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TT1069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小作品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LGBT专题 (获评小作品级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LGBT专题 (对话) 的范畴,一个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内所有LGBT相关内容的项目。欲查更多资讯、或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其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小作品级小作品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小作品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条目主题的有效介绍[编辑]

@Wsmafil "确保在不进行拼凑来源原创总结的前提下,能够为符合通用关注度准则的主题能写出一篇基本完整的条目,而非难以扩充的简单定义只言片语" 引述自 NT:WHY,在我看来目前TT1069其内容并不像是 词典 (简单定义) 或 小小作品 (只言片语),若是如此比较可能是条目中有“拼凑来源原创总结”的嫌疑,想确认一下是否真的是这个原因造成违反关注度的准则? --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0日 (日) 07:17 (UTC)[回复]

@Wsmafil"此页面曾于2022年3月16日送交存废讨论。讨论结果为暂时保留。" 这我有看到,但是为何不能拿掉 Notability 的模版,是还有什么程序要走或问题需解决吗? --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0日 (日) 09:45 (UTC)[回复]

@MilkyDefer如果你认为我的答复会造成什么误解,我只能感到抱歉。那么我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编者一定要确认条目符合WP:关注度,才可以正当地移除notability模板,必要时应当发起讨论。”,我的确是想做讨论以确认问题何在,可是如同上面可以看到的两个问题,@Wsmafil加上了模版但对于我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作任何回复,以致于我无法改正问题。请问这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1日 (一) 06:30 (UTC)[回复]

关注度改善期限是30天。30天过后如果复查确认可以了,模板就会自然被摘掉。如果不行,会被送到页面存废讨论。页面存废讨论时长为7天,如果这7天内能解决问题,依旧会保留。也就是说,走关注度的话,最多37天后就见分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MilkyDefer 2022年3月21日 (一) 07:52 (UTC)[回复]
@MilkyDefer“关注度改善期限是30天。”但是我觉得重点是 "如何改善?",感觉似乎都没有人能够正面回答我这个问题,或是您是在暗示:“什么都不能做,就只能 "等",等它自己改善”,请问是这个意思吗?--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1日 (一) 08:16 (UTC)[回复]
实在不行您直接去Wsmafil的讨论页去留言直接请教--MilkyDefer 2022年3月21日 (一) 08:18 (UTC)[回复]
不过我的意见是,来源1号(论坛用户猜测名字来源)和4号(站长在PTT吐露心声)是典型的劣质来源,不应当使用。条目看上去很长,但是篇幅大宗是站点板块列表。这部分是一个引注都没有,而且这种随时可能会增减的东西列出来有琐碎之嫌,导致整个条目的观感很不好。--MilkyDefer 2022年3月21日 (一) 08:24 (UTC)[回复]
@MilkyDefer来源1号(论坛用户猜测名字来源)和4号(站长在PTT吐露心声)皆已经移除,改为来源请求了。大宗的板块列表已移入可折叠的表格中,避免过于琐碎的官感。请问这样可以接受吗? --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1日 (一) 09:44 (UTC)[回复]
@Justin545:首先我周日有点忙,所以没有上维基,见谅。其次,至于如何改善,您看网站分类、积分系统、身份组有没有可靠来源以介绍之?其它一章节“……可以说是颇具特色的……”、“对于……成为……辨识彼此的重要渠道”,是明显的观点。不符WP:ASF当我们讨论观点时,我们应当把观点归属于某个人或某类人,并讨论他或他们持有这一观点的事实。“有被害人”、“有人”是模棱两可的用语。甚至来源四竟是批踢踢这样的不可靠来源。以上均为个人浅见,具体请自行查方针指引判断,若有疑问可在我讨论页中留言。--🌞四季如春 2022年3月21日 (一) 09:33 (UTC)[回复]
我觉得是这样,目前看来条目里唯一有潜力达到可靠来源有效介绍的是Routledge出版的那本书,请问一下编者,这本书是否能够支持条目中它被引用来支持的内容,如果可以,是否能直接贴出该书相关章节,让大家看看是否真达到有效介绍。Routledge是知名的学术出版社,我觉得不应当假定它出版的某本书不可靠,如果有效介绍也达到了的话,移除notability模板还是挺正当的。如果这个来源不行的话,那还是请编者再找找看了。Fire Ice 2022年3月21日 (一) 15:11 (UTC)[回复]
@Fire-and-Ice该书相关的章节可以点此连结查看,该书节录的第一段如下:

The emergence of gay-targeted Chinese-language websites and mobile apps allowed interviewees to connect with other Chinese gay men inside and outside Australia. Examples of these platforms include the gay website www.tt1069.com ...

该书节录的第二段如下:

On [www.tt1069.com], there was a page for gay people liv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to meet up. I posted a thread there, saying 'I am new to Sydney'. Then people started to reply and asked me to join their gatherings ... Most of us were in our 20s and from Hong Kong. Some [were]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以上二段对应到以下TT1069的部分:

论坛中也有提供版面让外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使用者能够彼此见面或进行交流。

请问上述的来源是否可以被接受?--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1日 (一) 18:08 (UTC)[回复]
@@Justin545:似乎只是顺带提及以及引述。(譬如……include……)🌞四季如春 2022年3月22日 (二) 02:43 (UTC)[回复]
@Wsmafil在关注度指引中我目前找不到“顺带提及”是属于违反关注度指引的来源,请问指引中哪里可以找到这部分的说明呢?--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2日 (二) 04:41 (UTC)[回复]
@Justin545NT:GNG意味着相关之来源直接、详细地讲解了主题的实体,编者无需通过原创研究来发掘条目的内容。有效介绍要比顺带提及深入NT:WHY确保在不进行拼凑来源原创总结的前提下,能够为符合通用关注度准则的主题能写出一篇基本完整的条目,而非难以扩充的简单定义只言片语,虽然并没有“顺带提及”的字眼,但是含义为需要详解主题实体,并且构成对条目主题有效介绍,不能顺带提及。--🌞四季如春 2022年3月22日 (二) 06:51 (UTC)[回复]
@Wsmafil“意味着相关之来源直接、详细地讲解了主题的实体”指引在这部分的语意似乎有些含糊,因为每个人对于“直接”以及“详细”的看法可能都不同,同一段文字有人可能认为它有做到直接、详细地讲解,但另一个人可能完全不这么认为,这样应该要以哪一个人的看法为标准呢?--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2日 (二) 07:10 (UTC)[回复]
指引中对于“有效介绍”的说明是不是可以再更具体的说明,对于“有效介绍”是否能先给予一个有效的介绍或定义?--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2日 (二) 07:28 (UTC)[回复]
只能以社群普遍看法为标准,这就是维基百科具体实践的结果。--Fire Ice 2022年3月22日 (二) 09:19 (UTC)[回复]
@Fire-and-Ice看来只能留待存废讨论了。不过我觉得关于“有效介绍”的说明有必要再写清楚一些,指引写得愈清楚,也许争议就会愈少,避免大家把时间浪费在讨论/争论不明确的指引上面。如果指引本身都无法对关注度做出有效的说明,又如何去要求条目中的来源要能够达到有效的介绍呢?--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2日 (二) 14:53 (UTC)[回复]
说实话,在维基百科的存废讨论实践中,有争议的只是一些处于关注度边缘的条目,这种条目很少。至于这个介绍,我觉得不是顺带提及,但也达不到有效介绍。比如说,对于一个网站的理想的有效介绍应当包括网站创办于何时,主题为何,创办人是谁,有何发展,而这个介绍只是讨论了这个网站用途,有何版面,用户来源。按NT:WHY的精神的话,是写不出一个基本完整的条目的。因此我认为离有效介绍还差点意思。不过也没有规定说一定不行,最终就是社群讨论后由管理员来裁决了。--Fire Ice 2022年3月22日 (二) 15:06 (UTC)[回复]
@Fire-and-Ice关注度边缘的条目数量很少,也许是如此,但这还是要依靠关注度的指引去做判断,不是吗?如果关注度指引写得非常详细而明确,那么关注度边缘条目的数量可能就很少;但如果关注度指引写得非常含糊、模棱两可,那么关注度边缘条目的数量可能就会变得很多。维基百科似乎在强调它是自由的百科全书并鼓励人们
勇于更新页面,它营造的这种形象对于不了解维基百科的人我认为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新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维基百科之中创建条目,但却因为条目的内容不合格而导致条目遭到删除,我觉得这真的完全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毕竟维基百科的方针和指引是如此这般地繁琐,不要说是新手,即便有一定经验的使用者都不见得会非常熟悉这些规则,要满足这些方针指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熟悉规则的人花了时间和心血写好了一个条目,但到后面却发现他的文章不合格,条目可能被删除,猜想他的心里应该是不好受;想要维护维基百科品质的人发觉有人在维基百科上建立了劣质条目,看到这种情况他可能也无法坐视不管。于是双方便开始冗长的争论,但其实这种情况大部分应该是可以事先预防的,不是吗?如果在创建新条目时尽早在编辑前的第一时间之前网页就能够显示醒目的提示:“注意!编写出不合格的内容,将导致您的文章遭到删除!请详阅 XXX 方针指引。”类似的警语,使用者必需按下确定按钮后才能开始编辑,是不是就能大大地防止后续一连串的争论发生呢?一-- Justin545留言2022年3月23日 (三) 06:09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