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路易丝·米歇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路易丝·米歇尔
出生1830年5月29日 编辑维基数据
弗龙库尔拉科特 编辑维基数据
逝世1905年1月9日 编辑维基数据 (74岁)
马赛 编辑维基数据
墓地Levallois-Perret Cemetery 编辑维基数据
职业教师诗人、教育学家、女性作家、新闻工作者、公社人、无政府主义者政治人物作家 编辑维基数据
作品Q42761326 编辑维基数据
签名

路易丝·米歇尔(法语:Louise Michel法语发音:[lwiz miʃɛl] ,1830年5月29日—1905年1月9日),法国无政府主义者,同时也是巴黎公社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个举起黑色的旗帜的人,并使这种做法在无政府主义运动当中传播开来。路易丝·米歇尔现在仍然是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无政府主义者。

生平

[编辑]

青少年时期

[编辑]

路易丝·米歇尔于1830年5月29日出生于上马恩的弗龙库尔城堡(Château de Vroncourt),有时被称为克莱门斯·路易丝·米歇尔(Clémence Louise Michel),是女佣玛丽·安妮·米歇尔(Marie Anne Michel)和一位不明父亲的亲生女儿,可能是城堡领主洛朗·德马伊斯(Laurent Demahis)的孩子。出生后,洛朗·德马伊斯离开了城堡,而路易丝在那里长大,依靠她的母亲,在洛朗·德马伊斯父母的家庭中,她称他们为祖父母。直到20岁,路易丝一直以祖父埃蒂安·夏尔·德马伊斯(1762-1845)的名字命名,他在旧政权时期是巴黎高等法院的律师,是17世纪穿袍贵族(马伊斯)家族的后裔。家族给了露易丝一种古典文化的品味,其中启蒙运动的遗产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伏尔泰让-雅克·卢梭;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过自由教育,似乎很快乐,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利他主义的气质。[1]

1850年,德马伊斯祖父母的去世标志着她不再属于富裕社会。路易丝和她的母亲带着一点钱离开了由 洛朗·德马伊斯的遗孀和合法子女出售的弗龙库尔城堡。在此之前,路易丝在弗龙库尔被称为德马伊 斯小姐,她不得不放弃这个姓氏,以她母亲的姓氏米歇尔命名。

从1851年起,她继续在上马恩省肖蒙学习,在那里她获得了“副教师”职业的能力证书。 1852年9月,22岁的她拒绝向拿破仑三世宣誓,这是成为一名教师所必需的,她在欧德隆库尔创建了一所免费学校,在前往巴黎之前,她在那里任教了一年。1854年底,她在克莱夫蒙开办了一所学校,并在那里任教了一年。[2]1855年,她在米利埃开了另一所学校。[2]

在巴黎

[编辑]

1856年,时年26岁的路易丝离开上马恩省前往巴黎,开始了一段紧张的教学活动、文学尝试和战斗训练时期。

在接下来的15年里,她热情地继续她的教学活动。抵达后,她在第十区的水城堡街(rue du Château-d'Eau)找到了一个半情人的位置,在沃利耶夫人的养老金中,她与她保持着准孝顺的关系。[3]1865年,她在克罗伊街5号开设了一家走读学校,1868年在乌多街24号开设了另一个学校。[2]

为了准备业士文凭考试,她参加了由共和党人朱尔·法夫尔(Jules Favre)和欧仁·佩尔唐(Eugène Pelletan)领导的上弗勒街的大众教育课程,这拓宽了她的政治视野。此外,她以笔名安灼拉写诗,1862年成为诗人联盟的成员,如果时间允许,她可能会喜欢靠笔生活。她从1850年开始与当时最著名和最受尊敬的作家和共和党人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通信,并向他发送了一些诗歌。路易丝完全被迷住了。第二帝国垮台后,她看望了返回巴黎的雨果。1871年1月,他为她进行了干预,在他的诗《Viro Major》将她描绘成“黑暗的犹太人朱迪特”和“罗马人阿丽亚”,是一位具有特殊和悲惨命运的女性,并在她被驱逐出境期间为她辩护。他们的通信一直持续到1879年。

在帝国末期,她逐渐被引入革命圈子,会见了朱尔·瓦莱斯、欧仁·瓦尔兰、拉乌尔·里戈和埃米尔·厄德,并为反对派报纸《人民的呼喊》撰稿。1869年,她担任民主道德化协会秘书,该协会旨在帮助女工。当时,路易丝·米歇尔是布朗基主义者,即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创立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共和运动的追随者[3]

1870年8月,40岁的她在普法战争中抗议逮捕布朗基主义者厄德和布里多。9月,第二帝国垮台后,她参加了巴黎十八区公民警戒委员会,并于11月1日当选为主席;她遇到了玛丽·费雷[3]的兄弟泰奥菲勒·费雷[2],她热情地爱上了他。在被围困的巴黎,她为学生们创建了一个食堂。

身着军装的路易丝·米歇尔

1871年1月,当创建革命公社的示威活动开始时,路易丝·米歇尔与波勒·明克、安娜·雅克拉尔和索菲·普瓦里耶一起积极参加蒙马特警戒委员会。根据一个著名的轶事,1871年1月22日,她穿着国民警卫队的服装,在一次被维诺将军血腥镇压的示威中向市政厅开火[2]。作为宣传家、蒙马特第61营警卫、救护车司机和战斗人员,她还领导圣伯纳德堂的革命俱乐部[3]。3月17日和18日,她积极参与了蒙马特山国民警卫队的枪支事件[2]。这是一场令人震惊的示威:妇女、儿童、联邦卫队包围着与这一欢乐和平的人群友好相处的士兵。她会见了蒙马特市长乔治·克列孟梭,他试图进行调解。路易丝·米歇尔作为当时无政府主义者最激进的革命派的一员,她认为有必要继续对凡尔赛宫发动攻势,以解散阿道夫·梯也尔的政府,当时该政府几乎没有军队。她甚至自愿独自前往凡尔赛宫并杀死梯也尔,但项目中止了。

1871年4月至5月,在凡尔赛对公社的袭击中,她参加了克拉马尔、伊西莱穆利诺和讷伊的战斗[2]。她是蒙马特第61行军营的一员,还担任救护车司机[4]:36。4月10日的《官方公报》提到了她的勇敢[4]:36。在5月流血周里,她参加了蒙马特公墓的巷战,然后在克里尼昂库尔的路障上[4]:36。5月24日,为了释放母亲,她投降了[4]:36。路易丝·米歇尔被关押在凡尔赛附近的萨托里营地,然后被关押在凡尔赛的尚蒂耶监狱,从6月15日起,被关押在凡尔赛监狱[4]:36。然后,她参加了处决,并看到她的朋友们死去,其中包括她的朋友泰奥菲勒·费雷(与公社前战争部长路易斯·罗塞尔(Louis Rossel)一起被处决),她向他朗诵了一首告别诗:红康乃馨。

6月28日,她第一次受到战争委员会的审讯。路易丝·米歇尔在法官面前说:

我向你们要求的是萨托里的柱子,我们的兄弟们已经倒下了;我必须远离社会。我们告诉你去做。嗯,我们是对的。因为今天似乎每一颗为自由而跳动的心都有权得到一点铅(子弹),所以我要求自己的份额![4]:11

她承认被指控的罪行,并在法庭上要求死刑(“如果你不是懦夫,就杀了我”),而大多数被告试图通过尽量辩解他们的行为来挽救自己的生命[4]:11。第二天,她登上了所有报纸的头版[4]:11。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将一首名为《Viro Major》的诗献给了她,这首诗将在她的后半生发挥重要作用。[4]:11

路易丝·米歇尔致力于妇女参与战斗的权利,她是暴力反女权主义攻击的目标,这些攻击将她描述为歇斯底里、危险甚至可怕的“第三性”。尽管她没有被判犯有纵火罪,但她经常与媒体讽刺的石油妇女联系在一起,人们指责她们想把巴黎化为灰烬。

9月19日,她被转移到阿拉斯监狱,并于11月13日写信给福莱神父。她于11月29日返回凡尔赛,12月16日被战争委员会判处终身驱逐出境。她拒绝上诉,于1871年12月21日被转移到欧贝里沃的修道院,并一直呆到1873年8月24日。当时凡尔赛媒体称她为“嗜血狼”或“好路易丝”。她也被称为“新泰鲁瓦涅(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女权活动家)”,或“革命的奉献者”。

流放

[编辑]
露易丝·米歇尔在努美阿

1873年8月9日[5],路易丝·米歇尔在圣马丹德雷登上弗吉尼亚号船,被驱逐到新喀里多尼亚[2],12月8日,经过四个月的旅行,她抵达该岛,并于12月13日在迪科半岛登陆[5]。在船上,她遇到了著名的辩论家亨利·罗什福尔(Henri Rochefort)和纳塔莉·勒梅尔(Nathalie Lemel),她也是公社的伟大倡导者;毫无疑问,正是通过与后者的接触,路易丝·米歇尔成为了一名无政府主义者。她在新喀里多尼亚呆了七年,拒绝接受非人道的统治方式[3]或个人恩典。[6]

她创办了《新喀里多尼亚小布告报》。她学习了卡纳克语,并将卡纳克人的许多创始神话翻译成诗意的语言,包括一个关于洪水的神话。1885年,她出版了《Légendes et chansons de gestes canaques》。她对卡纳克语感兴趣,在寻找一种通用语言,即比斯拉马语皮钦语的过程中[6],她试图教育土著卡纳克人,与其他一些赞同镇压的公社社员不同,她在1878年的土著起义中为他们辩护。[6]第二年,她获得了在努美阿定居的许可,恢复了教师的职业,首先是被驱逐者(特别是来新喀里多尼亚的阿尔及利亚人)的子女、监护人,然后是女校。她在周日指导成年卡纳克人,发明适合他们概念和经验的教学法。她收集和饲养了许多动物,通过对植物学的热情进行研究。

根据1879年5月8日的决定,她的刑期被减为简单驱逐出境,从1879年6月3日起减为10年流放,1879年12月16日的决定免除了剩余刑期[5]。路易丝·米歇尔受益于1880年7月11日众议院投票通过的公社社员大赦

克列孟梭非常钦佩米歇尔,在她被驱逐出境期间继续写信给她,并向她发出了授权书。

返回法国和晚年

[编辑]
1880年米歇尔返回法国

1880年11月9日,她在迪耶普港(亨利四世码头附近的纪念牌匾)下船后返回巴黎,受到人群的热烈欢迎,人群高喊“路易丝·米歇尔万岁!公社万岁!打倒凶手!”。在巴黎,近10,000人来到圣拉扎尔火车站为她欢呼。回归后,她恢复了不知疲倦的好战活动,发表了许多演讲,并在政治会议上发言。回国两个月后,她开始以连续的形式出版她的书《La Misère》,这本书非常成功。[7]

她此后一直坚持无政府主义运动,直到去世。1882年3月18日,在巴黎的一次会议上,路易丝·米歇尔希望脱离专制和议会社会主义者,明确表示支持无政府主义者(自由意志社会主义者)采用黑旗:“不再有红旗沾满我们士兵的鲜血。我将举着黑旗,哀悼我们的死者和幻想。”

1883年,米歇尔成为当时完全由路易斯·迪普拉(Louis Duprat)和埃米尔·普热(Émile Pouget) 组成的无政府主义裁缝工会缝衣针的第一任秘书,该工会在她的领导下向所有职业开放[8]。1883年3月,米歇尔和迪普拉参加了《无政府主义复仇报》(La Vengeance Anarchiste),这是一份支持行动宣传的报纸。[8]三天后,1883年2月9日,她与埃米尔·普热一起在荣军院广场(Les Invalides)举行了一场以“失业者”名义的示威,示威迅速升级为抢劫三家面包店[2],并与警察发生冲突。路易丝·米歇尔几周后向当局自首,1883年6月因“煽动抢劫”被判处六年监禁和十年高级警察监视。在克列孟梭的干预下,她在三个月后获释,再次见到了将要去世的母亲。然而在8月,她再次被监禁四个月,因为她与茹尔·盖得保罗·拉法格和艾蒂安·叙西尼一起为德卡兹维尔的未成年人发表了演讲。她拒绝上诉,最终在11月减刑后获释。[2]

在此期间,米歇尔与无政府主义报纸《世界革命报》(La Réevolution Cosmopolite)合作,该报由夏尔·马拉托(Charles Malato)和莱昂·奥尔蒂斯(Léon Ortiz)创办,后者是当时的非法无政府主义激进分子。

1887年1月,路易丝·米歇尔在巴蒂尼奥勒黑豹集团(Panthère des Batignolles group)在黑滚球大厅组织的会议上发言,为该集团成员克莱蒙·迪瓦勒(Clément Duval)辩护。事实上,迪瓦勒在一次入室盗窃后被判处死刑,随后打伤了一名警察。她认为他的行为是“一场将重复数千次的社会战争”。她呼吁在罗盖特广场示威,高喊“无政府状态万岁!”。她公开反对死刑,以回应她的朋友迪瓦勒刚刚被判处的死刑。[9]

1888年路易丝·米歇尔遭袭

1888年1月22日,她下午在勒阿弗尔加伊特剧院发表演讲后,晚上在爱丽舍宫大厅遭到“舒昂党人”皮埃尔·吕卡的袭击,他向她开了两枪。虽然头部受伤,她拒绝对袭击者提出控诉。[9]其中一颗子弹划伤了她的耳垂,另一颗落在她的头骨里,无法被提取出来,这颗子弹一直留在体内直到17年后路易丝·米歇尔去世。[4]:102

1888年8月9日,她与夏尔·马拉托(Charles Malato)一起参加了一次土木工人罢工会议,约瑟夫·托特利耶(Joseph Tortelier)在400人面前发言:

只有通过总罢工,工人才能创造一个没有暴君的新社会。

1890年4月,路易丝·米歇尔在圣埃蒂安发表演讲后被捕,并参加了一次导致维埃纳省暴力抗议的会议。一个月后,她拒绝了临时释放,因为她的同案被告仍在监狱中。她打破了牢房里的一切,一位医生要求将她拘留为“疯子”。政府害怕媒体的敌意,对此表示反对。时年60岁,她最终获释,于6月4日离开维埃纳省前往巴黎[2]。7月,米歇尔逃往伦敦,在那里她开办了一所自由主义学校。1895年11月13日返回巴黎,她在圣拉扎尔火车站受到同情。作为一个坚定的反军国主义者,她只是温和地参与了德雷福斯事件引发的骚动——她想保护“兄弟”亨利·罗什福尔,他是一位反犹太主义和坚定的反德雷福斯辩论家。

在袭击时代开始时,路易丝·米歇尔支持拉瓦绍尔英语Ravachol(Ravachol),并参与纪念他,并支持暴动无政府主义或行动宣传,写在《今天或明天》专栏中。[10]:141-144

1904年的路易丝

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年中,路易丝·米歇尔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和无政府主义人物,尽管她很累,但她在巴黎和各省多次演讲,并伴随着激进行动;或者,她和朋友一起去伦敦。1895年,她与塞巴斯蒂安·富尔共同创办了《自由报》[9]。1896年7月27日,她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国际社会主义工人大会和工人工会大会[2]。她与埃里科·马拉泰斯塔一起参加了苏豪区夏洛特街的无政府主义圈子,在那里她遇到了桑特·费里尼,并参加了1902年5月对间谍真纳罗·鲁比诺的审判。[11]:99-102

1904年10月至12月,74岁的路易丝·米歇尔与埃内斯特·吉罗(Ernest Girault)一起前往阿尔及利亚进行巡回演讲。

在阿尔卑斯山区进行了一系列讲座后,她在锡斯特龙感冒,这加剧了她多年来遭受的慢性支气管炎土伦的贝尔特洛医生认为他的病情令人震惊,马赛的迪富尔医生得出结论,她患有肺炎。她于1905年1月9日在马赛迪戈米耶大道绿洲酒店去世。她的遗体被带回首都,葬礼于1月22日上午在巴黎吸引了数千人。她被安葬在勒瓦卢瓦-佩雷公墓。

注释

[编辑]
  1. ^ 7427-1 : Biographie de Louise Michel - Institutrice, militante révolutionnaire et libertaire française. www.ledifice.net. 2025-06-09.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Chronologie de la vie de Louise Michel. ac-creteil.fr. 2016-11-19. 
  3. ^ 3.0 3.1 3.2 3.3 3.4 Jean Maitron. Louise Michel. Dictionnaire biographique du Mouvement ouvrier français. Les Éditions de l'Atelier. 1997.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Louise Michel. Histoire de ma vie : seconde et troisième parties : Londres 1904.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yon. 2000. 
  5. ^ 5.0 5.1 5.2 Dossier individuel de bagne de Louise Michel. anom.archivesnationales.culture.gouv.fr. 2025-05-05. 
  6. ^ 6.0 6.1 6.2 Lucie Delaporte. Louise Michel et les kanak: amorce d’une réflexion anti-impérialiste. Mediapart. 2018-08-23. 
  7. ^ Collection des Œuvres de Louise Michel, fondée par Xavière Gauthier, dirigée par Véronique Fau-Vincenti et Claude Rétat. lire.ish-lyon.cnrs.fr. 2016-11-19. 
  8. ^ 8.0 8.1 Rolf Dupuy. DUPRAT, Louis, François “PAUL” ;“PILOUX”. Dictionnaire international des militants anarchistes. 2015-07-18. 
  9. ^ 9.0 9.1 9.2 Mémoires - Louise Michel. Académie de Grenoble. 2009-05-09. 
  10. ^ Marie-Pier Tardif. Ni ménagères, ni courtisanes ; les femmes de lettres dans la presse anarchiste française (1885-1905). Université de Lyon - Université de Québec à Montréal. 2021. 
  11. ^ Pascal Dupuy. Folgorite, parcours de Sante Ferrini, anarchiste, typographe et poète (1874-1939). Atelier de création libertaire. 2020. ISBN 978-2-35104-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