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毒素
外观
肠毒素(英语:Enterotoxin)是一类由某些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产生的外毒素,能够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引发肠胃炎、食物中毒等肠道相关症状,如呕吐、腹泻、脱水等。
机制
[编辑]肠毒素通常为蛋白质性质,具热稳定性,即使加热仍可能保持活性。它们可与肠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或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活性,导致细胞内cAMP或cGMP上升,使水分与电解质从肠道细胞分泌入肠腔,引发水样腹泻。
部分肠毒素(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可直接刺激肠神经系统,进一步触发延脑内的呕吐中枢,导致恶心与呕吐。[1]
分类
[编辑]不同细菌产生的肠毒素依来源与性质可分为数种型别:
* 耐熱腸毒素(ST,heat-stable):小分子肽類,刺激鳥苷酸環化酶。 * 耐熱不穩定腸毒素(LT,heat-labile):類似霍亂毒素,刺激腺苷酸環化酶。
临床意义
[编辑]肠毒素相关感染多因摄入受污染食物或水源而引发,潜伏期短,起病急,常见症状包括:
- 恶心、呕吐
- 腹泻(水样便、无脓血)
- 腹痛、脱水、虚弱
大多数患者为自限性病程,少数需补液或支持疗法。严重者(如婴幼儿、老年人或免疫抑制者)可能因脱水与电解质失衡而出现并发症。
防治
[编辑]- 加热食物(部分肠毒素如葡萄球菌毒素对热仍具抵抗力)
- 注重食品保存(避免高温潮湿环境中存放食物)
- 加强个人与环境卫生
- 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源
其他
[编辑]
![]() | 这是一篇与医学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