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际海洋法法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际海洋法法庭
  • 英语: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法语:Tribunal international du droit de la mer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标志
标志
深蓝:现任法官母国 深绿:曾有法官列席法庭的国家 浅绿:其它会员国
  • 深蓝:现任法官母国
  • 深绿:曾有法官列席法庭的国家
  • 浅绿:其它会员国
总部地点 德国汉堡
工作语言
法官来源21个国家
领导人
• 庭长
冰岛 托马斯·海达尔德语Tómas Heiðar
• 副庭长
印度 内鲁·查达英语Neeru Chadha
成立
• 海洋法公约签署
1982年12月10日
• 海洋法公约生效
1994年11月16日
• 召开首次会议
1996年10月1日
1996年12月17日
• 设立三个争端分庭
1997年3月3日
国际海洋法法庭

国际海洋法法庭(英语: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缩写ITLOS),是由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授权成立的政府间组织,根据1982年12月10日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建立,是该公约第287条所列的四个争端解决机制之一[1],亦是专门审理海洋法案件的国际组织。该组织虽依据联合国公约设立,惟其并非联合国所属机构,仅与后者保持密联系,并于1997年缔结《联合国与国际海洋法法庭合作与关系协定》建立双方合作机制[2],并为联合国大会观察员组织。

国际海洋法法庭总部位于德国汉堡市,海洋法公约并设有国际海底管理局,负责监管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即领海临接海域大陆棚以外)的深海开采活动。公约目前有168个缔约国和会员,包括167个国家和欧洲联盟。截至2022年12月,美国伊朗皆未签署加入。[3][4]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编辑]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蒙特哥贝开放签署,1994年11月16日公约生效。该公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对所有海洋区域、对海洋的利用以及海洋资源做出规定。海洋法公约设有与领海临接海域大陆棚专属经济区以及公海有关的规范条款。该公约还对保护和维护海洋环境、海洋科学研究以及海洋技术的开发和转让做出规定。

组织

[编辑]

国际海洋法法庭设有简易程序分庭、渔业争端分庭和海洋环境争端分庭。法庭可应当事方要求成立处理特别争端的分庭。根据该公约规定,法庭由21名独立法官组成。其资格具有以下条件:

  • 享有公平和正直的最高声誉,并在海洋法领域内具有公认资格;
  • 不得执行任何政治或行政职务,也不能对与“勘探和开发海洋或海底资源”或“与海洋或海底的其他商业用途有关”的任何企业的任何业务有“积极联系”或 “有财务利益”。

法庭作为一个整体,还必须能代表世界各主要法系和公平地区分配。法官的选举按海洋法公约各缔约国协议的程序举行。得票最多并获得出席并参加表决的缔约国三分之二多数票的候选人即当选为法官,但该项多数应包括过半数的缔约国。法官任期九年,可连选连任。

管辖权

[编辑]

法庭管辖权包括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执行协定提交法庭的所有争端,以及其他任何已具体规定赋予法庭管辖权的协定所列之事项。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都可参加法庭,在某些情况下,除缔约国之外的实体(例如国际组织及自然人或法人)也可参加。

法官

[编辑]

庭长和副庭长由大多数法庭法官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庭长和副庭长的任期为三年,可连选连任。

庭长指导工作的开展,监督法庭的行政部门,并且在与国家和其他实体的关系中代表法庭。庭长主持法庭的所有会议。在票数相同的情况下,庭长拥有决定票。庭长还是简易程序分庭的一名当然法官。庭长负责其任法官的任何专案分庭的工作。

现任法官

[编辑]
国籍 姓名 上任 庭长 副庭长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 布阿莱姆·布盖岱亚德语Boualem Bouguetaia 2008 2014-2017
阿根廷 阿根廷 弗里达·玛利亚·阿尔马斯·菲特尔西班牙语Frida María Armas Pfirter 2023
 喀麦隆 莫里斯·坎加英语Maurice Kamga 2020
佛得角 佛得角 若泽·路易斯·热苏斯英语José Luís Jesus 1999 2008–2011
 智利 玛利亚·特蕾莎·因凡特·卡菲西班牙语María Teresa Infante Caffi 2020
中国 中国 段洁龙 2020
 冰岛 托马斯·海达尔德语Tómas Heiðar 2014 2023年至今
印度 印度 内鲁·查达英语Neeru Chadha 2017 2023年至今
 意大利 伊达·卡拉乔洛德语Ida Caracciolo 2020
 牙买加 坎蒂-安·布朗德语Kathy-Ann Brown 2020
日本 日本 堀之内秀久日语堀之内秀久 2023
马耳他 马耳他 大卫·阿塔尔德英语David Attard 2011 2017-2020
 荷兰 利斯贝特·林扎德荷兰语Liesbeth Lijnzaad 2017
 巴拉圭 Óscar Cabello Sarubbi 2017
波兰 波兰 康拉德·马西尼亚克波兰语Konrad Marciniak 2023
俄罗斯 俄罗斯 罗曼·科洛德金俄语Колодкин, Роман Анатольевич 2017
 塞拉利昂 Osman Keh Kamara 2023
南非 南非 Thembile Elphus Joyini 2023
大韩民国 韩国 李滋炯朝鲜语이자형 2023
 泰国 克里安沙克·基蒂猜沙里俄语Киттичайсари, Криангсак 2017
乌克兰 乌克兰 马尔基扬·库利克乌克兰语Кулик Маркіян Зіновійович 2011

与《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的仲裁庭的关系

[编辑]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附件7,出现仲裁的时候,需要成立一个临时的仲裁庭,这个仲裁法庭由5位仲裁员组成。争端双方当事国可以分别指定一人(可以是本国人),另外三人由争端双方协商确定(必须是第三国)。如果争端的一方抵制仲裁,根据公约附件7的规定由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代替这方当事国指定仲裁员。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M Mitchell; EJ Powell. Forum Shopping for the Best Adjudicator: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Itlos) (PDF). APSA 2011 Annual Meeting Pap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23-12-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1). 
  2. ^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www.itlos.org. [2023-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3. ^ Groves, Steven. Accession to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Would Expose the U.S. to Baseless Climate Change Lawsuits.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12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March 2012). 
  4. ^ Iran strikes in Strait of Hormuz as Middle East tanker tensions explode. Trade Winds. 22 July 2019 [2023-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1).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