绝大部分出土文物收藏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此外,虚拟考古博物馆亦于2008年设立,用以重现火山爆发前的城市样貌。
赫库兰尼姆遗址的规模小于庞贝,估计居民约有5,000人,[5],但该地为罗马上层社会的海滨度假胜地,城中多为密集建造的豪华住宅,普遍使用彩色大理石进行装饰,反映其富裕程度。古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括纸莎草别墅与所谓的“船屋”,后者出土超过300具因火山爆发而罹难的居民遗骸。赫库兰尼姆遗址目前由赫库兰尼姆考古公园管理,自1997年起与其余维苏威火山遗址一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6]根据官方统计,2023年赫库兰尼姆考古公园共接待563,165名访客。[7]
历史
[编辑]古代赫库兰尼姆
[编辑]
根据哈利卡纳苏斯的戴欧尼修斯的记载,赫库兰尼姆是由赫丘利于公元前1243年所建[8][9],然而更普遍被学界接受的说法是,它最初由奥斯坎人于公元前12世纪建立[10][11]。如斯特拉波所述,也有观点认为该城可能是在公元前10至8世纪间由伊特鲁里亚人所建[12]。
公元前479年,赫库兰尼姆被来自大希腊的希腊殖民者占领,其后落入萨莫奈人之手。最终在同盟者战争期间的公元前89年,城市被罗马人征服,成为一座市镇[11]。此后,赫库兰尼姆发展为罗马贵族的海滨度假地,其黄金时期出现在护民官马尔库斯·诺尼乌斯·巴尔布斯任内。他为城市兴建了多座建筑与公共设施,对城市面貌影响深远[13][14]。
公元62年,赫库兰尼姆在庞贝地震中受到严重损害,尚未完全修复之际,又在公元79年遭遇火山爆发,整座城市被厚达10至25米的火山泥浆与火山碎屑流掩埋[15][11]。这些沉积物最终固化为一种称为“帕帕蒙特岩”(pappamonte)的岩层,性质类似凝灰岩但质地较软,反而有效保护了建筑与遗物的完整性[16]。
18世纪的发掘
[编辑]
随着世纪更迭,古代赫库兰尼姆的记忆逐渐模糊,最终几乎被世人遗忘。1709年,一名名为安布罗焦·诺切里诺(Ambrogio Nocerino,绰号“Enzechetta”)的农夫[17],在为其菜园扩建灌溉水井时[11],于圣贾科莫教堂与方济各会赤足修士所属林地附近[16],偶然发现了一些质地精良的大理石碎片[18]。
当时受雇于埃马努埃莱·毛里齐奥·德尔博埃夫亲王的工匠经过该地,购得部分石材作为那不勒斯一座教堂祭坛的装饰[17]。亲王获知消息后,随即购下该地,并于1710至1711年间组织地下通道发掘作业[11],所出土的文物被安置于其位于附近的德尔博埃夫别墅[19]。随后发现,水井的挖掘路径正好穿越了一座古代剧场的舞台区,起初被误认为是海克力士神殿的遗址。不久后,根据遗构特征与出土物品推断,这些遗迹即为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中消失的古罗马城市赫库兰尼姆[17]。
由于担心进一步挖掘会危及地表建筑结构,司法机关随即下令中止工程。发掘期间,考古人员已揭露剧场的舞台、布景墙与贵宾看台两侧的侧廊,并出土若干非洲大理石、雪花石膏与黄色大理石柱、刻有公元前38年执政官克劳狄乌斯·普尔克(Claudius Pulcher)姓名的楣石、陶制酒瓮(dolia),以及九尊雕像(八位女性与一位裸体英雄男性),部分仍保留于壁龛中。这些雕像中有些曾被转移至美景宫展出,后又移展至德累斯顿的阿尔贝提努姆雕塑馆,其余则陈列于新建的波蒂奇宫[17]。

1738年[16],西班牙国王卡洛三世下令兴建波蒂奇宫,并派遣军官罗克·华金·德·阿尔库比埃雷进行区域测绘,重新发现数十年前已知的古城遗址。获得王室批准后,他率领工人展开新一轮的发掘,重新出土雕像、大理石构件与刻字建筑碎片[20][21]。
当时负责整理宫廷图书馆与法尔内塞收藏的学者马尔切洛·韦努蒂确认这些遗物来自剧场,而非早先所误认的海克力士神殿[17]。同年,他绘制了首张赫库兰尼姆遗址地图,并于1747年加以修订;而首部记录发掘成果的专著《古赫库兰尼姆城首次发现记述》(Descrizione delle prime scoperte dell'antica città di Ercolano)则由奥塔维奥·安东尼奥·巴亚尔迪于1748年出版。
1750年,瑞士建筑师卡尔·雅各布·韦伯加入阿尔库比埃雷的团队,对剧场构造与运作机制进行详细研究,并发现一尊青铜雕像[17]。他于1760年提出改采露天发掘的建议,以改善传统井道与狭窄坑道作业的不便与危险,当时通道宽度仅1米,高度约1.8米,不仅空间狭小、照明不足,还有坍塌与毒气积聚的风险[22]。此一提议获得建筑师路易吉·范维泰利与费迪南多·富加的支持[17],但遭到阿尔库比埃雷反对,他认为露天开挖可能导致地震损坏周边建物。随着韦伯于1763年早逝,该计划最终被搁置[23]。
早在1750年,韦伯即意外发现著名的纸莎草别墅,该地出土大量雕像以及超过1,800卷碳化纸莎草文献[24]。这项发现极大提升了赫库兰尼姆的学术与文化价值,进而促成1755年设立赫库兰尼姆学院,以促进遗址的研究与保存[25]。
自1751年起,所有出土文物集中转移至新改建为博物馆的波尔蒂奇宫收藏[22],仅开放予国王与其宾客参观。在此之前,文物暂时存放于卡拉马尼科宫[26][27],该建筑日后并入王宫主体结构[28]。 1768年,工程师弗朗切斯科·拉·维加加入阿尔库比埃雷的团队,重新展开剧场发掘,并使用抽水装置清除积水,深入至舞台后方阳台层,发掘深度达近十米。1771年,维加完成剧场平面图并继续进行绘图作业,惟其大多数原图稿现已佚失[17]。
然而,自此之后,对赫库兰尼姆的关注逐渐转淡。主要原因在于庞贝的发现与开挖提供了更容易的条件,其掩埋物为火山灰与浮石,清理相对简便,且出土文物更为丰富[29][30]。因此,赫库兰尼姆的发掘工作于1780年正式告一段落[22]。
19至21世纪的发掘
[编辑]
随着庞贝遗址发掘工作的成功推进,1828年[31],在两西西里王国国王弗朗切斯科一世的支持下,赫库兰尼姆的发掘作业重新展开。本阶段的主要革新为技术方式的转变,由传统地道探测转为露天开挖[31][32];然而出土成果有限[33],导致工程于1837年3月18日再度中止。1850年曾短暂恢复,但至1855年又告中断[34]。
1869年,在朱塞佩·菲奥雷利的主持下再度进行小规模发掘[35],由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亲自为此次行动揭幕:
“陛下怀着极大兴趣参观了剧场的地下遗迹后,亲临为新一轮发掘揭幕,该计划由王室政府推动,位于新近自神父帕斯夸莱·斯科尼亚米利奥购入的土地上,西接海巷,南接过往发掘区。”[36] ——《朱塞佩·菲奥雷利,《发掘日志》》
然而,由于与过去相同的资源限制,该计划于1875年再度中止[37][38]。
1904年,美国考古学家查尔斯·沃尔德斯坦曾向意大利政府提议推动国际合作计划以重启发掘[39],拟采地道结合露天开挖的方式进行至纸莎草别墅,并规划铺设德考维尔铁道以将废土运至邻近的那不勒斯-萨莱诺铁路沿线空地[40]。惟该计划最终因被视为损及国家主权而遭否决[41]。
1924年,阿梅代奥·马尤里(Amedeo Maiuri)获任命为坎帕尼亚地区古迹与考古监督官后,展开土地征收计划[42],以防止都市扩张危及遗址。1927年5月16日[16],新一轮大规模发掘正式启动[3],并持续至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在此期间,共清除逾25万立方米的凝灰岩[35],改以小型铁道取代马匹运输废土[43],总计揭露约4公顷古城面貌[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轰炸未对遗址造成实质损害[44],自1945年至1958年间仍持续进行遗址巩固与建筑修复工程[4],并因拆除多栋破旧建筑而展开新一轮发掘[45]。马尤里提出“露天博物馆”构想,主张新出土建物应由考古学家、工匠与园艺师即时修复[46]。然而,许多建筑因火山泥流导致下层损毁、上层保存,修复难度极高,加之波旁时期地道造成的损伤,使工程更加复杂[47]。画作虽曾经修复并展示于展柜中[48],但因维护成本高、碳化有机物易受气候损害,加上观光压力与防盗困难,多数展柜最终被拆除[49]。
1960至1969年间进行数次短期考古行动[11][50]。1980年起,在朱塞佩·马吉(Giuseppe Maggi)主持下,赫库兰尼姆考古研究迎来重大突破。此前普遍认为,大部分居民于火山爆发初期即成功逃离[51],此一假说基于市区内极少发现人类遗骸[52]。
1982年1月16日,考古团队利用抽水机清理靠近公元79年海岸线区域,在郊区浴场与圣区平台下方拱廊内,首次发现大量人类遗骸。该区原为停放与维修船只之用[53][54],同时也出土一艘船只[55][56]。其后数年间陆续发掘出逾三百具人类遗骨[57],考古学者据此推断,当时大量居民夜间聚集于赫库兰尼姆海滩,准备搭船逃难,最终遭突如其来的火山碎屑流吞噬而丧生[58]。1988年与1996至1998年间亦进行数次短期发掘行动[59][50]。1997年,赫库兰尼姆与庞贝等城一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6]。

20世纪后期,鉴于大量观光客涌入、破坏行为、管理不善以及政治决策失当,皆加速了众多遗址与建筑的劣化。同时现代埃尔科拉诺市区所造成的地下水渗透,导致不少古建筑的基础亦因此受损。自2001年起,赫库兰尼姆与派克人文学研究所合作推动“赫库兰尼姆保护计划”(Herculaneum Conservation Project)[6],致力于遗址的保存与再发掘[60]。该计划为一项公私协力的合作倡议,初期主要提供地方当局资金援助,以应对遗址当前面临的紧急问题;后续更扩展为提供专业技术支援与拟定长期保护方针。计划自启动以来,积极参与多项试点性保存工程,并与罗马英国学校合作,训练学生参与遗址维护工作[61]。
其中一项代表性的测试工程为修复一间主房间,该房间曾于1938年由马尤里团队修复,但长年以来因湿气渗入墙体,导致原先涂覆的蜡层与壁画颜料产生附著作用,进而造成颜料翘起、剥落与褪色。在与盖蒂中心合作下,修复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可使用溶剂去除部分蜡层的技术,藉以减少墙面堆积,进而稳定颜料,防止进一步脱落[62]。
2014年,该机构与意大利文化部签署协议,将考古区面积扩大至5,171平方米,并拆除位于古城上方之危楼,改善遗址与城市间的交通衔接[63]。
2016年,赫库兰尼姆考古公园(Parco Archeologico di Ercolano)正式设立[6],并自2017年起展开营运[64]。
都市规划
[编辑]古赫库兰尼姆的城市规划遵循希波达摩斯所倡导的格状都市模型[13],惟目前仅有原面积约20公顷城市中的约4公顷区域被发掘。整座城市原由城墙环绕,墙体厚度约为2至3米,主要建于公元前2世纪,采干砌技术以大型鹅卵石筑成,临海一侧则采用“网格石工法”(opus reticulatum)。据古代史家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西塞那记载,赫库兰尼姆的城墙被形容为“低矮”。如同庞贝,在同盟者战争之后,城墙逐渐失去其防御功能,并为周边新建建筑所取代,其中一例为“旅馆之家”(Casa dell'Albergo)[65]。
城市街道采古典希腊式正交格局,十字路口呈直角交错;德库马努斯(东西向街道)平行于海岸线,而卡多(南北干道)则与其垂直交会。在靠近海滩的区域,每条卡多皆设有带拱门的坡道,可通往临海地带[65]。全城共设有三条德库马努斯(其中两条已出土)与五条卡多(目前已发掘第三、第四与第五条)[66]。在奥古斯都时期,多数街道铺上多边形熔岩石板,惟第五卡多临近体育馆的区段改铺白色石灰岩。
根据考古观察,已发掘街道两侧皆设有人行道,且未见明显车轮磨损痕迹,显示当地因地势陡峭,自港口向市中心的运输以骡马及徒步为主[67]。
目前仅于第三卡多街发现一条下水道系统,负责收集市集广场、住宅内集水池、厕所与厨房的排水;其他街区则多将污水直接排入街道,部分厕所则设有吸收井以处理排泄物[67]。在供水系统方面,赫库兰尼姆于奥古斯都时期接通塞里诺水道,水源经由埋设于街道下方的铅管网分送至各处,并以阀门控制水量。但该系统大部分管线在波旁时期的发掘作业中遭拆除[68]。在水道尚未建成前,居民依赖深度约8至10米的水井汲水[67]。
截至目前,赫库兰尼姆的多数核心区域仍埋藏于地下,包括市集广场、神庙、主要住宅群与墓地。现存可见的遗址按照格状分区,区划为数个街区,其中仅第三至第六街区已完成全面发掘。
房舍与别墅
[编辑]赫库兰尼姆的典型住宅整体规模小于庞贝[69],但由于该城在晚期逐渐转变为度假胜地,居民多为富裕阶层,因此其住宅装饰普遍精致华丽[13]。在公元62年地震后,部分建筑为强化抗震能力,于立面增建砖砌柱廊以支撑墙体、阳台与廊道[67]。此外,赫库兰尼姆住宅另一特色为中庭大多缺乏传统的集水池,即便存在亦多已失去集水功能,因多数住户皆拥有自家水井,或已接通公共自来水系统[68]。
第二街区
[编辑]格尼乌斯之家因出土一尊作为烛台一部分的格尼乌斯大理石像而得名。该建筑目前仍有部分掩埋,仅能由后门进入;庭院为列柱式设计,中央设有大理石喷泉,地面铺有陶瓦混凝土与马赛克[70]。
阿耳戈斯之家尚未全面发掘,目前的出入口为波旁时期发掘时所留下的通道。该之家以原先墙上一幅描绘百眼巨人阿尔戈看守伊俄的壁画命名(今已不存)[70]。其主要庭院为周柱式,柱身覆以灰泥,庭院周围设有餐厅与若干小型空间,并附有一处较小的第二庭院,其柱体可由地道观察。此屋另设有已毁损的二层楼结构,曾出土面粉、面包、罐装豆类、杏仁、橄榄、斯佩耳特小麦与各类水果[71][72]。
阿里斯提德之家位于接近海岸的位置,于波旁时期发现,当时曾被误认为通往纸莎草别墅的通道[73]。其内部出土一尊雕像,原被认为是阿里斯提德,后来确定为埃斯基涅斯[74][70]。此宅大部分建于菱形石砌法之上,目前可见其中庭与部分周边房间[73]。
第三街区
[编辑]旅馆之家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坐落于海岸边,是目前赫库兰尼姆出土规模最大的住宅[75]。因最初发掘时误认为为旅馆而得名。该之家为全城唯一设有罗马浴场设施的私人住宅,其热水浴室铺有马赛克地面与第二风格壁画,周柱庭院与其他房间亦装饰有马赛克地板,基座内部则铺以彩色大理石与碎陶[76]。
骸骨之家由三座独立住宅合并而成,部分在波旁时期已遭发掘并失去大量文物;得名自宅内发现的一具人类骸骨[77]。1927年由马尤里重新发掘,建筑中庭设有仿山洞式的喷泉亭,采用仿方石砌法,内镶蓝红马赛克并饰以浮雕壁画。中庭上方设金属格栅,内部保存一座马赛克装饰的家神坛,其他房间则可见第三风格壁画与碎块形工艺地板[78]。
木隔屏之家以其出土的木制折叠隔屏命名,该隔屏设于中庭与接待室之间,包含雕刻门扇与可支撑油灯的青铜支架[79]。此宅建于罗马征服前,并于儒略-克劳狄王朝时期重修,当时重新粉刷为第三风格壁画。庭园墙面绘有一幅喷泉景致,周围环绕鸭、鹭、蛇与牛头图像[80]。
格构之家为多户型住宅,主要以节省成本的格构建法(opus craticium)构筑:其墙体内嵌木质框架,间填不规则石砌,外覆水平与垂直排列之芦苇片,再以灰泥覆盖。外部阳台由三根砖柱支撑,内部装饰有第四风格壁画。出土文物包括木制床架与橱柜残件,内含玻璃瓶、拉尔神像、油灯与项链等[81]。
青铜半身像之家为一座小型住宅,地面铺以碎陶,墙面施以第三风格壁画,中庭内设有一座凝灰岩集水池[82]。接待室与餐厅内部则可见第四风格壁画与碎块形工艺地面装饰。该宅曾出土一尊疑为屋主肖像的方柱形胸像,今存其石膏复制品[83]。
砖坛之家面积约110平方米,包含六个房间,设有中庭与二层建筑。目前仅保存少量第二风格壁画,但多已受损[84]。
第四街区
[编辑]马赛克中庭之家建于俯瞰大海的高地,巧妙地利用古城墙作为向海倾斜的建筑基座[85]。入口地板铺有几何图案马赛克,前厅则以仿格状天花板设计的马赛克装饰,中庭地面为棋盘格图样。其会客厅采三廊式结构,柱身覆以灰泥,地板使用大理石镶嵌工法;花园由带窗的三重柱廊围绕,墙上保有若干壁画,包括《狄尔刻之刑》与《戴安娜与阿克泰翁》。花园中央设有大理石喷泉,水源来自入口楼板下方的蓄水池[86][87]。
阿尔科瓦之家由两栋原为独立的建筑组成,各自拥有独立出入口,并经由前厅间的一扇门相互连通[82]。第一栋于波旁时期发掘时已遭严重掠夺,现仅存一幅描绘忒修斯遗弃阿里阿德涅的壁画;第二栋则保存有镶嵌地板与第四风格墙面装饰。之家内一条短廊通往一处半圆形、带窗的私密空间,即命名由来的“阿尔科瓦”[88]。洗布坊之家(casa della Fullonica risale)建于公元前2世纪,拥有两个中庭。其一原无集水池,于公元前1世纪改作洗布坊,增建两个水池以供洗衣之用;另一中庭为托斯卡纳柱式中庭,中央配有陶片铺成的集水池。屋内两间会客厅保留第一风格壁饰[89]。绘有纸草卷轴之家(casa del Papiro Dipinto)因庭院入口处壁画而得名,画中描绘一卷书写有诗人名字的希腊文纸草卷,旁置两只墨水瓶[89]。布料之家(casa della Stoffa è di)为一面积较小的住宅,因屋内出土多块布帛而得名。建筑包含两层楼,分别可经街道与店铺中的楼梯进出[90]。
鹿群之家得名自其花园中发现的两座雕像:一为野犬撕咬两头鹿,另一为酒神的随从形象。根据出土一块碳化面包上的印章,可知屋主名为释奴赛勒尔(Celer)[91]。该屋由迎宾区、奴仆区及一条宽敞走廊构成,其带窗隐廊中出土六十幅小型壁画,主题涵盖爱神、静物与神祇,其中部分藏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其余仍保留原地[92]。
第五街区
[编辑]宏伟门楼之家的入口门楼建于公元62年地震之后,由装饰尼刻的臂柱条与砖砌托檐构成[93]。屋内格局不规则,显示经历多次扩建。庭院为由火山凝灰岩柱围绕的中庭,餐厅内壁画描绘狄俄倪索斯与阿里阿德涅,另有一间黄底装饰的会客厅,墙面绘有小天使与鸟类,以及一间蓝底的休憩室,饰有战利品、面具与兵器图案。所有壁画均属第四风格。此外,屋内出土三个陶罐,分别盛有鹰嘴豆、面粉与稻米[94]。
木制神龛之家建于罗马征服赫库兰尼姆之前,可从其保存的第一风格壁画、一座楼中楼与白色陶片镶嵌几何地板中观察得知。屋内最具特色之处为一座木制神龛柜,正面装饰科林斯柱式图样,柜中供奉海克力士雕像[95]。
科林斯中庭之家的中庭由六根火山凝灰岩柱围绕,中央设有马赛克装饰的大理石喷泉。宅内保存多处第四风格壁画,其中门厅墙面饰以砖砌柱[96]。
附店铺之家(casa con bottega apparteneva)的主人名为卢基乌斯・科米尼乌斯・普里穆斯(L. Cominius Primus),根据出土印章推测其职业可能为抄写员。一楼卧室发现一只木箱,内藏多块蜡板,记录购地与边界协议等交易内容[96]。
双百周年之家于1938年发掘完成,恰逢赫库兰尼姆考古发现两百周年而得名[97]。该屋建于奥古斯都时期,全栋以网状工法建成,会客厅地板铺设镶嵌工法,墙面绘有《代达罗斯与帕西法厄》壁画[98]。另设一座木制滑动门,用于遮蔽祖先肖像[99]。上层采用格状工法,出土大量蜡板,内容记录一场法律诉讼[100][101],另发现彩绘家神龛、植物纤维扫帚与印章等物品[102]。墙上一处曾被认为为基督十字架的刻痕,后经确认仅为支撑层架的痕迹[103]。
美丽庭院之家于儒略-克劳狄王朝时期重建,部分区域铺设马赛克并改绘为第三风格壁画,另保有第二风格残迹。其特色为带楼梯的马赛克庭院与砖砌走廊,通往楼上空间。庭院装饰在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尚未完工,墙上仍可见描绘老鹰的草图。该屋曾作为出土文物的临时储藏所[104]。
海神与安菲特莉特之家出土两块以红色单色画技法绘制的大理石画板,落款为雅典的亚历山大,即《掷骰少女》的知名画家,推测两画板皆原属本屋。其会客厅主题为《海神与安菲特莉特》,以玻璃马赛克镶嵌制作[105]。附属的店铺为一间酒馆,内出土盛装蚕豆与鹰嘴豆的大型酒坛,另发现木制家具与炉灶、架子等日用器具[106][107]。
炭化家具之家采典型罗马住宅格局,包括中庭、会客厅、花园与上层楼房,建于克劳狄时期,后来翻修,更新墙面为第三风格壁画。餐厅内保有描绘静物画的壁画与一张木制床,床曾于62年地震后修复。花园内有一座贝壳镶嵌的壁龛家神龛[108]。
萨姆尼特之家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虽然在公元前1世纪曾因都市开发而大幅缩减。建筑核心为一座配有科林斯柱式、以火山凝灰岩制成的中庭,墙面采用第一风格装饰,天花板为格子天花板样式,并绘有第二风格壁画;集水池则以大理石覆盖。部分装饰在后期翻修中改为第四风格[109]。该宅设有两道通往上层的楼梯,会客厅铺设呈菱形排列、中央为铜砖的镶嵌地板[110];其中一间卧房(cubicolo)出土一幅绿底壁画,描绘欧罗巴被宙斯掳走的场景[111]。
琴师阿波罗之家(Casa di Apollo Citaredo)是在公元62年地震后,从双百周年之家与美丽庭院之家拆分而成[98]。屋内墙面保存有第四风格壁画,地板可见镶嵌边饰的镶嵌工法残迹;会客厅主题壁画描绘阿波罗、塞勒涅与恩底弥翁的神话场景。住宅旁的作坊内发现数口半埋地面的大酒坛,内含谷物与豆类[112]。砖柱之家(Casa della Colonna Laterizia)面积约为110平方米,内部空间分为七个房间,但未发现墙面或地面装饰[113]。带花园之家(Casa con Giardino)是一栋规模较小且缺乏装饰的住宅。虽然整体结构简朴,但其会客室保留一幅第二风格壁画残片,内容为尼罗河风格的风景图像。住宅后方设有一座较大的庭园,推测可能是在公元62年地震后所扩建。屋旁并附有一处小型工坊,内部设有一座家神龛[114]。
第六街区
[编辑]双中庭之家因屋内设有两座中庭而得名,其中一座为四边拱廊中庭,另一座则设有集水池]与两口蓄水井[115]。之家原有上层空间,虽大多已毁,但部分房间仍保存完整墙面,装饰多属第四风格,以静物画为主题[116]。厨房区保留原有的炉台与烤炉;外墙采鱼鳞工法建造,并饰以陶土制的面具[96]。
托斯卡纳柱廊之家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于奥古斯都时期经大幅整修与扩建。原始建筑遗留有中庭铺设的红陶砂地面,后期则增设环绕庭院的托斯卡尼柱式柱廊与数处大理石铺地空间。所有壁画均属保存状况极佳的第三风格,会客室装饰有描绘女狂神与潘神的壁画,以及两名女子对话的图像。住宅上层曾出土数枚金币与印章;与住宅相连的店铺内墙以红、蓝色调粉刷,并收藏数块来自多处公共建筑的大理石铭文[117]。
黑厅宅邸的主人为获释奴隶卢修斯·维尼狄乌斯·恩尼库斯(Lucius Venidius Ennychus),此信息来自其遗留的二十块蜡板文书[118]。该宅邸保留有部分木造建筑元素的炭化遗迹,包括门框、楣梁与门板。庭院后方一房间以第四风格黑底壁画为特色,墙面绘有精致图案,地面则铺设白色马赛克[119]。此外,屋内仍存一座木制家神龛与数个科林斯柱式大理石柱头,并与一间青铜工匠店铺相连。该店铺中发现多件待修复的青铜器物,包括一尊酒神戴奥尼索斯雕像与一盏吊灯[120]。
其他房舍
[编辑]忒勒福斯浮雕之家}位于东街区I)为玛尔库斯·诺尼乌斯·巴尔布所有,即宝石之家的屋主。本宅建于奥古斯都时期,并于公元62年地震后全面翻修[121]。中庭柱子用以支撑上层空间,休憩室与会客厅面向大海,并全面以大理石覆饰。宅邸收藏大量新雅典派风格的古希腊艺术雕像,包括八块大理石悬饰[122],以及一件描绘忒勒福斯神话的高浮雕,目前仍保有其石膏模[123]。
宝石之家(Casa della Gemma,亦位于东街区I)紧邻郊区浴场,分为居住区与仆役用下层空间;后者位于浴场屋顶下方,为晚共和时期沿城墙修建,房间多采拱顶结构,地面铺设马赛克,由于受浴场蒸汽影响,推测此区域专供仆役使用。重要出土物包括一具木制摇篮(内含婴儿遗骨)[52]、两块描绘赫剌克勒斯与勒拿九头蛇战斗场景的大理石画板、一尊古埃及风格的斯芬克斯雕像、装满玻璃器皿的木箱、一枚青铜印章与两颗红玉髓[124]。
加尔巴之家(Casa di Galba}},位于第七街区)仅部分经考古发掘,其名来自于入口处发现的一尊白银半身像(今藏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推测为罗马皇帝塞尔维乌斯·苏尔皮基乌斯·加尔巴像[125][126]。现存建筑元素包括设有多利安柱式的周庭、厨房、厕所与通往上层的阶梯[70]。
戴奥尼索斯浮雕之家(Casa del Rilievo di Dioniso,位于西北街区)得名自厅堂壁面嵌入的一块浮雕,描绘一名女狂神与一位胡须男子共舞,可能代表狄俄倪索斯;同一空间另出土一件浮雕,内容为三名女子与一男子,此外还有一尊持酒杯的戴奥尼索斯雕像立于基座上[127]。该宅建于晚共和时期,后曾扩建,至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仍处于修缮阶段;1990年首次发现,目前仅部分区域经考古发掘,已出土空间中可见红底第四风格壁画与黑白马赛克铺地[128]。
M.皮利乌斯·普里米吉尼乌斯·格拉尼亚努斯之家(Casa di M. Pilius Primigenius Granianus,位于郊区) 靠近古海岸线,坐北朝南、面海而建,拥有良好的景观视野。屋内出土第二风格壁画与马赛克地面装饰[129]。
别墅
[编辑]
纸莎草别墅是赫库兰尼姆目前唯一已知的罗马别墅,位于古城墙外,自1750年起以挖掘地道的方式进行探勘[130],至1761年暂停作业。该别墅目前大部分仍埋藏于约25米厚的火山碎屑层之下,此层堆积源自公元79年与1631年维苏威火山两次喷发[131][16]。别墅在公元62年地震中曾受损,火山爆发时正进行修复工程。
别墅正面长度超过250米,可能为卢基乌斯·卡尔普尼乌斯·皮索·庞提费克斯(Lucius Calpurnius Piso Pontifex)或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普尔赫(Appius Claudius Pulcher)的家族所有[65]。
该别墅最著名的发现为一批保存在木箱中的纸草卷,总数超过1,800卷[132],来自其屋内图书馆,当时亦正值修缮阶段[133]。这些纸草文献多为哲学著作,书写语言包含拉丁文与古希腊文[134]。
出土文物还包括58尊青铜像与21尊大理石雕像,多为写实与理想化并存的希腊风格作品。庭园区设有以陶罐导水的排水系统与中庭,其中一处出土一座青铜日晷。自2000年代以来,考古团队陆续发掘出若干装饰有壁画与马赛克地板的新房间[50]。
公共建筑
[编辑]市集广场区至今大部分仍未出土,其布局不同于传统罗马长方形广场的形式,而是规划为一处禁止车辆通行的开放空间。此广场由一道装饰有雕像、壁画与大理石镶嵌的拱门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主要作为市政活动场所,西侧则集中经济活动[135]。
诺尼亚那大会堂建于奥古斯都时期,并于公元62年地震后由马尔库斯·诺尼乌斯·巴尔布(Marcus Nonius Balbus)主持修复。目前建筑大多仍掩埋于地下,仅在第三主干道(Cardo III)沿线发掘出部分周墙遗迹[136]。该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后方设有一座半圆形凹室,四周环绕双层半柱[137]。出土文物包括数尊描绘巴尔布家族成员的骑马雕像、一颗大理石人头雕像(发丝与眼部保留彩绘痕迹)[138],以及多幅属于第四风格的壁画,如《海克力士的十二功绩》等主题[137]。
另一座大会堂(Basilica}})根据碑文记载亦由巴尔布所建,于1739年至1761年间经由地道进行探勘,目前仍大部分掩埋。其建筑配置与庞贝的欧玛琪娅楼相似,包括两侧柱廊与一座后方的半圆形凹室。凹室内壁绘有《海克力士寻子特勒福斯》、《忒修斯与弥诺陶洛斯》、《喀戎教导阿基琉斯》与《潘恩与奥林波斯》等场景,现皆收藏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137][139]。此外,大会堂还出土两尊大理石骑马像与一尊青铜塑像,均为巴尔布的肖像。其柱廊与前厅铺设以碎块形工艺镶嵌工法制成的地面,目前仅前厅仍可见。其拱门以第四风格灰泥装饰,包括一尊仰卧的萨堤尔形象。内部设有三座覆以大理石的基座,原安置三尊雕像[140]。
紧邻郊区浴场的广场即为马尔库斯·诺尼乌斯·巴尔布平台(Terrazza di Marco Nonio Balbo),同时亦设有其坟墓纪念建筑。巴尔布是赫库兰尼姆历史上最著名的市政人物之一,曾捐建与修复多座公共建筑,城内曾竖立逾十尊雕像以表彰其贡献。其石棺为一座朝海的祭坛式墓碑,基座原立有一尊著甲塑像。该雕像头部于亚美迪欧·马尤里率领的团队早期挖掘中出土,躯干则于1981年才被发现[141][142]。
娱乐建筑
[编辑]赫库兰尼姆郊区浴场位于城墙之外,邻近马里纳门(Porta Marina)与马尔库斯·诺尼乌斯·巴尔布的纪念建筑群[143],是古代保存最完整的浴场建筑之一[144]。此处为男女混浴设计,共用相同空间,建筑设有大型窗户与天窗,以强化采光效果[145]。入口处设有两间服务室,专司管理入浴者,墙面保留大量涂鸦,其中部分具有情色内容[146]。浴场门厅中保存有一尊阿波罗的赫马柱,候浴室或按摩室则以裸体战士的灰泥浮雕装饰。热水浴室保留原始木制门扇,温水浴室几乎为一座大型水池所占据,而干蒸气浴则铺设马赛克地板,图案为饰有常春藤的酒杯[147]。
赫库兰尼姆市集浴场建于儒略-克劳狄王朝时期,墙体采用网格石工法与不规则工法技法砌筑,内部区分为男女两区,空间配置大致仿效庞贝郊区浴场[148]。女性浴区保留数幅镶嵌画,包括走廊中的黑白几何图案、足浴室中的持舵特里同图,以及温水浴室中饰以常春藤与三叉戟的图样[149]。男性区则保存主题相似但品质略逊的马赛克作品,如特里同的复本[150][151]。墙面多以红色为底,装饰花瓶与烛台。两个浴区皆设有泳池,并连接一套配置水轮的供水系统[152]。
西北浴场(Terme di Nord-Ovest)于1990年出土,迄今仅局部区域完成发掘[153]。其规模远超出赫库兰尼姆居民的需求,推测可能亦服务城外地区。初期误认为神庙,后确定为热水浴室。建筑保存极为完整,包括原貌屋顶与多扇设有炭化木窗框的窗户,墙面壁龛原设有雕像。内部以石灰与石材制作仿洞穴风格装饰,后墙设有神泉装置(ninfeo),左右小门通往后室,中央为热水池[154]。此外尚出土一处柱廊遗迹,附近发现一艘船[155]与一具炭化马匹遗骸[156],另有一条通往海滨的大理石阶梯,沿阶设置喷泉、水池与花园[157]。
赫库兰尼姆运动场目前仅发掘约三分之二,沿第五主干道设有多间商铺,楼上为出租住宅[158]。入口由两根部分倒塌的柱子与一座绘有星空主题的拱顶构成,内部为科林斯式三面柱廊,中央设有绿地与一座大型泳池,池旁置有铜制九头蛇喷泉[159]。泳池边缘另设一矩形鱼池,用于水产养殖,其墙面嵌有陶罐以沉积鱼卵与蛋类,惟至火山喷发时已遭废弃[160]。主厅原本预计摆放描绘儒略-克劳狄王朝成员的雕像,目前尚未出土,仅发现一张大理石桌;侧厅则保有第三风格壁画装饰。该建筑亦出土多尊古埃及宗教神祇雕像,可能来自尚未出土的伊西斯神庙,后被火山喷发卷入[160]。
赫库兰尼姆剧场)为赫库兰尼姆最早出土的古建筑[161],同时亦是维苏威地区最早进行的考古挖掘工程之一。因其位于遗址边缘,目前仍大部分埋藏于地下,仅能透过通道参观。剧场建构采罗马典型格局,可容纳超过2,500名观众[162]。观众席原设多尊青铜雕像,包括骑马像,大多于波旁王朝时期被熔铸为钱币,仅留部分。Orchestra区域出土两座镀金青铜座椅与数块大理石碑文。剧场后方为一座希腊化时期风格的柱廊区,供观众中场休憩使用[163]。
宗教建筑
[编辑]
在赫库兰尼姆南部、邻近海岸线的一座由拱顶结构支撑的高台上,曾存在一处神圣区域,内有两座神庙,分别供奉维纳斯与“四神”。该区出土多项文物,包括两幅描绘神话场景的壁画、两尊无头著袍女性雕像、一座献给维纳斯的大理石祭坛,以及若干陶制塑像[164]。
位于该区南部的维纳斯神殿,在公元62年地震后由锡比狄娅·萨图尔妮娜(Sibidia Saturnina)与其子富里乌斯·萨图尔尼努斯(Furius Saturninus)主持修复。神殿周围设有一座大理石祭坛,前廊(pronao)柱子采用雕刻火山凝灰岩制成,表面涂覆灰泥并刻出垂直凹槽。主殿为拱形天花板,墙面保留一幅描绘花园景观的壁画,画中可辨识出舵的图案——象征维纳斯引导航海者[158]。
与维纳斯神殿相似,四神神殿亦于地震后进行重建。该殿出土四幅仿古风格浮雕,分别描绘密涅瓦、墨丘利、尼普顿与武尔坎,象征商业与工艺的保护神[165]。其前廊设有科林斯式柱子,地板铺以青苹果绿大理石,主殿地面则采用碎块形工艺镶嵌技法。神殿的木构屋顶在火山爆发时被气浪抛掷至海滩,从而得以保存[158]。
奥古斯塔利学院)建于公元前27年至14年间,即奥古斯都尚在世时。根据铭文记载,建筑落成之日由卢修斯·普罗库鲁斯(Lucius Proculus)与卢修斯·尤利亚努斯(Lucius Iulianus)两兄弟为市议员与奥古斯塔利成员设宴款待[166]。
建筑平面呈方形,墙面装饰以盲拱,室内设有四根中心柱,地面铺设陶片水泥(cocciopesto),上层则以人字形砌法(opus spicatum)建造。馆内出土多幅第四风格壁画,题材以赫剌克勒斯为主,包括他与宙斯、朱诺及密涅瓦登上奥林帕斯山,以及与俄刻阿诺斯搏斗的场景[167]。此外,学院内曾收藏波旁时期出土的数尊雕像,如手持雷电、象征宙斯化身的奥古斯都与克劳狄乌斯像,另有马尔库斯·诺尼乌斯·巴尔布家族成员雕像。考古发掘亦发现一具卧于床上的管理员遗骸[168]。学院邻近主干道处尚有一座矩形小神殿,其后墙设有一座祭坛平台,被认为可能亦具奥古斯塔利用途[169]。
商业设施
[编辑]赫库兰尼姆出土多处商业建筑与作坊,其中包括一间热食摊,内设数口陶瓮,用于盛装当地酿制的葡萄酒[170]。
普里阿普斯酒馆(taberna di Priapo)因吧台上绘有普里阿普斯壁画而得名,内发现一口盛有核果的陶瓮[171]。此外,陶器店(taberna vasaria)虽无吧台设施,保存多件陶罐,其中包含涂黑且刻有希腊字母的容器及其他陶制品[172][173]。
铅匠工坊(bottega del plumbarius)与黑厅宅(Casa del Salone Nero)中庭相连,推测曾用作出租空间[174]。外墙有由白色石灰岩砌成的长型吧台。遗址出土金属加工相关物件,如冶炼坩埚、冷却陶罐、铁制工具、铅锭与管件等[175]。此外,亦发现镀金、铜与银制的酒神小像及一座配有大理石底座的青铜烛台[176]。
相邻的四壶店(Ad Cucumas)商店同连接黑厅宅,门柱上保存彩绘招牌,绘有四个不同色彩的壶,并标示饮品价格及“Ad Cucumas”字样[177][178]。招牌上方绘有罗马神祇桑库斯,下方以红字标记诺拉城名,宣传当地即将举行的角斗士比赛,推测文字为巡回书吏“四月的卡普亚书吏”(scriptor Aprilis a Capua)所书[179][178]。邻近三层楼商铺仍保留一根碳化木横梁与绳索[180]。
宝石匠店(bottega del gemmarius)出土各式已加工及未加工宝石,并发现一只木箱,内藏雕刻工具。该店兼作居所,内有炉灶、水井及床铺,床上发现一名青少年遗骸[181]。
毛纺商店(bottega del lanarius)由木隔屏宅(Casa del Tramezzo di Legno)改建,设有上层空间,为一方形室,地面铺敲打土质(battuto)[182]。出土一台碳化木制螺旋压榨机,可能用于羊毛加工,亦有学说认为其用于提炼香精[183][184]。店内少数展柜由阿梅迪奥·迈乌里(Amedeo Maiuri)设置,用以陈列原址出土文物。
位于运动场附近的大型酒馆拥有L形大理石吧台,内嵌八口陶瓮以储存食材[185]。吧台两端设有大理石平台,用于摆放餐具及食器[186]。店内后方多间房间,其中一面墙绘有一艘船及数段涂鸦,包括一则希腊文刻写:
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看到一名女子被洪水冲走时说:“让一种灾厄带走另一种灾厄吧。”[187]
赫库兰尼姆现存两座面包坊(pistrina),数量远少于庞贝,推测当地多于住家自行烘焙,考古亦发现多处住家配有磨石。一座面包坊属于色克斯图斯·帕图尔基乌斯·费利克斯(Sex. Patulcius Felix),根据出土青铜印章命名,内有两座石磨与一座附属作坊的烤炉,入口处装饰两座灰泥阳具,象征烘焙顺利。楼上发现25个大小不一的青铜圆形烤盘(placentae),推测用于烤制面饼[188][189][190]。
海滩
[编辑]
1980年,为开设考古公园新入口,开始对位于郊区浴场下方的区域展开考古调查。随着1982至1983年间的进一步挖掘,考古学家确认抵达古代海岸线,即赫库兰尼姆的古海滩[191]。现场发现贝壳与一艘船的遗迹,后者已被保存与展出[192]。
在1980年至1982年间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在古代海滩及最初六座“船屋”中发现超过55具骸骨,改变了过去认为大多数居民已逃离的观点。研究显示,这些等待海上救援的居民可能在火山碎屑流产生的极端高温(约500 °C(930 °F))中瞬间死亡,并因猝死性休克与肌肉收缩造成骨骼与牙齿断裂[193]。肉体在高温火山灰中迅速汽化,无法保存尸体外形。
经过1990年代进一步挖掘,于海滩及朝海的12座石砌拱室中发现296具骸骨,使该区总计确认340具遗骸。分析显示,海滩死亡者主要为男性,而女性与儿童多数在船屋内遇难。1982年发现的一名女性因佩戴戒指被称为“戒指女士”[194]。在海滩邻近古船旁出土一具军官骸骨,该者配有华丽匕首与腰带,推测其曾参与救援行动[195]。
根据2021年一项对17具骸骨(11男6女)进行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赫库兰尼姆居民的饮食差异:男性摄取鱼类为女性的1.6倍,而女性则较多食用肉类、蛋与乳制品,反映当时罗马意大利地区的饮食趋势[196]。由于肉体汽化,原始骸骨无法保存,后以石膏翻模技术制作模型,翻模标本现陈列于那不勒斯人类学博物馆[197]。
面向海滩的拱形仓库经整治后已于2024年重新对外开放[198]。
另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Ozgenel, Lalo (15 April 2008). "A Tale of Two Cities: In Search of Ancient Pompeii and Herculaneum".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rchaeology. 2008, Ankara: 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25 (1): 1–25. http://jfa.arch.metu.edu.tr/archive/0258-5316/2008/cilt25/sayi_1/1-25.pdf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30 September 2011.
- ^ Wallace-Hadrill, Andrew (2011). Herculaneum: Past and Future. ISBN 978-0-7112-3142-9. p. 47
- ^ 3.0 3.1 Sirano, 2019 & p. 8
- ^ 4.0 4.1 Sirano, 2021 & p. 21
- ^ De Ligt et al. (2012). "The Album of Herculaneum and a model of the town’s demography." Journal of Roman Archaeology, 25, 69–94. doi:10.1017/S1047759400001148
- ^ 6.0 6.1 6.2 6.3 Sirano, 2021 & p. 17
- ^ Parco Archeologico di Ercolano. Benvenuto nel Parco Archeologico di Ercolano -. [202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 (it-IT).
- ^ 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 Antiquitates Romanae, Books I-XX, book 1, chapter 44, section 1. www.perseus.tufts.edu. [202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 ^ Sirano 2021,第18页
- ^ Strabo, Geography V, 4, 8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Storia degli scavi archeologici di Ercolano. [18 gennaio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ottobre 2013).
- ^ Touring,第485页
- ^ 13.0 13.1 13.2 De Vos,第260页
- ^ Sirano 2021,第39页
- ^ Maiuri 1998,第230页
- ^ 16.0 16.1 16.2 16.3 16.4 De Vos,第261页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La scoperta del Teatro di Ercolano. [18 gennaio 2014].
- ^ Maggi,第9页
- ^ Maggi,第13–14页
- ^ Maggi,第16–17页
- ^ Sirano 2021,第19页
- ^ 22.0 22.1 22.2 Camardo,第27页
- ^ Maggi,第21页
- ^ Maggi,第20页
- ^ Maggi,第24页
- ^ Cantilena e Porzio,第177页
- ^ Maggi,第30页
- ^ Dell'Orto,第35页
- ^ Maggi,第15页
- ^ Maggi,第23页
- ^ 31.0 31.1 Maggi,第27页
- ^ Maggi,第45页
- ^ Maggi,第52–53页
- ^ Maggi,第52页
- ^ 35.0 35.1 Camardo,第28页
- ^ Maggi,第53–54页
- ^ Maggi,第54页
- ^ Maggi,第55页
- ^ Maggi,第57页
- ^ Maggi,第57–58页
- ^ Maggi,第59页
- ^ Maggi,第63页
- ^ Maggi,第64页
- ^ Maggi,第66页
- ^ Maggi,第70页
- ^ Maggi,第70–71页
- ^ Camardo,第29页
- ^ Sirano 2021,第24页
- ^ Camardo,第30页
- ^ 50.0 50.1 50.2 Cenni sulla storia degli scavi. [18 gennaio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dicembre 2013).
- ^ Maggi,第81页
- ^ 52.0 52.1 Capasso,第11页
- ^ Capasso,第13页
- ^ Maggi,第91–93页
- ^ Dell'Orto,第679页
- ^ Sirano 2021,第33页
- ^ Sirano 2021,第36页
- ^ Capasso,第14–15页
- ^ Capasso,第15页
- ^ Sirano 2019,第6页
- ^ Wallace-Hadrill, Andrew. The Herculaneum Conservation Project: an introduction. Vesuviana: archeologie a confronto. Bologna. 2008 [202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4) (英语).
- ^ Herculaneum Project. www.getty.edu. [2018-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December 2018).
- ^ FIRMATO ACCORDO PER AMPLIAMENTO PARCO ARCHEOLOGICO ERCOLANO. 23 gennaio 2014 [4 maggio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 ^ Parco Archeologico di Ercolano. [4 maggio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maggio 2021).
- ^ 65.0 65.1 65.2 De Vos,第263页
- ^ Sirano 2021,第80页
- ^ 67.0 67.1 67.2 67.3 De Vos,第264页
- ^ 68.0 68.1 Sirano 2021,第51页
- ^ Maiuri, 1998,第267页
- ^ 70.0 70.1 70.2 70.3 Maiuri, 1955,第24页
- ^ Sirano, 2021,第184页
- ^ Maiuri, 1955,第23页
- ^ 73.0 73.1 Maiuri, 1932,第52页
- ^ Maggi,第50–51页
- ^ Sirano, 2021,第185页
- ^ De Vos,第266页
- ^ Sirano, 2021,第181页
- ^ De Vos,第267页
- ^ Sirano, 2021,第158–162页
- ^ De Vos,第268–269页
- ^ De Vos,第269–270页
- ^ 82.0 82.1 Sirano, 2021,第167页
- ^ Touring,第494页
- ^ Maiuri, 1932,第51页
- ^ Sirano, 2021,第172页
- ^ Sirano, 2021,第173页
- ^ De Vos,第270–272页
- ^ De Vos,第272页
- ^ 89.0 89.1 De Vos,第273页
- ^ De Vos,第274页
- ^ Sirano, 2021,第58页
- ^ De Vos,第274–275页
- ^ Sirano, 2021,第121页
- ^ De Vos,第286–288页
- ^ Maiuri, 1955,第52页
- ^ 96.0 96.1 96.2 De Vos,第288页
- ^ Sirano, 2019,第9页
- ^ 98.0 98.1 Sirano, 2019,第10页
- ^ Sirano, 2021,第70页
- ^ Sirano, 2019,第15–18页
- ^ Sirano, 2021,第76页
- ^ De Vos,第288–292页
- ^ Sirano, 2019,第24–26页
- ^ De Vos,第292页
- ^ Sirano, 2021,第138页
- ^ Sirano, 2021,第142页
- ^ De Vos,第293页
- ^ De Vos & pp. 293-294 .
- ^ Sirano, 2021 & p. 130 .
- ^ Sirano, 2021 & p. 132 .
- ^ De Vos & pp. 296-297 .
- ^ Maiuri, 1955 & p. 55 .
- ^ Maiuri, 1955 & p. 56 .
- ^ Maiuri, 1955 & pp. 56-57 .
- ^ Sirano 2021,第110页
- ^ Sirano 2021,第111页
- ^ De Vos,第301–302页
- ^ Sirano 2021,第83页
- ^ Sirano 2021,第84页
- ^ De Vos,第302页
- ^ Sirano 2021,第56页
- ^ Sirano 2021,第202页
- ^ De Vos,第275–277页
- ^ De Vos,第277–278页
- ^ Maggi,第124页
- ^ Sirano 2021,第112页
- ^ Guidobalbi, Esposito & Formisano,第79–81页
- ^ Guidobalbi, Esposito & Formisano,第50, 53页
- ^ Pesando & Guidobaldi,第245页
- ^ Maiuri 1998,第265页
- ^ Sirano 2021,第188页
- ^ Sirano 2021,第20页
- ^ Sirano 2021,第188–190页
- ^ De Vos,第262页
- ^ Maiuri 1955,第50页
- ^ Maggi,第19页
- ^ 137.0 137.1 137.2 Sirano 2021,第106页
- ^ SCHEDA (pdf). [2025-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8).
- ^ Maiuri 1932,第37页
- ^ De Vos,第303–305页
- ^ Dell'Orto,第678页
- ^ Maggi,第88–89页
- ^ De Vos,第278页
- ^ Sirano 2021,第44页
- ^ De Vos,第279页
- ^ De Vos,第280页
- ^ De Vos,第280–282页
- ^ De Vos,第286页
- ^ Sirano 2021,第133页
- ^ Maiuri 1955,第39页
- ^ Sirano 2021,第116页
- ^ De Vos,第286–287页
- ^ Guidobaldi, Esposito & Formisano,第91页
- ^ Guidobaldi, Esposito & Formisano,第93页
- ^ Guidobaldi, Esposito & Formisano,第124页
- ^ Guidobaldi, Esposito & Formisano,第100页
- ^ Guidobaldi, Esposito & Formisano,第107–108页
- ^ 158.0 158.1 158.2 De Vos,第282页
- ^ Sirano 2021,第60页
- ^ 160.0 160.1 De Vos,第283页
- ^ Sirano 2021,第198页
- ^ Sirano 2021,第199页
- ^ De Vos,第305–306页
- ^ srl, Netribe. L'area sacra (Terrazza meridionale, 1) - Soprintendenza Speciale per i Beni Archeologici di Napoli e Pompei. www.pompeiisites.org. [202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意大利语).
- ^ Sirano 2021,第40页
- ^ Sirano 2021,第107页
- ^ Sirano 2021,第100页
- ^ De Vos,第288–300页
- ^ Sirano 2021,第104页
- ^ Sirano 2021,第180页
- ^ De Vos,第273–274页
- ^ Sirano 2021,第126页
- ^ Herculaneum IV.14. Taberna vasaria.Excavated 1931-32.. herculaneum.uk. [202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27).
- ^ Sirano 2021,第77页
- ^ De Franciscis,第11页
- ^ Guidobaldi,第103页
- ^ Sirano 2021,第78页
- ^ 178.0 178.1 Guidobaldi,第107页
- ^ Touring,第496页
- ^ Sirano 2021,第90页
- ^ Sirano 2021,第65页
- ^ Guidobaldi,第64页
- ^ Maiuri 1946,第33页
- ^ Sirano 2021,第120页
- ^ Maiuri 1946,第59页
- ^ Guidobaldi,第75–76页
- ^ Sirano 2021,第127页
- ^ Herculaneum Ins. Or. II.8.Pistrinum di Sextus Patulcius Felix,Bakery.Excavated 1932-41.. herculaneum.uk. [202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27).
- ^ Sirano 2021,第64页
- ^ Maiuri 1946,第56页
- ^ Maggi,第98页
- ^ Antiquarium e Padiglione Barca. Parco Archelogico di Ercolano. [202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23) (it-IT).
- ^ Mastrolorenzo, G.; Petrone, P.P.; Pagano, M.; Incoronato, A.; Baxter, P.J.; Canzanella, A.; Fattore, L. Herculaneum Victims of Vesuvius in AD 79. Nature. 2001, 410 (6830): 769–770. Bibcode:2001Natur.410..769M. PMID 11298433. S2CID 205015839. doi:10.1038/35071167.
- ^ Martyn, R. et al. (2020). A re-evaluation of manner of death at Roman Herculaneum following the AD 79 eruption of Vesuvius. Antiquity, 94(373), 76-91. doi:10.15184/aqy.2019.215
- ^ Ercolano riscopre l'ufficiale di Plinio il Vecchio, morì per aiutare - Arte. 9 May 2021 [2025-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0).
- ^ Soncin, Silvia; Talbot, Helen M.; Fernandes, Ricardo; Harris, Alison; von Tersch, Matthew; Robson, Harry K.; Bakker, Jan K.; Richter, Kristine K.; Alexander, Michelle; Ellis, Steven; Thompson, Gill; Amoretti, Valeria; Osanna, Massimo; Caso, Marina; Sirano, Francesco; Fattore, Luciano; Colonese, Andre C.; Garnsey, Peter; Bondioli, Luca; Craig, Oliver E. High-resolution dietary reconstruction of victims of the 79 CE Vesuvius eruption at Herculaneum by compound-specific isotope analysis. Science Advances. 27 August 2021, 7 (35) [31 August 2023]. Bibcode:2021SciA....7.5791S. PMC 8386925
. PMID 34433561. doi:10.1126/sciadv.abg5791.
- ^ Capasso, Luigi. I fuggiaschi di Ercolano. Paleobiologia delle vittime dell' eruzione vesuviana del 79 d.C.. Rome: L'Erma di Bretschneider. 2001.
- ^ È visitabile l'antica spiaggia di Ercolano, con decine di scheletri del Vesuvio. Storica National Geographic. 2024-07-16 [2025-07-16] (意大利语).
书籍引用
[编辑]- Brennan, B. Herculaneum: A Roman Town Reborn. Sydney: Ancient History Seminars. 2018.
- Brennan, B. Herculaneum: A Sourcebook. Sydney: Ancient History Seminars. 2012.
- Burlot, Delphine. The Disegni intagliati: A forgotten book illustrating the first discoveries at Herculaneum.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Collections. May, 23: 15–28.
- Capasso, Luigi. I fuggiaschi di Ercolano: Paleobiologia delle vittime dell'eruzione vesuviana del 79 d.C.. Rome: L'Erma di Bretschneider. 2001.
- Daehner, J. (编). The Herculaneum Women: History, Context, Identities. Los Angeles: J. Paul Getty Museum. 2007.
- De Carolis, E.; Patricelli, G. Vesuvius, A.D. 79: The Destruction of Pompeii and Herculaneum. Los Angeles: J. Paul Getty Museum. 2003.
- Deiss, J. J. The Town of Hercules: A Buried Treasure Trove. Malibu, CA: J. Paul Getty Museum. 1995.
- Lazer, Estelle. Resurrecting Pompeii. London: Routledge. 2009.
- Losansky, G. Die Obergeschossareale der Stadthäuser in Herculaneum: Architektonische Anlage, raumkontextuelle Einordnung und häusliches Leben. Wiesbaden: Reichert. 2015.
- Pace, S. Herculaneum and European Culture Betwee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Naples, Italy: Electa. 2000.
- Pagano, M. Herculaneum: A Reasoned Archaeological Itinerary. 由Anna Pesce翻译. Naples, Italy: T&M. 2000.
- Pagano, M.; Balasco, A. The Ancient Theatre of Herculaneum. 由Clive Fordham翻译. Naples, Italy: Electa. 2000.
- Pirozzi, M. E. A. Herculaneum: The Excavations, Local History and Surroundings. Naples, Italy: Electa. 2000.
- Scarth, Andrew. Vesuvius: A Biograph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 Wallace-Hadrill, Andrew. The Monumental Centre of Herculaneum: In Search of the Identities of the Public Buildings. Journal of Roman Archaeology. 2011, 24: 121–160.
- 意大利文
- Maiuri, Amedeo. Herculanum. Turin: Alpina. 1932.
- Maiuri, Amedeo. Ercolano. Rome: La Libreria dello Stato. 1946.
- Maiuri, Amedeo. Herculaneum. Rome: Libreria dello Stato. 1955.
- De Franciscis, Alfonso. Ercolano e Stabia. Novara: Istituto Geografico De Agostini. 1974.
- De Vos, Arnold; De Vos, Mariette. Pompei, Ercolano, Stabia. Rome: Editori Laterza. 1982.
- Dell'Orto, Luisa Franchi. Ercolano 1738–1988: 250 anni di ricerca archeologica. Rome: L'Erma di Bretschneider. 1993. ISBN 88-7062-807-8.
- Maiuri, Amedeo. Pompei ed Ercolano: fra case e abitanti. Milan: Giunti Editore. 1998. ISBN 88-09-21395-5.
- Capasso, Luigi. I Fuggiaschi di Ercolano. Rome: L'Erma di Bretschneider. 2001. ISBN 88-8265-141-X.
- Camardo, Domenico. La riscoperta di Ercolano (pdf). Forma Urbis (Rome: Editorial Service Sistem). March 2005: 27–30.
- Pesando, Fabrizio; Guidobaldi, Maria Paola. Gli ozi di Ercole: residenze di lusso a Pompei ed Ercolano. Rome: L'Erma di Bretschneider. 2006. ISBN 88-8265-364-1.
- Touring Club Italiano. Guida d'Italia – Napoli e dintorni. Milan: Touring Club Editore. 2008. ISBN 978-88-365-3893-5.
- Cantilena, Renata; Porzio, Annalisa. Herculanense Museum: laboratorio sull'antico nella Reggia di Portici. Naples: Electa. 2008. ISBN 978-88-510-0571-9.
- Guidobaldi, Maria Paola; Esposito, Domenico; Formisano, Eliana. L'insula I, l'insula nord-occidentale e la villa dei Papiri di Ercolano: una sintesi delle conoscenze alla luce delle recenti indagini archeologiche. Pisa: Fabrizio Serra Editore: 43–180. 2009.
- Guidobaldi, Maria Paola. Ercolano. Guida agli Scavi. Naples: Electa. 2006. ISBN 88-510-0289-4.
- Esposito, Domenico; Camardo, Domenico. La Basilica Noniana di Ercolano. Rome: Deutsches Archäologisches Institut Rom. 2013. ISBN 978-3-7954-2853-2.
- Sirano, Francesco. La Casa del Bicentenario di Ercolano – La riapertura a ottant'anni dalla scoperta. Naples: Arte'm. 2019. ISBN 978-88-569-0714-8.
- Maggi, Giuseppe. Ercolano – Fine di una città. Naples: Kairós Edizioni. 2020. ISBN 978-88-98029-28-0.
- Sirano, Francesco. Ercolano. Naples: Arte'm. 2021. ISBN 978-88-569-0742-1.
外部链接
[编辑]
关于赫库兰尼姆 的图书馆资源 |
- 当地考古管理机关-官方网站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7年10月3日,.
- 赫库兰尼姆保护计划-官方网站
- 公元79年:毁灭之年
- 庞贝考古部落格
- 牛津大学赫库兰尼姆之友协会
- 腓罗德摩斯计划-将出版其诗学与修辞学著作
- 杨百翰大学:赫库兰尼姆纸卷
- 赫库兰尼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年6月7日,.,作者:Iain Dickson(笔名 Melvadius Macrinus Cugerni)
- 揭开赫库兰尼姆的面纱-PBS纪录片《死亡秘密》系列节目之一
- Purcell, N., R. Talbert, T. Elliott, S. Gillies. Places: 432873 (Herculaneum). Pleiades. 2020年11月23日 [2012年3月8日].
- 罗马-坎帕尼亚地区壁画(含英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与法文简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年3月7日,.
- 《揭开赫库兰尼姆的面纱》-Andrew Wallace-Hadrill 专访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年3月25日,.,《Ideas Roadshow》,2013年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
- "赫库兰尼姆是如何被摧毁的?",刊于《Popular Science Monthly》,第2卷(1872年12月)
- Herculaneum. 新国际百科全书. 1905.
- Herculaneum. The Nuttall Encyclopædia. 1907 (英语).
- Herculaneu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3 (第11版). London: 342–344. 1911.;附有赫库兰尼姆别墅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