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目的王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的王国(德语:Reich der Zwecke),是康德定言令式理论一部分[1]。这个理论经常与康德的道德哲学、义务伦理学相提并论。[2]

为了论证定言令式的普遍化,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4:439)中,提出了一个王国。这个王国以定言令式为基础,提倡所有人都为最终目的,而不会把人视为手段,这个王国就是目的王国。[3][4]

定言令式[编辑]

定言令式,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中提出的哲学概念。[5]

  • 第一形式:只依据那些你可以同时愿意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行动。
  • 第二形式:行动时对待人类的方式是,不论是自己或任何一个他人,绝对不能当成只是手段,而永远要同时当成是目的。
  • 第三形式:因此,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必须通过他的准则表现出来,他总是作为一个普遍领域的立法者。[6]

概述[编辑]

目的王国是一种乌托邦,源自于康德的定言令式理论。目的王国由理性存在者组成,康德将其定义为能够进行道德判断(他的定义可扩展到其他领域)的人,他们必须按照普遍法则来行事。并从这个角度来判断自己的行为。[7]

目的王国,翻译为“Kingdom of Ends”,德语单词为“Reich”,亦可翻译为“realm”[8]。康德用它来表示“理性存在者在普遍法则下的系统”。由定言令式建立的普遍法则可用来评估个人行为的价值。当王国中所有人都按照定言令式来生活时——每个人都会将所有人视为最终目的,而不是把人视作实现目标的手段。[9]

只要人们服从普遍法则,他就属于目的王国。理性存在者在制定法则时将自己视为立法者,在服从法则时则将自己视为普通市民。因此,道德行为是出于对目的王国所有普遍法则的尊重。如此下来,每个人都拥有尊严[10]

在他的宗教著作中,康德将天国解释为目的王国的宗教象征。因此,它是人类宗教和政治组织的最终目标。[11]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克里斯汀·柯斯嘉德. 創造目的王國 初版. 中国大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 ISBN 978-7-300-17643-7 (简体中文). 
  2. ^ David Cummiskey. Respect, Dignity, and the Kingdom of Ends. Oxford academic. U.K: Oxford. [2022-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4) (English). 
  3. ^ 牟宗三. 康德的道德哲學. 台湾: 学生书局. 2020-11-01. ISBN 9789571504155 (繁体中文). 
  4. ^ 康德. 道德底形上學基礎. 台湾: 联经. 1990-03-15. ISBN 9789570801941 (繁体中文). 
  5. ^ 罗素. 第二十章. 西方哲學史 初版. 台湾: 左岸文化. 2005-01-03. ISBN 9789867854742 (繁体中文). 
  6. ^ 01哲学团队.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 EP35. 香港: 香港01. 2019-05-15 [2022-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5) (繁体中文). 
  7. ^ 卢雪崑. 康德的形而上學新論. 新亞學報. 香港: 新亚书院. 2007-01-01: 131–175 (繁体中文). 
  8. ^ Ivan Kolev. Kingdom of Ends. Thesaurus. 保加利亚: Sofia University Saint Kliment Ohridski. 2021 [2022-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4) (English). 
  9. ^ 张雪珠. 康德論自由:道德自由、法權自由與人的尊嚴. 台湾: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21-05-28. ISBN 9789863504504 (繁体中文). 
  10. ^ 卢雪崑. 意志與自由 : 康德道德哲學硏究. 台湾: 文史哲. 1997-4. ISBN 9789575490478 (繁体中文). 
  11. ^ Stephen Palmquist "'The Kingdom of God is at Hand!' (Did Kant really say tha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story of Philosophy Quarterly 11:4 (October 1994), pp.42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