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救援饥溺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救援饥溺”匾

救援饥溺匾是一块位于台湾台北市万华区艋舺龙山寺内的匾额,悬挂于寺内正殿牌楼面右次间[1]:126。此匾于同治丙寅年(1866年)仲春落款,由福建巡抚徐宗干所题[2]

历史背景[编辑]

“救援饥溺”匾下款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发,此事件是台湾历时最久,军资耗费最多的一场民变。在戴潮春事件爆发期间,台湾中部一带的港口遭到戴军封锁,受波及区域内的的土地无法耕种农作物,因此必须从中国福建接济粮食[3]

在同治甲子(1864年)、乙丑(1865年)年间,艋舺绅商频繁往来台湾、福建两地,跨海载运粮食,协助清军平乱,并在事件结束后进行战后复苏工作。因往来福建、台湾两地需横渡台湾海峡,绅商都将海上平安的希望寄托于艋舺龙山寺内供奉的观世音菩萨以及妈祖[4][3]

匾额历史[编辑]

“泛舟利济”匾,由徐宗干于同治丙寅年(1866年)春月榖旦所立[5],现位于龙山寺后殿左次间[1]:128

戴潮春事件平定后,福建巡抚徐宗干为感谢神明庇祐,同时表达对艋舺绅商的肯定,于同治丙寅年(1866年)仲春,奉献“救援饥溺”和“泛舟利济”两块匾额予艋舺龙山寺,分别赠与观世音菩萨及妈祖[3]

1951年出版之《艋舺龙山寺全志》纪载,“救援饥溺”匾立于龙山寺之后殿,与“泛舟利济”匾比邻[6]。1957年出版之《台北市志稿》[7]、1981年出版之《台北市发展史》[8]、1988年出版之《台北市志》[9]均沿用此说法。但1992年出版之《艋舺龙山寺调查研究》中纪载,救援饥溺匾位于正殿牌楼面右次间(大约在正殿左侧)[1]:126

艋舺龙山寺正殿,“救援饥溺”匾悬挂于此处左侧(被树木所遮挡之处)

“救援饥溺”匾下款[编辑]

艋舺龙山寺后殿,“救援饥溺”匾曾放置于此处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李干朗、康若锡、张琼文、蔡明芬、俞怡萍 (编). 《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 台北市政府. 1992-11. 
  2. ^ 清.徐宗干.《救援饥溺匾》:“丙寅仲春,抚闽使者徐宗干熏沐敬题。”
  3. ^ 3.0 3.1 3.2 李汉鹏. 〈救援饑溺〉 (PDF). 《艋舺龙山寺季刊》. 2019-04, (第44期): 10–11页 [2022-03-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26). 
  4. ^ 清.徐宗干.《救援饥溺匾下款》:“同治甲子、乙丑间,军糈民食多资赖各绅商协力招运,地方藉以安定,海舶往回,履历重洋,仰叨神佑,风顺澜恬,一律安平,同浂寅感。”
  5. ^ 清.徐宗干.《泛舟利济匾》:“同治丙寅年春月榖旦,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徐宗干敬立。”
  6. ^ 刘克明 (编). 《艋舺龍山寺全志》. 1951: 第30页 [2022-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6). 
  7. ^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编). 《臺北市志稿.卷八:文化志:文藝事業篇》.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1957. 
  8. ^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编). 《臺北市發展史.卷四》.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1981. 
  9. ^ 曾迺硕、杨远浪、詹德隆 (编). 《臺北市志.卷八:文化志:勝蹟篇》.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1988-06: 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