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针对公众参与的策略性诉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针对公众参与的策略性诉讼(英语:Strategic lawsuits against public participation;SLAPP suits),或称恐吓诉讼(英语:intimidation lawsuits[1],指称一类针对公共社会大众中提出批评者,意旨审查恐吓和压制其批评的诉讼,即透过令批评者为辩护而耗费劳力、时间、费用等等成本,直到他们放弃批评或反对。[2]

在典型的该种诉讼案件中,原告并不期待胜诉。提告的真实用意在于透过诉讼费及上法庭的冗长过程,让被告心生恐惧、身心俱疲,最终放弃原本的言论与主张。如果被告屈服于恐惧、恐吓、不断增加的诉讼费,或只是精疲力竭,放弃了批评,那么原告的目标就达到了。[3]

针对公众参与的策略性诉讼有很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提起诽谤罪诉讼。在某些情况下,尤其如针对调查报导时,原告对被告反复进行无意义诉讼可增加该方董事和高管的成本以及其他责任保险负担,从而干扰其组织的运作能力。[4][5]

该种诉讼案件也可能恐吓他人参与理性辩论,其通常在提起前会先发出法律威胁,也就达到制造寒蝉效应的目的,如此也引发言论自由方面担忧,而且由于原告通常会试图掩盖其审查、恐吓或压制批评者的意图,因此通常难以甄别和惩罚。

一些司法管辖区为保障言论自由有通过立法,施行反SLAPP法。这些法律通常允许被告以案件涉及受保护的、涉及公众关注的言论为由,提出撤销或驳回原告诉讼的动议。原告则需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胜诉的可能性。如果原告未能履行举证责任,其诉讼将被驳回,并且原告可能需要支付提起诉讼的罚款。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法律规定差异很大。[6]反SLAPP法通常被认为具有积极作用,许多律师也一直在努力推动更强有力反制该种诉讼的立法。[7][8]

手段

[编辑]

这类诉讼的原告可能采取的手段包含:将不相关的其他人(例如关键被告的亲戚、雇主)纳入被告、将那些并没有具体诉求的其他人(例如关键原告的企业伙伴)纳入原告、运用模棱两可或刻意复杂化的措辞让原告不至于吃上伪证官司、拒绝和解(或者除了金钱之外拒绝其他和解方式)、对于被告任何企图和解的努力都指称为“欠缺诚意”、企图指认匿名或半匿名反对者、在法律细微枝节上打转、一意企图提高被告花费(而不在乎原告自身花费是否更高)。

案例

[编辑]

台湾

[编辑]
  • 2013 年十月,亚洲大学安藤忠雄艺术馆开幕邀请安藤忠雄及马总统英九先生,遭中部大学异议性社团以“停止让人民丢鞋的愤怒!暴力、蛮干的从来都是政府!”喊口号与发传单、举海报抗议,旋即被警方以以违反《社会秩序维护法》为由移送台中地院裁处。法官认为,搜证画面显示1人在场外发传单,2人持海报抗议,还没靠近舞台就被制止,现场秩序平和,马总统致词也未受影响,完全无“借端滋扰”情事,且3人基于公共议题言论、请愿等自由,在公共场所传达意见,应受《宪法》保障,裁定不罚。[9]
  • 2012 年四月,台塑对中兴大学环工系庄秉洁教授,指称其研究报告损害台塑名誉。 法官表示,台塑起诉状所提供相关证据,都是庄秉洁针对国光石化案发言,如今六轻跳出来当原告“很奇怪”[10]
  • 警察机关主动查处、移送违反《社维法》谣言罪的案件,从2016年的6件,到2020年高达167件,但2020年司法院裁示有高达77%不罚。政府对《社维法》的利用恐限制言论自由、侵犯人权。[11][12][13]
  • 2024 年 9 月,旺中集团董事长蔡衍明认为维基百科条目指称其“为向中国共产党示好,因此买下中视、中天、中国时报、工商时报”等语为不实内容,因而向台湾维基媒体协会提起排除侵害民事诉讼[14][15]。SLAT 中华民国软件自由协会于 2025 年 1 月指出此为针对公众参与的策略性诉讼,并发起连署对抗滥诉[16]

参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Pring, George William; Canan, Penelope. SLAPPs: Getting Sued for Speaking Out.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x. ISBN 978-1-56639-369-0 (英语). 
  2. ^ Rafsanjani, Nazanin. SLAPP Back: Transcript. On The Media. WNYC (National Public Radio, PBS). 2 April 2010 [29 June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May 2013). 
  3. ^ Hartley, Sophie. Tactics Used by Fossil Fuel Companies to Suppress Critique and Obstruct Climate Action. The Commons Social Change Library. 2025-02-17 [2025-04-12] (澳大利亚英语). 
  4. ^ McDevitt, John. Whacked By Lawsuit Costs, Old City Civic Association Disbands. KYW-TV, CBS. Philadelphia. 16 May 2013. 
  5. ^ Czajkowski, Elise. Why media liability insurance is key to making sure your newsroom continues to exist. Institute for Nonprofit News. [January 13, 2025]. 
  6. ^ SLAPP suit. LII /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2024-11-21] (英语). 
  7. ^ Farrington, Francesca; Borg-Barthet, Justin. Slapps: inside Europe's struggle to protect journalists from malicious lawsuits. The Conversation. 2023-11-28 [2024-11-21] (美国英语). 
  8. ^ Jankowski, Shannon; Hogle, Charles. SLAPP-ing Back: Recent Legal Challeng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State Anti-SLAPP Laws.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March 16, 2022. 
  9. ^ 呛马女大生遭起诉 法官判不罚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2-05.
  10. ^ 台塑告學者案開庭 法官要求更多證據. [201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8). 
  11. ^ 【聲明】管制不實訊息,應兼顧言論自由. 台湾人权促进会. 2020-01-13 [2022-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9) (中文(繁体)). 
  12. ^ 中时新闻网. 兩公約國家報告國際審查委員:《社維法》有侵犯人權之虞 - 社會. 中时新闻网. [2022-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1) (中文(台湾)). 
  13. ^ Storm.mg. 謠言罪暴增28倍》「執政者覺得好用」 李念祖:用「謠言」處罰一定不會合憲-風傳媒. www.storm.mg. 2021-03-26 [2022-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9) (中文(台湾)). 
  14. ^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13 年度訴字第 3051 號民事判決. 
  15. ^ 無懼蔡衍明司法恫嚇 本會力抗內容干預. 
  16. ^ 【連署聲明】支持開放知識及社群價值 聲援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對抗濫訴.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