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心雕龙风格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龙风格学
作者詹锳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2年
出版地点北京

文心雕龙风格学》是詹锳针对于《文心雕龙风格学研究的专著,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十万字。

成书[编辑]

作者在调到中文系之后,陆续发布了《文心雕龙》风格学的论文多篇,有些于1979年、1980年间在各杂志上发布。而《〈文心雕龙〉风格学》正是作者将已发表、将发表、未发表的论文集编为一集。[1]:193-194但是,此书并不是单纯组织松散的论文集,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些篇章的排列顺序是有意安排的。[2]:271

凡例[编辑]

整书分十个部分,书前先是“风格释义”,书后有“后记”,正文包括有:

  1. 《文心雕龙》论风格与个性的关系
  2. 齐梁美学的“风骨”论
  3. 再论“风骨”
  4. 《文心雕龙》的“定势”论
  5. 《文心雕龙》的“隐秀”论
  6. 《文心雕龙》论才思与风格的关系
  7. 《文心雕龙》的时代风格论
  8. 《文心雕龙》的文体风格论

理论[编辑]

虽然研究《文心雕龙》风格学的书籍虽然有很多,但是大多都是泛泛立论,又或者是单单泛述而没有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风格学理论体系。又或者是主张《体性》才是《文心雕龙》风格学的专章。而詹锳和他们的看法有所不同,他主张风格论贯穿在《文心雕龙》的全书之中,“从《文心雕龙》的全书的内容来看,不仅有好几篇专论风格,而且对于作家作品风格的评论和分析也贯穿在其中。

作者使用了心理学以分析《文心雕龙》中的风格学。在“才”、“气”、“学”、“习”与风格形式的关系中,他认为“才”、“气”、“学”、“习”是形式风格“作家本身的四种心理因素”,并指中当中的“才”、“气”是来自于魏晋以来的“才性论”,所以说是“情性所铄”,而“学”、“习”两个因素并归之为后天的“陶染所凝”,则是刘勰自己的创新。此外,他又以现代美学的观点来研究风格的形成和作家个性的关系,例如他通过比较约翰·罗斯金论作品即作者》的观点和《体性》中的观点以比较,认为罗斯金和刘勰同样都指出作家的道德与作家的风格应该大体一致。

在风格的倾向性方面,詹锳主张《定势》篇论述的是作品的风格倾向问题,是《文心雕龙》风格学的一部分。在过去,研究者大多都认为定势谈的是具体创作风格的问题,但是他从刘勰的“势”是来自于《孙子兵法》来看,主张“势”作品的风格倾向。他又在此以现代的美学分析延伸,指出刘勰的“势”是一种“无定之中的有定”,和现代美学理论中的“多样化的统一”是相同的。

在《风骨》篇,他主张风骨是风格的一部分。他主张“风骨”指和魏晋风骨是一样的,“‘风骨’并不是刘勰里特创的名词”,并主张“‘风骨’就是鲜明、生动、明朗、壮丽的风格”,指出《论崇高英语On the Sublime》中的观点和刘勰的观点也是相近的。作者认为和“阳刚之美”对应的是“阴柔之美”,即《隐秀》。他主张《隐秀》篇是真实的,认为“隐秀”是由“隐篇”和“秀句”所组成的,刘勰在当中论述了诗歌的柔情和柔性风格。

在风格的共性方面,作者主张《文心雕龙》的《时序》、《通变》、《明诗》都讨论了时代风格的问题。时代风格指的是“一个时代的作家的作品,在风格上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他认为刘勰在政治兴衰、社会风气、学术思想的某些地方,涉及了时代风格的问题,并指出刘勰特别强调“上而下的‘风化’作用”,因此在“征圣”、“宗经”中,坠入文学风格退化论。[3]

回响[编辑]

在《风格学》出书之前,有些论文在单篇发表的时候已经被学者怀疑当中的看法,例如杨明照王达津都不同意《论〈文心雕龙〉的“隐秀”论》中詹锳将补文当作是真的看法。1982年的《文学遗产》中,牟世金对于詹锳的“风骨论”、“定势论”和“文体风格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2]:277-278

刘文忠认为,詹锳所建立的《文心雕龙》风格学体系,似有将风格扩大化的倾向,指“《风格学》中的八篇文章,几乎半数以上不属于风格论”。指他虽然引用了布封在《论风格》(《自然史英语Histoire Naturelle》的其中一篇)的一句名言:“风格即是人本身”,但是他在“风骨论”、“定势论”、“隐秀论”和文体风格论中,都忽略了“风格即人”的名言,指他“没有很好地把握艺术风格的本质”。[2]:282-284

李平认为,此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学理论体系,研创了《文心雕龙》风格学的先河。作者基于他的心理学知识以分析风格学,为相关的问题提供了心理学证据,而这是很多《文心雕龙》研究者难以达到的。在“定势”是来自于《孙子兵法》的说法来说,詹锳的看法不够全面,虽两者有所相同,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没有考虑到书画理论中的“势”对刘勰的影响。而将“风骨”视为是风格论的看法,主张别开生面,有方法上的新意义。但是李平也指出,他的看法也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风骨”中,虽然提出《风骨》是风格的学者并不少,但是这是首次将其系统理述,又是将其定义为“阳刚之美”的学者,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他没有注意到刘勰多把“风”和“骨”分开论述的问题。他在同书中也说,“说‘风骨’就是风格的人,有的对于‘风’和‘骨’两者不加区别,把它当成一个概念”,前后的观念有些矛盾。[3]

戚良德认为,作者以深厚的心理学分析“才”、“气”、“学”、“习”的关系,“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所得即便在今天仍然是令人耳目一新”。他又指,作者使用了《孙子兵法》以分析了“势”这一个概念,指“看起来有些剑走偏锋,实际可能却可能正得其理。”,而在现代美学上的延伸,他认为作者的解说可谓是“言不烦而切实可行”,指作者针对《文心雕龙》这个难解的问题来说,“实属难能可贵”。在“风骨”和“隐秀”两个问题方面,戚良德指,作者将齐梁美学中的风骨带进《文心雕龙》,指他“视野开阔且高屋建瓴的”;“隐秀”方面,作者以《隐秀》补文是刘勰之作出发,将《隐秀》的逸文也一起使用,虽然目前学界都不认同《隐秀》篇是刘勰所作,但是作者的阐释效果而言,没有牵强之感。[1]

詹福瑞认为,“此书以现代西方美学观点来研究《文心雕龙》,建构了完整的《文心雕龙》风格学的理论体系,开创了《文心雕龙》研究的新领域”。[1]:194牟世金认为,《文心雕龙》风格学“揭示了《文心雕龙》确有系统的风格学”。[1]:194陈允锋认为,此书是“对《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进行专题研究的一个成功范例”,指作者参照了西方的理论,从美学、心理学角度深探刘勰的风格论,因此“有相当的理论深度”。[4]

参考[编辑]

  1. ^ 1.0 1.1 1.2 1.3 戚良德. 百年「龍學」探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09: 194-217. ISBN 9787532592951. OCLC 1286282328. 
  2. ^ 2.0 2.1 2.2 刘文忠. 評《〈文心雕龍〉的風格學》. 文心雕龙学会 (编). 文心雕龍學刊(第二輯). 济南: 齐鲁学社: 271-283. 1984. NLC 000346321. 
  3. ^ 3.0 3.1 李平. 《文心雕龍》研究史論. 合肥: 黄山书社. 2009: 276-287 [2022-05-01]. ISBN 978-7-5461-0840-7. OCLC 1298651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4. ^ 张少康; 汪春泓; 陈允锋; 陶礼天. 文心雕龍研究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92-398 [2022-05-01]. ISBN 7-301-04982-X. OCLC 489292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