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亚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42年7月23日《大亚洲》头版

大亚洲》(印尼语Asia Raya;或拼作“Asia Raja”)是东印度群岛日占时期的一份印度尼西亚语报章,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

背景[编辑]

1942年大日本帝国占领荷属东印度之后,便参照对待其他占领地的政策,要求小说家阿部知二等日本作家和知识分子前往东印度群岛,融入当地的土著英语Native Indonesians社会。由这190人组成的“宣传组”于1942年初抵达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并创办了《大亚洲》日报[1],参加管理和出版工作的除了日本人,还有土著员工[2]

历史[编辑]

《大亚洲》的创刊号在1942年4月29日出版,一份四版[2]。《大亚洲》为日报,初期发行量为15,000份,每份售价1英语Netherlands Indies gulden[3]。报社大部分土著员工都参加过保守派政党大印度尼西亚党英语Partai Indonesia Raya党报《一般新闻》(Berita Oemoem)的编务,另一些土著员工则来自更激进的社团(通常是左派社团)[4]

1943年2月,审查局颁令宣布,由于日本战时需要导致纸张短缺,《大亚洲》的版数将从四版减少到两版,但报社每星期可以出版一期四版的报纸;同时报社宣布自当年3月起调高订阅费[3]。1944年,报社又开始征收附加费,有传这样做是为了向劳务者英语Romusha乡土防卫义勇军军人支薪[5]

1945年3月12日,《大亚洲》日报在巴达维亚都酒店举行了一场座谈会,邀请了一群“社会代表”来讨论如何振兴独立运动,讲者包括后来成为印尼总理苏丹·夏赫里尔,以及后来成为政府部长的奥托·伊斯干达·迪·纳塔英语Oto Iskandar di Nata玛丽娅·乌尔法·桑托索英语Maria Ulfah Santoso。《大亚洲》于当月15、17和18日连载了座谈会的讨论内容[6]

1945年8月17日印尼独立后,《大亚洲》照常运作,并发表了关于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印尼共和国政府成立的消息[5],直到同年9月7日才因为政权变更而宣布停刊,并以大字头条“《大亚洲》告别”("Asia Raya Minta Diri")向读者道别[7]

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收录了载有各期《大亚洲》日报内容的微缩胶片[7]

政治立场[编辑]

《大亚洲》日报是政治宣传工具,强调日本令亚洲各地“共存共荣”的愿景,并尽量避免报导日军的战争罪行。该报会正面报导可能引起反感的内容,例如他们会把在外岛工作的劳务者称为英雄[8]

该报形容日军士兵“勇敢”、“强大”,又形容盟军士兵“摇摆不定”、“优柔寡断”和“软弱”,在措辞上明显偏向日本[9]。该报的广告也会这样描写日军和盟军[10]

著名人物[编辑]

曾为《大亚洲》撰稿的著名作家包括萨努西·巴奈(文化专栏撰稿人)[4]阿赫迪亚特·卡尔达·米哈查英语Achdiat K. Mihardja巴格里·西里格尔穆罕默德·巴尔法斯[11](短篇小说)、安查尔·阿斯马拉英语Andjar Asmara(短篇小说及连载小说)、H·B·耶辛罗西汉·安瓦尔英语Rosihan Anwar乌斯玛尔·伊斯迈耳英语Usmar Ismail(诗歌及短篇小说)和鲁斯丹·埃芬迪(诗歌)。另外,《大亚洲》还翻译、刊登了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圣雄甘地等人的著作。[12]

脚注[编辑]

  1. ^ Mahayana 2007,第177页.
  2. ^ 2.0 2.1 Mahayana 2007,第178页.
  3. ^ 3.0 3.1 Mahayana 2007,第179页.
  4. ^ 4.0 4.1 Mark 2011,第238页.
  5. ^ 5.0 5.1 Mahayana 2007,第180页.
  6. ^ Mrázek 1994,第251页.
  7. ^ 7.0 7.1 Mahayana 2007,第181页.
  8. ^ Mahayana 2007,第184页.
  9. ^ Mahayana 2007,第185页.
  10. ^ Mahayana 2007,第186页.
  11. ^ Tempo 1975, Balfas Berpulang.
  12. ^ Mahayana 2007,第209–215页.

参考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