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多利亚女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多利亚(Victoria
1882年的维多利亚,亚历山大·巴萨诺英语Alexander Bassano摄。
英国君主
统治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
加冕1838年6月28日
前任威廉四世
继任爱德华七世
印度女皇
统治1876年5月1日—1901年1月22日
德里杜尔巴1877年1月1日
前任头衔设立
继任爱德华七世
出生(1819-05-24)1819年5月24日
英格兰伦敦肯辛顿宫
逝世1901年1月22日(1901岁—01—22)(81岁)
英格兰怀特岛郡奥斯本庄园
安葬1901年2月4日
配偶萨克森-科堡-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子
1840年结婚—1861年丧偶)
子嗣
王朝汉诺威
父亲肯特和斯特拉森公爵爱德华王子
母亲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维多利亚公主
宗教信仰新教英语Protestant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a]
签名维多利亚(Victoria)的签名

维多利亚(英语: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全名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英语:Alexandrina Victoria),自1837年6月20日起成为英国女王,直至1901年1月逝世英语Death and state funeral of Queen Victoria。她长达63年216天的在位时间超过所有前任君主,开创了维多利亚时代。这段时期见证了英国在工业、政治、科学和军事领域的变革,并伴随大英帝国的大规模扩张。1876年,英国国会通过授予她印度女皇的附加头衔。

维多利亚是肯特和斯特拉森公爵爱德华王子乔治三世第四子)与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维多利亚公主之女。1820年父亲与祖父相继去世后,她在母亲及王室主计长英语Comptroller of the Household约翰·康罗伊英语John Conroy严格监护下成长。由于父亲的三位兄长皆未留下婚生子嗣,维多利亚在1837年继承王位。作为立宪君主,她私下试图影响政府政策与大臣任命;公开场合则成为国家象征,被视为严谨个人道德标准的化身。

1840年,维多利亚下嫁表弟萨克森-科堡-哥达的阿尔伯特王子。他们的九名子女与欧洲各国王室贵族联姻,使她获得“欧洲祖母英语Grandmother of Europe”的绰号。1861年阿尔伯特去世后,维多利亚陷入长期哀悼并回避公开活动。这种隐居生活令英国共和主义一度高涨,但她在位后期重获民众爱戴。其金禧英语Golden Jubilee of Queen Victoria钻禧英语Diamond Jubilee of Queen Victoria纪念成为全民庆典。1901年,81岁的维多利亚在怀特岛奥斯本宫逝世。作为汉诺威王朝最后一位英国君主,其子爱德华七世继位,开启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早年生活

[编辑]

出生与家世

[编辑]
年幼的维多利亚与母亲,画像绘自威廉·比奇英语William Beechey
史蒂芬·波因茨·丹宁英语Stephen Poyntz Denning所绘肖像,绘于1823年

维多利亚的父亲是肯特和斯特拉森公爵爱德华王子,为乔治三世夏洛特王后的第四子。1817年之前,乔治三世唯一合法的孙辈是爱德华的侄女威尔士的夏洛特公主,即摄政王乔治(后来的乔治四世)之女。夏洛特公主于1817年逝世后,引发继承危机,促使爱德华王子及其未婚的兄弟们面临结婚生子的压力。1818年,肯特公爵与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维多利亚公主结婚。这位公主是寡妇,与前夫第二代莱宁根亲王埃米希·卡尔育有两名子女——卡尔(1804年–1856年)和费奥多拉(1807年–1872年)。她的兄长利奥波德是夏洛特公主的鳏夫,后来成为首位比利时国王英语Monarchy of Belgium。作为肯特公爵夫妇唯一的孩子,维多利亚于1819年5月24日凌晨4时15分在伦敦肯辛顿宫出生[1]

维多利亚于1819年6月24日在肯辛顿宫的穹顶厅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查尔斯·曼纳斯-萨顿私下施洗。她的洗名“亚历山德丽娜”(Alexandrina)取自教父亚历山大一世,“维多利亚”(Victoria)则取自母亲。父母原本提议的其他名字——乔治娜(Georgina、格鲁吉亚娜(Georgiana)、夏洛特(Charlotte)和奥古斯塔(Augusta)——在摄政王的指示下被删除[2]

出生时,维多利亚在王位继承顺序中排名第五,位列乔治三世最年长的四子之后:摄政王乔治(后来的乔治四世)、约克公爵弗雷德里克克拉伦斯公爵威廉(后来的威廉四世)以及维多利亚的父亲肯特公爵爱德华[3]。乔治没有存活子嗣,弗雷德里克亦无子女,由于两人与妻子分居,且妻子均已过生育年龄,因此这两位兄长不太可能再有合法子嗣。威廉于1818年与弟弟爱德华同日结婚,但他的两名婚生女儿均在婴儿期夭折。其中第一位是夏洛特公主,生于1819年3月27日,同日夭折,比维多利亚的出生早两个月。维多利亚的父亲于1820年1月去世,当时她未满一岁。一周后,祖父驾崩,其长子继位为乔治四世。维多利亚此时成为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仅次于弗雷德里克和威廉。在威廉的次女克拉伦斯的伊丽莎白公主存活期间(1820年12月10日至1821年3月4日),她在王位继承顺序中排行第四[4]

推定继承人

[编辑]

弗雷德里克王子在1827年去世,乔治四世亦于1830年驾崩;两人最年长的在世弟弟继位为威廉四世,维多利亚遂成为推定继承人1830年摄政法案英语Regency Act 1830特别规定,若威廉在维多利亚尚未成年时驾崩,将由维多利亚的母亲担任摄政王[5]。威廉不信任公爵夫人的摄政能力,1836年更当面宣称希望活到维多利亚18岁生日,以避免摄政局面[6]

维多利亚公主与西班牙猎犬Dash,绘于1833年。

维多利亚后来形容自己的童年“颇为忧郁”[7]。她被母亲极度保护,维多利亚在所谓“肯辛顿体系”下长大,几乎与其他孩童隔绝。肯辛顿体系由公爵夫人及其野心勃勃、专横霸道的王室主计长英语Comptroller of the Household约翰·康罗伊英语John Conroy设计,而康罗伊被传为公爵夫人的情夫[8]。该体系禁止公主接触她母亲与康罗伊认为“不宜交往”的人(包括她父系家族的多数成员),旨在使她软弱且依赖他们[9]。公爵夫人因威廉的私生子女出入宫廷而避居[10]。维多利亚每晚与母亲同寝,按固定课表接受家庭教师指导,游戏时间则与玩偶及查理王猎犬英语King Charles SpanielDash英语Dash (spaniel)相伴[11]。她学习多种语言,包括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12],但在家仅说英语[13]。十岁时,她创作并绘制了儿童故事《爱丽丝·拉塞尔斯的冒险》(The Adventures of Alice Laselles),该书最终于2015年出版[14]

1830年,公爵夫人和康罗伊带着维多利亚穿越英格兰中部,前往莫尔文丘陵游览,沿途在城镇和宏伟的乡村别墅停留[15]。他们在1832年、1833年、1834年和1835年进行了类似的旅程,前往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其他地区。令国王恼怒的是,维多利亚在每一站都受到热烈欢迎[16]。威廉将这些旅程比作迎驾剧,并担心它们将维多利亚描绘成他的竞争对手,而非假定继承人[17]。维多利亚不喜欢这些旅行;连续的公开露面让她疲惫不堪且身体不适,几乎没有时间休息[18]。她以国王的反对为由表示异议,但她的母亲认为这些抱怨出于嫉妒而置之不理,并强迫维多利亚继续巡游[19]。1835年10月,维多利亚在拉姆斯盖特染上严重高烧,康罗伊起初认为这是孩子的装病行为而不以为然[20]。维多利亚生病期间,康罗伊和公爵夫人不断纠缠她,要求任命康罗伊为她的私人秘书英语Private Secretary to the Sovereign,但未能得逞[21]。十几岁时,维多利亚一直拒绝任命康罗伊为她的工作人员[22]。成为女王后,她禁止康罗伊在她面前出现,但他仍留在她母亲的家中[23]

1835年的自画像

到1836年,维多利亚的舅舅、自1831年起成为比利时国王的利奥波德希望将她许配给阿尔伯特王子[24],即他弟弟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一世的儿子。利奥波德安排维多利亚的母亲邀请她的亲戚于1836年5月来访,目的是将维多利亚介绍给阿尔伯特[25]。然而,威廉四世不赞成与科堡家族的任何联姻,反而支持奥兰治亲王的次子荷兰的亚历山大王子求婚[26]。维多利亚知道各种联姻计划,并挑剔地审视一众符合条件的王子[27]。根据她的日记,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被阿尔伯特陪伴。访问结束后,她写道:“(阿尔伯特)非常英俊;他的头发颜色和我差不多;他的眼睛又大又蓝,有一个漂亮的鼻子和非常甜美的嘴巴,牙齿整齐;但他面容的魅力在于他的表情,那是最令人愉悦的。”[28]另一方面,她形容亚历山大“非常普通”[29]

维多利亚写信给国王利奥波德,她认为他是“最好、最善良的顾问”[30],感谢他“为我提供了‘极大’幸福的展望,亲爱的阿尔伯特……他拥有使我完全幸福的每一项品质。他如此理智、如此善良、如此优秀,而且还如此亲切。除此之外,他还有你能看到的最令人愉悦和讨喜的外表。”[31]然而,17岁的维多利亚虽然对阿尔伯特感兴趣,但还没有准备好结婚。双方没有正式订婚,但认为结合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32]

登基与早期统治

[编辑]
维多利亚从康宁汉姆勋爵(鞠躬者)和霍利大主教(右)处获悉登基消息。亨利·坦沃斯·威尔斯英语Henry Tanworth Wells绘于1887年。

1837年5月24日,维多利亚年满18岁,意味她即位后不需要被他人摄政。不到一个月后,1837年6月20日,71岁的威廉四世去世,维多利亚成为英国女王[b]。她在日记中写道:“早上6点,妈妈叫醒我,告诉我坎特伯雷大主教英语William Howley康宁汉姆勋爵英语Francis Conyngham, 2nd Marquess Conyngham来了,想见我。我起床只穿着睡袍,独自走进客厅见了他们。康宁汉姆勋爵随即告知我,我可怜的伯父已于凌晨2点12分驾崩,因此我成为女王。”[34]她上任首日准备的官方文件称她为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但经她本人要求后撤回了第一个名字,此后未再使用[35]

自1714年起,英国与德国汉诺威王国共主邦联,但根据萨利克法,女性被排除在汉诺瓦继承权之外。维多利亚继承英国王位时,其父不受欢迎的弟弟坎布里亚公爵恩斯特·奥古斯特成为汉诺威国王。在维多利亚的首位孩子出生前,恩斯特是她的推定继承人[36]

加冕肖像英语Coronation portrait of Queen Victoria乔治·海特英语George Hayter

维多利亚登基时,政府由来自辉格党的首相墨尔本勋爵领导。由于维多利亚政治经验尚浅,她立即受到他极大影响,并依赖他的建议[37]查尔斯·格雷维尔英语Charles Greville (diarist)推测,丧偶无子的墨尔本勋爵“像对待亲生女儿般热爱她”,而维多利亚可能将他视如父亲[38]她的加冕典礼英语Coronation of Queen Victoria于1838年6月28日在西敏寺举行,超过40万访客为庆祝活动来到伦敦[39]。她成为首位入主白金汉宫的君主,并继承了兰开斯特公国康沃尔公国的收入,同时获批每年385,000英镑的民事清单。因财政谨慎,她偿还了父亲的债务[40]

维多利亚在位初期颇受欢迎[41],但1839年一场宫廷阴谋损害了她的声誉——当时她母亲的侍从女官弗洛拉·黑斯廷斯女勋爵英语Lady Flora Hastings腹部肿胀,被广泛谣传是与约翰·康罗伊爵士的私通怀孕[42]。维多利亚相信了这些谣言[43],她憎恶康罗伊,并蔑称“那个可憎的弗洛拉”[44],因后者曾与康罗伊及公爵夫人在肯辛顿体系中合谋[45]。弗洛拉女勋爵起初拒绝接受妇科检查,直至2月中旬才妥协,结果证实其仍为处女[46]。康罗伊、黑斯廷斯家族与反对党托利党发动舆论战,暗示女王散布了弗洛拉女勋爵的谣言[47]。弗洛拉女勋爵在7月去世,尸检发现其肝部巨大肿瘤导致腹部隆起[48]。维多利亚在公开场合遭到嘘声,被嘲讽为“墨尔本勋爵夫人”[49]

1839年,墨尔本在激进派英语Radicals (UK)与托利党(两者皆为维多利亚所厌恶)投票反对暂停牙买加宪法的法案后辞职。该法案旨在剥夺种植园主的政治权力,因他们抵制废奴英语Abolitionism in the United Kingdom相关措施[50]。女王遂委托托利党人罗伯特·皮尔组阁。按当时惯例,首相通常任命政治盟友及其配偶担任皇室内廷,而女王的多名寝宫女官皆为辉格党人之妻,皮尔计划以托利党眷属替换之。在著名的“寝宫危机英语Bedchamber crisis”中,维多利亚听从墨尔本建议反对撤换,导致皮尔拒绝在女王限制下执政而辞职,使墨尔本得以复职[51]

婚姻与公共活动

[编辑]

婚姻

[编辑]
乔治·海特绘制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英语The Marriage of Queen Victoria

尽管维多利亚已是女王,但作为未婚年轻女性,尽管其与母亲因肯辛顿体系及母亲对康罗伊的持续依赖而关系紧张,她仍须遵循风俗与母亲同住[52]。公爵夫人被安置在白金汉宫的偏远房间,维多利亚常拒绝见她[53]。当维多利亚向墨尔本勋爵抱怨母亲的接近将带来“多年折磨”时,墨尔本虽表同情,但建议婚姻可避免此状况,维多利亚却称此为“骇人的选择”[54]。她对阿尔伯特未来作为丈夫所需的教育展现兴趣,但抗拒被催促成婚[55]

1839年10月,阿尔伯特第二次来访后,被维多利亚持续赞扬。两人情投意合,女王于1839年10月15日——即他抵达温莎城堡仅五天后——向他求婚[56]。他们于1840年2月10日在伦敦圣詹姆斯宫皇家礼拜堂成婚。维多利亚在婚礼当晚虽因头痛躺卧,却在日记中狂喜写道[57]

我从未、从未度过如此夜晚!!!我最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阿尔伯特……他极致的爱与柔情让我感受到天堂般的幸福,这是我从未敢期盼的!他将我拥入怀中,我们一次次亲吻!他的俊美、温柔与体贴——我该如何感谢上天赐予这样的“丈夫”!……被他用从未听过的亲昵称呼呼唤,简直是超乎想像的至福!啊!这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一天!

阿尔伯特成为重要政治顾问与女王伴侣,取代墨尔本成为她前半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58]。维多利亚的母亲被迁出宫殿,搬至贝尔格雷夫广场的英格斯特府(Ingestre House)。1840年维多利亚的姑妈奥古斯塔公主去世后,公爵夫人得到克拉伦斯宫浮若阁摩尔宫的居住权[59]。经阿尔伯特调解,母女关系逐渐改善[60]

1840年,爱德华·牛津企图刺杀维多利亚的当代版画

1840年,维多利亚新婚初孕时,18岁的爱德华·牛津英语Edward Oxford趁她与阿尔伯特乘马车探望母亲途中行刺。牛津连开两枪,但子弹皆未击中(或如他后来声称,枪中本无弹药)[61]。他以叛国罪受审,因精神失常获判无罪,后被无限期拘禁于精神病院,最终遣送澳洲[62]。此事件后,维多利亚声望高涨,缓解了黑斯廷斯事件与寝宫危机的余波[63]。她的长女维多利亚于1840年11月21日出生。女王厌恶怀孕过程[64],对哺乳感到恶心[65],并认为新生儿样貌丑陋[66]。然而此后17年间,她与阿尔伯特又育有八名子女:阿尔伯特·爱德华爱丽丝阿尔弗雷德海伦娜路易丝亚瑟利奥波德比亚特丽斯[67]

宫廷事务主要由维多利亚的童年女教师——来自汉诺威的莱岑女男爵路易丝英语Louise, Baroness Lehzen掌管。莱岑对维多利亚影响深远[68],并支持她对抗肯辛顿体系[69]。但阿尔伯特认为莱岑不称职,其管理失当危及女儿健康。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为此激烈争吵后,莱岑于1842年辞职,她与女王的亲密关系就此终结[70]

1842年至1850年

[编辑]
弗朗兹·克萨韦尔·温特哈尔特于1843年所绘肖像

1842年5月29日,维多利亚乘坐马车行经林荫大道时,被约翰·法兰西斯(John Francis)持手枪瞄准,但枪支未击发。袭击者逃脱后,维多利亚于次日刻意以更快速度与更多护卫重走同路线,试图引诱法兰西斯再次出手。果如预期,法兰西斯开枪但当场被便衣警察逮捕,并以叛国罪定罪。7月3日,在法兰西斯的死刑被改判为终身流放两天后,约翰·威廉·宾英语John William Bean也以仅装填纸张与烟草的手枪行刺未遂[71]。爱德华·牛津认为1840年自己获判无罪助长了这类行径[72]。宾最终被判18个月监禁[72]。1849年,失业的爱尔兰人威廉·汉密尔顿(William Hamilton)在伦敦宪法山英语Constitution Hill, London以填充火药的手枪袭击女王马车[73]。1850年,维多利亚遭疑似精神异常的前军官罗伯特·佩特英语Robert Pate以手杖击中前额,导致帽饰损毁与头部瘀伤。汉密尔顿与佩特均被判处七年流放[74]

墨尔本勋爵在议会的支持度于维多利亚在位初期持续削弱,辉格党在1841年英国大选英语1841 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中落败。皮尔接任首相,与辉格党关系密切的寝宫女官遭撤换[75]

已知最早的女王照片(约1845年与长女维多利亚公主合影)[76]

1845年,爱尔兰爆发致病疫霉[77]。随后四年间,超过百万人死于大饥荒,另有百万人移民海外[78]。维多利亚在爱尔兰被称为“饥荒女王”(Famine Queen[79]。1847年1月,她以私人名义向英国救济协会英语British Relief Association捐赠2,000英镑(相当于2022年的23万至850万英镑)[80],金额超过所有其他饥荒救济捐赠者[81],并顶住新教徒反对,支持爱尔兰天主教神学院的梅努斯补助金英语Maynooth Grant[82]

1846年,皮尔内阁因谷物法废除危机倒台。多数托利党人(此时亦称保守党)反对废除,但皮尔党英语Peelite、大部分辉格党党员与维多利亚支持此案。法案勉强通过后皮尔辞职,由约翰·罗素勋爵接任[83]

维多利亚在位期间的首相
年份 首相(党派)
1835年 墨尔本子爵辉格党
1841年 罗伯特·皮尔爵士保守党
1846年 约翰·罗素勋爵(辉格党)
1852年(2月) 德比伯爵(保守党)
1852年(12月) 阿伯丁伯爵皮尔党英语Peelite
1855年 巴麦尊子爵 (自由党)
1858年 德比伯爵(保守党)
1859年 巴麦尊子爵(自由党)
1865年 约翰·罗素勋爵(自由党)
1866年 德比伯爵(保守党)
1868年(2月) 本杰明·迪斯雷利(保守党)
1868年(12月) 威廉·格莱斯顿(自由党)
1874年 比肯斯菲尔德勋爵本杰明·迪斯雷利(保守党)
1880年 威廉·格莱斯顿(自由党)
1885年 索尔兹伯里侯爵(保守党)
1886年(2月) 威廉·格莱斯顿(自由党)
1886年(7月) 索尔兹伯里侯爵(保守党)
1892年 威廉·格莱斯顿(自由党)
1894年 罗斯贝里伯爵(自由党)
1895年 索尔兹伯里侯爵(保守党)

在国际事务上,维多利亚热衷于改善英法关系[84]。她促成并主持了多次英国王室与奥尔良王朝(透过科堡家族联姻)的互访。1843年与1845年,她与阿尔伯特赴诺曼底厄镇城堡英语Château d'Eu拜会法王路易-菲利普一世,是自1520年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金帛盛会后,首位造访法国君主的英国或英格兰君主[85]。路易·菲利普在1844年回访,并成为首位造访英国君主之法国国王[86]。路易·菲利普在1848年革命遭废黜,流亡至英国[87]。1848年4月,英国革命恐慌达到顶峰时,维多利亚举家迁离伦敦,前往1845年购置并改建的怀特岛私人庄园奥斯本庄园避难[88]宪章运动者与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示威未能获得广泛支持,骚动最终未酿成重大事件[89]

1851年至1860年

[编辑]

维多利亚对罗素领导的辉格党内阁颇为不满[90],尤其厌恶时常未经内阁、首相或女王同意便擅自行动的外交大臣巴麦尊勋爵[91]。维多利亚曾向罗素抗议巴麦尊未经其核阅即向外国领袖发送公文,但巴麦尊仍保留职位并持续独断行事。直至1851年,巴麦尊因未咨询首相便宣布英国政府支持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总统在法国发动的政变,终遭撤职[92]。次年波拿巴总统称帝为拿破仑三世时,罗素内阁已被德比勋爵领导的短命少数派政府取代[93]

1857年,阿尔伯特、维多利亚与九名子女。左至右:爱丽丝、亚瑟、阿尔伯特亲王、阿尔伯特·爱德华、利奥波德、露易丝、怀抱比亚特丽斯的维多利亚女王、阿尔弗雷德、维多利亚公主与海伦娜

1853年,维多利亚在新型麻醉剂氯仿辅助下诞下第八子利奥波德。1857年分娩幺女比亚特丽斯时,她无视神职人员“违反圣经教义”与医界“具危险性”的反对声浪,再次使用该麻醉剂[94]。维多利亚多次怀孕后可能患有产后抑郁症[67]。阿尔伯特致维多利亚的信件中不时提及她情绪失控的情形,例如利奥波德出生约一个月后,阿尔伯特便在信中抱怨她“持续为琐事歇斯底里”[95]

1855年初,接替德比组阁的阿伯丁勋爵政府因克里米亚战争英军管理不善倒台。维多利亚先后征询德比与罗素组阁,但因两人支持度不足,最终被迫任命巴麦尊为首相[96]

拿破仑三世因克里米亚战争成为英国最亲密的盟友[67],他于1855年4月访问伦敦,同年8月17日至28日,维多利亚和丈夫回访[97]。拿破仑三世在滨海布洛涅迎接夫妇二人,并陪同他们前往巴黎[98]。他们参观了1855年世界博览会荣军院内的拿破仑一世陵墓,并作为主宾出席凡尔赛宫1,200人的盛大舞会[99]。这是400多年来首位到访巴黎的在位英国君主[100]

温特哈尔特在1859年绘制的肖像

1858年1月14日,一名来自英国的意大利流亡者费利切·奥尔西尼英语Felice Orsini试用以英国制造的炸弹暗杀拿破仑三世[101]。随之而来的外交危机动摇了政府,导致巴麦尊辞职,德比再度出任首相[102]。1858年8月5日,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亲王出席法国军港瑟堡新船坞的启用仪式,此举是拿破仑三世为向英国保证其军事设施并非针对英国。返国后,维多利亚致函德比,批评英国皇家海军的状况不如法国海军[103]。德比内阁未能持久,1859年6月维多利亚重新任命帕默斯顿为首相[104]

奥尔西尼暗杀事件发生11天后,维多利亚的长女在伦敦嫁予普鲁士的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子。二人在1855年9月订婚,当时公主只有14岁,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要求待新娘年满17岁才完婚[105]。女王夫妇期望女儿与女婿能对日益壮大的普鲁士王国发挥自由化影响[106]。女王对于女儿离开英国前往德国感到“心碎”;她在频繁的通信中写信给维多利亚公主:“当我看着你那些天真快乐的妹妹们,想到我也必须逐一放弃她们——这真的让我不寒而栗。”[107]几乎整整一年后,公主诞下女王的第一个孙辈——将成为末代德意志皇帝的威廉[67]

孀后隐居

[编辑]
约翰·贾贝兹·埃德温·梅耶尔英语John Jabez Edwin Mayall摄于1860年

1861年3月,维多利亚的母亲去世,当时维多利亚陪伴在侧。阅读母亲生前的文件后,维多利亚发现母亲深爱着她[108]。她心碎不已,并指责康罗伊和莱岑“恶意”离间她与母亲的关系[109]。为了减轻妻子强烈而深沉的悲痛[110],阿尔伯特尽管患有慢性胃病,仍接手了她的大部分职责[111]。8月,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探望了在都柏林附近参加军事演习的儿子阿尔伯特·爱德华,并在基拉尼度过了几天假期。11月,阿尔伯特得知传言说他的儿子在爱尔兰与一名女演员发生关系后[112]感到震惊,于是前往儿子就读的剑桥大学对质[113]

12月初,阿尔伯特病情严重恶化[114]。他被威廉·詹纳爵士英语Sir William Jenner, 1st Baronet诊断出患有伤寒,并于1861年12月14日去世。维多利亚悲痛欲绝[115]。她将丈夫的死归咎于对长子滥交的忧虑。她说,他是“被那可怕的事情害死的”[116]。她进入哀悼状态,余生都穿着黑色服装。她避免公开露面,随后几年很少踏入伦敦[117]。这种隐居生活为她得到“温莎寡妇”(widow of Windsor)的绰号[118]。她通过暴饮暴食来安慰自己,体重增加,这更加强了她对公开露面的厌恶[119]

维多利亚自我孤立于公众之外,削弱了君主制的声望,并助长了共和运动的发展[120]。纵使她继续履行君主职责,但仍选择隐居在她的皇家住所——温莎城堡、奥斯本宫,以及她与阿尔伯特于1847年在苏格兰购置的私人庄园巴尔莫勒尔城堡。1864年3月,一名抗议者在白金汉宫的栏杆上贴了一张告示,宣布“这些宏伟的场所因前任居住者业务衰退而出租或出售”[121]。她的叔叔利奥波德写信建议她公开露面。她同意参观位于肯辛顿皇家园艺学会花园,并乘坐敞篷马车穿越伦敦[122]

1863年,与约翰·布朗身处巴尔莫勒尔堡的维多利亚,乔治·华盛顿·威尔逊英语George Washington Wilson摄。

1860年代,维多利亚女王日益倚重来自苏格兰的男仆约翰·布朗英语John Brown (servant)[123]。关于两人有染甚至秘密结婚的传言见诸报端,有人更称女王为“布朗夫人”[124]。这段关系成为1997年电影《布朗太太陛下》的题材。埃德温·兰西尔爵士绘制的女王与布朗肖像于皇家艺术研究院展出,而维多利亚出版的《日记留影—苏格兰高地的生活》(Leaves from the Journal of Our Life)一书中,布朗不仅占据显著篇幅,更获女王高度赞扬[125]

巴麦尊于1865年逝世,罗素短暂组阁后,德比再度掌权。1866年,维多利亚自阿尔伯特去世后首次出席国会开幕大典[126]。翌年她支持通过《1867年改革法令》,该法案将选举权扩展至都会区工人阶级男性,使选民人数倍增[127],但她始终反对女性参政[128]。德比于1868年辞职,由善于逢迎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接任。迪斯雷利曾言:“人人都爱谄媚,对待王室更应极尽奉承。”[129]他以“we authors, Ma'am”之语取悦女王[130]。迪斯雷利内阁仅维持数月,同年年底其政敌威廉·格莱斯顿出任首相。维多利亚嫌恶格莱斯顿的态度,曾抱怨他对自己说话“仿佛面对群众集会而非女性”[131]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激化了英国共和思潮,女王深居简出更助长此势[132]。共和派在特拉法加广场集会,要求废黜维多利亚,激进派议员亦公开抨击[133]。1871年8月至9月间,她因手臂脓肿重病,经约瑟夫·莱斯特以新型石炭酸消毒剂成功治疗[134]。同年11月底共和运动高涨时,威尔士亲王感染疑似夺走其父的伤寒,女王深恐丧子[135]。亡夫十周年忌日将至,亲王病情未见好转,维多利亚悲痛不已。[136]。所幸亲王最终康复[137],母子二人于1872年2月27日参克拉伦斯敦公开巡游与圣保罗座堂感恩仪式后,共和声浪逐渐平息[138]

1872年2月29日,即感恩仪式后两日,17岁青年阿瑟·奥康纳(Arthur O'Connor;爱尔兰议员费格斯·奥康纳的侄孙)在女王返回白金汉宫时,持未装弹手枪指向其敞篷马车。随侍的布朗当场制伏奥康纳,其后奥康纳被判12个月监禁[139]与鞭刑[140]。此事使维多利亚民望回升[141]

印度女皇

[编辑]

印度民族起义后,统治印度大部分地区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被解散,英国在印度次大陆上的属地和保护国正式并入大英帝国。女王对这场冲突持相对平衡的观点,并谴责双方的暴行[142]。她写道“对这场血腥内战的结果感到恐怖与遗憾”[143],并在阿尔伯特的敦促下坚持要求,宣布权力从公司移交给国家的官方公告“应充满慷慨、仁慈与宗教宽容的精神”[144]。在她的要求下,威胁“破坏当地宗教与习俗”的内容被替换为保障宗教自由的段落[144]

维多利亚欣赏海因里希·冯·安杰利英语Heinrich von Angeli1875年为她绘制的肖像,认为其“真实、毫无奉承且展现了性格”[145]

1874年英国大选英语1874 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中,迪斯雷利重新掌权。他通过了1874年公共礼拜管理法英语Public Worship Regulation Act 1874,该法从英国国教礼仪中移除天主教仪式,并得到维多利亚的大力支持[146]。她偏好简短的仪式,并个人认为自己更接近苏格兰教会长老宗而非英格兰教会的主教制[147]。迪斯雷利还推动1876年皇室名衔法令在议会通过,使维多利亚自1876年5月1日起获得“印度女皇”的头衔[148]。新头衔在1877年1月1日的德里杜尔巴上宣告[149]

1878年12月14日,在阿尔伯特忌日当天,维多利亚的二女儿、嫁给黑森的路易四世的爱丽丝于达姆施塔特白喉去世。维多利亚注意到日期巧合“几乎难以置信且极其神秘”[150]。1879年5月,她的首位曾孙辈萨克森-迈宁根的费奥多拉公主出生,而她本人则度过了她“可怜的60岁生日”。她因“失去心爱的孩子”而感到“衰老”[151]

1877年4月至1878年2月期间,她在俄土战争中五次以退位威胁施压迪斯雷利对俄采取行动,但这些威胁对战事及其最终的柏林会议结果均未产生影响[152]。维多利亚支持的迪斯雷利扩张主义外交政策引发了祖鲁战争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等冲突。她写道:“如果我们要维持一流强国的地位......我们必须时刻准备应对某处的攻击与战争。”[151]维多利亚将大英帝国的扩张视为文明与善意的行为,认为能保护原住民免受更激进势力或残暴统治者的侵害:“除非迫不得已,我们从不惯于吞并国家。”[153]令她沮丧的是,迪斯雷利在1880年英国大选英语1880 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中落败,格莱斯顿再度出任首相[154]。次年迪斯雷利逝世时,她被“急坠的泪水”模糊了视线[155],并立碑铭刻“由感激的君主与友人维多利亚女王暨印度女皇立”[156]

1884年,维多利亚时期的法寻英语Farthing (British coin)

1882年3月2日,不满的诗人罗德里克·麦克莱恩英语Roderick Maclean因女王拒收其诗作而怀恨在心[157],在女王马车驶离温莎-伊顿中央车站时开枪行刺。戈登·切斯尼·威尔逊英语Gordon Chesney Wilson与另一名伊顿公学学生以雨伞击打刺客,直至警察将其制服[158]。当法庭以精神失常为由判其无罪时,维多利亚大为震怒[159],但对袭击后涌现的忠诚表态极为欣慰,甚至表示“值得挨这一枪——只为见证众人对我的爱”[160]

1883年3月17日,维多利亚在温莎城堡跌下楼梯致跛足至7月方愈;此后她饱受风湿病困扰未能完全康复[161]。其侍从约翰·布朗在事故10天后去世,女王不顾私人秘书亨利·庞森比英语Henry Ponsonby爵士劝阻,执笔为布朗撰写颂扬性传记[162]。庞森比与温莎教长英语Dean of Windsor兰德尔·戴维森英语Randall Davidson审阅初稿后均建议不予出版,以免加剧绯闻传言[163],最终手稿被销毁[164]。1884年初,维多利亚仍出版了《日记留影—苏格兰高地的生活续编》,将此书题献给“忠诚的私人侍从与挚友约翰·布朗”[165]。布朗逝世周年次日,女王接获幼子利奥波德在康城猝逝的电报,悲痛称其为“最亲爱的宝贝儿子”[166]。次月在其孙女黑森和莱茵的维多利亚公主巴滕贝格的路德维希王子婚礼上,女王幼女比亚特丽斯与路德维希的弟弟——巴滕贝格的海因里希王子相恋。维多利亚起初反对这桩婚事,欲留女儿随侍在侧,经两人承诺婚后仍同住陪伴,一年后终予应允[167]

1898年的大英帝国疆域

1885年,格莱斯顿因预算案遭否决而辞职,使维多利亚甚感欣慰[168]。她指责其内阁是“我所经历最糟的”,并将喀土穆围城战戈登将军之死归咎于他[169]。继任的索尔兹伯里勋爵政府仅维持数月,女王不得不召回她称为“半疯癫且多方面可笑的老朽”的格莱斯顿[170]。在格莱斯顿提出的1886年爱尔兰政府法案英语Government of Ireland Bill 1886遭否决后,维多利亚暗自欣喜[171]。在1886年英国大选英语1886 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后,政权再度移交索尔兹伯里[172]

金禧与钻禧庆典

[编辑]
维多利亚女王与穆什尔阿卜杜勒·卡里姆

1887年,大英帝国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的黄金禧年英语Golden Jubilee of Queen Victoria。她在6月20日(即位五十周年纪念日)举办了一场邀请50位国王与王子的宴会。次日,她参加了西敏寺的游行与感恩仪式[173]。此时的维多利亚已重获极高人气[174]。两天后的6月23日[175],她雇用两名印度穆斯林担任侍从,其中一人是阿卜杜勒·卡里姆英语Abdul Karim (the Munshi)。他很快被晋升为“穆什尔英语Munshi”:教授女王乌尔都语并担任文书[176][177]。她的家人和家臣们都感到震惊,并指责阿卜杜勒·卡里姆为穆斯林爱国联盟从事间谍活动,并让女王对印度教徒抱持偏见[178]侍从武官英语Equerry弗雷德里克·庞森比英语Frederick Ponsonby, 1st Baron Sysonby(亨利爵士之子)发现穆什尔伪造家世,并向印度总督额尔金勋爵报告:“穆什尔的地位已堪比当年的约翰·布朗。”[179]维多利亚将这些指控驳斥为种族歧视[180]。阿卜杜勒·卡里姆一直服务至女王逝世,才带着退休金返回印度[181]

1888年,维多利亚的长女成为德意志皇后,但三个多月后便守寡,其长外孙威廉二世继任德皇。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亲王对自由德国的期望落空,因威廉坚信独裁。女王认为他“缺乏同理心与不够谨慎……其良知与才智已完全扭曲”[182]

1892年大选英语1892 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后,82岁的格莱斯顿再度执政。当他提议任命激进派议员亨利·拉布谢尔英语Henry Labouchère内阁时,维多利亚反对,格莱斯顿遂放弃任命[183]。1894年,格莱斯顿退休,维多利亚未咨询前任首相,直接任命罗斯贝里伯爵为首相[184]。其内阁施政乏力,隔年即由索尔兹伯里勋爵接任。索尔兹伯里持续担任首相直至维多利亚统治结束[185]

威廉和丹尼尔·唐尼英语W. & D. Downey拍摄的官方钻禧纪念照

1896年9月23日,维多利亚女王的在位时间超越其祖父乔治三世,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女王要求将所有庆祝活动延至1897年,以配合她的钻禧大典英语Diamond Jubilee of Queen Victoria[186]。根据殖民地事务大臣约瑟夫·张伯伦的建议,这场庆典被定为大英帝国的全帝国节日[187]。所有自治领的总理或首相均受邀至伦敦参加庆典[188]。此安排特意纳入自治领总理但排除外国元首,部分原因是要避免邀请维多利亚的外孙威廉二世——当局担心他可能在活动中制造事端[189]

1897年6月22日举行的女王钻禧庆典游行队伍穿越伦敦六英里长的路线,包含来自帝国各地的军队。游行队伍在圣保罗座堂外暂停,举行露天感恩仪式,78岁的女王全程坐在敞篷马车上参与,以避免攀爬教堂阶梯。这场庆典吸引了大量观礼群众,人们对年迈的女王展现出无比爱戴之情[190]

健康衰退与逝世

[编辑]
1900年,身处都柏林的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定期在欧洲大陆度假。1889年,她在比亚里茨停留期间,成为首位跨越边境短暂造访西班牙的英国在位君主[191]。至1900年4月,布尔战争使她在欧洲大陆极不受欢迎,使得她年度法国之行显得不宜成行。相反地,女王自1861年以来首次访问爱尔兰,部分原因是为表彰爱尔兰军团对南非战争的贡献[192]

海因里希·冯·安杰利英语Heinrich von Angeli于1899年所绘肖像

1900年7月,维多利亚的次子阿尔弗雷德去世。她在日记中写道:“哦,上帝!我可怜的亲爱的阿尔弗也走了”,“这是可怕的一年,只有悲伤与各种恐怖。”[193]

依照守寡期间保持的习俗,维多利亚1900年圣诞节在怀特岛的奥斯本庄园度过。风湿病导致她双腿残疾,白内障也使她的视力模糊[194]。1901年1月初,她感到“虚弱不适”[195],到1月中旬已“昏睡......恍惚且意识混乱”[196]。她最后的要求是将最喜爱的英语List of Queen Victoria's pets博美犬图瑞(Turi)放在床上陪伴[197]。她于1901年1月22日晚上六点半逝世,享寿81岁,长子阿尔伯特·爱德华与外孙威廉二世随侍在侧。阿尔伯特·爱德华随即继位为爱德华七世[198]

多伦多宣告维多利亚女王葬礼日为哀悼日的海报

1897年,维多利亚已预先写下其葬礼的指示,要求以军事仪式举行,以符合她作为军人女儿及军队统帅的身份[67],并使用白色而非黑色[199]。1901年1月25日,爱德华七世与威廉二世在亚瑟王子的协助下,将她的遗体抬入棺木[200]。她身着白色礼服与婚礼头纱入殓[201]。根据她的遗愿,其医师与服侍者将一系列纪念家族成员、友人及仆从的物品放入棺内:阿尔伯特亲王的睡袍与他的手部石膏模型被安置于身侧,而约翰·布朗的一绺头发及其照片则藏于她左手中的花束下,避开了家属的视线[67][202]。陪葬的珠宝英语Victorian jewellery包含布朗母亲的婚戒——布朗于1883年赠予女王[67]。葬礼于1901年2月2日星期六在温莎城堡圣乔治礼拜堂举行,经过两日停灵后,她被安葬于温莎大公园浮若阁摩尔皇家陵墓,与阿尔伯特亲王长眠相伴[203]

维多利亚在位长达63年7个月又2天,是英国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也是世界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女王,此纪录直至2015年9月9日才被她的玄孙女伊丽莎白二世超越[204]。作为汉诺威王朝最后一位英国君主,其子爱德华七世归属夫家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205]

影响

[编辑]

名声

[编辑]
维多利亚被逗乐。据称她曾说过“我们并不感到有趣”(We are not amused),但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她确实说过这句话[67][206],且她本人也否认说过[207]。她的工作人员和家人记录显示,维多利亚“经常被逗得开怀大笑”[208]

根据她的传记作者之一吉尔斯·圣奥宾(Giles St Aubyn)所述,维多利亚成年后平均每天写作2,500字[209]。从1832年7月直至她去世前,她持续撰写详细日记英语Queen Victoria's journals,最终累积达122卷[210]。维多利亚去世后,她的小女儿比亚特丽斯公主被任命为文学执行人。比亚特丽斯抄录并编辑了维多利亚登基以来的日记,并在此过程中烧毁了原始版本[211]。尽管如此,大部分日记仍得以保存。除了比亚特丽斯编辑的版本外,埃舍尔勋爵英语Reginald Brett, 2nd Viscount Esher也在原始日记被销毁前抄录了1832年至1861年的内容[212]。维多利亚的大量信件已由A·C·本森赫克托·博利索英语Hector Bolitho乔治·厄尔·巴克尔英语George Earle Buckle、埃舍尔勋爵、罗杰·富尔福德英语Roger Fulford理查德·霍夫英语Richard Hough等人编辑出版[213]

维多利亚晚年时身材丰腴、衣着朴素,身高约1.5米,但她展现出威严的形象[214]。她在寡居初期不受欢迎,但在1880至1890年代因象征帝国慈母形象而广受爱戴[215]。直到她的日记和信件公开后,公众才充分了解她的政治影响力[67][216]。在大量原始资料公开前撰写的维多利亚传记,如利顿·斯特雷奇1921年的《维多利亚女王》,现被认为已过时[217]。而伊丽莎白·朗福德英语Elizabeth Longford(1964年)和塞西尔·伍德汉姆-史密斯英语Cecil Woodham-Smith(1972年)所写的传记至今仍受推崇[218]。这些传记认为,维多利亚的性格情感丰富、固执、诚实且直言不讳[219]

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位于白金汉宫前,于其去世十年后建成。

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英国逐步确立现代君主立宪制。选举制度改革增强了下议院的权力,削弱了上议院和君主的影响[220]。1867年,沃尔特·白芝浩写道,君主仅保留“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221]。随着维多利亚的君主角色趋向象征性,她强调道德与家庭价值观,与此前汉诺威王朝成员的性丑闻、财务问题和个人争议形成对比,重塑了王室形象。这种与中产阶级价值观契合的“家庭君主制”概念得以巩固[222]

后裔与血友病

[编辑]

维多利亚与欧洲各王室间的联姻使她获得了“欧洲祖母”的昵称[223]。在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孙辈英语Descendants of Queen Victoria中,共有34人活至成年[67]

位于印度加尔各答维多利亚纪念堂

维多利亚的幼子利奥波德患有凝血障碍疾病B型血友病英语Haemophilia B,而她的五个女儿中至少有两位——爱丽丝和比亚特丽斯——是该病的带原者。维多利亚的后裔中,王室血友病患者英语Haemophilia in European royalty包括她的多名曾孙辈:俄罗斯皇储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阿斯图里亚斯亲王阿方索以及西班牙的冈萨罗王子[224]。由于血友病仅出现在维多利亚的后代而非其祖先中,现代学者推测她的生父可能并非肯特公爵英语Legitimacy of Queen Victoria,而是一名血友病患者[225]。然而,现存文献中并无证据显示维多利亚的母亲曾接触过血友病患者,且男性携带者必然会发病,即使此人存在,其健康状况也应极差[226]。更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维多利亚受孕时其父已年逾50,而高龄父亲的子女更易出现血友病[227]。约三分之一的血友病病例由自发突变引起[228]

头衔、称谓、荣誉与纹章

[编辑]

头衔与称谓

[编辑]

于其在位末年,女王的完整称谓为:“维多利亚陛下,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信仰捍卫者,印度女皇”[229]

荣誉

[编辑]

维多利亚在1826年获得乔治四世王室勋章[230],并于在位期间创立多项荣誉,包括维多利亚十字勋章(1856年)[231]印度皇冠勋章(1878年)[232]印度帝国勋章(1878年)[233]杰出服务勋章(1886年)[234]皇家维多利亚勋章(1896年)[235]

她也曾获得多个国家颁发的荣誉,包括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大十字勋位(1843年)[236]、泰国白象勋章大十字骑士章(1880年)[237]扎克里皇室勋章女爵士(1887年)[238]及塞尔维亚塔科沃十字勋章(1882年)[239]

纹章

[编辑]

作为君主,维多利亚使用英国皇家纹章。由于她无法继承汉诺威王位,其纹章未包含前几任君主使用的汉诺威符号。她的所有继任者均沿用此纹章[240]

苏格兰以外使用的皇家纹章
苏格兰使用的皇家纹章

家庭

[编辑]
弗朗兹·克萨韦尔·温特哈尔特绘制的《1846年的王室》(The Royal Family in 1846)。从左至右: 阿尔弗雷德王子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爱德华、女王、阿尔伯特亲王爱丽丝公主海伦娜公主维多利亚公主

子嗣

[编辑]
名字 出生日期 死亡日期 配偶和子嗣[229][241]
长公主维多利亚 1840年11月21日 1901年8月5日 1858年和弗里德里希(1831年–1888年,后来的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结婚,育有四子(包括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和四女(包括希腊的索菲亚王后
爱德华七世 1841年11月9日 1910年5月6日 1863年和丹麦的亚历山德拉公主(1844年–1925年)结婚,育有三子(包括乔治五世)和三女(包括挪威的莫德王后
爱丽丝公主 1843年4月25日 1878年12月14日 1862年和黑森和莱茵大公路德维希四世(1837年–1892年)结婚,育有两子、五女(包括俄罗斯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阿尔弗雷德 1844年8月6日 1900年7月31日 1874年和的俄罗斯的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女大公(1853年–1920年)结婚,育有两子(包括一名死产婴)、四女(包括罗马尼亚的玛丽王后
海伦娜公主 1846年5月25日 1923年6月9日 1866年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克里斯蒂安王子(1831年–1917年)结婚,育有四子(包括一名死产婴)、两女
路易丝公主 1848年3月18日 1939年12月3日 1871年和罗恩侯爵(后为阿盖尔公爵约翰·坎贝尔(1845年–1914年)结婚,没有子嗣
康诺特和斯特拉森公爵亚瑟王子 1850年5月1日 1942年1月16日 1879年和普鲁士的路易丝·玛格丽塔公主(1860年–1917年)结婚,育有一子、两女(包括瑞典的玛格丽特王储妃
奥尔巴尼公爵利奥波德王子 1853年4月7日 1884年3月28日 1882年和瓦尔德克和皮尔蒙特的海伦公主(1861年–1922年)结婚,育有一子、一女
比亚特丽斯公主 1857年4月14日 1944年10月26日 1885年和巴滕贝格的亨利王子(1858年–1896年)结婚,育有三子、一女(西班牙的维多利亚·欧珍妮王后

先祖

[编辑]

以下为维多利亚的三代先祖[240]

 
 
 
 
 
 
 
 
 
 
 
 
 
 
 
 
 
 
曾祖父: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
 
 
 
 
 
 
 
 
 
 
 
祖父:英国的乔治三世
 
 
 
 
 
 
 
 
 
 
 
 
 
 
曾祖母:萨克森-哥达的奥古丝塔公主
 
 
 
 
 
 
 
 
 
 
 
父:肯特及斯特拉森公爵爱德华王子
 
 
 
 
 
 
 
 
 
 
 
 
 
 
 
 
 
外曾祖父:梅克伦堡的卡尔·路德维希·弗里德里希公爵
 
 
 
 
 
 
 
 
 
 
 
祖母: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的夏洛特
 
 
 
 
 
 
 
 
 
 
 
 
 
 
外曾祖母:萨克森-希尔德布格豪森的伊丽莎白·阿尔贝汀公主
 
 
 
 
 
 
 
 
 
 
 
英国的维多利亚
 
 
 
 
 
 
 
 
 
 
 
 
 
 
 
 
 
 
 
 
外曾祖父: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恩斯特·弗里德里希
 
 
 
 
 
 
 
 
 
 
 
外祖父: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弗朗茨
 
 
 
 
 
 
 
 
 
 
 
 
 
 
外曾祖母: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的索菲·安东妮公主
 
 
 
 
 
 
 
 
 
 
 
母: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维多利亚公主
 
 
 
 
 
 
 
 
 
 
 
 
 
 
 
 
 
外曾祖父:埃珀斯多夫的罗伊斯伯爵亨利二十四世
 
 
 
 
 
 
 
 
 
 
 
外祖母:埃珀斯多夫的奥古斯塔·罗伊斯女伯爵
 
 
 
 
 
 
 
 
 
 
 
 
 
 
外曾祖母:埃尔巴赫-舍恩贝格的卡罗琳·恩尼丝汀女伯爵
 
 
 
 
 
 
 
 
 
 

注释

[编辑]
  1. ^ 作为君主,维多利亚是英格兰教会最高领袖。她也与苏格兰教会有联系。
  2. ^ 根据1830年《摄政法案》第2条,登基会议公告宣布维多利亚为国王的继承人,但“保留已故威廉四世陛下可能由其配偶所生子女的任何权利”[33]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Hibbert 2000,第3–12页; Strachey 1921,第1–17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5–29页.
  2. ^ Hibbert 2000,第12–13页; Longford 1964,第23页; Woodham-Smith 1972,第34–35页.
  3. ^ Longford 1964,第24页.
  4. ^ Worsley 2018,第41页.
  5. ^ Hibbert 2000,第31页; St Aubyn 1991,第26页; Woodham-Smith 1972,第81页.
  6. ^ Hibbert 2000,第46页; Longford 1964,第54页; St Aubyn 1991,第50页; Waller 2006,第344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26页.
  7. ^ Hibbert 2000,第19页; Marshall 1972,第25页.
  8. ^ Hibbert 2000,第27页; Longford 1964,第35–38, 118–119页; St Aubyn 1991,第21–22页; Woodham-Smith 1972,第70–72页.
  9. ^ Hibbert 2000,第27–28页; Waller 2006,第341–342页; Woodham-Smith 1972,第63–65页.
  10. ^ Hibbert 2000,第32–33页; Longford 1964,第38–39, 55页; Marshall 1972,第19页.
  11. ^ Waller 2006,第338–341页; Woodham-Smith 1972,第68–69, 91页.
  12. ^ Hibbert 2000,第18页; Longford 1964,第31页; Woodham-Smith 1972,第74–75页.
  13. ^ Longford 1964,第31页; Woodham-Smith 1972,第75页.
  14. ^ Children's Book Written by Queen Victoria Published After 185 Years. NBC News. 2015-06-08 [2025-07-04]. 
  15. ^ Hibbert 2000,第34–35页.
  16. ^ Hibbert 2000,第35–39页; Woodham-Smith 1972,第88–89, 102页.
  17. ^ Hibbert 2000,第36页; Woodham-Smith 1972,第89–90页.
  18. ^ Hibbert 2000,第35–40页; Woodham-Smith 1972,第92、102页.
  19. ^ Hibbert 2000,第38–39页; Longford 1964,第47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01–102页.
  20. ^ Hibbert 2000,第42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05页.
  21. ^ Hibbert 2000,第42页; Longford 1964,第47–48页; Marshall 1972,第21页.
  22. ^ Hibbert 2000,第42, 50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35页.
  23. ^ Marshall 1972,第46页; St Aubyn 1991,第67页; Waller 2006,第353页.
  24. ^ Longford 1964,第29, 51页; Waller 2006,第363页; Weintraub 1997,第43–49页.
  25. ^ Longford 1964,第51页; Weintraub 1997,第43–49页.
  26. ^ Longford 1964,第51–52页; St Aubyn 1991,第43页; Weintraub 1997,第43–49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17页.
  27. ^ Weintraub 1997,第43–49页.
  28. ^ Marshall 1972,第27页; Weintraub 1997,第49页.
  29. ^ Hibbert 2000,第99页; St Aubyn 1991,第43页; Weintraub 1997,第49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19页.
  30. ^ St Aubyn 1991,第36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04页.
  31. ^ Hibbert 2000,第102页; Marshall 1972,第60页; Waller 2006,第363页; Weintraub 1997,第51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22页.
  32. ^ Waller 2006,第363–364页; Weintraub 1997,第53、58、64、65页.
  33. ^ No. 19509. London Gazette. 1837-06-20. 
  34. ^ St Aubyn 1991,第55–57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38页.
  35. ^ Woodham-Smith 1972,第140页.
  36. ^ Packard 1998,第14–15页.
  37. ^ Hibbert 2000,第66–69页; St Aubyn 1991,第76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43–147页.
  38. ^ Hibbert 2000,第67页; Longford 1964,第70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43–144页.
  39. ^ Queen Victoria's Coronation 1838. The British Monarchy.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3). 
  40. ^ Hibbert 2000,第58页; Longford 1964,第73–74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52页.
  41. ^ Marshall 1972,第42页; St Aubyn 1991,第63, 96页.
  42. ^ Marshall 1972,第47页; Waller 2006,第356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64–166页.
  43. ^ Hibbert 2000,第77–78页; Longford 1964,第97页; St Aubyn 1991,第97页; Waller 2006,第357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64页.
  44. ^ Woodham-Smith 1972,第162页.
  45. ^ St Aubyn 1991,第96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62, 165页.
  46. ^ Hibbert 2000,第79页; Longford 1964,第98页; St Aubyn 1991,第99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67页.
  47. ^ Hibbert 2000,第80–81页; Longford 1964,第102–103页; St Aubyn 1991,第101–102页.
  48. ^ Longford 1964,第122页; Marshall 1972,第57页; St Aubyn 1991,第104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80页.
  49. ^ Hibbert 2000,第83页; Longford 1964,第120–121页; Marshall 1972,第57页; St Aubyn 1991,第105页; Waller 2006,第358页.
  50. ^ St Aubyn 1991,第107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69页.
  51. ^ Hibbert 2000,第94–96页; Marshall 1972,第53–57页; St Aubyn 1991,第109–112页; Waller 2006,第359–361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70–174页.
  52. ^ Longford 1964,第84页; Marshall 1972,第52页.
  53. ^ Longford 1964,第72页; Waller 2006,第353页.
  54. ^ Woodham-Smith 1972,第175页.
  55. ^ Hibbert 2000,第103–104页; Marshall 1972,第60–66页; Weintraub 1997,第62页.
  56. ^ Hibbert 2000,第107–110页; St Aubyn 1991,第129–132页; Weintraub 1997,第77–81页; Woodham-Smith 1972,第182–184、187页.
  57. ^ Hibbert 2000,第123页; Longford 1964,第143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05页.
  58. ^ St Aubyn 1991,第151页.
  59. ^ Hibbert 2000,第265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56页.
  60. ^ Marshall 1972,第152页; St Aubyn 1991,第174–175页; Woodham-Smith 1972,第412页.
  61. ^ Charles 2012,第23页.
  62. ^ Hibbert 2000,第421–422页; St Aubyn 1991,第160–161页.
  63. ^ Woodham-Smith 1972,第213页.
  64. ^ Hibbert 2000,第130页; Longford 1964,第154页; Marshall 1972,第122页; St Aubyn 1991,第159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20页.
  65. ^ Hibbert 2000,第149页; St Aubyn 1991,第169页.
  66. ^ Hibbert 2000,第149页; Longford 1964,第154页; Marshall 1972,第122页; Waller 2006,第377页.
  67. ^ 67.00 67.01 67.02 67.03 67.04 67.05 67.06 67.07 67.08 67.09 Matthew, H. C. G.; Reynolds, K. D. Victoria (1819–1901).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10. doi:10.1093/ref:odnb/36652.  需要订阅或英国公共图书馆会员资格
  68. ^ Woodham-Smith 1972,第100页.
  69. ^ Longford 1964,第56页; St Aubyn 1991,第29页.
  70. ^ Hibbert 2000,第150–156页; Marshall 1972,第87页; St Aubyn 1991,第171–173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30–232页.
  71. ^ Charles 2012,第51页; Hibbert 2000,第422–423页; St Aubyn 1991,第162–163页.
  72. ^ 72.0 72.1 Hibbert 2000,第423页; St Aubyn 1991,第163页.
  73. ^ Longford 1964,第192页.
  74. ^ St Aubyn 1991,第164页.
  75. ^ Marshall 1972,第95–101页; St Aubyn 1991,第153–155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21–222页.
  76. ^ Queen Victoria and the Princess Royal. Royal Collection.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7). 
  77. ^ Woodham-Smith 1972,第281页.
  78. ^ Longford 1964,第359页.
  79. ^ Harrison, Shane. Famine Queen row in Irish port. BBC News. 2003-04-15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9). 
  80. ^ Officer, Lawrence H.; Williamson, Samuel H. Five Ways to Compute the Relative Value of a UK Pound Amount, 1270 to Present. MeasuringWorth. 2024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8). 
  81. ^ Kinealy, Christine. Private Responses to the Famine.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6). 
  82. ^ Longford 1964,第181页.
  83. ^ St Aubyn 1991,第215页.
  84. ^ St Aubyn 1991,第238页.
  85. ^ Longford 1964,第175、187页; St Aubyn 1991,第238、241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42、250页.
  86. ^ Woodham-Smith 1972,第248页.
  87. ^ Hibbert 2000,第198页; Longford 1964,第194页; St Aubyn 1991,第243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82–284页.
  88. ^ Hibbert 2000,第201–202页; Marshall 1972,第139页; St Aubyn 1991,第222–223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87–290页.
  89. ^ Longford 1964,第196–197页; St Aubyn 1991,第223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87–290页.
  90. ^ St Aubyn 1991,第216页.
  91. ^ Hibbert 2000,第196–198页; St Aubyn 1991,第244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98–307页.
  92. ^ Hibbert 2000,第204–209页; Marshall 1972,第108–109页; St Aubyn 1991,第244–254页; Woodham-Smith 1972,第298–307页.
  93. ^ St Aubyn 1991,第255、298页.
  94. ^ Hibbert 2000,第216–217页; St Aubyn 1991,第257–258页.
  95. ^ Hibbert 2000,第217–220页; Woodham-Smith 1972,第328–331页.
  96. ^ Hibbert 2000,第227–228页; Longford 1964,第245–246页; St Aubyn 1991,第297页; Woodham-Smith 1972,第354–355页.
  97. ^ Woodham-Smith 1972,第357–360页.
  98. ^ Queen Victoria. Queen Victoria's Journals 40: 93. 1855-08-18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通过The Royal Archives. 
  99. ^ 1855 visit of Queen Victoria. Château de Versailles.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1). 
  100. ^ Queen Victoria in Paris. Royal Collection Trust.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9). 
  101. ^ Hibbert 2000,第241–242页; Longford 1964,第280–281页; St Aubyn 1991,第304页; Woodham-Smith 1972,第391页.
  102. ^ Hibbert 2000,第242页; Longford 1964,第281页; Marshall 1972,第117页.
  103. ^ Napoleon III Receiving Queen Victoria at Cherbourg, 5 August 1858. Royal Museums Greenwich.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3). 
  104. ^ Hibbert 2000,第255页; Marshall 1972,第117页.
  105. ^ Longford 1964,第259–260页; Weintraub 1997,第326 ff.页.
  106. ^ Longford 1964,第263页; Weintraub 1997,第326、330页.
  107. ^ Hibbert 2000,第244页.
  108. ^ Hibbert 2000,第267页; Longford 1964,第118、290页; St Aubyn 1991,第319页; Woodham-Smith 1972,第412页.
  109. ^ Hibbert 2000,第267页; Marshall 1972,第152页; Woodham-Smith 1972,第412页.
  110. ^ Hibbert 2000,第265–267页; St Aubyn 1991,第318页; Woodham-Smith 1972,第412–413页.
  111. ^ Waller 2006,第393页; Weintraub 1997,第401页.
  112. ^ Hibbert 2000,第274页; Longford 1964,第293页; St Aubyn 1991,第324页; Woodham-Smith 1972,第417页.
  113. ^ Longford 1964,第293页; Marshall 1972,第153页; Strachey 1921,第214页.
  114. ^ Hibbert 2000,第276–279页; St Aubyn 1991,第325页; Woodham-Smith 1972,第422–423页.
  115. ^ Hibbert 2000,第280–292页; Marshall 1972,第154页.
  116. ^ Hibbert 2000,第299页; St Aubyn 1991,第346页.
  117. ^ St Aubyn 1991,第343页.
  118. ^ Strachey 1921,第306页.
  119. ^ Ridley, Jane. Queen Victoria – burdened by grief and six-course dinners. The Spectator. 2017-05-27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8). 
  120. ^ Marshall 1972,第170–172页; St Aubyn 1991,第385页.
  121. ^ Hibbert 2000,第310页; Longford 1964,第321页; St Aubyn 1991,第343–344页; Waller 2006,第404页.
  122. ^ Hibbert 2000,第310页; Longford 1964,第322页.
  123. ^ Hibbert 2000,第323–324页; Marshall 1972,第168–169页; St Aubyn 1991,第356–362页.
  124. ^ Hibbert 2000,第321–322页; Longford 1964,第327–328页; Marshall 1972,第170页.
  125. ^ Hibbert 2000,第329页; St Aubyn 1991,第361–362页.
  126. ^ Hibbert 2000,第311–312页; Longford 1964,第347页; St Aubyn 1991,第369页.
  127. ^ St Aubyn 1991,第374–375页.
  128. ^ Marshall 1972,第199页; Strachey 1921,第299页.
  129. ^ Hibbert 2000,第318页; Longford 1964,第401页; St Aubyn 1991,第427页; Strachey 1921,第254页.
  130. ^ Buckle, George Earle; Monypenny, W. F. The Life of Benjamin Disraeli, Earl of Beaconsfield 5. 1910–1920: 49. 
  131. ^ Hibbert 2000,第320页; Strachey 1921,第246–247页.
  132. ^ Longford 1964,第381页; St Aubyn 1991,第385–386页; Strachey 1921,第248页.
  133. ^ St Aubyn 1991,第385–386页; Strachey 1921,第248–250页.
  134. ^ Longford 1964,第385页.
  135. ^ Hibbert 2000,第343页.
  136. ^ Hibbert 2000,第343–344页; Longford 1964,第389页; Marshall 1972,第173页.
  137. ^ Hibbert 2000,第344–345页.
  138. ^ Hibbert 2000,第345页; Longford 1964,第390–391页; Marshall 1972,第176页; St Aubyn 1991,第388页.
  139. ^ Charles 2012,第103页; Hibbert 2000,第426–427页; St Aubyn 1991,第388–389页.
  140. ^ Old Bailey Proceedings. 1872-04-08 [2025-07-05]. 
  141. ^ Hibbert 2000,第427页; Marshall 1972,第176页; St Aubyn 1991,第389页.
  142. ^ Hibbert 2000,第249–250页; Woodham-Smith 1972,第384–385页.
  143. ^ Woodham-Smith 1972,第386页.
  144. ^ 144.0 144.1 Hibbert 2000,第251页; Woodham-Smith 1972,第386页.
  145. ^ St Aubyn 1991,第335页.
  146. ^ Hibbert 2000,第361页; Longford 1964,第402页; Marshall 1972,第180–184页; Waller 2006,第423页.
  147. ^ Hibbert 2000,第295–296页; Waller 2006,第423页.
  148. ^ Hibbert 2000,第361页; Longford 1964,第405–406页; Marshall 1972,第184页; St Aubyn 1991,第434页; Waller 2006,第426页.
  149. ^ Waller 2006,第427页.
  150. ^ Longford 1964,第425页.
  151. ^ 151.0 151.1 Longford 1964,第426页.
  152. ^ Longford 1964,第412–413页.
  153. ^ Longford 1964,第411页.
  154. ^ Hibbert 2000,第367–368页; Longford 1964,第429页; Marshall 1972,第186页; St Aubyn 1991,第442–444页; Waller 2006,第428–429页.
  155. ^ Hibbert 2000,第369页.
  156. ^ Longford 1964,第437页.
  157. ^ Hibbert 2000,第420页; St Aubyn 1991,第422页.
  158. ^ Hibbert 2000,第420页; St Aubyn 1991,第421页.
  159. ^ Hibbert 2000,第420–421页; St Aubyn 1991,第422页; Strachey 1921,第278页.
  160. ^ Hibbert 2000,第427页; Longford 1964,第446页; St Aubyn 1991,第421页.
  161. ^ Longford 1964,第451–452页.
  162. ^ Longford 1964,第454页; St Aubyn 1991,第425页; Hibbert 2000,第443页.
  163. ^ Hibbert 2000,第443–444页; St Aubyn 1991,第425–426页.
  164. ^ Hibbert 2000,第443–444页; Longford 1964,第455页.
  165. ^ Hibbert 2000,第444页; St Aubyn 1991,第424页; Waller 2006,第413页.
  166. ^ Longford 1964,第461页.
  167. ^ Longford 1964,第477–478页.
  168. ^ Hibbert 2000,第373页; St Aubyn 1991,第458页.
  169. ^ Waller 2006,第433页; Hibbert 2000,第370–371页; Marshall 1972,第191–193页.
  170. ^ Hibbert 2000,第373页; Longford 1964,第484页.
  171. ^ Hibbert 2000,第374页; Longford 1964,第491页; Marshall 1972,第196页; St Aubyn 1991,第460–461页.
  172. ^ St Aubyn 1991,第460–461页.
  173. ^ Queen Victoria. Royal Household.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174. ^ Marshall 1972,第210–211页; St Aubyn 1991,第491–493页.
  175. ^ Longford 1964,第502页.
  176. ^ Hibbert 2000,第447–448页; Longford 1964,第508页; St Aubyn 1991,第502页; Waller 2006,第441页.
  177. ^
  178. ^ Hibbert 2000,第448–449页.
  179. ^ Hibbert 2000,第449–451页.
  180. ^ Hibbert 2000,第447页; Longford 1964,第539页; St Aubyn 1991,第503页; Waller 2006,第442页.
  181. ^ Hibbert 2000,第454页.
  182. ^ Hibbert 2000,第382页.
  183. ^ Hibbert 2000,第375页; Longford 1964,第519页.
  184. ^ Hibbert 2000,第376页; Longford 1964,第530页; St Aubyn 1991,第515页.
  185. ^ Hibbert 2000,第377页.
  186. ^ Hibbert 2000,第456页.
  187. ^ Longford 1964,第546页; St Aubyn 1991,第545–546页.
  188. ^ Marshall 1972,第206–207、211页; St Aubyn 1991,第546–548页.
  189. ^ MacMillan, Margaret. The War That Ended Peace. Random House. 2013-01-01: 29. ISBN 978-0-8129-9470-4. 
  190. ^ Hibbert 2000,第457–458页; Marshall 1972,第206–207、211页; St Aubyn 1991,第546–548页.
  191. ^ Hibbert 2000,第436页; St Aubyn 1991,第508页.
  192. ^ Hibbert 2000,第437–438页; Longford 1964,第554–555页; St Aubyn 1991,第555页.
  193. ^ Longford 1964,第558页.
  194. ^ Hibbert 2000,第464–466、488–489页; Strachey 1921,第308页; Waller 2006,第442页.
  195. ^ Hibbert 2000,第492页; Longford 1964,第559页; St Aubyn 1991,第592页.
  196. ^ Hibbert 2000,第492页.
  197. ^ Rappaport, Helen. Animals. Queen Victoria: A Biographical Companion. Abc-Clio. 2003: 34–39. ISBN 978-1-85109-355-7. 
  198. ^ Longford 1964,第561–562页; St Aubyn 1991,第598页.
  199. ^ Hibbert 2000,第497页; Longford 1964,第563页.
  200. ^ St Aubyn 1991,第598页.
  201. ^ Longford 1964,第563页.
  202. ^ Hibbert 2000,第498页.
  203. ^ Longford 1964,第565页; St Aubyn 1991,第600页.
  204. ^ Gander, Kashmira. Queen Elizabeth II to become Britain's longest reigning monarch, surpassing Queen Victoria.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5-08-26 [2025-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205. ^ Weir, Alison. Britain's Royal Families: The Complete Genealogy Revised. London: Random House. 1996: 317. ISBN 978-0-7126-7448-5. 
  206. ^ Fulford, Roger. Victoria. Collier's Encyclopedia 23. United States: Crowell, Collier and Macmillan Inc. 1967: 127. 
  207. ^ Ashley, Mike. British Monarchs. London: Robinson. 1998: 690. ISBN 1-84119-096-9. 
  208. ^ Hibbert 2000,第471页.
  209. ^ Hibbert 2000,第xv页; St Aubyn 1991,第340页.
  210. ^ St Aubyn 1991,第30页; Woodham-Smith 1972,第87页.
  211. ^ Hibbert 2000,第503–504页; St Aubyn 1991,第30页; Woodham-Smith 1972,第88、436–437页.
  212. ^ Hibbert 2000,第503页.
  213. ^ Hibbert 2000,第503–504页; St Aubyn 1991,第624页.
  214. ^ Hibbert 2000,第61–62页; Longford 1964,第89、253页; St Aubyn 1991,第48、63–64页.
  215. ^ Marshall 1972,第210页; Waller 2006,第419、434–435、443页.
  216. ^ Waller 2006,第439页.
  217. ^ St Aubyn 1991,第624页.
  218. ^ Hibbert 2000,第504页; St Aubyn 1991,第623页.
  219. ^ Hibbert 2000,第352页; Strachey 1921,第304页; Woodham-Smith 1972,第431页.
  220. ^ Waller 2006,第429页.
  221. ^ Bagehot, Walter.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867-01-01: 103. 
  222. ^ St Aubyn 1991,第602–603页; Strachey 1921,第303–304页; Waller 2006,第366、372、434页.
  223. ^ Erickson, Carolly. Her Little Majesty: The Life of Queen Victoria.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7. ISBN 0-7432-3657-2. 
  224. ^ Rogaev, Evgeny I.; Grigorenko, Anastasia P.; Faskhutdinova, Gulnaz; Kittler, Ellen L. W.; Moliaka, Yuri K. Genotype Analysis Identifies the Cause of the "Royal Disease". Science. 2009, 326 (5954): 817. Bibcode:2009Sci...326..817R. ISSN 0036-8075. PMID 19815722. S2CID 206522975. doi:10.1126/science.1180660可免费查阅. 
  225. ^ PottsPotts 1995,第55–65页; Hibbert 2000,第217页; Packard 1998,第42–43页.
  226. ^ Jones, Steve. In the Blood. BBC. 1996. 
  227. ^
  228. ^ Hemophilia B. National Hemophilia Foundation. 2014-03-05 [2025-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229. ^ 229.0 229.1 Whitaker's Almanack Facsimile Reprint 1998. London: Stationery Office. 1900: 86. ISBN 0-11-702247-0. 
  230. ^ Risk, James; Pownall, Henry; Stanley, David; Tamplin, John; Martin, Stanley. Royal Service 2. Lingfield: Third Millennium Publishing/Victorian Publishing: 16–19. 2001. 
  231. ^ No. 21846. London Gazette. 1856-02-05. 
  232. ^ No. 24539. London Gazette. 1878-01-04. 
  233. ^ Shaw, William Arthur. Introduction. The Knights of England 1. London: Sherratt and Hughes. 1906: xxxi. 
  234. ^ No. 25641. London Gazette. 1886-11-09. 
  235. ^ No. 26733, London Gazette, 1896-04-24 
  236. ^ Wattel, Michel; Wattel, Béatrice. Les Grand'Croix de la Légion d'honneur de 1805 à nos jours. Titulaires français et étrangers. Paris: Archives & Culture. 2009: 21, 460, 564. ISBN 978-2-35077-135-9 (法语). 
  237. ^ Court Circular. Court and Social. The Times (29924) (London). 1880-07-03. col G, p. 11. 
  238. ^ ข่าวรับพระราชสาสน์ พระราชสาสน์จากกษัตริย์ในประเทศยุโรปที่ทรงยินดีในการได้รับพระราชสาสน์จากพระบาท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อยู่หัว (PDF). Royal Thai Government Gazette. 1887-05-05 [2025-07-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0-21) (泰语). 
  239. ^
    • Acović, Dragomir. Slava i čast: Odlikovanja među Srbima, Srbi među odlikovanjima. Belgrade: Službeni Glasnik. 2012: 364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 
    • Two Royal Families – Historical Ties. The Royal Family of Serbia. 2016-03-13 [2025-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240. ^ 240.0 240.1 Louda, Jiří; Maclagan, Michael. Lines of Succession: Heraldry of the Royal Families of Europe. London: Little, Brown. 1999: 32, 34. ISBN 978-1-85605-469-0. 
  241. ^ Whitaker's Almanack Concise. London: J. Whitaker and Sons. 1993: 134–136. ISBN 0-85021-232-4. 

来源

[编辑]
  • Charles, Barrie. Kill the Queen! The Eight Assassination Attempts on Queen Victoria. Stroud: Amberley Publishing. 2012. ISBN 978-1-4456-0457-2. 
  • Hibbert, Christopher. Queen Victoria: A Personal History. London: HarperCollins. 2000. ISBN 0-00-638843-4. 
  • Longford, Elizabeth. Victoria R.I..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1964. ISBN 0-297-17001-5. 
  • Marshall, Dorothy. The Life and Times of Queen Victoria 1992 reprint.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1972. ISBN 0-297-83166-6. 
  • Packard, Jerrold M. Victoria's Daughter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ISBN 0-312-24496-7. 
  • Potts, D. M.; Potts, W. T. W. Queen Victoria's Gene: Haemophilia and the Royal Family. Stroud: Alan Sutton. 1995. ISBN 0-7509-1199-9. 
  • St Aubyn, Giles. Queen Victoria: A Portrait. London: Sinclair-Stevenson. 1991. ISBN 1-85619-086-2. 
  • Strachey, Lytton. Queen Victoria.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1921. 
  • Waller, Maureen. Sovereign Ladies: The Six Reigning Queens of England. London: John Murray. 2006. ISBN 0-7195-6628-2. 
  • Weintraub, Stanley. Albert: Uncrowned King. London: John Murray. 1997. ISBN 0-7195-5756-9. 
  • Woodham-Smith, Cecil. Queen Victoria: Her Life and Times 1819–1861. London: Hamish Hamilton. 1972. ISBN 0-241-02200-2. 
  • Worsley, Lucy. Queen Victoria – Daughter, Wife, Mother, Widow.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Ltd. 2018. ISBN 978-1-4736-5138-8. 

一手来源

[编辑]
  • Benson, A. C.; Esher, Viscount (编). The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A Selection of Her Majesty'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Years 1837 and 1861. London: John Murray. 1907. 
  • Bolitho, Hector (编).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House of Brandenburg-Prussia. London: Thornton Butterworth. 1938. 
  • Buckle, George Earle (编). The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2nd Series 1862–1885. London: John Murray. 1926. 
  • Buckle, George Earle (编). The Letters of Queen Victoria, 3rd Series 1886–1901. London: John Murray. 1930. 
  • Connell, Brian. Regina v. Palmerst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Queen Victoria and her Foreign and Prime Minister, 1837–1865. London: Evans Brothers. 1962. 
  • Duff, David (编). Victoria in the Highlands: The Personal Journal of Her Majesty Queen Victoria. London: Muller. 1968. 
  • Dyson, Hope; Tennyson, Charles (编). Dear and Honoured Lady: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Queen Victoria and Alfred Tennyson. London: Macmillan. 1969. 
  • Esher, Viscount (编). The Girlhood of Queen Victoria: A Selection from Her Majesty's Diaries Between the Years 1832 and 1840. London: John Murray. 1912. 
  • Fulford, Roger (编). Dearest Child: Letters Between Queen Victoria and the Princess Royal, 1858–1861. London: Evans Brothers. 1964. 
  • Fulford, Roger (编). Dearest Mama: Letters Between Queen Victoria and the Crown Princess of Prussia, 1861–1864. London: Evans Brothers. 1968. 
  • Fulford, Roger (编). Beloved Mama: Private Correspondence of Queen Victoria and the German Crown Princess, 1878–1885. London: Evans Brothers. 1971. 
  • Fulford, Roger (编). Your Dear Letter: Private Correspondence of Queen Victoria and the Crown Princess of Prussia, 1863–1871. London: Evans Brothers. 1971. 
  • Fulford, Roger (编). Darling Child: Private Correspondence of Queen Victoria and the German Crown Princess of Prussia, 1871–1878. London: Evans Brothers. 1976. 
  • Hibbert, Christopher (编). Queen Victoria in Her Letters and Journals. London: John Murray. 1984. ISBN 0-7195-4107-7. 
  • Hough, Richard (编). Advice to a Grand-daughter: Letters from Queen Victoria to Princess Victoria of Hesse. London: Heinemann. 1975. ISBN 0-434-34861-9. 
  • Jagow, Kurt (编). Letters of the Prince Consort 1831–1861. London: John Murray. 1938. 
  • Mortimer, Raymond (编). Queen Victoria: Leaves from a Journal. New York: Farrar, Straus & Cudahy. 1961. 
  • Ponsonby, Frederick (编). Letters of the Empress Frederick. London: Macmillan. 1930. 
  • Ramm, Agatha (编). Beloved and Darling Child: Last Letters between Queen Victoria and Her Eldest Daughter, 1886–1901. Stroud: Sutton Publishing. 1990. ISBN 978-0-86299-880-6. 
  • Victoria, Queen. Leaves from the Journal of Our Life in the Highlands from 1848 to 1861. London: Smith, Elder. 1868. 
  • Victoria, Queen. More Leaves from the Journal of Our Life in the Highlands from 1862 to 1882. London: Smith, Elder. 1884. 

延伸阅读

[编辑]
  • Arnstein, Walter L. Queen Victori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ISBN 978-0-333-63806-4. 
  • Baird, Julia. Victoria The Queen: An Intimate Biography of the Woman Who Ruled an Empire.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6. ISBN 978-1-4000-6988-0. 
  • Cadbury, Deborah. Queen Victoria's Matchmaking: The Royal Marriages That Shaped Europe. Bloomsbury. 2017. 
  • Carter, Sarah; Nugent, Maria Nugent (编). Mistress of everything: Queen Victoria in Indigenous world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6. 
  • Eyck, Frank. The Prince Consort: a political biography. Chatto. 1959. 
  • Gardiner, Juliet. Queen Victoria. London: Collins and Brown. 1997. ISBN 978-1-85585-469-7. 
  • Homans, Margaret; Munich, Adrienne (编). Remaking Queen Victor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Homans, Margaret. Royal Representations: Queen Victoria and British Culture, 1837–1876. 1997. 
  • Hough, Richard. Victoria and Albert. St. Martin's Press. 1996. ISBN 978-0-312-30385-3. 
  • James, Robert Rhodes. Albert, Prince Consort: A Biography. Hamish Hamilton. 1983. ISBN 9780394407630. 
  • Kingsley Kent, Susan. Queen Victoria: Gender and Empire. 2015. 
  • Lyden, Anne M. A Royal Passion: Queen Victoria and Photography. Los Angeles: Getty Publications. 2014. ISBN 978-1-60606-155-8. 
  • Ridley, Jane. Victoria: Queen, Matriarch, Empress. Penguin. 2015. 
  • Taylor, Miles. The Bicentenary of Queen Victoria.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2020, 59 (1): 121–135. S2CID 213433777. doi:10.1017/jbr.2019.245. 
  • Weintraub, Stanley. Victoria: Biography of a Queen. London: HarperCollins. 1987. ISBN 978-0-04-923084-2. 
  • Wilson, A. N. Victoria: A Life. London: Atlantic Books. 2014. ISBN 978-1-84887-956-0.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多利亚女王
出生于:1819年5月24日逝世于:1901年1月22日
统治者头衔
前任者:
威廉四世
英国女王
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
继任者:
爱德华七世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巴哈杜尔·沙二世
蒙兀儿帝国皇帝
印度女皇
1876年5月1日—1901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