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墨玉边疆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墨玉边疆区,是一个短暂的缅甸行政区,它存在于1961年至1964年之间。它覆盖了若开邦北部的阿拉干地区的乡镇, 该区直接由仰光管理。

地理[编辑]

墨玉边疆区以墨玉河命名。它包括貌夺镇布帝洞镇拉代当镇。墨玉山脉把貌夺镇和布帝洞镇分开,纳夫河河口形成了该地区的北部边界,以及与东巴基斯坦的国际边界。

背景[编辑]

1960年缅甸国会选举后,缅甸卫生部长苏丹马赫穆德提倡为阿拉干北部的印度人社区成立一个州。马哈茂德建议将加叻丹河作为穆斯林占多数的北部与南部佛教徒之间的边界。马哈茂德向国家咨询委员会提交了他的建议。马哈茂德说,如果印度少数民族有足够的保护和代表权,会接受与阿拉干佛教徒联合。如果没有足够的保障措施,马哈茂德建议直接从首都仰光管理一个单独的北阿拉干地区。

1961年5月1日,缅甸总理吴努实施了马哈茂德的想法,尽管新区并没有延伸到卡叻丹河。

人口[编辑]

墨玉边疆区以阿拉干印度人多数,其中大多数是穆斯林。在此期间,“罗兴亚人”一词被广泛用于标注阿拉干印度社区,包括缅甸领导人的演讲和缅甸广播节目。个词在1949年向第一缅甸届政府提交备忘录后由当地人穆罕默德·阿卜杜·贾法尔推广。

行政[编辑]

1961年至1962年间,墨玉边疆区由仰光民选政府管理。1962年缅甸政变结束了缅甸议会民主制。政变后,墨玉边疆区由缅甸国防军联邦革命委员会直接管理。

解散[编辑]

缅甸军队于1964年2月结束了该地区的特殊地位。墨玉边疆区由内政部负责,缅甸军队管理。1974年,当缅甸独裁者奈温宣布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时,墨玉边疆区被并入阿拉干州(若开邦)。

参考[编辑]

Partha S. Ghosh (23 May 2016). Migrants, Refugees and the Stateless in South Asia. SAGE Publications. p. 161. ISBN 978-93-5150-855-7.