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接入控制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14年1月12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1月12日) |
OSI模型 |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OSI Layer 7 |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OSI Layer 6 |
应用层的HTTP、FTP、Telnet等协议有类似的功能。传输层的TLS/SSL也有类似功能。 |
会话层(session layer) OSI Layer 5 |
应用层的HTTP、RPC、SDP、RTCP等协议有类似的功能。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OSI Layer 4 |
网络层(network layer) OSI Layer 3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OSI Layer 1 |
媒体接入控制(英语:Medium Access Control 或 Media Access Control,缩写:MAC,大陆简体也称为“介质访问控制”)子层,是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的下层部分,提供寻址及媒体存取的控制方式,使得不同装置或网络上的节点可以在多点的网络上通讯,而不会互相冲突,上述的特性在局域网或者城域网中格外重要。早期网络发展时以MAC判别个网络接口之位置,但后来互联网发展后,才有IP之制定与使用[来源请求]。若只是两台装置之间全双工的通讯,因为两台装置可以同时发送及接收资料,不会冲突,因此不需要用到MAC协议。
MAC子层作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及物理层之间沟通的介质,提供了一种寻址的方法,称为实体地址或MAC地址。MAC地址是唯一的,每张网卡的MAC地址都不一样,因此可以在一子网中发送数据包到特定的目的装置。此处的子网是指没有路由器的实体网络(例如以太网)。
通道存取控制机制
[编辑]介质访问控制层提供的通道存取控制机制(channel access control mechanism)也称为多路存取方法(multiple access method)。这让数个连在一个因此连接在同一传输介质的几个装置可以共享其介质。像总线拓扑、环状拓扑、HUB网络、无线网络及半双工点对点的链接都是这类的网络。若有使用以数据包模式竞争为基础的的通道存取方法,可以侦测甚至避免资讯数据包的碰撞,若是使用以电路交换或是通道化(channelization)为基础的通道存取方法,可以保留资料建立逻辑通道。通道存取方法要以物理层的多路复用框架为基础。
最广为使用的多路存取方法是乙太网使用,以竞争为基础的CSMA/CD方法。此作法只适用在一个网络碰撞域中,例如乙太网总线网络或是星状拓扑。乙太网网络可以分为数个个网络碰撞域,彼此之间用桥接器和网络交换器。
多路存取方法不一定要用在有交换器的双工网络(例如乙太网),不过因为兼容性的考量,这类的网络常会有网络交换器。
以下是一些使用在有线网络的分组交换多路访问协议:
- CSMA/CD(在Ethernet及IEEE 802.3使用)
- 令牌环(Token Ring, IEEE 802.5)
- 令牌环总线(Token Bus,IEEE 802.4)
- 令牌传递(Token Passing,在FDDI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在无线网络的分组交换多路访问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